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侵入岩体剥蚀程度的确定

合集下载

岩浆岩地质特性

岩浆岩地质特性

为喷出岩所特有
(8) 岩浆岩的 简易鉴定 方法步骤
① 据产状判定其是否为岩浆岩
② 据 颜 色 初 步 判断岩石类型
③ 观察结构、构造特征(区别喷出岩和侵入岩)
④ 查表定名
浅色
一般为酸性岩类
·基性岩类
·超基性岩类
深色,可能为
·隐晶质岩类
沙特阿拉伯哈拉特。卡伊巴尔有大片的火山岩壮观地貌,本图由国际太空站宇航员摄于2008年3月31日,所示的阿尔齐答山由不同年代的黑色玄武岩熔岩流形成,图中浅色部分则是更黏性、富含硅石的火山岩,又称流纹岩。
按矿物颗粒的 相对大小分为
等粒结构
不等粒结构
斑状 结构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 浅成和部分喷出岩中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浅成和部分深成岩中
(7) 岩浆岩的构造
指:岩石中的矿物在空间的排列、配置和充填方式所形成的特征
类别
块状构造
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
喷出岩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杏仁状玄武岩
花岗斑岩(浅成岩)
花岗岩(深成岩)
(5)岩浆岩的 造岩矿物
浅 色 矿 物 (富含Si、Al)
深 色 矿 物 (富含Fe、Mg)
石英
SiO2 石英
白云母(又称金云母)
KAl2(AlSi3O10)(F,OH)2 白云母
正长石
KAlSi3O8 正长石
斜长石
NaAlSi3 O8 斜长石
如果是海底喷发,则形成枕状熔岩(pillow lava)。这是熔岩在水中发生快速淬火冷凝时,表面形成具有空隙的硬壳,壳内熔岩从许多空隙中挤出又迅速冷凝,于是无数的小岩流便形成一个个肾状、枕状的岩体,称枕状熔岩

《地质实验》--实验三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质实验》--实验三岩浆岩和变质岩
12
地质学基础
原生节理: 原生节理 : 岩浆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冷凝 因体积收缩, 岩石产生裂缝, 形成原生节理。 时 , 因体积收缩 , 岩石产生裂缝 , 形成原生节理 。 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常见。 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常见。 枕状构造: 熔浆进入水中表面冷凝成硬壳, 枕状构造 : 熔浆进入水中表面冷凝成硬壳 , 内 部熔浆沿裂缝冲出硬壳继续流动, 部熔浆沿裂缝冲出硬壳继续流动 , 又冷凝而形成枕 状体, 底面较平 , 顶向上凸 , 且常有沉积物充填 、 状体 , 底面较平, 顶向上凸, 且常有沉积物充填、 胶结。枕状构造常见于基性喷出岩。 胶结。枕状构造常见于基性喷出岩。 晶洞构造: 晶洞构造:由岩浆冷凝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的 原生空洞,晶洞壁上常有辐射状晶体。 原生空洞,晶洞壁上常有辐射状晶体。常见于花岗 岩等侵入岩中。 岩等侵入岩中。
14
地质学基础
15
地质学基础
(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中出现了许多变质矿物如硅灰石、 变质岩中出现了许多变质矿物如硅灰石、红柱 硅灰石 石、蓝晶石、硅线石、堇青石、蛇纹石、滑石、石 蓝晶石、硅线石、堇青石、蛇纹石、滑石、 墨; 还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 还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 石榴石 变质作用形成多为纤维状、鳞片状、柱状、 变质作用形成多为纤维状、鳞片状、柱状、针 状的矿物,如硅线石、绢云母。 状的矿物,如硅线石、绢云母。
13
地质学基础
4、岩浆岩的类型 、 岩浆岩分类是考虑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岩浆岩分类是考虑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矿物 化学成分 所作的综合分类, 成分、产状及结构构造所作的综合分类 成分、产状及结构构造所作的综合分类,简明扼要 ,便于应用,特别适用于手标本及野外肉眼鉴定的 便于应用, 需要。 需要。

第四章 岩浆岩区野外工作方法

第四章 岩浆岩区野外工作方法

包体的研究
包体是深成岩体中分布的规模较小的与 寄主岩有一定界限的岩石团块。 包体按其来源可分为异源包体与同源包 体。

异源包体
包体与与寄主岩石来源不同,包体常来 自围岩,是在寄主岩石岩浆上侵过程中 进入寄主岩石的,又称捕虏体。 可进一分为浅源捕虏体与深源捕掳体。 对捕虏体可依其岩性命名,如 大理岩捕虏体、绿片岩捕虏体。

7侵入体内部的相带划分 8围岩蚀变特征及其矿化

2岩体侵入深度的判断
根据接触带特征判断 冷凝边—浅成岩
接触变质带—中深成岩 宽的混合岩带—深成岩
3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 侵入年代的确定
侵入接触:岩体形成时代晚于围岩
沉积接触: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上覆沉积岩层
断层接触:侵入体与围岩之间呈断层关系,在
接触带上有断裂现象,如擦痕、碎裂岩甚至糜 棱岩带等。 同位素测年方法:根据侵入体岩石矿物中的 放射性同位素,确定岩石的时代。
岩浆岩区野外工作方法
侵入岩区-花岗岩类地区 喷出岩区
侵入岩的野外岩石学描述
岩石的观察、描述
岩石的颜色 岩石的粒度大小 矿物成分、矿物特征、自形程度 (斑晶与基质的成分) 矿物含量
岩石的定名
在野外估算矿物含量的基础上,通过 QAP 图解,定出岩石的名称。 (如二长花岗岩) 特征的暗色矿物应加入岩石的命名。暗 色矿物名称应臵于岩石名之前 。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完整的岩石名称应包括,岩石的颜色、 结构(构造)、岩石名称。 (浅肉红色中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原生节理
类型: L-节理——层节理:平行与流面方向,也与接 触面平行。层节理面较平滑,可有 一些岩脉或矿脉充填。 Q节理——横节理:与流面、流线垂直。节理 直而长,节理面粗糙,时常充填岩脉。 S节理——纵节理:平行与流线方向,同时又 垂直层节理和和横节理。一般无岩脉充填。 L、Q、S三组节理彼此相互垂直,与流动构造 有一定的关系。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

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

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

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

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

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

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

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

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

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

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

岩浆岩—侵入体时代和侵入顺序的确定

岩浆岩—侵入体时代和侵入顺序的确定

立志当早,存高远
岩浆岩—侵入体时代和侵入顺序的确定
一、侵入体时代在没有直接地层复盖依据的情况下,往往比较困难,除了测定其同位素年龄外,多数需要根据多方面的直接与间接接触资料对比后,方能大体确定。

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
1、查明岩体生成时代的上限与下限,确定岩体时代。

2、根据侵入体的形成与己知时代的褶皱运动和切穿地层的断裂的依存控制关系,提供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二、侵入顺序
多次侵入现象是岩浆活动的特点之一,因此正确确定岩浆侵入活动顺序,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工作中应当充分搜集各种直接证据和系统研究对比资料,以求互相验证。

1、确定相邻的两种以上侵入岩生成顺序时,可依下列现象确定:
(1)冷凝边缘:具冷凝边缘者后侵入。

(2)横切、穿插关系:横切或穿插别的岩体者后生成。

(3)流线、流面:晚生成侵入体边缘常有大致平行接触面的流线或流面。

(4)热力变质和烘烤现象:较早侵入体受后期热力影响而变质,甚至有不明显的破碎或被挤压现象。

(5)捕虏体:较晚侵入岩中可发现较早侵入岩的捕虏体。

2、确定不相邻的侵入体间的侵入顺序及时代,则需根据岩性特点、接触关系特点、构造控制特点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后确定。

岩性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岩体的主要矿物,特征矿物,副矿物,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物性特征对比等。

用其与附近沉积岩中副矿物进行对比,亦可提供某些确定相对时代的线索。

地质测量规范(2)

地质测量规范(2)

地质测量一、地质测量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一)、地质测量的作用地质测量即地质填图,在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评价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的基础工作。

(二)、地质测量的基本任务总的说来,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

为成矿规律的成矿预查提供资料。

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探工程部署及物、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质测量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它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三)、不同地区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工作时,研究的深部和广度,以及应侧重那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1.对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1)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形成作用及其其它地质作用(特别是大地构造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予以推测。

(2)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已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龄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

(3)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大地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界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曾为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综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

煤田地质构造中探测岩浆岩侵入的物探方法研究

煤田地质构造中探测岩浆岩侵入的物探方法研究

《装备维修技术》2020年第18期—353—稳定性的作用。

3.1 煤层注水技术对于开展的煤层注水技术而言,是现阶段煤矿开采过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技术类型。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煤矿的注水操作,以此能够有效的改变,不同煤层的内部结构。

进而有效的降低煤层的实际强度。

让煤层可以在工作人员开采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弹性。

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通过缓解煤层结构的压力,起到避免冲击地压的情况发生。

在使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较高的安全性。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大型的机械设备,在一些远离人群的环境下使用,为此避免了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技术的安全性。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煤层注水技术的使用,也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一种是采用顶板注水的方式,另一种则是采用的压注化学溶液的方式。

在长期的预防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起到良好的预防事故发生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控制好注水的时间,避免由于长时间的注水,使得对煤层造成其他方面的严重影响。

3.2 严控新建成冲击地压矿井现阶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其对于冲击地压的预防技术,一直都是严重的重难点,在当下的国际领域当中,在开展煤层时,都时刻受到冲击地压的影响。

早在18世纪末期,应该就在进行煤层开挖的过程中,对其冲击地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说明。

之后便随着全世界的工业化建设,使得在诸多的国家当中,都对其冲击地压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研究。

但是始终对其产生的详细成因,以此发生的时间进行明确,以此对于预防技术方面,还需不断的对其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此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煤层的开采深度与开发强度,能够与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产生密切的联系。

为此,为了可以有效的开展冲击地压的预防工作,就需要重视起煤矿的实际开采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煤矿的开采深度,以及开发的实际强度,都严格的依据国家推出的相关政策进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志当早,存高远
岩浆岩—侵入岩体剥蚀程度的确定
查明侵入体的剥蚀程度,对于侵入岩的对比,预测与其有关的矿产,恢复岩体的原始形状,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侵入岩体的剥蚀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类:
1、未剥蚀:工作区地表看不到岩体,只见有接触变质现象(晕圈)或热液脉、热液矿等,说明侵入岩为隐伏岩体。

2、剥蚀浅:有侵入岩体出露,但出露面积小,残留顶盖发育,而且在岩体中心亦发育,常见大量捕虏体,变质晕比较宽,脉岩群发育,岩浆期后矿床、蚀变在围岩和岩体内皆很发育。

3、剥蚀中等:在2 和4 之间。

4、剥蚀深:侵入体广泛分布,结构比较粗大,边缘相不发育,岩浆期后矿床非常少量,已有的矿床多遭破坏。

在确定侵入体剥蚀程度时,可以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准则。

例如岩体内部有大量捕虏体,混杂岩出现,说明岩体剥蚀深度不大。

越接近花岗岩类岩体顶面,某些向上迁移的元素—铌、钽、稀土、钇、锂、铍、铀、钍和钨、钼、锡的含量越作规律性的增加;在岩体的深部带,聚集着向下迁移的元素—铬、镍、钴、钡、镓等。

NbV、KMg 和ZnPb 的比值是剥蚀深的标志,岩体的剥蚀深度越小,这几对元素的比值就越高。

其中NbV 的比值在花岗岩深部中为零点几,而在含钨和钼矿化的被剥蚀较浅的岩体中则达4~5 以上。

副矿物的分布有下列规律:越是花岗岩体的上部,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的含量就越高,而铬铁矿、黑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的含量就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