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
“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成为落后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引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在确定自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目标。
[2]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
美国在1955年、德国在1965年、日本在1972年、韩国在1995年分别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却起步很晚。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后近代工业才真正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晚了100年。
民国时期,中国也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工业体系。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的讲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3]“一五”时期,中国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4]为核心,以限额以上921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重点,掀起了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5]1969年“156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上陆续投产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展出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
《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15年内确定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煤产量1.9亿-2.1亿吨,粮食5000亿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
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
但之后,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标签: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1、国际背景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
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
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
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
这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4年,中苏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方面。
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航空工业作为中央明确的军工重点行业,开展了大规模建设。
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中,航空工业占了13项(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厂4项,机载设备厂5项,飞机、发动机修理厂4项),累计投资10.94亿元,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2%,占国防工业基建投资额的30%。
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关于3~5年出飞机,实现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形成飞机、发动机制造能力的目标,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航空工业局确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效利用国家投资、争取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国家 一五 计划清单中地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各省分布图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东北地区一、省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有24项。
包括:1.钢铁公司;2.钢铁公司的扩建;3.发电厂、4.发电厂、5.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新丘竖井、7.平安竖井、8.海州露天煤矿、9.东露天矿、10.老虎台煤矿、11.西露天矿、12.胜利矿山竖井、13.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石油二厂、15.铝厂、16.第一机床厂、17.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风动工具厂、19.电缆厂、20.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还在、、、、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钢厂、钢厂、有色金属加工厂、冶炼厂、铁合金厂、第三机床厂、鼓风机厂、水泵厂、重型机器厂、机床厂、化工厂、玻璃厂、玻璃厂等。
(一)市前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1.第一机床厂(原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省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举行。
凿岩机械股份(原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
目前公司占地11.3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台、气动工具30000台、液压凿岩机150台、凿岩钻车350台、重矿机械配件700吨、锻件5000吨、热处理件5000吨、精铸件1000吨。
我公司在中国设有24个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众多代理商,有2000多个用户,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利、泰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在中国同行厂家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市场信息占有率达50%以上,从八十年代开始,公司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于1984年引进了瑞典ATLASCOPCO公司液压凿岩机检测制造技术,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液压凿岩机的厂家。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

由“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摘要:1953年—1957年,新中国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经过了四年历程,中共高层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国家开始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型工业建设。
当时特殊的环境决定着我们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
它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化道路的基础。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独立性,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一五”计划156项工程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所体现,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突出的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他们都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同时,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经济发展无从着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发动全中国人民,赶走了列强,推翻了腐朽的蒋政府,建立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建国的最初几年里,它创造了奇迹。
特别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非同寻常。
这期间我们国家还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生的共和国刚建立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内一穷二白,俨然一片狼藉。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生的政权采取敌视态度,表现为政治孤立,外交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
这种困难的尴尬局面,使得中共领导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边倒”的决策。
很快这一方针就有了实效。
苏联对我国进行了无私的援助,使得我国的工业建设脱胎换骨。
“一五”计划中的156项工程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的,它不仅象征着中苏两国的友谊,更体现出合作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一五”156项工程的组成及分布1949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出访苏联,表面上是为斯大林祝70大寿,实际上是为了向苏联求助。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王厚余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
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
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
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
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
关于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他强调中国应自己生产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他建议最好是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培养自己的干部、工程师及技术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
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
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
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
目前公司占地11.3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台、气动工具30000台、液压凿岩机150台、凿岩钻车350台、重矿机械配件700吨、锻件5000吨、热处理件5000吨、精铸件1000吨。
我公司在中国设有24个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众多代理商,有2000多个用户,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利、泰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在中国同行厂家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市场信息占有率达50%以上,从八十年代开始,公司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于1984年引进了瑞典ATLAS COPCO公司液压凿岩机检测制造技术,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液压凿岩机的厂家。
4.沈阳电缆厂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沈阳电缆厂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下设专业化分厂和质量检测中心和开发中心。
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光纤电缆,通讯电缆,电器装备电缆,裸电缆,电磁线,光纤光缆,电缆附件等共7大类,70个系列,440个品种,4万多个规格。
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
21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8月,铜芯铝绞线,市话通讯电缆,固体绝缘电缆,纸绝缘电缆,橡胶绝缘电缆等5个主导系列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了ISO9002的认证。
5.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制造厂,制造的第一种机型为米格-15比斯等条文。
1954年1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二机部四局拟定的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
195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新华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时,在某地举行了喷气式飞机制造成功的国家验收签字仪式……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文中的“某地”,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二)抚顺市“一五”期间,抚顺扩建、改建、新建厂矿企业118个,其中有8项属于前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重大工程项目。
1.抚顺铝厂是中国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铝和镁生产线当“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2.抚顺西露天矿3.抚顺龙凤矿立井4.抚顺老虎台矿5.抚顺胜利矿6.抚顺东露天矿(三)阜新市建国初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建设有4 个能源项目落户阜新。
1.阜新平安(五龙)立井2.阜新新邱1号立井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 1953年,年产量达800万吨以上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阜新海州煤矿建成投产4.阜新电站(四)其它1.鞍山钢铁联合企业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
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
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
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
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
二、吉林省一五”计划时期,在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吉林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
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吉林省11项。
5年间,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丰满发电厂等一批国家的骨干企业新建、扩建并投产,使吉林省工业跨跃到了一个新水平。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
1953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2.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特大型石化企业,国家一级企业。
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是以国家“一五”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
1998年,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1999年,按中油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吉化公司核心业务重组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为吉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国最大的ABS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聚乙烯、乙二醇、乙丙橡胶、有机硅及苯类产品的主导生产商之一。
吉化投产近40年来,已累计上缴利税200亿元,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吉林染料厂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
1954年开始兴建苏联援助的吉林染料厂,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染料厂。
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多种染料1万吨,各种染料中间体3.5万吨,从而改变了我国染料工业落后面貌。
4.吉林电极厂(现吉林炭素厂)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吉林炭素厂,是中国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基础工业项目之一。
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国家大型炭素企业,是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12户大中型重5.吉林化肥厂6.吉林铁合金厂钨铁生产部分吉林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原吉林铁合金厂于1998年改制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位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东依松花江、紧靠长图铁路。
7.通化湾沟工井8.丰满发电厂:丰满发电厂始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1951年丰江发电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到1960年5月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
至此,丰满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结束,装机容量55.375万kW,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发电厂。
二期扩建工程安装了2台8.5万kW机组,于1992年6月竣工。
三期扩建工程在大坝西岸利用泄洪洞安装2台14万kW 的机组,1998年7月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丰满发电厂跨入了百万千瓦级电厂的行列。
丰满发电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力发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吉林市丰满区,是东北电网南北联络的枢纽,也是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担负着供电、调峰、调频、调相、事故及检修备用等任务,是国家二级企业。
厂始建于1937年,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现装有机组1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25万千瓦。
三、黑龙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
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
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
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一)哈尔滨1.哈尔滨电机厂2.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汽轮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投产3. 哈尔滨锅炉厂4. 哈尔滨轴承厂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101厂)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9.电碳厂10.电表仪器厂(二)其它11.阿城继电器厂12.佳木斯造纸厂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大一型企业,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
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1953年建设,1957年投产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部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我国“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建设.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15.鹤岗东山1号立井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20.双鸭山洗煤厂21. 友谊农场友谊县境内有"天下第一大农场"美称,她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并由原苏联援建的,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国务院将该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该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是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四、内蒙古内蒙古的钢铁工业是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