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高考常用
高考的成语典故

高考的成语典故是语言的精华,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强大的力,是各民族语言特点的集中体现,言简意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考的成语典故篇一:乘风破浪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què],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
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高考的成语典故篇二: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
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
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如出一辙首先是关羽。
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
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
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
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
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
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
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
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
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二:身无长物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
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高考祝福语成语典故

高考祝福语成语典故高考,作为中国人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无疑是许多学子们梦寐以求的牛角之争。
对于这些学子们来说,传统的祝福语可谓是极为重要,它承载着学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不仅如此,祝福语也蕴藏着许多中华文化的成语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学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还能够增加学子们的文化知识储备。
下面,我将以“高考祝福语”为主题,结合中华文化的种种成语典故,探析高考祝福语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1. “顺风顺水,平平安安”――《管子·牧民》“顺风顺水,平平安安”作为经典的祝福语,寓意着学子顺利通过高考,安然无损。
它也是成语“顺风顺水”和“平平安安”的合体,具有明显的梁山好汉口吻,还常常被广大学生们当做口头禅使用。
其典故来源于《管子》中的一则寓言,讲述了远古时代,一位牧民带着羊驼祭拜河神后,在河神的神龛上发现了一块石碑。
石碑上刻着:“道恒流器,性如止水。
治国平天下,宜以顺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治理天下,必须要顺民而行,才能够真正实现“顺风顺水,平平安安”的愿景。
2. “金榜题名,一举成名”――《西游记》“金榜题名,一举成名”是传统高考祝福语中最为常见的一句话,它寓意着学子能够在高考中一举成名,成功跻身于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之列。
它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考试的方式是通过考试拉选。
参加考试的人需要在科场上答题,答对的人就可以获得官职。
而“金榜题名”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进士、举人、会元等各种头衔,成为了官员。
而“一举成名”这个词语则起源于《西游记》中的情节,讲述了孙悟空拜师学艺,屡试不爽,最终通过一次考验,一跃成为了天宫的众神之一。
相信在高考中,只要学子们努力奋斗,也可以一举成名,获得满意的成绩。
3. “考上好大学,山重水复疑无路”――《毛泽东诗选》“考上好大学,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一句充满哲理意味的祝福语,它生动地表达了学生考研、考博所面临的难题和压力,同时也为学子们提振士气,提供了积极的关注。
高考祝福语成语典故有哪些

高考祝福语成语典故有哪些高考是每个考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决策,考生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努力,一步步向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每年的高考都是极为紧张和重要的,这也促使了很多人在高考前给自己或者是他人送去祝福。
祝福的话中常常包含着一些成语和典故,那么在高考祝福语中有哪些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列举:一、身经百战成龙“身经百战,才能成龙”,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
它的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和磨练,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高考是一次人生的战斗,对于考生来说也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试炼和考验,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二、骏马奔腾“骏马奔腾”是很多人喜欢使用的祝福语,它的含义是说骏马奔腾,必定会取得胜利。
这个比喻也是非常形象的,告诉考生们只要勇往直前,全力以赴,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拔山盖世“拔山盖世”是说只有拥有非常高的力量和勇气,才能够完成超凡的事业。
高考是每个人都非常看重的一次考试,只有放下压力,保持信心,才有可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四、独步天下“独步天下”是一句代表着非常高的成就的祝福语。
它的意思是说在某个领域独占鳌头,成为非常优秀和出类拔萃的人。
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只有准备的更充分,才有可能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
五、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是一句经典的成语,它是指在某个领域中一次表现出色、受人注目。
高考就是考生在考场上一次机会,如果能在这次机会中展现自己的最好一面,就能赢得最终的成功和赞誉。
以上就是几句经典的高考祝福语成语和典故。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是代表着高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勇气、信心、全力以赴和准备充分等等。
当然,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背后也包含了很多压力和不确定性,所以希望每个考生都能够在这场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也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精选】2022年高考高中语文成语及解释(积累)

【精选】2022年高考高中语文成语及解释(积累)1. 精卫填海解释: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形容人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常用来比喻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 知难而退解释: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知道困难就后退。
现在常用来形容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
3. 塞翁失马解释: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原意是指塞翁的马丢了,但后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现在常用来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4. 螳臂当车解释:出自《庄子·人间世》,原意是螳螂想挡住车,不自量力。
现在常用来比喻自不量力,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5. 满腹经纶解释: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意是形容人学问渊博,满腹才华。
现在常用来形容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
6. 画蛇添足解释: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意是画蛇时,又给蛇添上脚。
现在常用来比喻多此一举,做了不必要的多余事情。
7. 拾人牙慧解释:出自《庄子·秋水》,原意是拾取别人掉在地上的牙慧。
现在常用来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见解。
8. 一丝不苟解释:出自《礼记·中庸》,原意是一点也不马虎。
现在常用来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也不马虎。
9. 青出于蓝解释:出自《荀子·劝学》,原意是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
现在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辈超过前辈。
10. 一鸣惊人解释: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意是鸟儿一声鸣叫,就让人大吃一惊。
现在常用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PS:红色为关键词1.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不容分说(无确凿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1]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3.巧立名目(无确凿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乃星使临工,以为巧立名目,不容申辩。
”明·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4.追本溯源: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5.首当其冲:“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6.耳熟能详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解释: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听得多了。
7.无所顾忌《晋书·陶侃传》:“称肆纵丑言,无所顾忌,要给诸将,欲阻兵构难。
8.买椟还珠:楚国珍珠郑国人买盒子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5]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9.无所不至、《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不堪设想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11.冰山一角(无典)12.绘声绘色: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
”13.应接不暇王子敬晋朝时期,王子敬喜爱游山玩水,一次对人描绘山的景色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14.噤若寒蝉杜密清廉批评刘胜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
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15.评头论足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大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16.感同身受《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17.一念之差122335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18.乐此不疲刘秀重视国家大事和学识汉光武刘秀为建立东汉政权,东征西战,历尽艰辛。
刘秀登基后,为巩固政权,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他每天很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宫,还要与文武公卿们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商量和处理一些问题,稍有空闲,他还要伏案读书、批文。
每天很晚才能休息。
他的儿子刘庄,见父亲每天如此劳累,心中很不安。
刘庄便劝刘秀说:“父王争战半生,如今临朝秉政,又如此操劳,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儿望父王效仿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闲、宁静。
”刘秀听罢,说:“皇儿之心,为父要以理解。
只因我乐此道,不为疲也。
”这话的意思是:我自己乐于这样,也不觉得疲劳。
19.拍手称快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
”20.功败垂成谢玄淝水大战错失良机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
接到皇帝就地驻守的圣旨,谢玄眼看千秋功业胜利在望,却因错失良机,马上功亏一篑,一次次上疏,陈述利害,乃至提出辞呈,均未获准。
在挥师回朝途中,终因忧愤交集染病身亡,死时才46岁。
[3]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21.不足为训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22.卓尔不群作谓语、定语。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23.彪炳千古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诗,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24.捉襟见肘曾子隐居一件衣服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广博。
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逍遥自在,但很清苦。
据说,他在卫国居住时,生活十分困苦。
他身着的一件袍子,很破旧,是用乱麻做絮,没有像样的面料做袍面。
腹中也常常无食,脸色浮肿,手和脚上都长满了茧子。
经常几日不动火做饭,10年也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
他戴的帽子,好几年没有换新的了,甚至戴帽子时,稍一用力,帽带就会拉断。
他穿的衣服破烂不堪,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后世常说,孔子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曾子是贤人之一,颇受人们尊敬。
曾子虽然生活潦倒不堪,但是,他总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史料中记载,他经常穿着不跟脚的破旧鞋子到各地讲学,而且常常高唱着《商颂》,有人形容他的歌声像敲击金石一样洪亮,传遍四方。
25.刚柔相济:《周易·蒙》:“刚柔节也。
”26.潜移默化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文明小史》一回:“第一须用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27.筚路蓝缕楚庄王楚晋楚胜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
下军副将栾[luán]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
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28.不期而遇出处《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例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开学的日子》老舍:他们都没向瑞宣打招呼,只是微微的一点头,像大家都犯了同样的罪,在监狱中不期而遇的那样。
29.熟视无睹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30.应运而生汉·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而生。
”31.扑朔迷离木兰诗32.栩栩如生庄周梦蝶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33.胼手胝足出自《荀子·子道》:“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34.不胜其烦【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
35.宛然在目宋·张景《飞丸记》第二十二出:“我味此词,描情写意,宛然在目,不让长门洛神。
闻得前日易生,他才高八斗,想必是他。
”3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37.毛遂自荐秦攻赵毛遂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记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
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
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
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