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典文学中的文学典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典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典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故事,传说当时宋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丞相期间,因监督郡县任免使他分心,一年十二月思乡抑郁极甚,于是这位大诗人白居易抽出倦官时间,于十二月初八那天晚上独自饮酒,他在忧郁的情绪中思念故人,写了这首著名的《答王十二夜独酌》。
“宫商歌罢把酒醒,帘外雨潺潺。
月明看台榭,落花风雨中。
有暗香盈袖,无端泪先流。
对此枕上书,谁能知心头?”
这是白居易写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中,白居易描述他把两仪袖中的杯杯里的清酒盛满,让自己慢慢倒下,然后,在外面雨声潺潺的晚上,当月亮从台榭中照射下来的时候,白居易在看到屋外的落花,带来的是暗香盈袖,但也让他不禁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心头的愁梦实在没有办法认识,他只能将愁梦藏在枕上的书本中。
在随后的句子中,白居易继续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愁梦,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芳和苔匝绿徊,欲去无由知。
蚕眠越野碧,未梦惟西子。
一杯斜把剑,方遣苦寒时。
”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即使身处异乡,也要坚持理想,在艰难的日子里勇敢把衣领扣在前,不畏苦难,勇往直前。
5个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_历史典故素材

5个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说起中国的文化,那一定是博大精深、悠远流长。
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名家辈出,灿若星河。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诞生了不少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而其背后的典故却鲜有人知。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说这五大文学典故中你或许不知道的故事。
01破镜重圆相传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于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在约定的日期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02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这便是“倾国倾城”的由来。
03人面桃花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别后不复再见,从而追念旧事的惆怅心情。
04两小无猜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状。
50条经典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50条经典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主要以中国古典文学、神话中的典故为内容。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50条经典历史典故,欢迎阅读!【1】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2】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岁出使西域,岁回洛阳,历经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3】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5】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6】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7】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8】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
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高考临近,将一些常用的古诗词典故汇总如下,希望能帮各位节省复习时间,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1.冰雪以冰雪的水晶象征忠诚和高尚的品格。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渴望月亮——导致分离和乡愁的悲伤。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与折断的柳树告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和“柳”的谐音,古人经常折柳送别,以表达他们对离别的深情。
这种习俗始于汉朝,盛行于唐代。
汉代有一首歌《断柳》,以演奏的形式表达了离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巴陵桥是当时人们前往全国各地时唯一离开长安的地方。
巴陵桥两旁都是柳树,成为古人折柳送行的著名场所,如《柳树年色,巴陵之伤》一诗。
后人以《巴桥折柳》为辞别典故的来源。
因此,温庭筠有一首诗《青杨街多少离别》。
刘涌表达了与“今夜醒来你在哪里,柳树岸,晓风,残月”的离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在这夜曲中,听碎柳树的声音,谁能感受不起家乡的感觉?”今晚是关于听《折断柳树》这首歌的。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曹植宴设平乐观典故

曹植宴设平乐观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曹植与宴设平乐观典故的背景
2.宴设平乐观的具体内容
3.典故的影响与传承
正文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典故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既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又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深度。
其中,曹植宴设平乐观典故就是一则非常著名的典故。
曹植,字子建,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庶长子,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八俊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尤其擅长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宴设平乐观典故发生在曹植被封为陈王之后。
当时,曹植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非常低落。
为了排解他的心情,他的朋友王之涣邀请他到平乐观赴宴。
在宴会上,曹植创作了《宴山亭》一诗,以表达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曹植以宴会为背景,描绘了平乐观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政治失意的不满和无奈。
宴设平乐观典故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
它不仅被广泛地引用,而且还被用来比喻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
同时,它也被视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第1页共1页。
中国古诗词的芳草意象

中国古诗词的芳草意象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著名的典故,读了这85个文学典故,便读懂了半个文学史。
1.斑竹:湘妃竹。
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3.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6.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6.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古典文学中的文学典故
1、鸿雁: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2、碧血: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以碧血指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3、青眼:
相传魏晋名士阮籍,能作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4、束之高阁:
庾翼是东晋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作战中屡立奇功,被封为都亭侯,官至征西将军。
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而且长于高谈阔论,20岁的时候,就出了名,后来做了扬州的刺史,不久又调任建武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但是在讨伐许昌和洛阳敌人的战役中,却屡打败仗,被革了职。
后来有人向庾翼建议,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庾翼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清谈家,只会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才实干,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他像无用之物一样,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来考虑任用他。
”“束之高阁”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5、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于项羽进入关中,占领咸阳,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法多如牛毛,老百姓不知所措,刘邦进入关中,废除秦法,只用简单的约法三
章,约束部队,使当地迅速安定下来。
后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6、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7、对牛弹琴: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8、卧薪尝胆: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9、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
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
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
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
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
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也称“闲云野鹤”。
10、青梅竹马:
典见《李太白集》。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
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
11、白云苍狗:
典见《杜工部集》。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12、邯郸学步:
从前有个人认为赵国的东西好,他认为连赵国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带上盘缠去邯郸学习怎样走路。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看见的人哈哈大笑。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
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13、极乐世界:
原为印度佛教名词。
又译“安乐国”、“安养国”、“佛国”、“净国”、“净土”等,俗称“西天”。
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界。
比喻最快乐的地方或虚无飘渺的地方。
14、涅槃:
旧译“泥洹”,意译“灭度”。
或称“般涅槃”,意译“入灭”、“圆寂”。
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
这种境界,名为“涅槃”。
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
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15、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