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惯用语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隐喻是汉语惯用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把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一种隐喻。
隐喻能够很好地起到把握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特点有很多,首先,它们有普遍性,比如,“情况不妙”、“祸不单行”等,这些说话人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它们有广泛性,比如“落叶归根”、“山河表示”,它们的形象比较强烈,对于说话人来说,它们能够很好地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它们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花开富贵”、“一路顺风”,这些表达能够引起说话
人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说话人的真实情感。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有着多种功能,首先,它们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比如,“落叶归根”这个隐喻,它表达的意思是,最终,一切都将归于家乡,把一种美好的期望传达给说话人。
另外,它们还能够帮助说话人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来,比如“一帆风顺”,它表达的意思是,说话人希望一切顺利,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和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
来。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才能够在汉语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2017.04语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赵 琳摘 要:现代汉语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广,它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惯用语形象简洁,在形式上以三音节为主。
因此文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特点及结构类型,以此深化自己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相关认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惯用语 特点 结构类型 语义分析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一样都属于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
无论是结构长度还是使用的频率、灵活度,惯用语都是和词最接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
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
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
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
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
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
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语言本体研究寒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焦佳摘要: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类熟语,它具有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语义丰 富等特点。
惯用语在中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口语中不可或缺。
但目前对惯用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全 面,本体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惯用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法还是习得规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词汇教学。
因此,惯用语的语 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惯用语语义特点一、惯用语的来源汉语惯用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固定 语汇,惯用语经历了 •个漫长的过程才变为定型的词组,是中围人民智慧的结晶。
惯用语涉及中围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而,所以它的来源广泛而又复杂,很 难考察它的历史及出处。
•般说来,惯用语主要来源十社 会生活、文学作品、行业语、方言、历史典故、神丨话传说、外来语等。
1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第•来源,为惯用语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而,还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风俗习 惯、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最惯用语。
如:“炒鱿鱼”“半瓶醋”“穿小鞋锅粥”“钻牛角尖”“挖墙 脚”“走后门”“落汤鸡”“伤脑筋”“磨破嘴皮了”“夜猫了”“狮了大开口”“泼冷水”“挂羊头卖狗肉”“掏腰包”“老油条”“大手笔”等。
2.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神iS传说,从这三类中产生 的惯用语冇•定的交叉和相似性。
历史典故和神iS传说大 多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它们既可以作为惯用语传播与流传 的途径,也可看作是惯用语的来源。
如:“空城计”“借 东风”“闭门羹”“耳旁风”“黄粱梦”“搭鹊桥”“笑 而虎窝蜂”“说曹操,曹操到”“眼中钉,肉中 刺”等。
产生并记录十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大提高了自 身的文学价值。
3人类社会生活中冇多种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 冇自己专门的、特殊的行业语。
行业语会出现泛化现象,即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广泛使用。
因此行业语也是惯用语的•个来源。
浅谈汉语惯用语

浅谈汉语惯用语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作者:所在单位:指导教师:大学20 年月日目录摘要 (3)前言 (4)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一)按内容划分 (6)(二)按形式划分 (7)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
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
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前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惯用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组成部分,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惯用语的意义并不等于构成该惯用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而是整个短语具有比喻、引申等意义。
中文中的固定搭配和惯用语

固定搭配和惯用语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中文表达的凝练和精确的体现。
通过熟练掌握固定搭配和惯用语,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中文中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惯用语。
固定搭配是指词语之间常常搭配使用,如果改变其中一个词语,就会影响整个搭配的语义;而惯用语则是指一些词组或短语,其中的词语组合起来具有特定的意义,独立于各个词本身的词义。
我们先从固定搭配开始介绍。
在形容词和名词的组合中,我们常见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搭配。
这些用来形容味道或情感的词语经常需要使用固定的搭配,以表达准确的意义。
比如,我们说某种食物“酸中带甜”,就是指酸味与甜味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特殊的味道。
而“喜怒哀乐”则表达了人们的情感状态,它们往往是形容特定的心情或情感。
除了形容词和名词的固定搭配外,动词和名词之间也存在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
比如,我们常说“打招呼”、“提问题”、“发现问题”等。
这些固定的搭配可以准确地表达动作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使语言更加凝练。
同时,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存在一些固定的搭配,比如“快速行动”、“小心翼翼”等。
通过这些搭配,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动作的方式和时间。
惯用语则是一些比较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它们独立于各个词本身的词义,具有特定的意义。
例如,“一马当先”表示主动带头,引领整个团队;“人山人海”形容人多拥挤;“难以置信”表示难以相信等等。
这些惯用语往往比单独的词语更能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意义和情感。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惯用语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中文中还有一些成语和谚语也是非常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惯用语。
比如,“画蛇添足”表示做了多余的事情;“养精蓄锐”表示存储能量,待机等待时机;“亡羊补牢”表示事后采取补救措施等等。
这些成语和谚语给语言增添了一种文化和哲理的深度,突显了中文的韵味和独特性。
固定搭配和惯用语是中文中常见的现象,通过熟练掌握它们,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惯用语大全汉语常用惯用语

惯用语大全汉语常用惯用语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个性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惯用语大全,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语常用惯用语大全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3、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4、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5、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6、守财奴:有钱而吝啬的人。
7、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8、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9、老大难:形容问题错综复杂。
10、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指粗心大意的人。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之后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刻,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13、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4、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个性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15、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6、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用心带头的人。
17、中山狼: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18、老掉牙:形容事物言论等陈旧过时。
19、小算盘: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打算。
20、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后比喻思想不集中。
21、踢皮球:比喻互相推诿,把就应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
22、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23、铁饭碗:比喻十分稳固的职业职位。
24、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25、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6、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27、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28、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29、一盘棋:比喻整体或全局。
30、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31、拍马屁:向人谄媚奉承。
谈谈汉语中的惯用语

惯用语绝大部分来源于比喻。例如:“眼中钉”,眼中拔钉,岂不 乐哉!常用它来比喻心目中最憎恨的人。“传声筒”原指话筒,后比 喻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而毫无自己见解的人或文章。 3.2 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光磊.汉语惯用语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惯用语.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1. [3] 杨海生,武玉洁.浅谈汉语惯用语的维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责任编辑 李叶亚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 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阅 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 “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 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 彩,被称为“惯用语”。 2 汉语惯用语的性质特点
惯用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是定型的语言表 达形式。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 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 它在形式上是定型的意义上是整体的,功能上可以把它当作一个 词,一个短语来使用。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意义上的整体性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 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 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带有贬义惯用语的 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褒义的比较少,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4.2 适当舍弃地方色彩太浓和品位太低的惯用语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必须遵循“符号共享”的基本原则,即保证 让人听得懂,看得懂,地方色彩太浓的惯用语会影响交流,比如“老 鼻子”北方方言,形容多极了,“够分儿”只在北京地区使用,意即够 派头。这些不为多数人所接受,最好少用或不用。
汉语中常见惯用语 300个 最全 三字 多字

汉语中常用的惯用语大全300个(一)三字惯用语229个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
2、八败命:给亲人带来不幸的命相。
3、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白骨妖怪。
善变能言,三次变化成人,骗捉唐僧,企图吃唐僧肉,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
民间常用作阴险毒辣的女人的代称。
4、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5、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6、百家衣: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
7、摆架子:指自高自大,为显示身份而装腔作势。
8、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9、半掩门:主妇淫荡,院门半开半闭。
10、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11、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12、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3、爆栗子:又响又脆的耳光。
14、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5、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6、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7、病蘑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贬义。
18、补笊篱:做不需要做的事情。
19、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20、草木人:身体低贱。
21、草头王:旧占有一定地盘的强盗头子。
22、柴禾妞:农家女孩。
23、唱白脸: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好人)扮成红脸,而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
后来人们就用红脸代表好人,用白脸代表坏人。
24、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25、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26、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7、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8、陈世美:1地位高而变心的丈夫2情爱上见异思迁的人。
29、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30、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作者:所在单位:指导教师:大学20 年月日目录摘要 (3)前言 (4)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一)按内容划分 (6)(二)按形式划分 (7)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
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
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前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惯用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组成部分,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惯用语的意义并不等于构成该惯用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而是整个短语具有比喻、引申等意义。
它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凝固性、稳定性, 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又有灵活性, 并以简短的形式包含丰富的内容。
作为所有语言的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惯用语现象。
惯用语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 在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要用惯用语,这种现象沉淀于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结构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惯用语不但在口语中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电影,曲艺里,甚至在政论,新闻报导中也都相当普遍地使用着。
在日常交际中,一些常用的用语日益固定化,人们把这些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来使用,一般都是脱口而出,不必临时组织,它通过比喻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具有生动形象性和特有表现力。
本论文将浅谈一下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类及特点。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1.语义的双层性。
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对不起”、“陪不是”、“风和日丽”等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它们就不属于惯用语。
“交白卷”字面的意思是“上交问题完全未经回答的空白卷子”,而深层意义是“完全没有完成任务”。
又如“露马脚”从字面意义概括“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它的深层次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
还有“敲竹杠”“走后门”等,它们被称为惯用语。
2. 语义的变异性。
所谓变异性是指惯用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是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是不等值的。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往往是借助比喻或引申的方式来实现的。
如“阳关道”、“背黑锅”“、开空头支票”、“分水岭”等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的,而“炒冷饭”、“抢手货”、“小儿科”等是通过引申的修辞手段完成的。
此外,惯用语语义还可通过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不等值的特点,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惯用语的语义理解问题。
而惯用语的语义理解是指对其比喻意义的激活。
西方关于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可构造的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以整词的形式表征的, 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的理解是一个提取过程; 第二类观点是构造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分解存储的, 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不管惯用语的理解是提取过程还是构造过程, 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整体表征还是以节点的形式分布表征, 我们必须注意到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度、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
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 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 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语的一部分单词时, 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 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
但实际上每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 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必须要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惯用语词典, 只有储存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 才有可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惯用语的比喻意义。
建立惯用语词典要从词汇教学入手, 掌握词的各种搭配关系, 同时模仿、强记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惯用语的结构大部分具有凝固性, 不能随便替换,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整体意思的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惯用语, 最后才算真正掌握了地道的汉语。
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一)按内容划分汉语惯用语, 从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利用其比喻意义的。
比如“敲边鼓”,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有从旁边敲鼓助威的动作, 但作为惯用语的“敲边鼓” ,意思是以此打比方:好象从旁边敲鼓一样帮人说话或助威。
同样的意思在朝鲜语中不采取这样的比喻, 而采取“扇簸箕”“摇扇子”等说法。
又一种是利用其夸张意义的。
比如“蒙在鼓里, , 是比喻被人欺瞒, 自己好象被包在鼓里, 对有关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
但人怎么会被包在鼓里边呢 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
因此, 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张性说法。
又如“忙得脚打后脑勺” , 人再忙的东奔西走也不可能达到“脚后跟碰到后脑勺”的地步。
第三种是使用惯用词的。
这种惯用语的内容主要决定于惯用词的含义。
比如“跌了一个狗吃屎” , 这里的“狗吃屎”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它表示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 含有嘲笑之意。
这个词只能和“跌”“爬”等几个有限的词搭配, 不能自由运用。
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惯用词。
又如“吃了个闭门羹”。
我们知道, 所谓“羹”是用蒸、煮等方法作成的糊状食物 如豆腐羹、鸡蛋羹。
但“闭门羹”是什么样的食物呢,原来不是吃的。
它也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表示客人遭到拒绝不能进门时碰到的那种“冷遇”。
这个词通常只能跟“吃”一词搭配。
汉语中这种惯用语也不少, 如“摔了个仰八叉”、“仰八义”表示身体往后跌倒的姿势,“踢了个倒栽葱”、“倒栽葱”表示摔倒时头部先着地,“趴了个嘴啃泥”、“嘴啃泥”表示摔倒时脸部着地等等。
严格来讲, 这些惯用语也可以根据惯用词的含义分别归入前两种, 即归入利用比喻的或夸张意义的惯用语。
第四种是利甩整体意义的。
前三种惯用语都有浓厚的形象色彩, 但这种惯用语, 一般讲形象色彩不浓, 没有比喻、夸张之类的成分。
但这些惯用语的意义也不能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应该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习惯性的含义。
例如“她有人家儿了”不是指“有几个住户” , 而是指女子已经订了婚,“有两下子”不是指“有两次” , 而是指有本领, “刮脸皮”不光是用手指头在自己脸上划, 而且还表示对方不知羞耻。
这些反映在惯用语中的丰富多彩的含义涉及各种风俗、习惯, 如果不有意识地去学习, 是很难掌握的。
(二)按形式划分汉语惯用语, 从结构形式上看, 又可以分为两种, 即谓宾结构的和非谓宾结构的。
一、谓宾结构的惯用语这种惯用语很象谓宾关系的自由词组, 在“谓”、‘宾”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定语或补语成分。
但擂人这些成分之后, 其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如:出风头—出了点风头打退堂鼓—打了个退堂鼓,和稀泥—和什么稀泥,打哈哈 开玩笑 —打他的哈哈,拍马屁一拍了谁的马屁,打游击—打了三年游击,唱高调—唱了那么多的高调,背黑锅—背了一辈子黑锅,摸老虎屁股—摸他们的老虎屁股,跑龙套—跑了十年龙拿,这种惯用语的灵活性不仅表现在谓宾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而且表现在请宾结构有时也可以改变, 但其墓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例如 “穿小鞋”可以说成 “给你小鞋穿”、“开玩笑’,可以说成“这种玩笑开不得”“坐冷板凳”可以说成“冷板凳坐了一整天”。
然而象“哭鼻子”、“爱面子”、“利地皮”等惯用语, 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其结构形式。
汉语中这种结构的惯用语最多、最丰富。
二、非谓宾结构的惯用语主谓结构的 耳朵软手软, 口毒嘴硬、手紧心细这种结构的惯用语在主、谓两个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其他成分,而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例如“耳朵够软的了”气心真毒”等。
如:一言堂一锅粥一个心眼儿,手底下眼皮底下一刀切,一场空好说话儿凉了半截,一边倒蒙在鼓里,这种结构的惯用语一般没有什么灵活性, 不能改变其结构,中间也不能插进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结构的惯用语, 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 如:行行好硬碰硬老着脸皮,一步一个脚印儿一个萝卜一个坑,吹胡子瞪眼脸红脖子粗等等。
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1.口语色彩浓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是口语语体的一种分支,因而清新形象,通俗易懂是它表达风格的主要特征,如“卖狗皮膏药”,它的同义说法是“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骗人的行径”,我们在日常生活表达这个意义时往往用前者,是因为惯用语表达生动贴切。
又如“三七二十一”是由乘法口诀引申转化来的,其同义说法是“任何情况”,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实际上表达的是“管他发生什么情况,先吃饱饭再说”。
前者的语感既含蓄又活泼。
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
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抱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