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黄酮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一、黄酮类化合物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大家族的多酚类化合物,其结构包含一个苯并环和一个三元环,其中的羟基对芳环和三元环的连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这种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特别是在果实、根茎、花卉和叶子中含量较为丰富。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达12000余种,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很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包括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血糖、抗过敏、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种作用。
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1.苯丙氨酸途径苯丙氨酸途径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最主要途径,这条途径涉及到苯丙氨酸羧化酶、肟合酶、二羟基类黄酮合成酶以及黄酮类其他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在这个途径中,苯丙氨酸先由苯丙氨酸羧化酶催化转化为香豆酸,然后经肟合酶的作用产生呋喃酮酸,再经二羟基类黄酮合成酶和其他酶的作用合成为黄酮类化合物。
2.乙酸途径此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还涉及到乙酸途径。
在这个途径中,糖代谢阶段通过飞鸟烷单元(IPP)和二烯磷酸异构酶(EPSP)的作用下与香豆酸结合,产生乙酰芳香族酸。
然后经由膜蛋白的转运进入胞质,再经过NADPH氧化酶的作用后合成为黄酮类化合物。
3.异戊烷桥酶途径此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不属于以上两种途径。
比如,注目的异戊烷桥酶途径。
在这个途径中,异戊烷桥酶的作用产生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三、应用前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其应用前景广阔。
国内外已有很多企业和机构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产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1.医药产业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已经将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新型药物的研究方向。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肝脏保护药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
比如,槲皮素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功效;而异鼠李糖苷可以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等。
2.食品产业另外,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用于医药领域,还可以用于食品、保健品等。
异黄酮类物质对植物有害生物化学防御机制解读

异黄酮类物质对植物有害生物化学防御机制解读植物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和繁衍的生物体,面临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压力。
其中,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威胁是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植物生物化学防御机制是植物抵御有害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异黄酮类物质作为植物中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异黄酮类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和类黄酮类物质。
在植物中,它们广泛存在于根、茎、叶、花等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特别是在植物的抗有害生物适应中,异黄酮类物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异黄酮类物质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发现,异黄酮类物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
它们能够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育、茎干生长和叶片形态等多个方面。
此外,异黄酮类物质还参与了植物的花开花落和果实发育过程。
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异黄酮类物质能够增强植物的自身抵抗能力,从而减轻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
其次,异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
抗菌和抗真菌活性是异黄酮类物质在植物生物化学防御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研究表明,异黄酮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或杀死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群体来抵御它们的侵袭。
这种抗菌和抗真菌活性不仅对于植物自身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减少农作物的病害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异黄酮类物质还具有抗性引发物质的功能。
有害生物的侵袭会刺激植物产生异黄酮类物质等一系列防御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来增强植物的抵抗能力。
通过产生和释放这些抗性引发物质,植物能够通过挑战有害生物的生理、生化和生态学特性,从而抵挡它们的进攻。
进一步了解异黄酮类物质对植物有害生物化学防御机制的解读,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物质在植物中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
研究表明,异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控。
内源性因子包括植物激素、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等,它们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基因表达和代谢途径来影响异黄酮类物质的合成。
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代谢物研究

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代谢物研究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和类黄酮等。
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主要阐述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机制和代谢物研究。
一、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机制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酶催化反应,即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TG1)、黄酮合成酶(CHS)和类黄酮4-还原酶(FNS)。
其中:1、TTG1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对香豆酸。
2、对香豆酸被CHS催化转化为黄酮骨架。
3、黄酮骨架再经FNS催化生成异黄酮或类黄酮。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植物对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机制和途径。
同时,生长环境、植物品种、气候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到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含量。
二、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代谢物研究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代谢物研究需要利用到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核磁共振谱学(NMR)等。
以下列举一些相关研究案例:1、黄酮骨架氧化代谢物的鉴定研究人员利用HPL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出柚木素-7-O-葡糖苷-4′-酰基化合物和柚木素-7-O-葡糖苷-4′,7-二酰基化合物等黄酮骨架的氧化代谢物。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黄酮骨架的代谢途径和生物活性。
2、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代谢网络分析利用NMR技术结合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发现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代谢网络通路较为复杂,包括多级代谢分支和交互通路等。
该研究对揭示植物黄酮代谢网络的基本构架和代谢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植物天然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机制和代谢物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化学代谢的基本规律、揭示物质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等方面。
这对开发和应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它们的生物效应、有效利用植物资源,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摘要】Soybean isoflavones are phenolic secondary metabolites found mostly in legumes having important function of health protection, they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of soybean quality. Soybean isoflavones hav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specificity in plant metabolism proces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ecological defense, root formation and human health. Thus,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improve soybean quality by improving soybean isoflavones content, an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soybean isoflavone.%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保健功能的酚类次级代谢物,是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表达丰度具有组织和环境因子特异性,在植物生态防御、根瘤形成、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大豆中的异黄酮含量对大豆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就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3【总页数】3页(P11543-11544,11567)【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异黄酮合酶【作者】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黄酮类化合物几乎仅产生于大豆和其他豆科植物中。
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分析

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分析生物类黄酮是一类拥有花色素特征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包括水果、蔬菜和草药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在植物中,生物类黄酮能够作为花和果实的颜色素和保护色素,同时还具有吸引花粉、促进花粉管生长和防御外界环境应激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尤其是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一、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包括两类途径:芳香族过氧化物酶途径和醛基转移酶途径。
其中,芳香族过氧化物酶途径是生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此外,生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还涉及到黄酮合成途径、异黄酮合成途径和花青素合成途径等。
1.1 芳香族过氧化物酶途径芳香族过氧化物酶途径是生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该途径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以L-苯丙氨酸为原料,经过酪氨酸和3-羟苯丙酸的途径合成黄酮酸,再通过花色苷合成酶合成花色苷,最终生成各种生物类黄酮。
1.2 醛基转移酶途径醛基转移酶途径作用于一些特定的生物类黄酮,如大豆异黄酮、木犀草素等。
该途径以某些醛基化合物作为底物,经过引入苯环、噻吩环等结构而合成生物类黄酮。
二、生物类黄酮的功能分析生物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预防癌症等。
2.1 抗氧化生物类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多项研究表明,生物类黄酮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防止DNA损伤、延缓老化等多种作用。
2.2 抗炎生物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调节炎性反应,对于缓解一些过敏反应、皮肤炎症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2.3 调节心血管生物类黄酮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血压等。
多项研究表明,生物类黄酮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心脏健康、调节血管功能等作用。
2.4 预防癌症生物类黄酮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等。
异黄酮的功效与作用

异黄酮的功效与作用异黄酮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理活性的植物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食物中,如豆类、草本植物、水果、蔬菜等。
它们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益处。
本文将介绍异黄酮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部分:异黄酮的概述1.1 异黄酮的化学结构和分类异黄酮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
它们的化学结构包含有两个苯环,连接在三个碳原子的螺环和不同的侧链。
异黄酮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黄酮醇、黄酮酮、异黄酮甲醚等。
1.2 主要的食物来源异黄酮最丰富的食物来源是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豆酱等。
除了大豆,黄豆和豆芽也含有大量的异黄酮。
其他食物如红葡萄酒、啤酒、茶叶、苹果、葡萄柚、西红柿、洋葱等也含有一定量的异黄酮。
1.3 异黄酮的生物活性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生物活性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第二部分:异黄酮的功效与作用2.1 抗氧化作用异黄酮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因此,通过摄入富含异黄酮的食物,可以降低患这些疾病的风险。
2.2 抗炎作用炎症是人体免疫响应的一部分,但长期、慢性的炎症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异黄酮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多种异黄酮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2.3 抗肿瘤作用异黄酮被认为具有抗肿瘤的潜力。
研究表明,一些异黄酮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止肿瘤转移等。
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异黄酮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的潜力。
2.4 促进心血管健康异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它们可以降低脂肪氧化和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减少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保护动脉内皮细胞,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串联基因簇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28卷第1期大豆科学V01.28 No.1 2009燕2月SOY BE AN SC IE NCE F e b.2009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串联基因簇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夏循礼,杨广笑,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植物异黄酮是一种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的生理活动以及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有三个调控酶:查尔酮合酶(Chale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eone Iso me ra s e,cm)和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 yn th as e,IF S)。
以大豆为材料,利用R T-P C R方法克隆到查尔酮合酶基因(CH S),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 11)和异黄酮合酶基因(IF S)的eDNA(Gen eban k登记号分别为EU526827,EU526829,EU526830)经过 N CB I在线B la s t比对,相似度均在98%以上,确认克隆的目标基因是正确的;将这三种基因顺序连接,构建成串联基因簇CH S-C HI口-I FS(命名为r IF S),并且构建了rl FS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了初步的表达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异黄酮的生物合成以及进行异黄酮生物工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串联基因簇;表达载体中图分类号:$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41(2009)01—0007—04Design of Tandem Genes Cluster and Expression Vectors for Soybean Isoflavone BiosynthesisXI A Xun—li,YA NG Gu ang—xia o,HE Gu ang—yu an(China-UK H U S T-R R e s Ge n e t ic s E ng i n ee r i n g a nd G e n om i c s Joint Laboratory,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 ech no lo gy,W uh an43"0074,Hube i,China)Ab st r ac t:P la nt isotlavones is a s o r t of important se co nd ar y metabolites witll signification in pl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 d healthiness for hu m a n b e in g.T h e r e three regulating e n z y m e s in plant isoflavones biosynthesis pa th wa y:Ch al eo ne syn—thase(CHS),Chalcone isomerase(CHI)and Isoflavone synt has e(IFS).I n this article,we cloned the cDNAs of CHS,CHI口。
煮熟大豆食品中异黄酮的含量及其生物利用度

煮熟大豆食品中异黄酮的含量及其生物利用度煮熟大豆是备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因为它富含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
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其与癌症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研究中。
本文将讨论煮熟大豆食品中异黄酮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度。
异黄酮的背景异黄酮是从植物中提取、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自然产物。
它们包含在许多植物中,包括豆类、蔬菜、水果和草药中。
其中,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包括大豆苷、大豆异黄酮和异亚麻酚等。
人们对异黄酮的关注部分源于其雌激素样的活性。
虽然异黄酮比人工激素弱得多,但科学研究表明,它们在人体内仍然能模拟雌激素的功能。
由于这种激素样活性,异黄酮在降低女性更年期症状、维持骨密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不像合成激素那样有副作用。
此外,异黄酮可能还可以抵御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一系列癌症。
煮熟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在十年前,研究人员曾研究了11种煮熟大豆食品中异黄酮的含量,并发现大豆蛋白中的异黄酮含量可更好地被身体吸收。
他们发现,大豆蛋白中的异黄酮含量为每100克煮熟豆含约40毫克,其中大豆苷、大豆异黄酮和异亚麻酚分别为18.5、17.3和4.3毫克。
而烤面筋的异黄酮含量仅为25毫克/100克,烤豆腐内的异黄酮含量略低,约为18.3毫克/100克,而豆浆中的异黄酮含量最低,只有约1.8毫克/100克。
研究人员推测,与生豆相比,经过煮沸的大豆中异黄酮含量更高的主要原因是加热破坏了豆中黄酮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对异黄酮的代谢。
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尽管煮熟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但其生物利用度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大豆所含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人体对大豆中蛋白质的吸收能力、摄入的异黄酮量、个体消化系统中的黄酮酶活性等等。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0名年龄在18-45岁间的健康男性进行了试验。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吃富含异黄酮的豆腐和烤面筋,另一组吃以同样的方式制备的食物,但异黄酮含量达到原料中的极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表达受到各种光照因素的影响, 并且紫外光为最 有效光。但是随着在实验设置的紫外光处理时间范 围内( 4, 8, 12 h) 异黄酮的积累有所下 降 , 而 pal 基因的 mRNA 合 成 量 及 酶 活 性 却 在 增 加 。 这 说 明 大豆异黄酮合成过程中 pal rRNA 及 RNA 活性对异 黄酮的积累影响不大, PAL 可能为非限速酶。 2.3 昼夜规则对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马君兰1, 李 成1, 魏 颖1, 李 莉1, 赵 越1,2*
( 1.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哈尔滨 150030; 2.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哈尔滨 150000 )
摘 要: 异黄酮是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大多存在于豆科植物中, 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一个分支。异黄酮生
物合成的关键酶包括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查尔酮合酶( CHS) 、查尔酮异构酶( CHI) 、异黄酮合酶( IFS) , 能够在
Kim 等[4]测 定 了 短 日 照 条 件( 10 h 光 照 和 14 h 黑暗, 然后再释放连续的光照) , 对大豆叶片中的 CHI, F3H, IFS 的 mRNA 含 量 进 行 测 定 , 发 现 IFS, CHI, F3H 都 表 现 出 了 受 昼 夜 规 则 控 制 的 现 象, 这三种 酶 的 mRNA 的 含 量 上 下 浮 动 的 现 象 是 很明显的: IFS 的 mRNA 在人工的白天时达到最大 值, 然而 F3H 的 mRNA 含量在人工的黑夜时达到 最大值, 由于 CHI 的 mRNA 含量的周期性表现 的 很短, 因此, CHI 的 mRNA 的最大值不是很明显。 但是, 它的最低值不是出现在 F3H 或 IFS 出现最大 值的时候, IFS 和 F3H 的 mRNA 不是同时达到最大 值, 这样可以降低它们对底物柚皮素的竞争作用。 2.4 其它因素对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1 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异黄酮类物质是由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一个 分支所合成的, 这个途径在整个植物界普遍存在, 它除了产生异黄酮类物质以外, 还产生另外一些 酚类化合物, 例如: 木质素、木脂素、黄酮、黄 酮醇、原花色素和花色素苷等。
如图 1 所示, 从苯丙氨酸开始, 由苯丙氨酸 解氨酶将氨基酸的胺基脱去形成肉桂酸, 这个途
在植物中合成异黄酮, 需要另外一种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 异黄酮合酶( IFS) , 它是一个形成各 种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代谢酶。IFS 将 CHI 催化 形成的柚皮素转化形成产物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 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可以和葡萄糖苷或丙二酰葡萄 糖苷相结合, 它们还有游离状态的, 都储存在液泡 当中。
第 38 卷 第 5 期 2007 年 10 月 文章编号 1005- 9369( 2007) 05- 0692- 0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
38(5): 692 ̄696 Oct. 2007
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 一个分支, 它是一类酚类次级代谢物, 可以调节复 杂的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在豆科植物 中合成。大豆中, 异黄酮吸引根瘤菌并诱导 nod 基 因的表达, 从而诱导根瘤的形成。一些异黄酮化合 物有抗真菌的活性, 是主要的植物抗毒素的前体, 有的异黄酮本身就是植物抗毒素。异黄酮还对人的 身 体 健 康 起 到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缓 解 更 年 期 症 状[1]; 降低一些与激素有关的癌症的发生[2]; 对其它的一 些生理学过程起到积极的影响, 如神经生物学活动 [3]。因此, 研究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方 式, 对生产更多的异黄酮具有重要的意义。
IFS 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酶, 因为它是进入
第5期
马君兰等: 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
· 693 ·
异黄酮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 并且, 它催化两种 不 同 的 反 应 。 Kim 等 [4]已 经 从 不 同 的 大 豆 品 种 中 克 隆 出 IFS1 和 IFS2 两 个 异 黄 酮 合 酶 的 基 因 。 用 酵 母 表 达 系 统 测 试 时 , 发 现 IFS1 和 IFS2 利 用 相 同 的 底 物 [5], 但 是 , 用 昆 虫 表 达 系 统 表 达 CYP9 3C1v2 蛋 白 时 , IFS1 和 IFS2 选 择 的 是 不 同 的 底
物, 这可能是由于表达系统和试验分析条件的不 同所导致的[6]。Dhaubhadel 等[7]报道了 IFS2 更容易 被病源菌所诱 导 ; Subramanian 等[8]发 现 IFS1 启 动 子在根的特异表达, 特别是在根毛和表皮细胞中 与 IFS1 酶共同作用参与异黄酮的合成, 从而促进 根瘤的形成。
代谢工程最明确的方法就是: 使一种限速酶过 量表达, 从而导致终产物含量的增加。目前还没有 有效的方法来确定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 包括异黄 酮代谢途径) , 哪一个酶是限制催化速率的, PAL, CHS, IFS 都是异径基因的启动子中 共同的顺式元件相结合, 调节种子糊粉层特定组织 的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C1 是一个 myb 类转录因 子, 通过和另外一个螺旋- 环- 螺旋结构的转录因 子 R 一 起 识 别 一 段 保 守 序 列“CAACCACC”激活了 整个途径的转录。并且 C1 的同类物质形成了一个亚 族, 在许多物种中, 它们特定地调节花色素苷的形 成( 激活或抑制) , 例如: Aharoni 等[9]克隆和鉴定了 一个参与草莓果实黄酮类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 FaMYBI, 该转录因子抑制黄酮类合成的下游一些 步骤; FaMYBI 基因在烟草中的超表达引起了花青 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减少; 相反, 抑制或降低 FaMYBI 就 会 增 加 花 青 素 和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的 积 累 。 除此以外, 一类抗病诱导 的 Myb 类 转 录 因 子 已 经 被报道, 它们属于比高度保守 C1 亚族更多样性的 一个亚族, 它们在调节抗病的反应中起更重要的作
图 1 部分苯丙氨酸代谢途径 Fig. 1 The pathway of soybean isoflavone
2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真菌诱导后, 发现黄酮类物质和异黄酮物质的 积累增加了, 这是因为合成异黄酮的基因在转录水 平上被激活。豆科和非豆科植物的代谢工程就是基 于在转录水平上对这些基因进行调节, 普遍的方法 是: 在转录水平上激活上游途径, 从而增加一系列 的中间产物, 或者是提供更多的底物, 还有很多环 境因素可以在转录水平上诱导合成异黄酮的合成— 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 2.1 代谢工程对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茉莉酮化合物能够诱导白羽扇豆在吸胀过程中 的种子的子叶的异黄酮含量的增加[13], 而且当大豆 的黄化苗受到伤害或被茉莉酮或者茉莉酸甲酯处理 后, 编码 CHS 的基因会受到诱导[14]。当大豆的黄化 苗受到损伤后, 黑暗的条件下培养, 8 h 内, IFS 的表达量增加了, 用茉莉酸甲酯处理黄化苗 2 d, 也 能 够 引 起 IFS 表 达 的 逐 渐 增 加[4]。Creelman 等[15] 指出, 在植物抗病方面, 主要是依靠茉莉酸甲酯对 次生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 尤其体现在对查尔酮合 成 酶( CHS) 和 苯 丙 氨 酸 裂 解 酶( PAL) 基 因 的 调 节 上, 而 CHS 是合成黄酮和异黄酮类物质的关键酶, PAL 是 苯 丙 氨 酸 代 谢 途 径 的 关 键 酶 , 茉 莉 酸 甲 酯 ( MeJA) 处理可使两者的 mRNA 少量增加。Lou 等[16] 对烟草的研究表明, 氮素的提供明显影响了茉莉酸 甲酯诱导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与施低氮的条件相 比, 施高氮的条件下, 与茉莉酮诱导的相关基因能 更好的被正调节。有趣的是, 一组与酚类物质合成 的 相 关 基 因( PAL, C4H, 4CL) 所 表 现 出 的 调 节 形 式与酚类终产物的积累所表现出的调节形式是相反 的, 在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下, 施高氮的条件下酚类 物 质 合 成 的 相 关 基 因( PAL, C4H, 4CL) 的 mRNA 量比在施低氮条件下高。
Kreuzaler 等[11]对欧芹( Petroselinum hortense) 的 研究表明: 紫外灯的照射会诱导基因表达许多苯丙 烷类代谢途径的酶。与异黄酮合成途径有关的酶 ( 包括 PAL, 4CL, CHS, CHI 等) 的含 量 和 活 性 可 以受到光照的调节, 其中 PAL 和 CHS 是最重要光 调 节 步 骤 。 谢 灵 玲 等[12]发 现 在 持 续 白 光 条 件 下 大 豆 pal 基因 mRNA 合成比黑暗条件下多, 不同单色光 处理的大豆 pal 基因 mRNA 合成量也比黑暗条件下 高, 其中紫光处理的 pal 的 mRNA 合成比红光和蓝 光处理的要高, 红光和蓝光效应相似。经过紫外光 不同时间的处理后, pal 基因 mRNA 的合成随着时 间的延长有所递增, 无论是在光暗条件下或在单色 光条件下, 表达量的多少都与品种有关, 种子中异 黄酮含量低的品种比异黄酮含量高的品种差异显 著, 即低异黄酮品种对光照反应表现敏感。pal 基
柚皮素是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途径的一个 重要的, 而且是共同的底物, 对柚皮素的进一步修 饰形成了各种各样黄酮类化合物。最典型的一个反 应 是 以 柚 皮 素 为 底 物 , 在 类 黄 酮 3- 羟 化 酶( F3H, 它是一个 2- 酮戊二酸依赖的双加氧酶) 的催化下, 形成二氢黄酮醇, 在 3 碳位置的修饰对产生花色素 苷和缩合型单宁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反应需要二 氢黄酮醇 4- 还原酶( DFR) 、类黄酮 3- O- 葡糖基转 移酶等。
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对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进行调控, 在转录水平上诱导它的生物合成的因素包括代谢工程的方法、
光照、昼夜规则、茉莉酮化合物等。在豆科植物中提高异黄酮的产量和在非豆科植物中产生异黄酮将对农业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