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像雨后春笋一样,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拔地而起。

可是,你可知道,高楼大厦不仅让我们住得更舒适,享受了更好的景观视野,还带来了不少隐患,尤其是消防安全问题,真是让人捏把汗。

你想啊,要是火灾发生在高层,救援难度大、损失更大。

光是想象一下火灾发生时,那个可怕的场面,就让人心头发紧。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真的是一根刺在心里,怎么都拔不掉。

咱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一些问题和能做的对策吧,免得到时候真有个火灾,大家都手忙脚乱。

高层建筑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逃生通道的设计。

有些高楼为了节省空间或者追求所谓的“美观”,就把消防通道弄得狭小,甚至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物。

你想象一下,要是楼上着火,大家都急着逃命,这时候走道里塞满了杂物,门打不开,楼梯也被阻挡住,岂不是成了“火海中的铁笼”?而且有些楼层的消防电梯根本就不具备防火功能,平时一旦发生故障,大家也只能干着急,真到了关键时刻,可就麻烦了。

这种设计上的“短视”简直是拿命在开玩笑。

为了省一时的成本,最后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得不偿失呀!再说说消防设备。

有些高层建筑,特别是老旧的高楼,消防设施根本就跟不上现代建筑的需求。

比如说灭火器不够,喷淋系统不全,甚至有些地方的消火栓都没法正常使用。

那该怎么办?消防员来了想灭火,结果水压不足,水枪都是空打——这种情况真的是让人想想就害怕。

而且啊,许多地方的消防设施还经常得不到定期检查,设备老化严重,万一真的发生了火灾,那就是“一旦出事,全盘皆输”。

所以,咱们常说的“安全第一”,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如果设备跟不上,就得及时更新,不能等到火灾来了才追悔莫及。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哎呀,不就是消防安全嘛,平时不就检查检查,搞搞演习就行了?没错,消防演习是必须的!可现实是,有些地方的消防演习做得太“走过场”。

你看那些演习,大家站站队,排排队,然后装模作样地走几圈,完事了,大家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常见风险及整改对策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常见风险及整改对策

XX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常见风险识别标准及整改对策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在27米以上的住宅建筑。

一、日常消防安全管理重点检查以下方面:物业是否落实消防安全日常检查巡查、是否组织物业员工和业主开展培训演练、是否存在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行为、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是否封堵到位等。

(-)消防安全常见风险识别标准1未定期对消防设施、器材、通道等情况开展巡查检查,并及时整改火灾隐患。

(检查方法:通过查看灭火器、消火栓检查登记卡,查阅物业服务企业的消防检查记录,并对登记完成整改的隐患问题开展验证核查)2.未开展消防宣传和培训演练。

(检查方法:要求物业提供对应的通知、方案、照片等印证资料,并查看单位内是否张贴或悬挂消防宣传标语、海报、横幅等)3.未组建微型消防站,或微型消防站不能发挥作用。

(检查方法:模拟发现火情,通知物业后,物业未能在3分钟内至少组织2名人员携带灭火装备到场处置)4.电动自行车违规在门厅、楼梯间等室内停放充电,业主违规利用电梯将电动自行车搬运到楼上。

56.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没有完全封堵到位,成为火灾和烟气蔓延的通道。

(二)消防安全常见风险整改对策1物业每月对消防设施器材、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开展一次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及时复查。

7.物业在整治行动期间,组织开展一次员工和业主参与的灭火救援和应急疏散演练,确保员工具备扑救初起火灾、引导人员疏散的意识和能力。

8.单位组建微型消防站,队员不少于3人,配备灭火防护服、水带、水枪、灭火器、消防过滤式综合防毒面具等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开展针对性训练。

微型消防站9.在宣传栏、门厅、电梯轿厢等部位张贴电动自行车禁停禁入的显著标识,鼓励安装轿厢阻车系统,安装室外充电点位。

10.建筑内的楼梯间、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二、建筑外保温材料建筑外保温一般是指把保温材料放置在主体墙外面的保温做法。

高层居住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

高层居住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

高层居住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摘要:随着高层居住建筑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加之而来的消防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火灾事故也越来越频繁。

目前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防范,缺乏经验,处在摸索阶段。

在这里我围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和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特点以及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防范对策详细介绍。

关键词:消防;高层建筑;安全一、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1、消防安全管理混乱高层居住建筑建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以收取物业费、打扫卫生、门卫执勤为主项工作,忽视消防安全管理。

投入使用初期,依靠开发商及施工方,更是为了提高高层小区整体形象,严格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隐患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入住率的增加、人员的频繁活动,消防安全隐患就多了。

例如:消防控制室无人值班、占用楼梯间堆放杂物、消防设施设备损坏甚至停用等等问题。

这时候物业公司疏于消防安全管理,不能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发现消防安全隐患也不及时改正,对于老化破损的消防设施设备,不及时维修保养片面追求金钱利益推诿扯皮,能拖就拖、拖而不决。

消防管理“欠账”越欠越多,致使消防管理停滞不前,从而达到无法管理的局面。

一些烂尾楼或没有物业公司接手管理的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无人管理的可怕地步。

2、家庭装修隐患多高层居住建筑建家庭装修络绎不绝、持续时间长、装修随意性强等特点,形成了消防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局面。

笔者通过检查发现多数家庭装修工人对装修现场消防安全知识几乎一无所知。

装修工人吸烟和使用明火做饭,甚至有些装修工人住在现场导致火灾荷载成倍增长。

装修过程中使用大量纤维制品和高分子材料,电气安装不符合规范或电气线路敷设在可燃材料上,电焊、气焊、喷漆等违章操作、没有消防安全措施直接作业,无形中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有的因装修需要,随意关停消防管网供水、拆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淋头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探测器,导致整个消防系统受到影响。

二、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特点1、扑救难度大高层居住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分析及整改对策

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分析及整改对策

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分析及整改对策标题: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分析及整改对策简介: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火灾隐患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以消防安全专家的身份,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

本文还将介绍如何制定有效的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包括排查方法和整改步骤。

一、火灾隐患排查火灾隐患排查是发现和解决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的首要工作,它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检查维护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喷淋系统、消防水系统等。

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完好无损。

2. 检查疏散通道和出口:确保通道畅通无阻,消防门、避难层、逃生通道等设施完好,并清晰标示。

3. 审查电气设备和线路:检查电气设备是否过载,消防电源是否可靠,线路是否有短路、漏电等问题。

4. 检查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和使用情况:禁止在高层建筑内部存放易燃物品,特别是在安全出口附近。

二、消防安全隐患整改在完成火灾隐患排查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整改方法和步骤:1. 制定整改计划:对每一个发现的隐患问题,制定整改时间表和责任人,并进行详细的工作安排。

2. 进行必要的设备维修或更新:如果发现消防设备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 加强员工消防意识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培训,提高员工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强巡查和日常管理:确保消防设备正常配备、容易使用,并对防火门、疏散通道等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

5. 定期演练火灾应急预案:组织定期的火灾演练,培养员工的应对能力和逃生技巧,完善应急预案。

结论: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定期的火灾隐患排查和相应的整改对策,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发生的风险。

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并加强员工消防意识的培养,确保高层建筑的火灾安全。

只有全面加强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对工程建设能力的要求更高,推动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工程建设的潜在价值。

基于此,为使超高层建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完善其防火特性,需要将相关设计工作落实到位,并深入分析其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对策。

基于此,文章从建筑设计中防火技术标准化运用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尝试提出具体应用的措施,以确保居民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解决对策1.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1建筑面积大,易燃易爆,火灾隐患较多超高层建筑设计一般用于居民住宅、写字楼、大型商场等用途,人流量比较大,人员密集,并且建筑层数较高,建筑占地面积较大,其内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由于是人员密集地,其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就更多。

在超高建筑中人们的用电用火现象也随之增多,例如居民楼中厨房用火,写字楼中的用电,大型商超的大功率用电等等,都是存在的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都会给超高建筑中的火灾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商场餐饮部分中易燃易爆物品相对较多,且相对比较集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容易引发火灾,并且容易引起火势大面积蔓延。

1.2人员疏散、救援难度较大超高层建筑中,业态较多,人流混合,火灾时客用电梯必须停止使用,消防电梯主要为消防队员专用,消防云梯车的高度也有极限,所以楼梯间(一般仅设两部)是室内人员垂直疏散的唯一手段。

人员均是通过楼梯进行疏散,如楼梯设置不足,必然增加了人员疏散的难度。

疏散方式不多,疏散时间就越长,人员的密度就会越集中,从而增加了人员伤亡的数量。

倘若火灾疏散手段缺失,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与影响。

50米以下楼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尚可利用消防云梯车登高,在50米以上部位发生火灾,登高困难。

火灾发生时,因受登高设备和玻璃幕墙限制,以及风向风力的影响,难以实施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也会因受风力、气压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难以实现设计理想的排烟效果。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高层建筑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防火安全隐患。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因此,深入研究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一)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1、消防设施布局不合理部分高层建筑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消防设施的布局,如消防通道狭窄、消防栓数量不足、疏散楼梯设置不符合要求等。

这在火灾发生时,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效率。

2、建筑材料防火性能差一些高层建筑为了追求美观和降低成本,采用了大量易燃、可燃的建筑材料,如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

这些材料一旦遇火,极易燃烧并迅速蔓延,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3、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高层建筑中电气设备众多,如电线电缆、配电箱等。

如果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如线路私拉乱接、过载运行等,容易引发电气火灾。

(二)消防管理方面1、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部分高层建筑的业主、物业和使用单位之间消防安全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在消防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消防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2、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一些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长期缺乏维护保养,存在消防设备损坏、失效等问题。

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故障、消防水泵无法正常启动、疏散指示标志不亮等,在火灾发生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消防应急预案不完善部分高层建筑虽然制定了消防应急预案,但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定期进行演练。

一旦发生火灾,人员无法迅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和逃生。

(三)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方面1、居民缺乏消防安全知识很多居民对消防安全知识了解甚少,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不了解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在火灾发生时,容易惊慌失措,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

2、违规用火用电现象普遍部分居民在高层建筑内违规使用明火、乱扔烟蒂、私拉乱接电线等,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

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及预防对策

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及预防对策

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及预防对策危险性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疏散难度大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较多,疏散难度大。

当火灾发生时,如果没有合理的疏散路线和紧急设施,会导致人员无法及时疏散,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烟雾扩散快高层建筑的空间相对密闭,烟雾扩散快、毒性大,容易导致人员窒息、中毒、感染等。

消防车无法进入高层建筑多数位于市中心,周边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

这样,在火灾发生时,消防车无法进入灭火,从而加大了灭火难度。

消防设施不完善目前,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例如:消防水池缺乏、疏散通道不足等,这样在火灾发生时,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加大了火灾的危险。

预防对策为了尽可能的避免高层建筑火灾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安装消防设施安装完善的消防设施是预防高层建筑火灾的重要手段。

包括灭火器、喷淋系统、警铃、烟雾探测器等。

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在每个楼层设置消防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合理性,有效地减少火灾爆发的可能性。

加强消防勤务应设立消防岗位,每天进行消防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此外,还需定期进行消防演练,让员工学会简单的灭火技巧和疏散路线,增强应急处理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建筑材料防火性能高层建筑的墙体、楼板、门窗等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以增加火灾的时效性和控制火势的拓展。

同时,在材料选择上,还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减轻火灾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疏散通道设计在设计高层建筑疏散通道时,应充分考虑人员流量和疏散速度,尽量保证人员从容疏散。

应设置多个疏散通道,并在通道内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以免在疏散时产生混乱、拥堵等情况。

结论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不容忽视,为了尽可能地防止火灾发生,应从多个方面推进预防。

如设置完善的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勤务、加强建筑材料防火性能、加强疏散通道设计等。

只有将各方面的预防措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保障高层建筑及其居民的生命安全。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分析及解决措施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分析及解决措施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防火安全是现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自身的建筑高度较高、建筑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

相较于其他建筑,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更为突出,因此防火安全是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对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本文的论述和讲解,希望有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起到加强作用,保障高层建筑自身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消防安全隐患一、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分析(一)火灾形成特点如果高层建筑没有做好防火隔离,发生火灾时火势会在建筑内迅速蔓延,特别是竖向井道等结构。

通过总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有如下特点:第一,难以迅速疏散人员,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是建筑高度高、内部结构复杂,容易造成人员密集,增加了人员疏散的难度。

第二,消防人员所使用的灭火工具难以到达着火层,且消防人员到达着火现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第三,高层建筑内部有大量的用电设备,电力线路结构复杂,在高用电量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火灾。

(二)火灾成因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防火设计不够完善。

部分高层建筑中存在防火设计分区不合理、消防布局不科学和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问题,导致火灾发生概率高。

第二,消防设施管理不当。

由于高层建筑长期运行,相关人员对建筑物内的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排烟系统疏于管理,在火灾发生时消防系统很难发挥出作用。

第三。

火灾避难层设置不合理。

根据规定,需要在大于100米的高层建筑里设置避难层,但在实际设计中,往往将消防系统、防烟系统、设备层和火灾避难层结合起来,使避难层在火灾发生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四,火灾救援力量不充足。

高层建筑本身建筑存在楼层多、高度高的特点,即使火灾发生时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了火灾现场,部分救援设施却达不到相应高度,影响了救援的及时性,延误了最佳的救援时机。

第五,日常管理不及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高层建筑结构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作为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质量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詞】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对策;研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建筑的结构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非常的吃紧.因此各种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高层建筑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筑的主旋律。

建筑行业的进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拔地而起,为城市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层建筑结构的防或安全隐患问题。

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特点
就当前一段时期内全国各地发生的火灾安全事故现场来看,可谓触目惊心,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财产损失,都非常的惨重。

就高层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层建筑火势发展过程中火势非常的迅猛,难以有效地进行控制。

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可燃物种类与数量相对比较多一些,当发生火灾时,经常会伴随着大量的浓烟产生,燃烧过程相对的猛烈,而且火势很容易蔓延。

高层建筑中的楼梯间、管道井、电梯间、风道、排风道以及电缆井等部位,经常出现防火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一旦发生火灾,就像烟囱一样,成为火势进一步蔓延的帮凶。

据测算,火灾发生初期因空气的对流作用在会在水平方向上出现烟气扩散,一般其速度在每秒30厘米;燃烧猛烈时,因高温热对流的影响,水平方向上的烟气扩散速度可达到每秒半米或者80厘米以上,烟气沿竖向管井的扩散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4 米左右。

由此可见,高层建筑消防工程安全隐患特点之一便是火势发展迅猛,难以及时有效地控制。

第二,高层建筑自身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不易于及时地疏散受困在其中的人群。

目前来看,高层建筑结构的层数在不断地增加,垂直疏散的距离也在增长,因此将受困人群疏散至地面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

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人员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疏散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拥挤踩踏等现象;火灾发生时,烟气与火势都会向上蔓延,速度非常的快,且极易窜入到楼梯间内,此时人们也大量的涌入到楼梯间,这就大大增加了受灾人群的疏散难度。

这主要是因为平时所使用的电梯,在火灾事故发生时一定要切断电源、停用,也就是说此时只能通过安全通道来疏散人群。

据调查显示,火灾事故中的死亡人群多数是被烟薰死的,其比例通常占火灾死亡人数的半数以上。

2、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火灾发生时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实际使用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火灾安全事故的发生。

(1)高层建筑火灾安全设计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火灾消防安全设计时,应当结合该高层建筑结构的实际用
途和功能特点,全面地规划其防火安全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管理部门,应当对高层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负责,对实践中违反相关规定和不符合安全防火规范的一些工程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和验收。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而言,实践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应当科学合理,而且设计理念与具体施工建设要求应当明确;第二,应当合理地对高层建筑每一楼层的疏散楼梯与防火区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第三,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各使用元件以及构件等,都要保持足够的耐火系。

第四,应当合理地对安全疏散通道进行设计,并标明指引逃生路线。

除以上几点注意事项外,还要安装适量的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装置,笔者建议可采用联动效果较好的一些安全防火系统;在对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消防用水进行设计,应当保障足够蓄水量,以有效应对火灾事故;高层建筑结构的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采用耐燃或不可燃烧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防火安全指数。

(2)建立健全相关安全防火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当高层建筑结构投入使用以后,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防火制度,并且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笔者认为,一项制度真正落实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防火安全管理机制。

当高层建筑结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应当在高规的标准下配备一些有效的消防安全设备和措施,而且要注意设备如果长期的使用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基于此,笔者建议要对这些设施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由专门的负责人对其进行管理,并严格安装相关的要求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维护;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消防部门,应当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日、月以及年检机制,使安全防火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对该高层建筑结构还要实施分区管理的机制,真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从而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产生一种危机意识,以便于及早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妥善的处理。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比较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都会有一个有效的周期,因此为了避免长期使用一种管理机制会出现麻痹大意等问题,笔者建议每个周期来临之前都要加大监督力度,以提高警惕。

(3)加强防护安全宣传,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除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外,还要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并加强防护安全知识宣传,以提高高层建筑结构使用人员的安全防火意识,以及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意识。

对于防火安全设施而言,其只是对火灾现场的防治有效,却难以对困在火灾现场的人员进行救治,情急之中只能靠受困人员自己进行逃生。

由于没有科学有效的逃生知识是很难成功的,因此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高层建筑火灾发生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以及各项财产的损失。

此外,还要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过硬的防护安全救援技能。

同时,相关人员要经专业的消防培训之后.取得合格证以后才能持证上岗,这也是有效控制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三、结语:
建筑消防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消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尚文.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管理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1(09).
[2]杜荣军张玉玲.关于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
[3]吴帆.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防火技术的探析与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1(06)
[4]肖遥.浅谈我国高层建筑防火的若干问题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1(03)
[5]王麒蘅卢国斌.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z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