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侵入体时代和侵入顺序的确定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刘志宏 实习七 综合分析 地质图及作业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实习内容:
一、读图的程序和具体要求
一般的读图程序是:先读框外(图名、 比例尺、图例等),后读框内:先地形, 后地层、构造、岩浆岩,最后对全区的构 造作全面的综合分析,恢复区域地质构造 发展简史。读图的每一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l.地层方面:
了解区内地层的发育情况,层序、时代及 它们的接触关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这 是划分构造层的基本依据。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中形成的一套地层、岩石及构造组合。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层组 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一 定的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3. 4. 5. 6.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三、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编写构造概述报告是在分析地质图和编制有关图件之 后进行的,报告的编写又是分析地质图的深化。地质构造 概述报告的内容必须与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方 面的内容完全符合一致,互相印证,相互说明。一般报告 应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简单明确的语言叙述读图作业的目的 要求,所读图幅的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以及完成 作业情况。 第二章 地层:简述区内地层时代(老—新)及主要岩 性;地层间的按触关系;各时代地层在图内的分布方向及 排列特征,以及岩层产状的变化等。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刘志宏
三、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第三章 构造:是读图报告的重点内容,要注意分清层 次,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首先应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区域构造的特 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展开。如:①按构造层;②按构造 单元;③按构造类型;④按构造组合;⑤按构造方位等。 一定的构造层是以一定的构造类型为主,构造方位也常和 一定的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等等。不论按哪种方式或顺序描述, 既要对代表性或典型构造进行详细描述(最好测算出某些数据 定量表示),还要在各构造单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区域上 的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构造整体轮廓和各构造的特征都有清晰 的了解。
第三章 岩浆侵入

第三章岩浆侵入煤层
教案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职称
显然,它是岩浆期前裂隙。但是,在该矿近Ew向和HE向的不同性质的断层中,不仅没有发现侵入体,反而出现岩墙和岩脉受其错断的现象。可见,它们是岩浆期后断层。因此,在岩浆岩发育的矿区,应该注意构造形成时期的研究,确定断裂对侵入体的控制、改造关系。鉴别岩浆是沿断层侵入或是沿裂隙浸入,可根据岩墙两侧围岩的岩性是否相同,层位是否对应,产状是否一致,煤层底板等等线是否相连等标志确定。
是指岩浆部分取代煤层,侵入体厚度变化剧烈,接触面呈波浪状,但乎面分布连续且面积较大的侵入体;
串珠状和扁豆状:
是指呈挥团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煤层中的孤立小侵入体;树枝状;是指似层状侵入体边缘的不规则分枝。
总的看来,从中心到边缘,侵入体的分布规律是由厚变曲,逐步分叉尖灭,最后形成一些孤立的小侵入体。这是因为远离侵入中心岩浆来源枯竭,加之岩浆温度、压力降低,熔蚀、侵入能力锐威,岩浆只能沿煤层的层理和裂隙,穿插、延伸、扩展和尖灭,这是造成侵入体形态复杂多样,边缘轮廓蜿蜒曲折、极不规则的原因。在接近岩床边缘的巷道壁上,常可见到彼此孤立的串珠状小岩体,这是在高围压条件下,具有表面张力的岩浆发生冷凝收缩的结果,或者是树枝状岩体的剖面效应。
(五)岩浆侵入受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
一般情况下,灰分较低,物性较软和变质程度较低的煤层或煤分层,因其抵抗熔蚀和侵入的能力较小,岩浆易于侵入,影响范围较大。
普通地质学课件: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 捕虏体:部分未熔化的围岩碎块成为捕虏体。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过程, 成为混染作用。
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
三、分离结晶作用
超基性岩 基性岩——辉长岩 中性岩——闪长岩
酸性岩——花岗岩
•侵入岩是被周围岩 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
结体,故又称侵入 体。
一、侵入作用概述
深成侵入体,简称深成岩,形成深度大于10km。
侵
入
中深成侵入体,简称中深成岩,形成深度3~10km。
体
浅成侵入体,简称浅成岩,形成深度小于3km。
由于地壳隆起,上覆岩石被风化、剥蚀,侵入体便会暴露于地表。
二、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
三、分离结晶作用
四、侵入岩的产状
• 侵入岩的产状,指其形状、大小、展布方向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四、侵入岩的产状
1、侵入岩的产状——岩墙 • 岩墙也称岩脉,呈狭长形的侵入体。
四、侵入岩的产状
•当围岩是成层的岩石时,岩墙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
岩墙
四、侵入岩的产状
2、侵入岩的产状——岩床 • 围岩为成层的岩石,岩浆顺围岩的层间空
隙挤入、扩展后冷凝,固结成岩。 • 侵入体呈层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
行。厚度为数米到数百米。岩浆的成分常 为基性。 • 岩浆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大。
镁铁质岩床
四、侵入岩的产状
3、侵入岩的产状——岩盆与岩盖 • 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大致吻合。 • 岩浆成分常为中酸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岩盖
岩盆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结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关
系 影响因素:速度、成分、规模、深度及温度
结晶的先后顺序
1.火成岩的结构 ●晶粒绝对大小 ☆粗粒(粒径大于5mm) ☆中粒(粒径5~1mm) ☆细粒(粒径1~0.1mm) ●结晶大小程度 ※显晶质结构:结晶颗粒呈
镶嵌状,肉眼可辨认。花岗 岩 ※隐晶质结构:镜下显微镜 辨认,玄武岩 ※玻璃质结构:无矿物结晶 体,如黑曜岩,浮岩。
◆侵入作用概述: 侵入作用,侵入岩,侵入体,围岩,深成岩 和浅成岩;同化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岩墙、岩床、岩盆、岩株、 岩基。 ◆火成岩的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 ◆主要的火成岩
15.4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一、侵入作用概述
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便冷凝,结 晶形成岩石的作用.(侵入体,侵入岩和围岩)
3.岩脉和岩墙——沿围岩裂隙侵入,冷凝而形成的狭长。规模较大,较
整齐,产状近直立的,称为岩墙。各类型岩浆都能形成。
(1)整合侵入体(协调)
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
隙贯入形成。
(a)岩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 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b)岩盖:上凸下平的穹窿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c)单斜岩体:单斜岩层间的整合侵入体。 (d)岩床(岩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e)岩鞍: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
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整合侵入体。
(2)、不整合侵入体(不协调): (a)、岩墙: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沿断裂贯入的产 物。 (b)、岩脉: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 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c)、岩株:不整合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
地 质 年 代

1.1地质年代的分类
④生物层序。地球上的生物进化是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化的,灭绝 的生物不会重复出现,每一个地质年代都有 适应那个年代地质环境和发展阶段特有的古 生物。不同的地质年代沉积的沉积岩中都含 有和该地质年代相对应特征的古生物化石群。 不论距离远近,含有相同化石的岩层都是在 一个地质年代形成的。因此,根据岩层中所 含化石的地质年代就可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 代。
1.1地质年代的分类
1.绝对地质年代 许多岩石中含有微量的放射
性元素,在岩石形成初期,放射 性元素的含量比(丰度)是固定 的。
自岩石形成开始,其所含的 放射性同位素(母体)开始衰变 ,如无特殊的地质作用影响,蜕 变产物(子体)仍会保存于岩石 的矿物晶体格架之中。通过仪器 可以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母 体)和蜕变产物(子体)的含量 ,进而可推算出岩石的形成时间 。
工程地质
1.1地质年代的分类
整个地球历史可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地 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 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 年代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从形成到现在有多 少年。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 能反映岩层形成的1地质年代的分类
(2)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①接触关系。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围岩的
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侵入接触。岩浆侵入到沉积岩层中,使围
岩发生热力变质现象。根据侵入关系可知,岩 浆侵入体的形成年代晚于周围围岩形成的地质 年代,如图(a)所示。
谈岩层先后顺序的判读

谈岩层先后顺序的判读(山东省高青一中李锋 256300)在高考备考中,经常会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我认为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的类型:(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
所以变质岩地层的形成应晚于相应的岩浆岩。
例1.读下图,判定喷出岩和①②③④⑤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解析:图中的喷出岩地层的起点在乙处,终点在甲,而①②③④⑤地层位于甲乙之间,故该喷出岩地层应晚于①②③④⑤地层,而①②③④⑤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其形成先后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例2.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解析:依据图示岩浆岩丙与断层甲的形态可知,该处应先出现褶皱,然后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后来出现断层,最后上层接受沉积。
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3.下图为某地区域地质剖面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形成沉积岩;最后由于岩浆侵入,破坏了褶皱与沉积岩的连续性。
所以正确答案为D。
例4.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运动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

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01均变论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均变论认为,一切地质变化都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虽然这种变化不以固定的速度或强度进行。
地层模型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岩石循环这一原理最早由苏格兰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提出,他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之后,莱伊尔进一步确定了均变论。
这一原理推动了岩石循环的发展。
02侵入关系原理Principle of Intrusive Relationships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时,可以确定火成岩比沉积岩要年轻。
岩浆岩侵入形成岩床示意图岩浆岩的侵入形式有多种,岩株、岩盖、岩基、岩床、岩墙。
岩浆岩产状及分布示意图03切割穿插定律Principle of Cross Cutting Relationships这一原理可以确定侵入体之间、侵入体与围岩之间、断层之间、断层与围岩之间的先后顺序。
岩脉切割岩层示意图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穿插者年代新,被穿插者年代老。
岩浆喷出和侵入示意图如果断层(岩浆)贯穿各层而不穿透顶层,可以确定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代老,未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轻。
04原始水平定律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斜层理示意图交错层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地层是倾斜的,各小层的整体方向是水平的,而且各层取向互相平行。
交错层理剖面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水平的岩层因构造作用发生形变。
05地层叠覆律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排列规律。
任何沉积地层的层序在没有被后期的运动所逆掩或倒转时,最年轻的地层应位于层序的顶部,最老的地层则位于层序的基底。
图示动画的时间顺序是A比B早,B比C早。
构造地质学-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

③ 在围岩中可见到自岩体延伸的岩枝或岩脉;
④ 环绕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并呈带状分布,变质程度距离岩 体越远越弱。
侵入接触关系反映
。
2、沉积接触(冷接触)
岩体形成后并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 的接触关系。
①在接触面下的岩体顶部存在不平整的侵蚀面和古风化壳等风化 剥蚀现象; ②与围岩接触处不存在冷凝边,当然就无接触变质现象; ③岩体内的原生构造或岩脉被接触面所截接; ④上覆围岩中含有下伏岩体的岩屑、砾石或矿物碎屑; ⑤接触面较平整。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
一、岩浆岩体接触关系的识别
从成因上,可将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 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三种关系
1、侵入接触(热接触)
岩体侵入于围岩(包括先存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这种接触关系的特点 是:
① 岩体边部有边缘带和冷凝边,原生构造发育;
② 岩体内部有围岩的捕虏体;
沉积接触关系说明侵入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上覆地层时代。
沉积层
侵入花岗岩
侵入火成岩(侵入岩体与围岩之间界面是断层面。其接 触带为断层带,接触带中常有构造动力变 质现象。这种接触关系可以确定岩体形成 于断层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志当早,存高远
岩浆岩—侵入体时代和侵入顺序的确定
一、侵入体时代在没有直接地层复盖依据的情况下,往往比较困难,除了测定其同位素年龄外,多数需要根据多方面的直接与间接接触资料对比后,方能大体确定。
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
1、查明岩体生成时代的上限与下限,确定岩体时代。
2、根据侵入体的形成与己知时代的褶皱运动和切穿地层的断裂的依存控制关系,提供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二、侵入顺序
多次侵入现象是岩浆活动的特点之一,因此正确确定岩浆侵入活动顺序,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工作中应当充分搜集各种直接证据和系统研究对比资料,以求互相验证。
1、确定相邻的两种以上侵入岩生成顺序时,可依下列现象确定:
(1)冷凝边缘:具冷凝边缘者后侵入。
(2)横切、穿插关系:横切或穿插别的岩体者后生成。
(3)流线、流面:晚生成侵入体边缘常有大致平行接触面的流线或流面。
(4)热力变质和烘烤现象:较早侵入体受后期热力影响而变质,甚至有不明显的破碎或被挤压现象。
(5)捕虏体:较晚侵入岩中可发现较早侵入岩的捕虏体。
2、确定不相邻的侵入体间的侵入顺序及时代,则需根据岩性特点、接触关系特点、构造控制特点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后确定。
岩性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岩体的主要矿物,特征矿物,副矿物,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物性特征对比等。
用其与附近沉积岩中副矿物进行对比,亦可提供某些确定相对时代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