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位名将马援用自己的战袍将战死的好友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将其送回故乡安葬的典故。
据说,马革裹尸的典故发生在公元前203年,当时,在刚刚平定了楚汉战争后,卫青病逝在海外平定南越叛乱的路途中。
消息传回后,马援深感悲伤,但卫青的尸体远在太行山山谷之中。
为了将好友的尸体带回汉朝安葬,马援决定亲自去太行山谷寻找。
然而,当他找到卫青的尸体时,已经过了很久,遗体已经腐烂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棺材,马援只好割下自己的战袍,将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再将其背负回国。
最终,马援成功将卫青的尸体带回故乡,进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个故事表达了马援对卫青的深厚友情和对战友的忠诚。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忠义、兄弟情谊的象征之一。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篇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篇【成语】: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解释】: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成语】:马首是瞻【拼音】:mǎ shǒu shì zhān【解释】:瞻:往前或向上看。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成语故事】: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成语】:老马识途【解释】:老马认识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成语故事】: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
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这个成语的来源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做马援,他曾经多次出征,抗击匈奴和其他外族入侵,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奉命平定了交阯之乱,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在他远征南方归来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侄子在屯田时因粮食被暴雨淋湿而怨恨,擅自打开官仓救济灾民,结果许多灾民因感染病而死亡。
这个消息让马援十分心痛,他立刻前去质问侄子。
侄子承认了罪行,并说:“叔父虽然善于用兵打仗,但并不懂得治理百姓。
”马援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便命令左右把侄子捆绑起来,送到牢狱里去了。
不久之后,马援本人也因为此事而病逝。
在临终前,他嘱咐家人说:“我身为大将,不能为国除忧,反而因病致残,实在是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如果我死了,不要用棺椁盛殓我,就把我裹在马皮里扔到野外吧。
”马援的这个遗愿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将士们的敬意。
后来,人们用“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壮士,表达了对他们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和纪念。
马援一生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后世流传的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

马援一生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后世流传的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本文导读:马援的典故有哪些马援平生都在为国征战,涌现出了不少有关他的典故,包括善鉴名马、马伏波射潮、虮虱无依、画虎不成反类犬以及比较出名的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马援铜柱,其中很多都体现了马援尽忠报国的精神。
老当益壮的马援老当益壮出自范晔所写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一个人却拥有壮志。
马援自小志向高远,到边郡去放牧,长大后当过郡督邮,丢官后依然从事放牧,却把积累的财富慷慨地送给好友与亲人。
马援说:“大丈夫,越是贫穷,就越要坚定志向,年纪越老,就越要有壮志豪情。
”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东汉的元勋。
马援铜柱是比较出名的典故,关乎到我国古代与越南的国界问题。
公元40年,征侧、征贰在交趾叛乱,“二征起义”爆发,攻陷交趾郡,跟周边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败朝廷的军队,占领了六十余座城。
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设立了铜柱作为汉朝南边的国界,刻上了“铜柱折,交趾灭”。
越人每次经过此柱都会扔石头,于是成为了山丘。
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同样出自《马援传》,是他在南征胜利归来与亲友聚会时说的话,表达了他志在边疆、舍身为国的气概,不拘泥于儿女情长。
马援最终的结局也兑现了自己的期望。
马革裹尸典故的主人公马援马援经常带兵出战,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阳,亲友们都出来迎接和祝贺,当中有个叫孟冀的人,善于谋划,让大家共同祝贺他。
马援面有不悦,就说:“我希望您能说些劝教的话,怎么也跟着起哄,跟大家一样只说好话你呢?我只是立了一点小功,就享受到大封地和重赏,这样下去怎么会长久呢?您怎么不教导我呢?”孟冀说:“我才疏学浅,不知道怎么作答。
”马援进一步说道:“现在乌桓和匈奴屡屡在北疆进犯,我要去平定。
身为大丈夫,就要战死在边关,以马皮包括尸体送回来下葬,怎能躺于床上在儿女的围绕下死去呢?”孟冀感叹:“将军是真烈士。
”马援晚年在平定岭南时,被困在壶头山,炎热的天气加上真正疲惫让很多士兵都得了病,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仍坚持督战,最终死在南征中,也算是圆了他当初许下的“马革裹尸”的心愿。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马革裹尸_2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马革裹尸_250字
马革裹尸是指马皮裹尸的意思。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勇敢善战的将领叫蒙恬。
他是秦国的诸葛亮和赵国的白起齐名的军事奇才。
蒙恬继承了父亲传下来的军事天赋,在
军队中崭露头角。
他一生都致力于保卫楚国的领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次,秦国趁楚军人员有所松懈之机,突然发动了一波猛攻。
蒙恬带领着部队与敌
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楚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精锐之师,士气高昂,战斗起来十分勇敢。
蒙恬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几次反攻都取得了胜利。
命运却对蒙恬不太眷顾。
在一次战斗中,他中了敌人的计,身中重伤,不能再战。
蒙
恬大呼:”不可!不可!”他用尽最后的气力,昂首挺胸,永世不退。
最终,他在战场上
壮烈牺牲,鞠躬而逝。
楚军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将领,特地把他的尸体埋葬在军营之中,并用马皮把他整个
尸体包裹起来。
马革裹尸,表示将领留下的一种精神和传统。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坚持信念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问题: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答案:《后汉书马援列传》【相关阅读】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
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
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向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
“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
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
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
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
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向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
“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
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
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
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马革裹尸的小故事

马革裹尸的小故事
“马革裹尸”是一个成语,比喻为了维护正义、捍卫真理而不惜献出生命。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上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是齐国的国君之一。
有一次,齐国受到邻国鲁国的侵扰,孟尝君派遣了使者去鲁国交涉。
但是鲁国的国君并不愿意接见使者,反而用粗鲁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一事件激怒了孟尝君,他决定亲自率军讨伐鲁国。
但在出征之前,他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
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马裹上了尸体,示意要不惜一切代价报仇雪恨。
这个举动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孟尝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鲁国,并且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古代英勇忠诚的象征。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正义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和行为。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
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
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持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
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
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
演了骑术。
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
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建武二
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
年“马革裹尸”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