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

合集下载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 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 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 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 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 植物的过度生长。
奥 运 森 林 公 园 水 环 境 生 态 工 程
治理案例
谢谢!
4.紫外线法。藻类等微生物在受到 紫外线照射时, 藻细胞内的 DNA 螺旋体被紫外线的电磁能所破坏, 导致细胞无法增殖,达到灭活效应。 紫外线法除藻工艺的运行成本低, 不会生成有害消毒副产物,但该技 术目前在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推广应用有限。
5.机械法除藻 /除草。机械法适用于藻类和水 草严重泛滥的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应急处理 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6.曝气技术。曝气的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溶解氧与水体充分混合,供应微生物呼吸之 需,使其生长繁殖,已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溶解氧含量较低(一般低于 4mg/L)的封闭或缓流水体。
6.噬藻体。噬藻体( Cyanophage) 是以蓝藻为寄主的浮游病毒类群 ( 也称蓝藻病毒) ,因其能特异性 地感染蓝藻并导致其死亡,是蓝藻 “水华”潜在的控制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的生物生长过度和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

一般来说,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水生生物的生长所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农业、畜牧业、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等。

农业和畜牧业的过度施肥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中。

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会使水体变绿并降低透明度,阻碍光的穿透,影响水下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藻华的死亡和分解还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使其他生物生存困难。

其次,水体富营养化还会改变水体的水质,使水体富集了过多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变为浑浊,臭味难闻,并且水中富集的磷、硝酸盐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最后,富营养化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破坏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链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对农业和畜牧业的管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合理施肥,避免养殖废弃物的排放进入水体。

其次,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减少有害物质和富营养物质的排放。

此外,也应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水体进行调查,及时采取措施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等营养盐,导致水体生物生长异常旺盛,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质,还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外源性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过量,导致水体中富含营养物质,从而引发水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恶化的现象。

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是水体中藻类、水生植物等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水华、赤潮等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含量等水质指标,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1. 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城市污水等都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要来源。

2. 水体环境条件,水温、光照、流速等环境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富营养化的发展。

3. 水体生物群落,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它们的数量和种类会影响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释放。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指标。

1. 溶解氧含量,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

2. 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是藻类的主要色素,其含量可以反映水体中藻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 透明度,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4. 水华发生频率,水华是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水华发生频率可以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1.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采样、监测和调查,获取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含量、水华发生情况等数据,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

2. 水质模型模拟,利用水质模型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模拟和预测,通过模型模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环境问题,它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磷,这些物质会促进水中植物和藻类的生长,极大地改变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原因、危害及预防控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水体中植物和藻类生长过度,水质下降,甚至出现断氧、酸化等现象。

富营养化是以过量的营养物质为主要特征的水体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都可能出现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城市化等。

具体原因如下:1.过度的施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一同进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2.排放废水。

工厂、居民污水直接进入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大量的废水排放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

3.城市化。

城市的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放置在江河、湖泊边容易导致水质下降。

4.物种引入。

人为引进非本地物种,会对原有物种造成影响,使得某些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水质下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繁殖,砍断光线,使得水中生物短缺氧气,甚至造成断氧现象,严重威胁水生物存活。

2.过多的藻类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水体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种群结构失衡,生态系统演替过程被打乱。

4.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湖泊、海洋风景,对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预防和控制方法1.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化学物质通过雨水入侵水体。

2.加强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减少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

3.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形成防止和减轻富营养化的过滤功能。

4.消减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国际案例
莱茵河
莱茵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 题。主要原因是沿岸工农业快速发展,排放大量污染物。后 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治理措施,莱茵河的水质得到 了显著改善。
五大湖
五大湖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群,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 问题。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废水排 放量增加。通过建立湖泊管理机构和实施治理措施,五大湖 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农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 和土壤侵蚀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特征
特征一
特征二
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由于藻类大 量繁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增多, 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藻类过度繁殖 ,其他水生生物受到压迫,导致生物多样 性降低,生态平衡被破坏。
面临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 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等,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防治工 作的重要因素。
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公 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跨区 域协调和合作,但目前协调难度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合 作机制。
生物操纵
通过引进或消除某些生物种群,调节水体生态平衡,抑制藻类的过 度生长。
微生物治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降低富营养化程 度。
04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
物理监测
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浑 浊度、气味等物理特征, 初步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 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
工业和农业排放的控制
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处理,减少废水 中营养物质的流入,降低富营养化的 发生风险。
结论
通过对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进行总结,强调控制和治理富营养化的重要性,以保护水体生态。
参考文献
引用相关研究和报告的参考文献,提供更多深入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资料来源。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PPT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本 课件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影响、分类、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超过自然水体富营养状态的程度,导致藻类等富营养化生物过 度繁殖的现象。 富营养化的影响包括水体的变色、臭味、氧气不足等,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扰乱生态系统平衡
富营养化改变了水体的营养 结构,影响水生生物的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富营养化的防治
1
生物控制和修复技术
2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阻挡网、
人工湿地等,控制藻类繁殖和改善水
体生态环境。
3
行政管理和政策措施
加强水质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 法规,加大对富营养化的监测和治理 力度。
富营养化的分类
自然富营养化
自然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植物残体和有机物的富集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富营养化的成因
1 土地利用变化
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整治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至水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2 城市化和工业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废水排放进入水体,含有富集的养分,促进藻类生长。
3 农业和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化肥和畜禽粪便流入水体,提供了大量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摘要:为了准确评价洞庭湖所处的营养状态,进而为湖泊富营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2002年洞庭湖监测数据为依据,在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比较适合洞庭湖富营养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出了洞庭湖目前处于中营养状态,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论证。

分析了洞庭湖水体中氮、磷分布情况,采用指数评价法和浮游植物评价法划分了洞庭湖的营养类型,阐述了总磷与洞庭湖富营养化的关系,提出了减少总磷和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

关键词:洞庭湖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富营养化的含义是指湖泊、水库、缓慢流动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长。

其结果是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

富营养化是水体由生产力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I种自然现象,为了准确评价湖泊所处的营养状态,进而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国内一些研究者先后提出了模糊数学评价、灰色关联评价、神经网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应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环境因子众多,难以根据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建立确定性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而且相邻两个评价等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评价因子在综合评价中应占多大权重也是不明确的,导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到目前为止,洞庭湖富营养化有2种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中营养与中富营养2种不同的结论,大多学者认同目前洞庭湖富营养化水平处在中营养状态,但对于评价指标体系未进行深入讨论。

为此本文就洞庭湖富营养化评价指标结合水动力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洞庭湖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湖泊富营养化是对湖泊过量营养盐输入的生物响应,湖泊生物量的增加将导致水体功能受损。

1评价指标与分析1评价指标与分析、TN、TP、ChIa、浮游藻类。

洞庭湖富营养化2种评价指标概括起来包括SD、SS、CODMn以2002年洞庭湖水质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SD与SS2002年洞庭湖水质透明度在 m m之间,全湖平均透明度为 m,全湖透明度最高值出现在枯水期、最低值出现在丰水期。

悬浮物含量在L--1 200 mg/L,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期正好与SD相反。

经相关系数统计分析SD与SS的正相关系数达,表明SD主要受水体中泥沙的影响,并非自养性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所致。

)高锰酸盐指数(CODMn高锰酸盐指数常被称为水体受还原性有机(和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洞庭年平均含湖COD含量在 mg/ mg/L之间,全湖平均值 mg/L。

全湖中,东洞庭湖水质CODMn量最高 mg/L,南咀次之为 mg/L;沅水坡头最低为 mg/L)这主要与流域污染源分布有关。

营养盐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湖泊及其湖周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富营养化原因及程度就有所不同,但N,P营养盐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

2002年全湖TN含量在L之间,年平均 mg/L,各水系中,TN含量以湘江水系最高,年平均 mg/L,东洞庭湖次之为 mg/L,其它水系含量在L左右。

全湖TP含量在 mg/ mg/L之间,年平均 mg/L,各水系中,西洞庭湖含量最高,年平均 mg/L,南洞庭湖次之,为 mg/L,再其次是东洞庭湖,为 mg/L,湘江河道、沉水河道较低,分别为 mg/L., mg/L湘江河道TN含量高的原因主要受到上游排N污染源的影响,而其它水系TN,TP含量差异的原因,是外周面源污染、水土营养盐流失程度差异所致。

Cha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能反映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储况。

2002年全湖Chal在 mg/m3~ mg/m3之间,年平均 mg/m3,各水系中,以松澄河道南咀最高年平均 mg/m3,湘江河道虞公庙最低年平均 mg/m3.浮游植物共检出7门35属,生物量在78 812-1 379 02s个/L之间,其中松澄河道南咀最高,沉水坡头最低。

全湖优势种以隐藻纲、硅藻纲和绿藻纲为主,优属种属为隐藻、舟形藻、星杆藻、栅列藻。

各水系Chal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差异,与水动力学条件,特别是流量、流速、泥沙含量以及N,P营养含量有关。

2.监测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根据洞庭湖环境地理位置及水文、水动力学条件的差异,共选11个监测断面。

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期分别为枯水期(1月)、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9月),样品现场固定后,运回实验室,按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2结果与讨论2. 1洞庭湖的氮、磷分布及比值总氮( TN)、总磷( TP)是水域营养状态评价的主要指标,高含量总氮、总磷的存在是水域富营养化产生的必要条件。

洞庭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含量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类标准,已达到富营养化的浓度水平。

就年均浓度而言,总氮在洞庭湖水中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各入湖河道控制区的浓度最高,然后随入湖距离的延伸而呈现出浓度递减趋势,说明水系上游的氮流失是洞庭湖氮污染的来源之一。

洞庭湖水中总氮的季节性变化,其枯水期浓度为1. 94 mg/ L,平水期浓度为1. 21 mg/ L,丰水期浓度为0. 86 mg/ L,表明总氮含量与湖泊蓄水量大小呈负相关关系。

总磷在洞庭湖水中的分布较均匀,全湖各测点浓度虽有差异,但数值不大,全湖平均值为0. 13 mg/ L,其季节性变化,浓度(平均值)一般是丰水期大于平水期,平水期大于枯水期。

一般营养盐浓度N/P< 7时,氮是潜在的限制性营养盐;N/P> 7时,磷是潜在的限制性营养盐。

洞庭湖各监测断面N/ P浓度比值范围在7. 8~22. 1之间,全湖平均值为9. 9。

因此,全湖各监测断面均为磷限制因子。

2. 2洞庭湖营养状态评价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变量因素很多。

营养概念又是一个多维概念,它包括营养物质负荷、营养盐浓度、初级生产力、动植物定性与定量和湖泊形态特征等,因此营养状态绝非孤立地测定1,2个参数就能确定。

湖泊营养状态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是划分湖泊类型的依据。

目前,评价湖泊营养化状态的方法。

〕较多,各国学者针对具体湖泊进行研究,提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采用指数评价法和浮游植物评价法划分洞庭湖的营养类型。

2. 2. 1指数法评价洞庭湖各区域年均营养监测指标资料示于表1,可以看出,洞庭湖水中叶绿素a( Chla)含量低,透明度(SD)由于受泥沙的影响也很低。

表1洞庭湖各区域的营养监测用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TSI对洞庭湖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这种单项评价法,洞庭湖TP、 SD都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指标(TSI> 54) , CODMn达到了中营养(TSI38~ 53)程度,而表明湖泊营养状态(生产力)的主要指标叶绿素却处于贫营养状态(TSI< 37)。

应当指出,由于洞庭湖特殊的水环境条件一水体动荡、水中泥沙含量高,直接影响到湖水透明度(SD)和总磷含量,故用Carlson指数评价洞庭湖的营养状态有其局限性,实地调查表明,洞庭湖没有发生“水华”现象。

利用中国杭州西湖环境质量研究提出的WL,I指数.对洞庭湖的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洞庭湖的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其评价结果与洞庭湖的实际相符,洞庭湖浮游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也说明了这一点。

2. 2. 2浮游植物评价根据1996年监测结果,全湖共检出浮游藻类7门38属,浮游藻类的组成见表20含量高,直接影响到湖水透明度(SD)和总磷含量,故用Carlson指数评价洞庭湖的营养状态有其局限性,实地调查表明,洞庭湖没有发生“水华”现象。

利用中国杭州西湖环境质量研究提出的WLI指数.对洞庭湖的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洞庭湖的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其评价结果与洞庭湖的实际相符,洞庭湖浮游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也说明了这一点。

2. 2. 2浮游植物评价根据19%年监测结果,全湖共检出浮游藻类7门38属洞庭湖浮游藻类在组成上以绿藻、硅藻为主。

从浮游植物量来看,目前一般认为,小于3x105个/L为贫营养,3x105个/L到1x106为中营养,大于1x106个/L为富营养。

对照此标准,洞庭湖营养化程度较低,所设各监测断面均为贫营养水平。

叶绿素a是评价湖泊营养状态的1个重要参数,对照有关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标准,可知洞庭湖属贫一中营养型。

3总磷物理状态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洞庭湖的富营养化过程完全是外源性的,破坏或不适当改造湖泊环境的行为在洞庭湖流域均有发生,有些情况还十分严重。

在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中,洞庭湖的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都已达到发生湖泊富营养化的最低浓度或条件。

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都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及发展的外在条件,也即外因。

湖泊富营养化的内因是湖泊的内在条件和因素,即湖泊的生态因子,这主要是指其本身的生态条件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

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因而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和湖水的更新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特点,洞庭湖就会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富营养化。

磷与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曾被许多湖泊学家仔细研究过,从而得出磷是湖泊生产力主要限制因子的结论。

从我国对26个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调查情况看,除极少数湖泊外,悬浮态磷在总磷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说明溶解态磷的浓度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很低的。

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中悬浮态磷的比例很高,特别是在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的丰水期,总磷浓度高达0. 1 mg/ L以上,并且悬浮态磷在总磷中占80%以上,每年入湖的大量泥沙是洞庭湖水中总磷的重要来源。

同时,由于洞庭湖是过水性湖泊,随着泥沙的沉降或流失,悬浮态磷很快脱离水体并难以释放,才使洞庭湖水未达到富营养状态。

因此可以说,影响洞庭湖水富营养化过程的各种因素中,除了洞庭湖特殊的水文生态条件外,总磷的物理状态分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即由于在整个洞庭湖水体中悬浮态磷占主导,溶解态磷的浓度水平很低,仅0. 02 mg/ L左右,而作为被植物吸收的最主要形式的溶解性正磷酸盐浓度水平更低,仅0. 008 mg/ L,从而使整个洞庭湖的营养水平不高,仅为中营养状态。

3.对策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洞庭湖的水质状况较好,尚未达到富营养状态,但局部湖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不加以控制,洞庭湖将面临湖泊萎缩、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和湖泊富营养化等严重环境恶化的威胁。

因此,湖泊水质保护规划、污染控制和防治工作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 1控制悬浮态磷由于洞庭湖接纳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浮游固体,特别是流域流失的泥沙,携带大量磷污染物并悬浮在湖水中,造成总磷浓度相当高。

因此,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应当首先考虑去除悬浮态磷,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大大改善湖泊水质;何况去除的方法也比较简单、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