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合集下载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第一篇: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级别:答卷人:考试标准及要求: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教学对象:5-7岁儿童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小红扇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二)学习新课: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花呢?(扇子)(出示图一)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

(引导幼儿练习开扇)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摇头、笑咪咪等)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一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了解其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

二、调研内容1. 起源和发展历程: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花鼓戏、舞龙灯、舞狮灯等。

其中,花鼓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通过鼓乐和舞蹈来演绎故事情节,给人以视听的享受。

3. 艺术特点: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相互配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二是精妙的造型设计,花鼓灯的造型多样、细腻,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三是丰富的表演技巧,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各种技巧,展示了他们的才艺和魅力。

4. 保护和传承情况:目前,安徽花鼓灯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地方政府和组织积极推动花鼓灯的传统,建立了培训班和表演团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参与进来。

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经费不足、传承人少等问题。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一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安徽地区的文化传统。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安徽花鼓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四、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安徽花鼓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2. 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帮助花鼓灯团队改善设备和场地条件。

3. 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花鼓灯表演人才。

4. 加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安徽花鼓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安徽花鼓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这一非遗项目,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安徽-寿县-民间花鼓灯

安徽-寿县-民间花鼓灯

寿县民间花鼓灯2014-5-13 13:40|发布者: 文安|查看: 8966|评论: 0|来自: 安徽文化网摘要: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

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鼓灯艺术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1946年在本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间歌舞,在全县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男女老少皆能唱会扭,表达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此后原有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参加了业余剧团,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参加上级举办的会、调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如花鼓灯《治淮小车》、《送郎上堤》、《拾棉花》等节目,均获地区和省的奖励。

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

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

花鼓灯的演出分大花场、小花场两种形式。

大花场是一种集体情绪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时由伞把子引兰花和鼓架子等进场,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表演各种图形,如:“单篱笆”、“双篱笆”、“蛇退壳”、“分箱”、“篱笆团子”、“相面”、“狗尾圈”、“二龙吐水”等。

小花场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时鼓架子在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上场,舞后口唱花鼓歌,请兰花下楼(即请兰花上场表演),观众谓之请兰花。

兰花上场后,两两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表演。

另外,带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一般是鼓架子、兰花和小丑分别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间穿插道白和数板,使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趋于花鼓戏的雏形。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地方戏曲。

它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探讨。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多样丰富,形式多变。

在表演形式上,有整台戏、短场幕、阳间灯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音乐上,花鼓灯以花鼓为主要乐器,配以笙、箜篌等传统民乐器,节奏明快、曲调婉转。

而在舞蹈上,花鼓灯非常注重舞者的形态美和舞姿的表现,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还融入了各种形式的杂技、杂耍,使得表演更加形象生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方式独特精彩。

在表演中,花鼓灯注重情节的设置和扮演的角色,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引导观众走进故事中。

表演者通过精彩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并通过动作、表情、音乐等元素的结合来诠释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表演者的功力与情感是安徽花鼓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和舞蹈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出色的表演能力,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表达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还有一种特色就是“戏中戏”形式的使用,即在一个故事中再演另一个故事。

这种形式使得观众在观赏一个小故事的又能够进一步理解大故事的内容与主题,达到了两层面的艺术享受。

“戏中戏”也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提高了表演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与多样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方式而闻名,它是安徽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安徽花鼓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通过表演的形式与内容,将更多的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让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明清两代之后,花鼓灯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形成了完善独立的艺术样式。

尤其是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每逢丰收、春节及正月十五元宵节等,人们都会跳花鼓灯表达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鼓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能够让花鼓灯这种“艺术瑰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介绍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一)由来及其发展安徽花鼓灯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市县。

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最终确定了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为主流派别。

为了传承花鼓灯文化,90年代,安徽省政府在文化专家的建议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徽花鼓灯展览演出大会在安徽蚌埠举行。

本次演出大会各市区,县花鼓灯艺人均有参加,尤其是民间公认的花鼓灯三大流派艺人也全部参加了表演。

(二)三大流派各大特征从表演上来看,怀远县花鼓灯舞蹈动作流畅舒展,鼓架子动作繁杂,技巧运用较多,兰花动作轻盈有力,花样繁多,给人愉悦之感。

凤台县花鼓灯兰花舞蹈动作细腻婉约,尤其擅长舞扇花,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繁,情感充沛。

颍上县的花鼓灯舞蹈动作更为质朴接地气,节奏感较强,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严谨和大气。

二、三大流派的相同之处花鼓灯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民间劳作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其纵然有不同的派别区分,但在本质上又有着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其文化内涵中的乡土气息、熟悉的民歌小调以及花鼓灯舞蹈中多变的故事内容和引发人们共情的情感表达。

(一)都有浓郁的乡士气息三大流派怀远、凤台、颍上所在地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后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创造出了以“勤劳,勇敢,智慧”为代表的淮河文明。

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分布于淮河两岸,南方人民的细腻温柔,北方人民的豪爽热烈也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南北人民性格的差异成为了花鼓灯艺术的独特内核。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表演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古老的安徽省,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花鼓灯表演最早见于明朝,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各种灯笼、花鼓、高跷、民间舞蹈等元素所创作出的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传承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花鼓灯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现代,花鼓灯表演都一直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灯表演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激昂欢快的节奏,也有柔美动人的旋律。

表演者们常常在表演时携带着花鼓,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花鼓,给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舞蹈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形式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舞蹈与音乐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3. 戏剧元素在花鼓灯表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们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三、花鼓灯表演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表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俗特色,表演者们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表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观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2.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表演者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王伟潘集区文化馆安徽淮南2320082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们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可以使人在抒发自己精力和情感的过程中,在精神上达到极至的境界,获得心理上快乐和满足。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舞蹈始终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变化。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

它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兼融南北风韵,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

千年流尚的淮河水滋润着它,两岸的乡音、乡情、民风、民俗熏陶着它,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

每逢节日或农闲,淮河儿女们便自发地汇集田间、地头、广场、街道,敲锣打鼓,追逐起舞。

那催人欲舞的锣鼓,那吉祥如意的岔伞,那健美奔放的舞姿,那上下翻动的彩扇,那恰似流云的手绢,无不蕴含着东方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审美情趣。

花鼓灯的演出舞蹈语汇、锣鼓演奏、灯歌唱腔,无不散发着淮河沃土的馨香,表现着淮河儿女热情强悍、坚韧不拨、质朴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用形体表现文化的特征花鼓灯舞蹈的主要部分有翻扑精彩的“舞岔伞”欢腾热闹的“大花场”和“风趣细腻”的“小花场”,它是植根于农村,在自娱性的艺术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以农村男女青年为主,扮演角色男的统称“鼓架子”,女的统称“兰花”。

由于淮河经常性的泛滥历史上元明以来的兵灾,使淮河两岸的生活极为恶劣,劳苦大众既要付出极艰辛的劳动又要练武防身才能得以生存。

故而在鼓架子的动作中既有农民耕田打弯的动作发展而来的“单拐弯”,有出自挑担子姿态的“扁担式”;又有于武术的“缠丝腿”、“打虎式”、“摆帘子”及“怀中抱月”等。

兰花的动作中摸拟筛粮食的“簸簸箕”,恰似农妇纺织的“双扯线”,尤如摘棉花的“拾棉步”和从插秧劳动中提炼的“插秧步”、“拨泥步”等,无不体现了江淮儿女勤劳勇敢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
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
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4)根据鼓点的特点定名。

如“撞四”由四个最强的音组成;“长锣”表示一拍一下长时间的连续演奏;“长流水”也具有连续性,表示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

“连槌锣”和“丁
丁仓”亦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定名的。

“鼓头”是演员出场前的前奏,前3小节由背鼓单独演奏,给乐队提示速度并给演员做起步的准备,通常用于大场表演。

“衬锣”和“三点头”这两个鼓点中的“匡”力度较弱,应念成二声(kuáng)。

按演奏的效果,宜念成|令丁|匡0 ||,但通常都习惯按舞蹈动作的韵律节奏,念成0丁|匡00 ||,在后半拍的0丁处起法儿,在“匡”处落动作。

“三点头”和“衬锣”的节奏相同,但必须固定为三个节奏,专门伴奏“三点头”的动作,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脉脉含情的感情。

演奏时要比衬锣更含蓄一些。

“长锣”具有连续性,起过渡连接的作用,碎步、跑步、自由步和某些没有节奏规律的戏剧性动作都可用长锣伴奏。

“长锣”的拍数不固定,可根据动作的变化随时更换其他锣鼓点。

“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以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更富有变化。

“碎步锣”是伴奏比较平稳的步法用的,如兰花的“风柳步”、“双环步”、“上山步”等,多用于小花场中,表现轻巧的、含蓄的或幽默的动作。

“登步锣”具有推动力,可用于大场中的“蛇脱壳”、“穿麻花”、“挎臂转”等动作,它还可以在大场中与“长锣”、“长
流水”交替使用。

舞蹈有时出现与登步锣”相反的动作,与之相适应,亦有“反登步锣”的鼓点,它从“登步锣”变化而来,这种鼓点用得不多,但如果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

“连槌锣”是花鼓灯鼓点中一个三拍子的节奏,效果热烈、紧张,“鼓架子”翻各种跟斗以及“摆帘子”、“打腿”、“扫腿”等动作都可用“连槌锣”伴奏。

从“连槌锣”变化而来,有“反连槌锣”,前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3拍,后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1拍。

“摆扇子”在锣鼓点的语句间歇处(每小节的第4拍)要突出小锣和敲击鼓帮的音响(可用单槌或双槌敲击),表现一种调皮嬉戏的欢快情绪。

“摆扇子”可用于伴奏伞头(男角,大场的领舞者)的“绕伞”;兰花的“前后抱身”、“小二姐梳头”、“扇花”、“跳蹲”;鼓架子的“连三步”、“颠三步”等固定节奏的动作。

“摆扇子”应打出问答式的上、下句效果。

“丁丁仓”具有扎实有力的特点。

“撞四”音响强烈,用来伴奏某些特定的动作,比4拍“长锣”更好。

“喘气锣”用在一个节奏语句的结束处,是伴奏各种亮相的动作的。

由于亮相的动作有繁有简,所需拍子多少不等,
亮相的动作节奏也有一些差别,所以,“喘气锣”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来配合,共为9种不同的“喘气罗”。

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的最后一拍均为休止,喘口气后再接别的鼓点,直接往下接的情况较少。

其中,“半喘气锣”不能单独使用,常作为“双气锣”和“前后喘气锣”的补充。

“结束点”是表演终场的锣鼓尾声。

花鼓灯表演中演唱的“花鼓歌”的间奏也是用锣鼓伴奏的,一般是在歌词的第三句后,演奏一个短的过门(如“前喘气锣”),到一段歌词唱完之后再演奏一个长的过门(几个鼓点的组合)。

锣鼓点的分类和节奏特点
花鼓灯常用的锣鼓点,按其性质和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
花鼓灯的锣鼓演奏是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音乐的气质与特点。

花鼓灯音乐的节奏特点明显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l)节拍多变:在同一个鼓点中,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节拍(如“鼓头”、“前喘气锣”、“前后喘气锣”等);不同的鼓点节拍不统一。

因此,当它们组合成锣鼓乐段时,节拍、节奏富有变化。

花鼓灯锣鼓点分类表
(2)节拍重音的位置多变,下述鼓点的重音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

但并非所有的鼓点都如此,有的鼓点的节拍重音仍在每小节的第1拍。

花鼓灯锣鼓谱的“代字”记谱法
一种好的记谱方法应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它既要能完整地、准确地记录乐谱,又要使用方便且便于掌握。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记谱一般都用口诀谱的形式,口诀大体上概括了各种声部。

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民乐教师王文汉、王泽南等在向安徽省怀远县著名鼓师常春利(艺名“老蛤蟆”)学习锣鼓演奏和口诀的基础上创制了“代字”记谱法。

“代字”记谱法就是用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简化后的符号来表示一个鼓点。

代字大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l)用鼓点名称的一个字代表。

如“鼓头”用“头”;“长锣”用“长”;“三点头”用“三”;“长流水”用“水”;“丁丁仓’用“丁”;“连槌锣”用“连”。

“双喘气锣”、“半喘气锣”分别用“双”、“半”来代表。

(2)
用锣鼓点第一个字的一部分来代表。

如“摆扇子”用“罢”;“碎步锣”用“卒”或“石”;“空喘气锣”用“宀”;“结束点”用“吉”(“结束点”按程式都用在鼓段的末尾,故亦可
用“尾”)代表。

(3)用数字代表。

如一个“衬锣”用“一”;两个“衬锣”用“二”;四个“衬锣”用“二、二”;“撞四”用“四”代表。

(4)用鼓点的作用代表。

如“喘气锣”即停止或喘口气的意思,而“单喘气锣”是各种“喘气锣”的基础,所以“单喘气锣”用“止”(用“单”亦可)代表。

锣鼓谱中经常出现同一鼓点的多次反复,可在代字符号的右下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其中,“轮”和“长锣”以一拍为一个单位,其他均按一个完整的鼓点为一个单位。

如8拍“长锣”记成“长8”,6个“连槌锣”记成,“连6”如反复次数不固定,看动作而变换鼓点,则可在这个鼓点代字符号的上方标记,如若干次“登步锣”可标记为。

如某几个鼓点反复,可按一般的记谱法,反复的部分标以反复记号,反复超过3次以上,可在反复记号最后一个鼓点的上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某些鼓点连接时,中间可休止一拍,亦可直接相连,记谱时可按不空一拍作为正常连接,如空一拍,则两个符号之间可加用休止符。

有时一个鼓点的最后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两个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既是最后一个“连槌锣”的最后一拍,又是“撞四”的第一拍。

各种“喘气锣”的末尾本来都有一拍休止,应把休止一拍看作正常连接。

如不休止直接接下一个鼓点,则在“喘气锣”鼓点的上方加一连线。

如“喘气锣”的休止符的前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喘气锣”与下一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既是“单喘气锣”休止符前面的一拍,又是“登步锣”的第一拍。

“喘气锣”接“衬锣”或“三点头”时,这两个鼓点的第一下“丁”应直接连接在“喘气锣”最后一拍休止符的后半拍上,这样连接应视为正常连接,因为“衬锣”、“三点头”本来就从后半拍起拍。

在演奏中遇到速度有变化时,可在变速度的鼓点的上方加以标明。

经过30余年教学、创作的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记谱法已渐趋完善。

“代字”记谱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它类似语言文字的速记法,记谱、读谱都很方便。

要掌握这种记谱法必须事先熟练地掌握各种鼓点的口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