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合集下载

三个阶段诞生“156项工程”

三个阶段诞生“156项工程”

三个阶段诞生“156项工程”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3期
“156项工程”的形成是分三批逐渐确定的。

第一批项目是在毛泽东首次访苏联期间确定的。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其中苏联同意向中国贷款3亿美元,实行1%优惠利率,5年还清。

苏联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50个大型工程项目,包括煤炭、电力等能源项目、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项目和国防项目。

抗美援朝后,苏联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

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代表团访苏,双方确定了援助项目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和陈云等回国后,李富春带领代表团在苏联继续与苏联方面商定细节,边考察边学习边研究,最后在1953年5月,双方确定,苏联在1953年至1959年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连同1950年签订的50个项目共141个。

这些项目将在1953年至1959年期间分别开工。

据当时预测,当这些项目建成后,中国的工业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达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水平,达到日本1937年的水平。

1954年,赫鲁晓夫率团访华,签署向中国移交旅顺港和中长铁路的正式协定。

双方又商定,苏联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长期贷款,再新添15个工业项目,追加提供总价值为4亿卢布的设备等。

这是第三批确定的项目。

这些项目加起来,总共156項,因此被称为“156项工程”。

后来又根据实际情况,去掉2项,因此实际上是154项。

而真正实施兴建的是150项。

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之为“156项工程”。

1/ 1。

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

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

在人类历史上再也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了。

中国抓住了现代历史上唯一的机会。

156项重点工程列表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期限建设规模煤炭(25项) 总计采煤2165万吨洗煤950万吨鹤岗东山1号立井续建鹤岗 50~55 采煤90万吨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续建鹤岗 52~56 采煤150万吨辽源中央立井续建辽源 50~55 采煤90万吨阜新平安立井续建阜新 52~57 采煤150万吨阜新新邱一号立井新建阜新 54~58 采煤60万吨阜新海州露天矿续建阜新 50~57 采煤300万吨兴安台洗煤厂新建鹤岗 57~59 洗煤150万吨城子河洗煤厂新建鸡西 57~59 洗煤150万吨城子河9号立井新建鸡西 55~59 采煤75万吨山西潞安洗煤厂新建潞南 56~58 洗煤200万吨焦作中马村立井新建焦作 55~59 采煤60万吨兴安台二号立井新建鹤岗 56~61 采煤150万吨大同鹅毛口立井新建大同 57~61 采煤120万吨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新建淮南 57~59 洗煤100万吨兴化湾沟立井新建兴化 56~58 洗煤60万吨峰峰中央洗煤厂新建峰峰 57~59 洗煤200万吨抚顺西露天矿改建抚顺 53~59 采煤300万吨抚顺龙凤矿改建抚顺 53~58 洗煤90万吨抚顺老虎台矿改建抚顺 53~57 洗煤80抚顺胜利矿改建抚顺 53~57 洗煤90双鸭山洗煤厂新建双鸭山 54~58 洗煤150铜川王石凹立井新建铜川 57~61 采煤120峰峰通顺三号立井新建峰峰 57~61 采煤120平顶山2号立井新建平顶山 57~60 采煤90抚顺东露天矿新建抚顺 56~61 油母页岩700万立方米石油(2项) 炼油170万吨兰州炼油厂新建兰州 56~59 炼油100万吨抚顺第二制油厂改建抚顺 56~59 页岩原油70万吨电力(25项) 装机288.65万千瓦阜新热电站扩建阜新 51~58 15万千瓦抚顺电站扩建抚顺 52~57 15万千瓦重庆电站新建重庆 53~54 2.4万千瓦丰满水电站扩建丰满 51~59 42.25万千瓦大连热电站扩建大连 54~56 2.5万千瓦太原第1热电站新建太原 53~57 7.4万千瓦西安热电站(1-2期) 新建西安 52~57 4.8万千瓦郑州第2热电站新建郑州 52~53 1.2万千瓦富拉尔基热电站新建富拉尔基 52~55 5万千瓦乌鲁木齐热电站新建乌鲁木齐 52~59 1.9万千瓦吉林热电站扩建吉林 56~58 10万千瓦太原第二热电站新建太原 56~58 5万千瓦石家庄热电站1-2期新建石家庄 56~59 4.9万千瓦雩县热电站1-2期新建鄂县 56-60 10万千瓦兰州热电站新建兰州 56-58 10万千瓦青山热电站扩建武汉 56-59 11.2万千瓦个旧电站1-2期新建个旧 54-58 2.8万千瓦包头四道沙河热电站新建包头 56-58 5万千瓦包头宁家壕热电站新建包头 57-60 6.2万千瓦佳木斯纸厂热电站新建佳木斯 55-57 2.4万千瓦株洲热电站新建株洲 55-57 1.2万千瓦成都热电站新建成都 56-58 5万千瓦洛阳热电站新建洛阳 56-58 7.5万千瓦三门峡水利枢纽新建陕县 56-69 110万千瓦北京热电站新建北京 58-59 10万千瓦钢铁(7项)铁670万吨钢636.6万吨钢材360万吨鞍山钢铁公司改建鞍山 52-60 铁250钢320钢材250 本溪钢铁公司改建本溪 53-57 铁110富拉尔基特钢厂1-2期新建富拉尔基 53-58 钢16.6万吨吉林铁合金公司新建吉林 53-56 铁合金4.35万吨武汉钢铁公司新建武汉 55-62 生铁150钢150我材110 包头钢铁公司新建包头 56-62 生铁160钢150热河钒钛矿新建承德 56-58 钛镁7000吨钒铁1000吨有色金属(11项)抚顺铝厂1-2期改建抚顺 52-57 铝锭3.9万吨铝0.12万吨哈尔滨铝加工厂1-2期新建哈尔滨 52-58 铝材3万吨吉林电缆厂新建吉林 53-55 石墨制品2.23万吨株洲硬质合金厂新建株洲 55-57 硬质合金500吨杨家杖子钼矿新建杨家杖子 56-58 钼矿4700吨云南锡业公司新建个旧 54-58 锡3万吨江西大吉山钨矿新建赣南 55-59 采选1600吨/日江西西华山钨矿新建大余 56-59 1856江西岿美山钨矿新建定南 56-59 1570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新建白银 56-62 电铜3万吨硫酸2.5万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新建洛阳 57-62 铜材6万吨化工(7项) 合成氨15.4万吨硝酸铵18.8万吨吉林染料厂新建吉林 55-58 合成染料及中间体7385吨吉林氮肥厂新建吉林 54-57 合成氨5万吨硝酸铵9万吨吉林电石厂新建吉林 55-57 电石6万吨太原化工厂新建太原 54-58 硫酸4万吨兰州合成橡胶厂新建兰州 56-60 合成橡胶1.5万吨太原氮肥厂新建太原 57-60 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机械(24个)哈尔滨锅炉厂1-2期新建哈尔滨 54-60 高中压锅炉4080吨/年长春第一汽车厂新建长春 53-56 解放牌汽车3万辆沈阳第一机床厂新建沈阳 53-55 车床4000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新建哈尔滨 53-54 量刃具512万付/1032吨沈阳风动工具厂改建沈阳 52-54 各种风动工具2万台/554吨沈阳电缆厂改建沈阳 52-54 各种电缆3万吨哈尔滨仪表厂新建哈尔滨 53-56 电气仪表10万只汽车仪表5万套电度表60万只哈尔滨汽轮机厂(1-2期) 新建哈尔滨 54-60 汽轮机60万千瓦沈阳第二机床厂改建沈阳 55-58 各种机床4497台/1.6万吨武汉重型机床厂新建武汉 55-59 机床380台洛阳拖拉机厂新建洛阳 56-59 拖拉机1.5万台洛阳滚珠轴承厂新建洛阳 54-58 滚珠轴承1000万套兰州石油机械厂新建兰州 56-59 石油设备1.5万吨西安高压电瓷厂新建西安 58-61 各种电瓷1.5万吨西安开关整流器厂新建西安 58-61 高压开关1.3万套西安绝缘材料厂新建西安 56-60 各种绝缘材料6000吨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新建西安 56-58 电力电容器100千伏安6.1万只洛阳矿山机械厂新建洛阳 56-58 矿山机械设备2万吨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新建哈尔滨 54-60 汽轮发电机60万千瓦富拉尔机重机厂新建富拉尔基 54-60 轧机炼钢炼铁设备6万吨哈尔滨炭刷厂新建哈尔滨 56-58 电刷及炭素制品100吨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改建哈尔滨 57-59 滚珠轴承655万套湘潭船用电机厂新建湘潭 57-59 电机11万千瓦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新建兰州 56-59 化工设备2.5万吨轻工(1项)佳木斯造纸厂新建佳木斯 53-57 水泥纸袋5万吨医药(2项)华北制药厂新建石家庄 54-58 青霉素链霉素等115吨淀粉1.5万吨太原制药厂新建太原 54-58 磺铵1200吨军工项目(43项)航空部12项112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改建 53~57113厂: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新建 55~57114厂:西安庆安集团新建 55~57115厂:陕西兴平秦岭航空电气公司新建 55~57120厂: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改建 53~55122厂: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改建 53~55 212厂:宝鸡宝成通用电子公司新建 55~62 320厂:南昌航空工业集团改建 53~57 331厂:株洲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改建 55~56 410厂: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改建 53~57 422厂:陕西422厂统计了两次,造成两项重复计算514厂:陕西兴平华兴航空机轮公司新建 55~62电子部10项715厂:四川成都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新建 55~57 719厂:四川成都新兴仪器厂新建 55~57 738厂:北京有线电厂新建 55~57 774厂:北京电子管厂改建 54~56 782厂:陕西宝鸡长岭机器厂新建 56~57 784厂:四川成都锦江电机厂新建 57~60 785厂:山西太原无线电厂新建 56~59 786厂:陕西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新建 55~58 788厂:四川?新建 57~60 853厂:陕西华达无线电器材厂新建 55~58兵器部16项245厂:太原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新建 53~59248厂: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新建 55~57 447厂:内蒙古包头第二机械制造厂新建 55~59 617厂:包头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新建 56~58 616厂: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 56~58 748厂:山西?新建 53~58 768厂:北京大华无线电器材厂新建 55~58 803厂:西安北方华山机电有限公司新建 56~57 804厂:西安北方庆华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新建 55~59 806厂:甘肃天水?新建 56~60 843厂:西安北方秦川集团有限公司新建 55~59 844厂:西安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新建 55~59 845厂: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新建 55~58 847厂:西安昆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建 55~57 884厂:山西太原汾西机器厂新建 55~59 908厂:山西太原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建 55~58航天部2项111厂: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改建 53~56 211厂:首都航空机械公司(属航天一院) 新建 54~57船舶公司3项407厂:河南洛阳柴油机集团有限公司新建 56~60408厂:陕西兴平柴油机厂新建 56~60431厂: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葫芦岛)新建 56~60 生产核潜艇“二五”时期施工3项有色金属2项云南昆明东川矿务局新建 58~61 采选2万吨/日云南曲靖会泽铅锌矿新建 58~62 铅1.5万吨、锌3万吨军工1项874厂:山西侯马平阳机械厂新建 58~66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中,由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航空部陕西422厂统计了两次,造成两项重复计算。

建设中国的156项工程

建设中国的156项工程

建设新中国的156项工程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

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

(这真的是狮子大开口)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

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

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标签: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1、国际背景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

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

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

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

这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4年,中苏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方面。

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航空工业作为中央明确的军工重点行业,开展了大规模建设。

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中,航空工业占了13项(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厂4项,机载设备厂5项,飞机、发动机修理厂4项),累计投资10.94亿元,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2%,占国防工业基建投资额的30%。

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关于3~5年出飞机,实现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形成飞机、发动机制造能力的目标,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航空工业局确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效利用国家投资、争取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二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

二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

二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二五期间,中苏共签订两几个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的协定,即八、八协定、二、七协定,以及调整苏联援助的有关协定,如六、九协定。

八、八协定。

1958年8月8日,中苏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47个工业企业的协定》。

27个派遣专家和提供技术资料项目。

共74个项目二、七协定。

1959年2月7日,中苏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的协定》,共计78个项目。

六、九协定。

1961年6月19日签署了《关于处理过去双方所签订的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及其他项目的各项协定和有关文件的议定书》及《关于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66个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协定》。

1958年、1959年初,中国先后提请苏联恢复1957年12月14日中苏协定撤销的8个成套项目。

这8个项目包括5个军工项目和1个船用蓄电池厂、1个有机合成厂、1个塑料厂,即232厂、125厂、124厂、133厂、729厂和保定船用铅蓄电池厂、西北有机合成厂、西北塑料厂。

协定清理建国以来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个项目,截止1961年除了交完设计设备的120个项目和基本交完的29个项目之外,撤消了89个项目(含援助专家项目)。

保留了66个项目,其中有两个项目,即空气动利研究院和试飞研究院,划到了新技术方面;另外新增半导体材料厂和天然气管道铺设两个项目。

因此,保留项目总数仍为66个。

1962年5月13日,中苏双方就此共识签订了相互的议定书,将保留下的66个项目延后至1964年再做处理。

1965年2月11日,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会晤,双方同意把过去的建设项目取消,以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据此,4月21日,双方主管部门在北京交换了《一九六五年关于成套设备项目问题的备忘录》,撤消了全部项目。

根据苏联计划援助的几个协定(不计国际新技术协定),一五期间(156个工业项目),二五期间152个项目,其中工业有132个项目(由中国自主设计的项目数约占70%),由于受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执行情况并不好,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项目很少,保留下的项目不多,个别项目作了调整,大部分项目被撤销。

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项目

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项目

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项目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由陈云、李富春及政务院各部委领导人参加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

有关的基本原则确定后,周恩来和陈云先期回国,李富春等留在莫斯科学习、研究、谈判达9个月之久。

直到次年5月,李富春和米高扬才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苏联对91个大型工业建设项目给予经济技术援助的协议。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近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

1954年,双方又商定增加15项。

这样,苏联援建项目达 156个。

后来经两次商定,又增加18项,五次商谈共确定项目 174项。

后经反复核查调整后,有的项目取消,有的项目合并,有的一分为几,有的推迟,有的不列入限额以上项目,最后确定为154项。

因为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所以仍称为“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主要是重工业项目。

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中,由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航空部陕西422厂统计了两次,造成两项重复计算。

因此实为154项。

在154个项目中,有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拖拉机制造厂因厂址未定,山西潞安一号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窑立井因地质问题未建,总共4个项目未建。

实际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个。

名录如下:(—)“一五”时期开工项目147项煤炭(25项):鹤岗东山1号立井、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辽源中央立井、阜新平安立井、阜新新邱一号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矿、兴安台洗煤厂、城子河洗煤厂、城子河9号立井、山西潞安洗煤厂、焦作中马村立井、兴安台二号立井、大同鹅毛口立井、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兴化湾沟立井、峰峰中央洗煤厂、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龙凤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胜利矿、双鸭山洗煤厂、铜川王石凹立井、峰峰通顺三号立井、平顶山2号立井、抚顺东露天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奠定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苏联援建“156”个项目(1)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本文摘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3期,作者:张久春,原题: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156项工程”研究自19世纪中叶的自强运动起,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了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军工项目,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仍未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现代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结构缺陷,且规模过小。

新中国建立后,内战基本结束,中国终于有了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和平环境。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将工业体系的建设作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大型企业的协定。

后来援建企业改为47个,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其中的36个企业设在东北[2]14?15。

1953年3月21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扩建和新建电站的协定[3]54。

1953年5月15日,时任中国政府副总理的李富春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协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个工业企业的协定。

双方商定,作为援建项目的部分补偿,中方将在1954-1959年间向苏方提供16万吨钨砂、11万吨铜、3万吨锑、9万吨橡胶等战略原料物资[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发展国防工业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苏联其时也愿意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防。

早在1949年6月,斯大林向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允诺,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歼击机,帮助建立飞机修造厂。

1953年5月,在米高扬与李富春商定的91个新增援建项目中,国防工业及其相关项目占了一定的比例。

1954年8月,苏联政府在提交给中国政府的备忘录中表示,为中国15家国防企业提供设备和其他援助,同时在14个援建的工业企业中也安排了国防内容。

根据苏联外交部部务委员会委员费德林1954年12月27日致尤金函的附件①,我们得知当时苏方正在援建的国防工业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工厂:年产8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的渤海船舶制造厂、年产量1200枚鱼雷的工厂、高速柴油机厂、中速柴油机厂、为2家飞机制造厂和5家飞机修理厂供货的轮胎厂、年产150架飞机的伊尔-28喷气式飞机修理厂。

苏方计划在1958年或1959年完成这些工厂的设备供应。

1954年初,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加速大规模援建重工业的请求,引起了苏联新领导人的重视。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和周恩来分别率领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一系列会谈。

10月11日晚,双方签订了《中苏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和《中苏关于苏维埃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五亿两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等文件。

1954年新增的项目大多属于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中国得到了当时苏联自己的多数工厂都没有配备的先进设备[5]。

赫鲁晓夫一行离开北京后,去东北参观了实施中的苏联援建项目。

1955年3月28日,中苏又签订了苏联援建16个工业项目的协议,它们分别属于国防、造船、、原材料和制造业等领域。

薄一波在谈到苏联援建项目时说[4]297:“老实说,在编制'一五'计划之初,我们对工业建设应当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怎么做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还不大明白。

因此,苏联援建的项目,有的是我方提出的,有的是苏方提出的,经过多次商谈才确定下来。

大致是分五次商定的:第一次,1950年商定50项;第二次,1953年商定增加91项。

苏联援助中国补充建设55个新企业的协定。

1956年9月7日,中苏签订了12项苏联援华工业项目。

整个“一五”计划期间,中苏双方共签订了244个工业援助项目协定,除此以外,还签订了11个非工业项目援助协定。

这样,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和提供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2]53。

“156项工程”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包头、西安、洛阳、太原、兰州、成都、武汉、株洲等城市,改变了过去70%左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沿海的布局。

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有50个设在东北,32个设在中部;44个国防企业有35个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21个安排在川陕两省。

之所以这样布局,主要是考虑到了以下因素:(1)就近资源。

冶金化工企业安排在矿产资源和能源充足的地区;机械工业安排在原材料产地附近。

(2)有利于改变经济落后地区面貌。

(3)军事上的需要,把新企业布置在后方。

“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地美军基地的距离,说明美国的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它。

可见,从国防考虑,从安全考虑,是当时确定厂址的主要因素之一。

”[4]2991.2来华苏联专家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都十分薄弱,要在短时期内恢复和发展国家工业,仅靠本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很难展开大规模的建设和技术引进。

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中苏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条件之协定》。

以此协定为基础,苏联应中方的要求,按照具体的合作协定和意向,逐年选派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顾问和专家,填补中国人才资源上的空缺和加强薄弱领域,使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得以迅速展开。

苏联部长会议于1954年11月25日通过了《关于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业企业、向中国派苏联专家和关于另外接受中国工人来苏联企业学习的决议》①,要求苏联一些工业部必须完成中国企业的设计工作,在企业建设、安装、调试和投入生产中提供设备、电缆制品和技术援助。

比如,交}3OKC2K~通建设部、交通部派出设计师和建设者;发电站部派13名专家勘测长江水利资源;建设部、冶金和化学企业建设部派出11名专家,为中国11个托拉斯的建设提供技术援助;黑色冶金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必须鉴定鞍山钢铁公司轧钢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帮助中方确定该公司整个冶炼周期的设计能力;黑色冶金部必须预先考虑在中国一家冶金厂生产T-54坦克装甲板的能力;建设部、化学工业部、电站部必须如期完成造船厂和鱼雷生产厂的建筑、卫生设施、交通和电力部分的设计任务以及设计方案的特别部分,以便及时做出这些工厂的配套设计。

该决议规定,除按1953年5月15日协定规定的数额外,苏联方面每年额外接收2000名中国技工来苏联工厂进行生产实习;苏方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培养外国工人和专家的水平,用技能娴熟的人员进行授课,以保证已经商定的课程顺利实施;苏方在能保障学员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地区挑选一批先进的企业作为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可延长到半年。

周恩来在1959年10月2日的文章里说,在十年里苏联先后派遣了经济、文教专家10800多人来华工作[6]。

技术专家大约占全部苏联专家与顾问的80%,其中许多专家和技师是为建设“156项工程”而来华工作的。

他们工作在各个援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试生产和投产等环节上,在技术转移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156项工程”中的技术转移工业是技术的主要载体。

为了建设“156项工程”,苏方机构和人员参加了地质勘测、厂址选择,搜集基础资料,确定企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各个阶段的设计,提供机器设备,指导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提供产品设计和技术资料,培养技术管理骨干等工作,直到中方人员掌握生产技d术。

中方重视在各个环节向苏联学习,使得科研、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能力随着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消化而逐步得到提高。

这样,苏联的工业技术就大规模地转移到了中国。

2.1生产工艺、成套设备与技术资料的转移苏联和东欧国家首先提供了厂矿的设计,特别是工艺设计和相关机器设备设计、建筑设计等。

他们的工程设计院和对口企业承担了援华项目的方案拟订和论证、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准备等。

苏联和东欧提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煤矿、电站、钢铁冶炼和加工厂、有色金属厂矿、稀有金属厂矿、化工厂、机床工具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铁路车辆厂、飞机制造厂、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动力和发电设备制造厂、矿山机械厂、石油机械厂、电工器材厂、仪表厂、无线电厂、特种纸厂、糖厂、制药厂等企业[2]53,提升了中国采煤、采矿、冶金、金属加工、炼油、氮肥厂、塑料厂成型车间、合成纤维厂、丙纶抽丝厂、玻璃生产、水泥厂、制药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填补了很多技术空白,使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