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统与皮肤

合集下载

皮肤生理学ppt课件完整版(2024)

皮肤生理学ppt课件完整版(2024)

05
皮肤微生物群落与免疫学
Chapter
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皮肤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 病毒和螨虫等微生物组成,它们在皮 肤上形成复杂的生态平衡。
功能
皮肤微生物群落具有保护皮肤免受外 界有害微生物侵袭、调节皮肤免疫应 答、促进皮肤细胞更新和维持皮肤健 康等功能。
皮肤免疫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皮肤干细胞
位于皮肤表皮基底层的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再生医学应用
利用皮肤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 增,可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烧伤
治疗等再生医学领域。
干细胞疗法
通过向受损皮肤注射干细胞或其 分泌因子,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 ,为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04
皮肤附属器官生理学
Chapter
平衡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共同维护皮肤健 康。当微生物群落失衡或免疫系统异常时,可能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
皮肤免疫调节与治疗应用
免疫调节
针对皮肤免疫系统的调节是治疗皮肤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可以恢 复皮肤免疫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治疗应用
目前,针对皮肤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如外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光疗、生物 制剂和细胞治疗等。这些方法在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痤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06
皮肤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
Chapter
常见皮肤病的生理学机制与治疗策略
痤疮
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等。治疗策略包括抑制皮脂腺分泌、改善毛囊角化、抗菌消炎等。

皮肤结构与功能课件ppt课件

皮肤结构与功能课件ppt课件

.
28
(2)网状层: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 支撑着皮肤的弹性、韧性和张力。由于弹力纤维的回缩性, 可使皮肤在伸展后恢复正常,由于年龄的增大,不当的护肤 习惯,弹力纤维变形而失去弹性,皮肤呈松驰状态,并出 现皱纹。
.
29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位于皮肤最深层, 其厚度约为真皮的5倍,主要由脂 肪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结、神经 、 汗腺和深部毛囊等。
阶段的细胞形成,基底细胞是所有上层细胞 的生化之源,它不断的产生新细胞,并逐渐 向上层推移代谢,最后蜕变成无核的角化死 细胞,以皮屑的方式脱落。
从一个基底细胞的生成到变成皮屑脱落 大约需要28天的时间(由棘层的下部演变到 颗粒层的最上部为14天,由颗粒层最上部演 变到角质层的皮屑脱落为14天,表皮细胞的 更替为28天)。
.
16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的菱形细胞 组成,这些细胞已经接近死亡,正在蜕变 成角化细胞。细胞中有较多大小不等、形 状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称为晶样角素, 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可减少紫外线射入体 内。.17Fra bibliotek注意:
颗粒层的晶样角素在2种状态下 会失去折射光线的作用。
缺水环境
遇碱环境
.
18
➢ 湿度的影响 皮肤表面水分高则皮脂易乳分、扩散, 干燥皮肤则分泌扩散缓慢。
.
35
皮脂膜——皮肤的“滑丽外衣”
皮脂膜: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以及少量 的“死皮”细胞,经过乳化形成的一层弱酸性的保护膜
皮脂膜的作用:
A、抑菌、杀菌
B、有良好的锁水、保湿作用
C、中和碱
D、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七八章练习题及答案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七八章练习题及答案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七八章练习题及答案第七章: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A型题]1.下列关于血钾测定正确的是A.血浆和血清结果一样B.全血标本冷藏对结果没有影响C.酸中毒时会使结果偏低 D .全血标本放置在室温血钾会降低E.低钾血症指血清钾低于3. 0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2.在正常情况下,体液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分布是A细胞外液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等于细胞内液C.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D.以上都不对E.以上全对3.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以pH来表示,可采用下列哪种表达式A. log10【H+】 B. -log10【H+】 C.loge【H+】D. -loge【H+】 E.以上都不是4.关于血浆[K"J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血标本冷藏时间过长会使血浆[K+J↑B.餐后由于蛋白质合成增加会使血浆[K+] ↓C.餐后由于糖原合成增加会使血浆[K+] ↓D.酸中毒时会使血浆[K+] ↓E.低血钾时可致肌无力5. 细胞内的主要阴离子是A.Cl-B. HCO3- C .SO42-D. 蛋白质和有机磷酸盐E. 0H-6.钠、钾、氯高于的主要排泄器官是A.皮肤B.肠道C.肝脏D.肾脏E.肺7.在正常情况下,体液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分布A.细胞外液等于相胞内液B.细胞外液大于细胞内液C.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D. 不能确定E.以上全对8.对阴离子隙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细胞外液阳离子与阴离子之差B.公式为AG=([Na+]+[K+])-([Cl_]+[HCO3_])C临床以AG升高多见D.临床以AG降低多见E对代谢性酸中毒有鉴别诊断的作用9. 肾脏调节血液pH是通过A. CI-的重吸收B. Na+-K+交换C. HCO3-的重吸收 D.排泄固定酸保留并维持血中碱剩余E.以上都不是10.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A.130mmol/LB.140mmol/LC.145mmol/LD.150mmol/LE. 155mmol/L11.体液分布最多的部位是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血液D.淋巴液E.组织间液12.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的离子是A.氯离子B.钠离子C.钾离子D.钙离子E.镁离子13. 细胞内高钾和低钠是依靠A.膜的渗透性B.膜上的钾钠泵的主动转运C. 离子间交换D.电荷平衡E以上都不是14.关于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液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血浆与细胞间液之间的交换B.有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交换C.胶体渗透压在血浆与细胞间液交换中具有主要作用D.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交换主要受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影响E晶体渗透压决定人体体液之间的交换15.新生儿含水量约为体重的A. 70%B.85%C. 90%D.75% E .80%16.血气分析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 PO2仅与cdO2有关 B. ctO2=cdO2+O,HbC. PCO2仅与cdCO2有关 D. ctCO3=cdCO2+CO2HbE .Chco3-=ctCO2一cdCO217.维持血容量恒定的关键阳离子是A.K+B.Mg2+C. Mn2+D. Na+E.Ca2+18. 下列能引起血钾浓度降低的是A.创伤B.高热C.饥饿D.饱食 E缺氧19. 正常人随年龄增长其体液总量的变化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成年前多,而后减少并保持恒定D.成年前少,而后逐渐增加E.不受影响20. 细胞外液中主要阳离子是A.Ca2+B. K+ C .Na+ D. .Mg2+ E.H+21.高血钾见于A.呼吸性碱中毒B.细胞大量坏死C.代谢性碱中毒D.大量补充葡萄糖E.大量补充氨基酸22.大量饮水后,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皮肤B.肠道C.肺D.肾E.胆道23. 正常成人血钾浓度(mmol/L)为A. 3.5~5.5B. 5.5~7.5C.6.5~8.5D. 4.5~6.5E.7.5~9.524.常用血浆阴离子间隙(AG)的计算是用A.血浆阳离子减去阴离子液B.血浆阴离子减去阳离子C.血浆阴离子总和D.血浆[CI -]与[HCO3-]之和减去[Na+]E血浆[Na+]与[K+]之和减去[CI -]与[HCO3-]之和25.哪种原因最易引起高血钾A.因长期不能进食而由静脉补充营养时B.严重呕吐C.静脉输入过多钾盐D.糖和蛋白代谢旺盛E进食含钾较多食物26.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的最主要离子是A. K+, CI -B. K+、HPO42- C. Na+、CI-D: Na+、HPO42- E. Na+、HCO3-27.严重腹泻常引起A.血中CO2结合力↑ B.血液pH↑C.血[Na+J和[HCO3-]↑ D.低血钾E.代谢性碱中毒28.急性脱水性疾病时体重减轻的原因是A.组织蛋白分解消耗B.体液的丢失C.体内脂肪消耗D.肌糖原酵解E.肝糖原氧化29.血浆与细胞间液组成成分的差别是A.阳离子种类不同B.阴离子种类不同C.阴离子含量不同D.阳离子含量不同E.蛋白质含量不同30.体内钠主要分布在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骨骼D.肌肉E. 肝、肾31.钠主要排泄途径是A.唾液B.肾脏C.汗液D.呼吸道分泌物E.肠道32.目前临床上最为简便和准确的血清[CI -]的测定方法为A.火焰光度法B.化学测定法C.离子选择电极法.D.滴定法E.电量分析法33.可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批量标本分析的血清[K+]测定方法为A.火焰光度法B.化学测定C.离子色谱法D.滴定法E.电量分析法34. 关于低钠血症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渗透性利尿B. 右心衰竭C.呕吐、腹泻D.大量出汗E.恶性肿瘤晚期35. 当严重创伤时,血钾A.无改变B.明显降低C. 明显升高D.变化随血钠而定E.变化随尿量而定36. 细胞内钾约占总钾量的98%,血浆中仅占A. 2%B.0.2%C. 1.5%D. 0.3%E. 1.2%37. 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钾血症的是A.急性肾功能不全B.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严重呕吐、腹泻E.输钾过多38. 冷藏保存电解质分析标本,会引起A.血清钾增高B.血清钾降低C. 血清钠增高D. 血清钠降低E.血清钾、钠同时增高39. 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火焰光度法E.滴定法40.血清钾、钠直接ISE法________ ,使结果更真实反映临床情况,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使用该方法_A.免去了样本的稀释B.为参考方法C可控制离子的活度系数 D.免除了电解质排斥效应E使离子活度与浓度相等4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总是等于大气压P(Amb)B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C.混合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混合气体分压特性同样适合于溶液中的气体E.以上说法都不对42.估计氧饱和度的表示方法为A. O2Sat B. SO2C. FO2Hb D. PO2Hb E. FOSat43.常用血气分析标本应为A.动脉全血B.静脉全血 C血浆D.毛细血管血E.血清44. 常用血气分析标本必须采用以下哪种抗凝剂A.枸橼酸钠B.草酸钾 C,氟化钠 D.肝素 E草酸5. 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是A.磷酸氢二钠磷酸氢钠缓冲系统 B碳酸盐-碳酸缓冲系统C.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D.血浆蛋白的缓冲系统E细胞内H+作为底物被利用46.在pH7.4的碳酸盐碳酸缓冲系统中,HCO3-/H.2CO3的比值是A.1:20B. 20: 1C.5:1D. 10:1E.1: 1047.糖尿病酮症会引起A.代谢性碱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48. 下列哪一项的测定可以帮助找出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A.钾B.钠C.氯D.二氧化碳 E钙49.因肺部排CO2减少引起的高碳酸血症被称为A. 代谢性碱中毒B. 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50.慢性梗阻性肺病常有A.代谢性碱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51.过多的酸通过呼吸道排出,可导致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52. 当血清中cHCO 3- < 22mmol/L 时,一 般判断应考虑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53. pH=7, 16,PCO 2= 50mmHg ,cHCO 3- = 18mmol/L ,应考虑A. 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碱中毒54.哪一项不是O 2在肺泡里被摄取的支配因素A.肺泡气中PO 2B. O 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C. Hb 释放CO 2换取O 2的能力D. HHb 对O 2的亲和力 E 正常Hb 的量55.哪项不是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检测途径A. O.2SatB. SO 2C. FO 2HbD.氧含量/氧容量E. PO-Hb 56. 血可携带O 2的量可用以下因素来判定,但除外A. O 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B. 动脉血中PO 2 C 红细胞中正常Hb 量 D. Hb 对O 2的亲和力 E Hb 有正常结合与释放O 2的能力57.下面哪个不是Hb 对O 2的亲和力的依赖因素A. PO 2B. SO 2 C .pH D. 2.3-DPG E.温度 58.以下哪一项因素不会引起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A.体温降低B. PCO 2增高国休用修和C. O 2亲和力增加D.2,3-DPG 降低E. pH 增加 59.哪一原因不会引起P 50增加A.体温升高B. O 2亲和力降低C. pH 降低D. PCO 3降低E.2.3-DPG 增高 60.以下哪一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A. cHCO 3 过多堆积B.有机酸产生过多C. H +排泌减少 D. HCO 3-过多丢失 E.酸堆积太多 61. 下列哪一现象在口渴时不出现A.血浆渗透压↑B. 水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C.水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D.唾液减少E.尿量减少6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凭pH不能鉴别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酸碱中毒B. pH正常能排除机体酸碱失衡C当pH>7. 45时,为失代偿性碱中毒D.当pH<7.35时,为失代偿性酸中毒E.血pH即血浆中[H+]的负对数值=6. 1kPa,AB=32mmol/L,SB =25mmol/L.63.某患者呼吸表浅,口唇发绀,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为pH=7.28,PCO2可基本诊断为A.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B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C.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D.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E.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64.某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为:pH= 7.36,PCO=4. 0kPa,SB =19mmol/L. AB=18mmol/L.BE=-5mmol/L,2可考虑为A.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B. 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C.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D.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E无酸碱平衡紊乱[x型题]1.酸碱平衡与血钾浓度的相互关系是A.代谢性酸中毒时可引起低血钾 B .低血钾时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时可引起高血钾D.高血钾时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E.酸碱平衡与血钾浓度无关2. 参加水、电解质和pH调节的主要器官有A.肺B.肝C.肾D.肠E.骨3.关于总体水在体内的分布,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1/3存在于ECFB.2/3分布在ICFC. ECF 的3/4为细胞间液D. ECF的1/4为血管内液E. 1/3存在于ICF4.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其相应指标变化为A. pH↓B. PCO2↓ C AB↓ D. SB↓ E. AG↑5.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B.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C.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D.在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E.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6.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A.钾自细胞内移出或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B.细胞外液受稀释C.钾总量过多D.体液酸碱平衡紊乱E.标本严重溶血城COH17.常见高钾血症引起的原因有A.细胞外液受稀释B.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测C.钾输人过多D.钾排泄障碍E.标本严重溶血8.血气分析仪可直接测定如下哪些指标,其他指标则由这些指标计算而得A.pHB. HCO3- C. PCO2D. PO2E. AG9.钠、钾测定可用的方法有A.离子选择电极法B.酶试剂比色法C.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D. HPLCE.大环发色团显色法10.临床常用氯的检测方法有哪些A.汞滴定法B.分光光度法C.库仑电量分析法D. ISE法E.酶法11.0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哪些因素支配A.肺泡气中P02B. 0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进人血液的能力C.静脉血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对02的亲和力D.动脉血P02E.肺泡气中PC022.动脉血哪些特性将保证足够的O2被送到组织A.肺泡气中PO2 B Hb对O2的亲和力必须正常C.动脉血P O2高D.血的O2结合功能正常E Hb有能力在组织释放O213.血液中CO2存在形式有A.物理溶解 B HCO3-C PCO2D.与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E.与白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白蛋白14.引起氧解离曲线左移的原因有A. pH降低B. 温度降低C. PCO2降低D. 2,3-DPG降低E. PO2.降低15. P50增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A.高热B.酸中毒C.高碳酸血症D.高浓度的2,3-DPGE.输氧16.排除呼吸性影响因素的血气分析指标有A. BEB. ABC. SBD. BBE. PCO217. 单一酸中毒应有以下哪3种机制之一A.碱排泌碱少B. 附加酸增加C.酸排泌减少D.碱的丢失增加E.酸排泌增加18.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原因有A.有机酸产生超过排出速度B.酸排泌减少C.氯离子过多丢失D. HCO3过多丢失E.碱排泌减少19.呼吸性酸中毒因哪些原因引起A.肺部排CO2减少 B. PO2增高 C.原发性cdCO2过剩D. HCO3-过多丢失 E.附加酸增加20.血气分析中通过计算的指标有哪些A. BE-BB.SO2 C. cHCO3- D. ctO2E . pH第八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A型题]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把血清蛋白分成5条带,由正极数它们的顺序是A. A、α1 、β、Y、α2B. A、β、a1、a2、YC.A、a1、α2、Y、βD. A、a1、α2 、β、YE. a1、A、a2、β、Y2急性黄疸性肝炎时,血清中哪一种酶活性下降A. ALTB. CHEC. ALPD. γ-GTE. AST3. 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最好指标A. ALPB. y-GTC. ALTD.ASTE. ACE(全血)4.下列哪种不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酶A. ALTB. ACPC. ASD. OCTE. CHE5.下列关于结合胆红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是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B.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C.水溶性D.可随正常人尿液排出E.不易透过生物膜6. 溶血性黄痘时下列哪一项不存在A.血游离胆红素增加B.尿胆素原增加C.粪胆素原增加D.尿中出现胆红素E.粪便颜色加深7. 下列何者不正确A.正常人总胆红素5.1~17.1μlmol/L,结合胆红素0~ 6μmol/LB.肝细胞性黄痘总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增加C. 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正常D肝细胞性黄疸总胆红素正常,吉合胆红素增加.E.以上都不对8.有关甲胎蛋白(AFP)的论述错误的是A.主要在胎儿肝脏中合成B. 原发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明显升高C.恶性畸胎瘤患者羊水中升高D.健康成人肝细胞也大量合成E.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患者血中也呈中等等度升高9.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A. 肾脏B.胃肠道C.肝脏D.心脏E.胰腺10.以下血浆蛋白质不在肝脏合成的是A.白蛋白B.凝血酶原C.免疫球蛋白D.纤维蛋白原E.前白蛋白11.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是A.石胆酸B. 甘氨胆酸C.牛磺胆酸D.甘氨鹅脱氧胆酸E.牛磺鹅脱氧胆酸12.关于肝脏功能受损时可出现的情况,叙述最准确的是A. ALT↑B. A/G比值↓C.糖原合成作用↓D. 血浆胆固醇酯/胆固醇比值降E.以上均是13. 生物转化过程最重要的方式是A. 使药物失活B.使生物活性物灭活C.使毒物毒性降低D.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E.使某些药物药性更强或毒性增加14.下列哪一种胆汁酸属于初级胆汁酸A.石胆酸B.胆酸C.脱氧胆酸D.熊脱氧胆酸E.甘氨脱氧胆酸15.胆红素在血液中主要与哪一种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日不妹用A. γ-球蛋白B. a1-球蛋白C. β-球蛋白D. a2-球蛋白E.白蛋白16.下列对结合胆红素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主要是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B.与重氮试剂呈间接反应C.水溶性小D.随正常人尿液排出隐讯日E.易透过生物膜17.胆红素进人肝细胞后即被细胞质内的受体结合,以利于结合胆红素的形成。

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统与皮肤

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统与皮肤
免疫调节
循环系统和皮肤中的免疫细胞通过相互交流和协调,共同维护机体的 免疫平衡和健康状态。
04 皮肤附属结构与循环系统 的关系
皮肤附属结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的调节作用
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的成分和量对皮肤表面的酸碱度、湿度和渗透压等有重要 影响,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毛囊和皮脂腺对微循环的影响
调节体温
02
皮肤通过排汗和血管舒缩来调节体温,影响血液循环的流量和
温度。
免疫反应
03
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反应能够影响循环系统中的免疫应答
和炎症反应。
循环系统和皮肤的相互作用机制
神经调节
循环系统和皮肤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 质来影响血液循环的状态和皮肤的感觉功能。
内分泌调节
某些激素和生长因子可以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皮肤,影响皮肤的生长、 发育和功能。
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 构系统与皮肤
目录
CONTENTS
• 循环系统的基本概念 •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 循环系统与皮肤的关系 • 皮肤附属结构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 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统的研究意义
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01 循环系统的基本概念
循环系统的定义
1 2
循环系统
指在生物体内负责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 物的系统,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
是淋巴液流通的管道,与血管一起构成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运输。
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是循环系统中运输 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的媒介。
02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的结构
表皮层
皮下组织
表皮层是皮肤的最外层,由角质层、 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 具有保护、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 等功能。

皮肤病学课件-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病学课件-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有毛薄皮肤
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厚皮肤
掌跖、指趾屈侧面及其末节面
其他类型
口唇、外阴、肛门
一、表皮 (Epidermis)
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总 数的80%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麦克尔细胞 (Merkel cell)Biblioteka 部位立毛肌和毛囊之间
组成
腺泡 导管 上部
受雄激素水平控制
皮脂溢出部位
头面、胸背上部
开口于毛囊
痤疮
(三)汗 腺
1. 小 汗 腺 (Eccrine glands) 部位 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 组成
腺体部:明细胞、暗细胞 导管部:开口于汗孔 掌跖、腋、额部最多 交感神经支配,神经介质为乙 酰胆碱
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角质形成细胞分为五 层,产生角蛋白,参与表皮分化、角化。占表皮细胞总数的80%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 排列成栅栏状 30%细胞处于核分裂期
表皮通过时间:指细胞从基底层到
达皮肤表面并脱落的时间,包括表皮 细胞由基底层增殖分化的过度到棘细 胞层以及分化为无活性的角质层的时 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向 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 层约需14天,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 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锚定纤维
表真皮之间连接结构 半桥粒 包膜层 透明层 致密层
胞膜间隙
致密下层
基底膜
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胶原纤维
表-真皮间基底膜带的超微结构 ANDREWS’ DIEASES OF THE SKIN.

大鼠系统解剖简述概要

大鼠系统解剖简述概要

第一章皮肤一、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二、皮肤腺有皮脂腺、汗腺和乳腺。

1、皮脂腺分布在毛囊周围。

口角部、肛门、包皮和乳头周围有特化的皮脂腺。

2、汗腺,大鼠的汗腺只局限于足垫的皮肤。

3、乳腺数量大鼠的乳腺共有6对,胸部3对,腹部1对,鼠蹊部2对。

个别的大鼠有5对或者7对。

大小和形态随大鼠的年龄和性周期有明显的变化。

部位包埋在皮下组织中,由结缔组织隔与胸壁和腹壁松松地相连。

第二章骨一.脊柱大鼠的脊柱由57-61块脊椎骨组成,包括颈椎7、胸椎13、腰椎6、荐锥4、尾锥27-31块。

锥式C7T13L6S4Cy27-31。

骨性标志为第二胸椎,其棘突最高,超过其它脊椎骨。

1、颈椎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恒为7块,全无肋骨相连,横突上具有横突孔,供锥动脉通过。

2、胸椎13块,椎骨的长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由2毫米增加到4毫米),锥管的直径平均为3.3毫米,较颈部的锥管为狭窄。

3、腰椎6块,每块锥体的长度比较一致,约6-7毫米。

锥管直径由前面的4毫米向后逐渐缩小至2毫米。

二、胸骨共分为6节,最前一节为胸骨柄,第二到第五节称为胸骨体,最后一节为剑突,棒状的剑突后面接一盘状的剑状软骨。

胸骨柄长约10毫米。

第三章肌肉系统(省略)第四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及附属消化器官。

消化管可分为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

附属消化器官有齿、舌、唾液腺、肝和胰。

第一节消化管一、口腔1、舌全长约30毫米,不具有正中系带,但是有两条侧系带。

一、食管分为颈、胸、腹三部。

成年大鼠食管的颈-胸段长度约75毫米,腹段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在膈后的长度约15毫米,食管外径约2毫米。

位置:食管主要是沿气管背侧走行,仅在颈部稍偏左侧。

一、胃位置:横位于腹腔的左前部,其壁面几乎完全为肝的左叶所覆盖。

大小:胃重为体重的0.5%,属单室胃。

形态:胃小弯朝向背前方,食管在其中部入胃。

胃大弯朝向腹后方,其边缘有双层的口袋状大网膜。

贲门部外观呈半透明状,内壁有粘液腺。

皮肤—皮肤的附属器(组织胚胎学课件)

皮肤—皮肤的附属器(组织胚胎学课件)
• 导管:短,通入毛囊
功能:分泌皮脂,润滑皮肤
皮脂腺光镜图(HE染色)
H:毛根;S:分泌部;D:导管
03 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
分类:
➢ 外泌汗腺(小汗腺)
• 遍布全身大部分皮肤中,手掌、足底
和腋窝处最多
外泌汗腺
➢ 顶泌汗腺(大汗腺)
• 分布在腋窝、乳晕、肛门及会阴等处
顶泌汗腺
外泌汗腺
组成
• 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
• 导管:开口于毛囊上段
功能
• 分泌物为粘稠乳状液,形成体味 • 分泌过盛被细菌分解产生腋臭 • 分泌受性激素影响
顶泌汗腺分泌部光镜图
04 指(趾)甲
甲体: 多层连接牢固的角质细胞
甲根:埋在皮肤内的甲体近端
甲床:甲体下面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
甲襞:甲体周缘的皮肤
指甲纵切面模式图
甲沟
甲母质:甲根附着处的甲床上皮,为甲体的生长区
立毛肌:
与皮肤表面成钝 角的一束平滑肌 , 连接毛囊和真皮 ; 收缩使毛发竖立
毛结构模式图图
毛干扫描电镜图
毛低倍光镜图(HE染色)
毛球
毛乳头
黑素细胞
毛母质细胞 结缔组织鞘
02 皮脂腺
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结构:
• 分泌部:囊状腺泡,周边细 胞小,为干细胞;中心细胞 大,核固缩,充满脂滴;近 导管处腺细胞解体排出
小结
1. 皮肤的附属结构由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组成。 2. 毛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三部分,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为毛干,
埋在皮肤内的为毛根;毛干和毛根由排列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 组成。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 3. 皮脂腺的分泌物为皮脂,皮脂有润滑皮肤和保护皮肤的功能。 4. 汗腺分泌汗液,有调节体温,湿润皮肤和排泄代谢废物的作用。

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
功能:分泌汗液,湿润皮肤、调节体 温、调节水盐代谢和排出代谢废物等。
14
汗腺和皮脂腺模式图
15
(四)指(趾)甲
指(趾)甲位于手指、足趾远端的背面, 是表皮角质层增厚而成。
甲外露的部分称甲体。 甲体的深面为甲床。 甲的近端埋入皮肤内称甲根。 甲根的深面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点。 甲体的两侧与皮肤之间的沟,称甲沟。
8
皮下组织
真皮的深面为皮下组织,也叫浅筋膜,由疏 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皮下组织具有保温和缓冲外来压力的作用。 皮内注射:将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肌内注射:将药液注入肌肉内。 静脉注射:将药液注入浅静脉。
9
二、皮肤的附属器
包括: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指(趾)甲
它们都由表皮衍生而来。
10
(一)毛发
毛发可分为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 露于皮肤外面,由含有黑色素的角化细胞 构成。毛根埋在皮肤内,周围有毛囊包裹。 毛根和毛囊末端膨大称毛球,是毛发的生 长点。毛球底部凹陷,内为富含血管和神 经的结缔组织,称毛乳头。毛囊的一侧有 由平滑肌束构成的立毛肌,收缩时可使毛 发竖立,出现“鸡皮疙瘩”。

真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乳头层 网状层
附属器: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指(趾)甲
18
皮肤
表皮 真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乳头层 网状层
4
(一)表皮
表皮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 质层。
5
基底层细胞呈低柱状,细胞间散在有 黑色素细胞,胞质中含有黑色素颗粒,可 以影响皮肤的颜色,并保护深部组织免受 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基底层细胞有较强的 分裂增殖能力,故又称生发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二)中静脉:内膜较薄,内皮下层很薄,一般无内
弹性膜。中膜比相应的中动脉薄得多,是排列稀疏的环 行平滑肌束。外膜比中膜厚,无外弹性膜。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中动脉和中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静 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1、内膜
(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2)内皮下层: (3)内弹性膜:由均质状 弹性蛋白组成,有弹性。
第七八章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2、中膜:环行排
列的平滑肌构成。
3、外膜:与中膜
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一、动脉
是心脏输送血液到毛细 血管的血管。管壁由内膜、 中膜、外膜三层组成,分 为大、中、小三类。以中 动脉管壁结构较为典型。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一)中动脉:除 主动脉、肺动脉等 大动脉外,凡有名 称的动脉都属于中 动脉。管壁的成分 主要是平滑肌,收 缩性强,又称肌性 动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小动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二、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从毛细血管引回心脏的管道。分 为大、中、小三种,常与相应的动脉伴行。管壁有 内膜、中膜、外膜三层。与伴行的动脉比,管径大、 管壁薄,管腔不规则。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一)小静脉:内膜只有一层内皮,内皮外有薄层结缔 组织。稍大的小静脉内皮和结缔组织间有少量的平滑肌、 胶原纤维等。外膜薄,与周围组织不易区分。
毛细血管第超七八章微循环结皮肤构及其附模属结式构系图 统与皮肤
连续毛细血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有孔毛细血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连续及有孔毛细血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毛细血管 右:经酶处理除去基膜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淋巴管系统:单向回流的管道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大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第二节 血 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1、连续毛细血管:有一层连续内皮和完整的基膜。 2、有孔毛细血管:有一层连续的内皮和完整的基膜。内皮细 胞无核部胞质上有许多小孔,孔上有隔膜。 3、窦状毛细血管:又称血窦或不连续毛细血管。管腔大而不 规则。内皮细胞不仅有孔,而且相邻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间 隙,基膜不完整,有时没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淋巴管系统是单向管道系统。当血液经动脉输 送到毛细血管时,一部分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渗入组 织间隙形成组织液。一部分含有代谢产物的组织液 进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大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淋巴管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 管。经这些管道回流的液体称淋巴。动物机体 中除中枢神经系统、软骨、骨、骨髓、胸腺等 外,其他组织和器官中都有淋巴管分布。淋巴 管的组织结构和静脉相似,也有瓣膜。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一、毛细淋巴管: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 管壁外无周细胞,基膜不完整或没有。 二、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结构与静脉 相似。区别是管腔大而管壁薄,有较多的瓣膜。 三、淋巴导管:由淋巴管汇合而成,包括右淋巴导 管和胸导管,管壁结构近似于大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猴胰腺毛细血管网(SEM)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一)毛细血 管的结构
管壁薄,结构简 单。直径:6-8um。 –内皮 –基膜 –周细胞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毛细血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二)毛细血管的类型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血液流经微循环的途径有三种:
①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②微动脉--直捷通路--微静脉。 ③微动脉--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猫肠系膜铺片 HE 染色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第三节 淋巴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统与皮肤
(三)大静脉
是指前腔静脉、 后腔静脉、颈静脉 和肝的门静脉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大动脉和大静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三、毛细血管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管径 最细、管壁最薄的血管。在 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毛 细血管网密集。在代谢较低 的组织中,毛细血管网稀疏。 有的器官和组织中,如表皮、 软骨、角膜、晶状体、玻璃 体和蹄匣等则无毛细血管。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二)大动脉
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和 臂头动脉总干等。因其 管壁中富含弹性膜,弹 性大,又称弹性动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大动脉
弹性膜
弹性膜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三)小动脉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小动脉管壁三层结构 (HE和依红染色)
思考题:
1、概念:微循环;肌性动脉;弹性动脉 2、心脏的组织结构。 3、毛细血管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血窦(脾)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血窦(肝)
Sinusoid in liver
毛细血管网(心肌)
Capillary in myocardium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血窦(肝)
第七八章循环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 统与皮肤
四、微循环(微血管系统)
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 部分: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及微静 脉等五个相连续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