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国文学典故著名的有什么
古代文学典故

古代文学典故古代文学典故是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引用或借用的一些历史事件、传说、人物或典型形象等。
这些典故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本文将探讨几个著名的古代文学典故,并分析它们在古代文学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贾府的花园,它象征着权贵阶层的奢华生活和虚荣心态。
通过对大观园的描写,作者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社会腐朽堕落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大观园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但却是虚幻、短暂的存在。
这也预示了贾府的衰败命运。
大观园在小说的结尾被拆除,象征了无法持久保持和平衡的社会秩序。
通过大观园的描写,作者警示人们要认识到人生的虚妄和无常,追求内在的美和真理。
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四大天王"、"宝玉猴子"、"无敌手"等称号闻名。
其中主角孙悟空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
孙悟空作为一只猴子,具有聪明、机智、勇敢等特点。
他在小说中充当了统帅、领导者的角色,与其他主要人物一起踏上了取经之路,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敌人的阻挠,最终取得了真经并保护了唐僧。
孙悟空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文化中广为流传,并被用于比喻勇敢聪明的人,以及对抗困难和不公正的力量。
他的形象也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和个人努力的讴歌和崇尚。
三、《水浒传》中的108将《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对英雄精神的赞美。
其中最有名的典故之一就是"108将"。
108将是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的主要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身份,有的是官员,有的是江湖豪杰,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琢磨,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教训。
这些典故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引领着人们,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1. 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一切,只是在一个梦里享受美好生活。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黄粱》。
这个典故通常用于形容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警示人们要理性对待现实,不要迷失于虚构的美好。
2.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苦心寻找人才,最终在茅庐中找到了智勇过人的诸葛亮。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终于达到目标的坚持不懈。
3. 横扫千军《横扫千军》是指一个人或一军队勇往直前,战胜众多强敌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率领大军,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战胜强敌的英勇气概。
4.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指一个人过分焦虑和担心,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到极度担忧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
故事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空将塌下来,而杞国没有天空支撑的担心。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无事生非的思维。
5.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一个人只在纸面上讨论战争和战术,而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的典故。
这个典故常用于批评那些理论缺乏实践的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6.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指不思努力、固步自封,只等待机会主动来临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不思努力,只守着株上的兔子,最终因为等待而失去了机会。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对待机会的消极态度。
7.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处境万分危险,只能通过拼死一战来求生存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
故事讲述了汉朝将领汉阳侯参用计策抵挡了强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在绝境中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优秀典故

中国优秀典故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典故,其中一些包括:
1.愚公移山:讲述愚公和家人决心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坚持不懈、毅力和努力的重要
性。
2.孟母三迁:孟子母亲多次搬家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母爱和对教
育的重视。
3.刻舟求剑:描述一个人在河流中丢失剑子后,错误地试图通过刻舟来找回的故事,
引人思考固守旧观念的局限性。
4.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和许仙之间跨越种族和境遇障碍的爱情故事,是中国著名的
爱情传说之一。
5.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的故事,
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6.水浒传:讲述了宋江等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因不满朝廷腐败而聚义起义,也是中
国四大名著之一。
7.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贾家荣衰和封建社会的缺陷,
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8.左邻右舍:用来形容邻里间互相攀比的故事,警示人们不要盲目追求与他人比较而
忽略自己的幸福。
这些典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导人们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中华人文典故

中华人文典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典故。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华人文典故:
1. 愚公移山:传说中有个叫愚公的老翁,他居住在太行山脉附近,因为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地移山,最终得到了神灵的帮助,成功将两座大山移除。
2. 后羿射日: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英雄,他用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类生存。
3.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关羽刮骨疗毒、赤壁之战等故事。
4. 孔子讲学: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在鲁国的大庙里讲授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传播了儒家思想。
5.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中华文化还有许多其它经典典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文学典故

小学语文文学典故1. 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 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 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 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 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 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 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 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 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 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 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 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 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 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 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 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 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 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 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 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 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 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 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 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 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 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 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 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中国古代典故大全300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典故:
1.“侯景未擒”:出自《南史》,描述了叛臣侯景在战争中逃脱的事迹。
2.“抱柱信”:出自《庄子》,描述了尾生为遵守与女子的约定,抱住桥柱直至
死亡的故事。
3.“红叶题诗”:出自唐代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
渴望。
4.“红拂私奔”:出自唐代乐伎红拂私奔李靖的故事,表现了女子对自由和真
爱的追求。
5.“禅让”:描述了历史上一些领袖通过禅让方式继承权力的事例。
6.“大禹治水”:描述了大禹采用疏导方法治理洪水的壮丽事迹。
7.“桀骜不驯、酒池肉林”:描述了夏朝暴君桀的荒淫无道。
8.“网开一面”:描述了商汤对百姓的仁慈和宽恕。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描述了周公的仁德和天下百姓的归附。
10.“烽火戏诸侯”:描述了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戏弄诸侯的故事。
11.“春秋五霸”:描述了春秋时期五个霸权势力的崛起和争霸。
12.“秦晋之好”:描述了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3.“问鼎中原”:描述了楚庄王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中国古代典故非常丰富,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建议查阅相关历史典籍了解更多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中国文学典故著名的有什么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常见中国文学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常见中国文学典故:一败涂地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
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
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
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
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
”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
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
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
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
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
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
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常见中国文学典故:项庄舞剑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
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
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
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
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
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
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
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
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