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悲歌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悲歌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悲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阐释。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悲歌行》原文唐代:李白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来乎。
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
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悲来了,悲来了!主人有酒先不要斟,听我唱一曲《悲来吟》。
悲来了不悲也不笑,天下有谁知我的心?您有数斗酒,我有一张三尺琴。
弹琴饮酒的乐处两相得到,一杯酒下肚不亚于得到千两金。
悲来了,悲来了!天年虽然长,地年虽然久,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长守。
纵然富贵百年又怎样,一生一死人人都会有。
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坟啼,如此说还应再尽一杯酒。
悲来了,悲来了!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国运将衰,贤臣微子离开朝廷便出走,贤臣箕子佯装疯颠为人奴。
汉帝不封功臣李广为侯,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
悲来了,悲来了!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就该把虚名抛向身外处。
范蠡何曾爱恋游五湖,那是他功成名遂后保身的路。
古人说,学剑是为一人用,念书只需认姓名。
战国时的惠施不肯接受魏王所让的万乘之国,汉朝的卜式也未必读完过一本经书。
还是要趁年轻时争取闹个一方之长的官当当,莫要做一辈子的白头书生啊。
注释⑴悲歌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⑵三尺琴:《博雅·释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
”⑶千钧金:《诗文·金部》:“钧,三十斤也。
简论伟大诗人李白及其诗作 (1)

简论伟大诗人李白及其诗作唐朝,中国朝代的繁盛时期;唐诗,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中国诗人的闪耀明星。
一位一生中创作990多首诗的文人;一位未经科举制度就受皇帝赏析成为红人;一位开口便成豪文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才子。
集诗仙、游仙和酒仙于一身的李白并非腾空而出,在自身因素与成熟的社会条件下,明月、美酒均归于他门下,成为一篇又一篇佳作。
一、悲感豪语出在盛唐这个唐诗繁荣昌盛的时期,大量的诗歌表现了个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对太平盛世的的歌颂,对国力强盛的的自豪感,对壮丽优美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对扩边战争的谴责,对政治黑暗的讽刺和对祸乱的忧虑。
总之,这个时期的诗歌强烈地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时代风格,包含着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思。
李白生于这样一个繁荣景气的时代,一生都为理想而热情讴歌,常常希望报效祖国、功成身退,可又总怀才不遇,使得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要从一切世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一个顶天立地,独来独往的人,追求狂放不羁,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李白少年时便满怀抱负:“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上李邕》)。
但他在仕途坎坷,在人生道路上屡屡遭受挫折。
如“水塞川”“雪满山”(《行路难》)。
在无路可走,但他并没有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望着总有一天自己的抱负会得到施展,表现出冲破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着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终究他被举荐入宫当官了,两年供奉翰林时,对诗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来说,固然是个致命打击,但他因此获得了对朝廷腐败的痛切感受和深刻认识,并从而觉察出潜伏着的社会危机,这对他以后思想和创作上的巨大变化却具有决定性意义。
安史之乱后,李白在许多诗中都表现出对社会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不断说自己要弃世远遁,然而那种强烈感情本身便说明他是无法弃世的的。
李白后期抒情诗特别感人,关键就在诗人的个人感情已与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命运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因而在他佯狂豪放的歌咏背后总是隐藏着深沉的悲感。
悲剧意识对李 白诗风有何影响

悲剧意识对李白诗风有何影响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其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了激情与浪漫。
然而,在他那看似洒脱不羁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代。
他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现实却给予了他无情的打击。
他多次求仕无果,遭遇谗毁排挤,始终未能在仕途上获得长久的成功。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首先体现在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上。
李白的诗常常充满了悲愤、苦闷和哀愁。
例如在《行路难》中,他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通过对路途艰难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尽管最后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整首诗的基调仍然是沉重的。
其次,悲剧意识也影响了李白诗歌的意象选择。
他常常选用一些孤独、凄凉、悲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孤影”,这些意象都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同时,他还喜欢用“大鹏”这一意象来象征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却也有无力高飞的时候,这又暗示了他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悲剧。
再者,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悲剧意识的一种宣泄。
他通过极度的夸张和奇幻的想象,来构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愁绪化作三千丈的白发,这种夸张的手法,正是他内心极度痛苦的表现。
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极度的想象来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其实也是他试图在自然的壮丽中寻找慰藉,摆脱现实困境的一种方式。
唐人古风歌行最佳抒情评李白《行路难》

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专栏2021.05一中国古典诗话对于唐人七绝何诗压卷之讨论,延续几百年,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同,普遍被提到的大致是: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至于七律就比较纷纭,最早的应该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这当然是因为它出现得比较早的缘故。
但是,比之更早的沈佺期那首“古意”《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也有诗话拿出来当成首屈一指的作品。
虽然从格律、建构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质量来说,该诗还囿于典故堆砌的阶段。
胡应麟在《诗薮》中推《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古今七律第一”,这是最没有争议的。
当然也有诗话提出,可以入围的有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
其实,岑参这首是奉和应制之作,通篇歌功颂德,一连三联都是同样的激动、同样的华彩,到了最后一联,还是同样的情致,情绪明显缺乏起伏节奏。
至于五绝,有人认为柳宗元《江雪》为首者,似乎没有争论。
而五律何者最优,选项可能是比较丰富复杂的。
称赞杜甫《望岳》者不少。
此为杜甫早期之作,固然表现了青年杜甫意气风发、心雄万夫的神采,但是从格律来说尚有瑕疵。
一曲凄婉的心灵之歌——漫谈江淹的《恨赋》与《别赋》

一曲凄婉的心灵之歌——漫谈江淹的《恨赋》与《别赋》吴雪伶;吴雪伶;吴雪伶;吴雪伶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
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吴雪伶;吴雪伶;吴雪伶;吴雪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浅谈江淹《恨赋》与《别赋》的语言艺术 [J], 张俊峰
2.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 [J], 张海明
3.江淹《别赋》《恨赋》新论 [J], 邵春驹
4.江淹《恨赋》语言艺术特色管窥 [J], 聂永乐
5.读江淹《别赋》《恨赋》——兼评南北朝文学的“形式主义” [J], 吴乾兑;刘修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白《临路歌》译文《临路歌》鉴赏及赏析

李白《临路歌》译文《临路歌》鉴赏及赏析《临路歌》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临路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路歌》唐代: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译文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临路歌》注释路:应为“终”之误。
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
摧:摧折。
馀风:遗风。
激:激荡、激励。
万世:千秋万世。
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
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
左袂,即左袖。
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临路歌》赏析“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
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
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也是以大鹏自比的。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
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
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
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
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
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
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
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
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
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
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
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
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
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
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
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
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每读一次心痛一次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每读一次心痛一次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寄居于安徽当涂李阳冰处,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自知时日无多,将平生手稿尽数托付于李阳冰,让他帮忙编辑成集。
临终之时,李白想起一生遭遇,悲伤、愤恨、遗憾、不舍等诸多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唯独没有后悔,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歌,是为绝笔诗: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在这首诗里,李白自比为大鹏,振起双翼意欲飞向遥远的天边。
然而,尚未抵达最后的终点,就遭遇重大的挫折而气力不济,内心的痛苦、愤恨一览无余。
虽然被摧折,但他鼓起的余风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却又被挂住左袂。
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树,可以理解为皇帝,也可以理解为心中最高的理想,挂住左袂意即被小人陷害,或者壮志未酬的艺术化表达。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仍然是充满自信的,他坚信自己是可以与孔仲尼相提并论的圣人。
所以,仲尼已死,谁还会为我哭泣呢?
这首《临终歌》采用了悲剧性最强的骚体,极好的表现了李白内心深沉而博大的情感,如黄钟大吕,缓慢而沉重的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声声含悲,字字带血。
世人多喧嚣于李白那些意气风发、奇诡明快的作品,孰不知在他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痛苦、愤怒的灵魂,他的那些悲剧气息浓厚的作品才更能读出他一生的孤独与抗争,生命力的强悍在悲剧里才愈发惊心动魄。
李白,生如利剑,一往无前,逝如鲲鹏,声闻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以其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潇洒飘逸的诗歌风格,浪漫瑰奇的艺术构思,夸张雄奇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颂扬。
就如同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三分酿成了月亮,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以说李白就是盛唐诗歌绝对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诗作也蕴含着盛唐的气象。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盛世下的悲剧人物,身负傲视才华,却只能“奉诏作诗”,歌咏风月,藐视权贵,赐金放还,郁不得志。
而本文则以他晚年的一首代表诗作,来分析他盛世下那无奈的哀音。
本诗的开头便是“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也是李白诗歌惯常的抒情艺术手法,如同《将进酒》开篇便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时光奔腾,人生易老的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在这场酒宴上,李白一开始就高叹“悲愁来了,悲愁来了”,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天真、率直的一面。
钱钟书曾说“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诗歌和绝句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谬钺先生也说“唐诗之美在情辞”,唐诗以情胜。
而李白诗中更是体现着一种放言无惮的天真和率性,很多诗句都是脱口而出,直言袒露,较少思虑避讳伪饰。
酒宴之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一曲《悲来吟》,唱出了李白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或许真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位声振寰宇,名播华夏的歌者,此时此刻,寂寞的心境又有谁人能懂,此时的李白已经是不如了人生的晚年,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万丈豪情,或许已经和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站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一身仙风道骨,潇洒不羁,也就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龙擦拭土、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那曾经的一抹大唐风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
我想也不会有人对他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已衰。
但随之情感的格调有抑变扬,“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宴会氛围又重新转入热烈之中,这和《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情感格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情感的瞬间转变在李白的诗歌中也颇为常见,“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着便是李白性格的纯真,感情汪洋恣肆,随性而发,不为物惑,也正如葛晓音在《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中所说“唐人不像汉人那样拘于经学,也不想宋人那样精于思虑,唐代的时代性情是情感超过思理,在诗歌创作上也是如此”。
同时在这里也看得出,“酒”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义,他即使李白诗歌中精神寄托的一种意象,也是他挥洒万丈豪情的工具。
李白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就是豪放洒脱,而酒便是这种性格不可缺少的陪衬品,使她冲破了清规戒律,任意挥洒,从而形成了酣畅恣肆,奔腾雄奇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诗歌个性主要凭借于他始终常见的日月风云、黄河沧海等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但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酒和月,成为他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塑造了他‘诗仙’与‘狂客’形象”(林庚《唐诗综论》),但我个人觉得“酒”也是李白厌倦世俗后遁世的一种工具,因为他本生的儒道互补思想,也就决定了他在追求现实世界中建功立业的志向受阻后,转向游山问道,寄情山水。
第二段同样是以“悲来乎,悲来乎”起兴,来表达李白对富贵和生死的看法。
“天虽长,地虽久”取自于《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也同样是取自于《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意是:金玉满堂,不能长久。
富贵而骄奢,自己招来祸患。
也是我不由得想到《红楼梦》中那首提纲挈领的《好了歌》注中写的“室陋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以及那句喻示贾宝玉最终命运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而在这里李白也明确表明了他的富贵观,就是儒家所谓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及道家所谓的任性自然,并不去刻意的追求,就如同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的浪漫洒脱心境也决定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而宁愿用“五花马,千金裘”去“呼儿将出换美酒”,有人认为李白有种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而我则认为这正是李白纯真率直性格的体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曾经的繁花如锦,今日的落寞成烟,富贵如流水,得到了是幸运,得不到就是命,何必强求,道家崇无为而尚不争,作为有着“诗仙”之誉的李白又岂能为这滚滚红尘中的俗物所裹足,他追求的是高蹈尘外的潇洒。
而对待生死,李白也体现了一种儒道互通之处。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而庄子更是乐死乐生,否则也不会有妻子死时,击缶而歌的惊人之举。
他们都是乐生的,我想李白在对待生死问题也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生死有命,顺其自然,虽然不否认早年李白也有过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但此时的李白,已经是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在看尽了世事变化后,也对生命有了最本质的看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正所谓“古今将相今何处,荒冢一方淹没了”(《红楼梦》中《好了歌》),又何必去穷尽这死生的奥秘呢?不如“且须一尽杯中酒“来的洒脱快活。
而最后一段则可以看做是李白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阐释。
李白身负傲世才华,有身逢开元盛世,所以“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李白本生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也决定了他对功名伟业的追求,他一直仰慕着古代的鲁仲连、范蠡、郦食其等人,能够凭一己之力建立不是功勋。
“而事实上他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
”(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
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遭到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他有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所以他会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穷途之下,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之歌,李白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既然说“我独不得出”,又为什么说“大道如青天”,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它统一在这个时代中,也统一在李白身上。
因而李白在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同时,竟又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歌唱,这也正是李白身上慷慨不平的完整解释。
但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的诗歌波澜不惊、慷慨不平,发挥了建安时代‘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浪漫主义传统,给盛唐诗歌带来了更高的发展,而这正代表了盛唐时代的精神力量。
”(林庚《唐诗综论》)从奉诏入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满腔抱负,到离开京城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满腔愤懑,前后的差别不可谓是不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他鲜明的“反权贵”思想。
其中以他的《古风》诗歌最为有名。
有批评唐玄宗后期大兴土木、宫中斗鸡成风,如“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古风·二十四》),也有批判唐玄宗穷兵黩武,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黑暗面,也有批判统治者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如“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而面对日益黑暗的社会现实,李白也最终选择了在山水中得到安慰,这也一再体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功成而身自退,天之道”《老子》上篇第七章,李白的悲剧在于他的过于理想化的追求,追求像李斯一样辅助秦王统一华夏,范蠡助勾践一雪亡国之耻,期望着“愿提腰上剑,只为斩楼兰”那样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宏大理想,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可是理想终归不是现实,当理想被现实的黑暗裹挟后,也只能够留下深深的遗憾。
但我觉得历史是公平的,他选择了李白成为伟大的诗人而名留青史,也没有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我想依他过于理想化的政治理想,要么是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要么就是换来一个“书生误国”的骂名,而绝无其他。
但我觉得后者更有可能,所以我宁愿残忍的之希望李白只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是那有着大唐盛世风流潇洒的“谪仙人”。
由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晚,有学者认为最早也是李白临终是所做,而有些学者甚至直接认为这首诗不是李白所做,是后人的伪造。
但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首诗,所以仅以此诗为基础,来漫谈我对李白的理解,在语言之中多有不成熟之处,以及在思想上也认识的比较肤浅,所以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附2:作品原文悲歌行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⑵。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⑶,金玉满堂应不守⑷。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来乎。
凤凰不至河无图⑸,微子去之箕子奴⑹。
汉帝不忆李将军⑺,楚王放却屈大夫⑻。
悲来乎,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⑼,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⑽,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⑾,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⑿,卜式未必穷一经⒀。
还须黑头取方伯⒁,莫谩白首为儒生【注释】⑴三尺琴:《博雅·释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
”⑵千钧金:《诗文·金部》:“钧,三十斤也。
”⑶天虽长,地虽久:《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⑷“金玉”句:《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⑸“凤凰”句:《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⑹“微子”句:微子,商纣王庶兄。
箕子,商纣王诸父。
当时的贤臣。
《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保谋,遂去。
……箕子乃佯狂为奴。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奴。
”⑺李将军:指李广。
李广抗匈奴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其下属多封侯,而李广终生不得爵位。
汉文帝叹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世,万户侯岂足道哉!”事见《史记》、《汉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