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培养懂得真善美的人
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

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作者:李阳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摘要:作为一名声乐演唱的专业学习者,从我最开始声乐学习至今,“声情并茂”一直是每个声乐老师的基本要求,“声情并茂”一词出处于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说话或是唱歌的同时能配上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和动作,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就是说我们在演唱一部声乐作品时,大到歌剧咏叹调,小到一首艺术歌曲,我们都得在表演的同时赋予恰当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让听众看到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表演。
然而,随着我对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突然意识到“声情并茂”这个词语潜意识里给歌者一个表演顺序的暗示,即我们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声音,然后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当的表演,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声乐学习者在诠释一首作品时只重视自己声音是否发挥充分而根本不顾及乐曲情绪是否表达得当的重要原因。
所以,接下来我就以当代创作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阐述为何“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
关键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鸟儿在风中歌唱;环境保护;真善美《鸟儿在风中歌唱》为当代作曲家刘聪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通过青歌赛的舞台传遍大江南北,众所周知这是一首通过鸟儿的呐喊警醒人类重视环境保护的歌曲,歌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鸟儿很好的拟人化,也可以说是将人类很巧妙地拟鸟化,曲调的巧妙之处在于由讲故事一样的喧叙通过鸟儿渐行渐弱的呐喊过渡到全曲高潮。
所以这首歌与其他很多艺术歌曲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深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充分用内心去体会一只鸟儿在面对无家可归、且生命都受到威胁时候的那种凄凉与无奈,进而感受到整个人类对环境的肆虐污染,以及当大自然对我们进行反抗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那种渺小和无力,通过传达鸟儿的呐喊,让听众仿佛能看到一幅狼狈不堪的画面,能感受到每个人心中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音乐,是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情感,让人们沉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心灵的精神食粮。
而声音,更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武器,能够传达最真挚的情感。
正因如此,我们常常说“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音乐和声音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家庭中、办公室中还是在公共场所,人们都离不开音乐。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来疏解心中的寂寞和忧伤;当我们感到开心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时光。
音乐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想法和梦想。
而声音,更是一种直接影响人们情感的元素。
声音能够传达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想法,它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武器。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音调、音量和语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高亢的嗓音可以表达愤怒和激动,柔和的嗓音可以表达温柔和关怀,而快速的语速可以表达紧张和兴奋,缓慢的语速可以表达沉着和冷静。
更重要的是,声音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最原始的情感,让人们在不经意间被感动和震撼。
近年来,声音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娱乐行业中,有许多独具魅力的声音艺术家,他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演唱方式来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沉浸其中。
在广告行业中,声音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广告配音艺人能够让人们对产品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
声音还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广播节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优秀的配音和音效来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得到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体验。
音乐和声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让人们得到愉悦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音乐和声音的影响力,他们不仅把音乐当做一种娱乐方式,更把它当做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
而声音,更是直接影响人们情感的元素,通过声音的表达和传递,人们能够沟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找到共鸣和安慰。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声音是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优秀的朗读者则是能够以声传情、以声动人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朗读者,让他们在朗读时能够准确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让听众在倾听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如何让学生成为优秀的朗读者。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成为优秀朗读者的基础。
只有喜欢阅读的学生才会对文字产生兴趣,才会有动力去深入理解文字,并且愿意花时间去练习朗读。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多安排一些朗读课程,增加学生接触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帮助他们建立起长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朗读训练。
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句子的节奏和语气,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还要教导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让他们在朗读时能够真正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声音将情感传达给听众。
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速和停顿的控制,使整个朗读过程更加流畅自然。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或朗诵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朗读技能,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和肯定,从而更加自信和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来进行朗读素材的收集和学习。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读作品让学生欣赏,或者让学生利用录音设备进行朗读练习,再通过听取自己的朗读录音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朗读者,我们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朗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够准确地将这种情感通过声音传递出去。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却能够传达出无尽的情感和感染力。
它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有着无限的魅力和力量。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深情的乐章,音乐都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音乐就像一股清流,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慰藉,让人们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疲惫中找到力量。
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的旋律时,会不自觉地陶醉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吸引,情感在旋律中起伏,思绪在音符里飘荡。
音乐就像是空气中的润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丰富。
当我们在寂静的夜晚里倾听着悠扬的音乐,或是在热闹的派对上跳动着节奏感十足的音乐,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境。
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音乐都能够成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
当人们在欢乐时,会选择欢快的音乐来增添快乐的氛围,唤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而在伤感的时候,音乐也可以成为人们的心灵慰藉,让人们在乐曲中找到共鸣和宽慰。
音乐的旋律在伴随着人们的情感起伏,既能够调动人的情绪,也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感染,音乐才能够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音乐的美妙之处还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力量。
音乐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在音乐的陪伴下,人们可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找到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当我们听到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时,忍不住就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得以激发,勇气得以增强。
音乐之所以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量,是因为它能够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唤起人内在的勇气和力量。
有时候,在迷茫和困扰中,很多人选择听音乐来让自己找到方向和信心。
音乐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让人们在顽强生命力的驱使下,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
音乐的美妙还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无论是古典的音乐还是现代的流行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富情于声,以声传情

富情于声 ,以声传情“情”,即感情。
唱戏不仅要以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且更要声中有情、传达人物的感情。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声音、字意都只是演唱的外形,而感情却是声腔艺术的灵魂。
只有当声音、字意、感情三者溶合为一时,演唱才算是有了生命,充满着精神和活力。
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
唱者不得真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调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人索然无味。
”徽剧在唱曲的声音与感情的关系中,始终把“唱戏是唱情,做戏是传神”这一最高艺术境界摆在首位。
既要求字正腔圆,注重吐字,用气、发声等技巧的运用;同时,更要求唱动人心,以情感人,并通过有张有弛,有抑有扬,刚柔相济,灵活多变的各种唱腔,用富于情感的音调激发演唱,却扣动观众的心弦。
若要唱动人心,感染观众,演员首先必须“明曲情,达其意;明戏理,知戏情。
”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唱词中内含的意境、趣味和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所谓意境与趣味,并不是对唱词作字面上声调的翻译,而是运用音乐(声腔板式)特有的手段,把唱词中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
做到逐字推敲,弄懂、弄通,什么词、唱什么曲、什么腔调适合于表达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情,使唱腔和曲意合理完善。
如艺语说:“唱戏不知意,如同瞎放屁;唱戏不知情,等于和烂泥。
”“唱动人心方为妙,不动人心枉费神。
”所以,唱腔不论繁简,妙在以调合情。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亦讲到:“解明曲情,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
”同时他还指出:如果唱者自己都不能解明曲情、词意:“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
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
”徽剧演唱艺术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唱腔音乐所要完成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以情为本,情意交融”。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更可以传递情感,让人心动和感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无论是语言、歌曲还是音乐,都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特定的信息。
通过说话,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歌曲和音乐,艺术家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理念传达给观众。
声音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实时的,可以很快地让听众理解和接收到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情感。
声音不仅仅是简单的振动,它还有情感的成分。
当我们听到某个人的声音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状态。
当我们听到某人的声音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和激情。
当我们听到某人的声音非常忧郁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悲伤和困惑。
声音通过音调、语速、音质等方面的变化来传递情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与他人产生共鸣。
声音可以让人心动和感动。
有些声音,特别是音乐和歌曲,可以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音乐或者一首动人的歌曲时,会产生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这些声音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的情感和回忆。
有时候,一首歌曲或者一段音乐的旋律和歌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情感,让我们陶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它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让人心动和感动。
无论是日常的交流,还是艺术的创作,声音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所以,让我们珍惜声音,用好声音,用声音传达我们的情感和理念。
让我们以声传情,以乐动人。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关系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关系摘要:声乐演唱中包含着两个重要要素——声音和感情,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声音是表现感情的物质基础,是感情表现的目的。
感情对声音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对声音的走向和控制。
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和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歌唱理念。
“声”方面需要演唱者掌握系统的发声技巧--气息、共鸣、声音位置和自然歌唱等要领;“情”上需注重作品中的词情、曲情和声情并茂,只有通过声情两者的相互融合,才能更加真挚地流露作品情感,体现出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本文主要以“声”、“情”两个角度简要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演唱者歌唱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音;情感作者简介:宋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
一、“声”与“情”的基本概念声乐艺术作品是需要歌曲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是对自己和再造、省视和发现。
它不仅是对演唱技巧、声音技能的要求,更在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和内在情感。
[1]因此在了解“声”与“情”之间的关系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二者的基本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声”(以下指人声)则是由演唱者运用气息冲击闭合的声带使之颤动产生的,是歌唱技术的体现,也是外在表象。
歌唱的基础建立在声音技术能力的高低。
“情”(指声音的情感)是“声”的升华,是展现作品更深涵义的内在品质。
歌唱中的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其包括词情、曲情、声情等。
二者分别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一方面“声”之独特——声带作为歌唱发声的唯一器官,其长短、厚薄、宽窄等都展示了独特差异性,具有着独特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情”之丰富--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如何将作品展现的全面、透彻,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内容要有深刻地了解和较高地悟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将无声的歌词、有声的伴奏织体引出带有情感的歌声;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准确表达出作曲家内心真正的创作意图;将声情相互融合,从而让自身的演唱得到升华。
情牵声声传情——谈歌唱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几点体会

2013-05百花园地歌唱教学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于每周仅一次的音乐课,教师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让学生练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等,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结果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唱歌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线索,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去。
笔者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练唱是必须的,但情感与音乐永远是打动人心的组合,音乐课堂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何在音乐课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践:一、利用新课的导入,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情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可激发起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歌曲导入、情景导入等。
如,在学唱歌曲《无锡景》前,教师可用课件放一两处无锡的景色,并问学生:“这是哪个城市的景色?该城市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呢?”去过无锡的学生可能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想说话。
那时可以让学生代表发言:“无锡,有梅园、太湖、天下第二泉……”再问:“无锡有什么丰富的特产呢?”再答:“豆腐干、水蜜桃、泥人……”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对无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接下来学歌的效率就提高了。
实践证明,歌唱课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增强学歌的欲望,大大提高了歌唱效率。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让学生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他们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感染学生情感世界的条件。
1.有诗意的朗诵,来迸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歌曲《故乡的小路》中的歌词就是诗话的语言,在学唱歌词前,教师可先对着学生朗诵歌词,通过情感的体验去把握歌词与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当优美的曲调与诗化的语言相结合时,音乐的魅力自然就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培养懂得真善美的人
音乐这门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应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歌(乐)曲内涵,从而表达出内心丰富的情感,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在音乐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美好情怀,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信,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也正是德育“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在歌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人的效果是自然而又深刻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将作品的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深入歌词,体验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由此激发情感。
所以分析理解歌词,感受歌词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感的最佳手段。
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歌词,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含义,诱发出他们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角色。
例如,在教唱《儿童团放哨歌》一课时,学生一开始难以理解儿童团员是什么样的,他们做些什么,他们为
什么要放哨。
通过有节奏地反复朗读歌词,来帮助学生了解词意,体验情感。
通过歌词“手拿长梭镖,臂戴红袖章”,学生了解儿童团员的外貌特征,感受到他们的英雄气概;“坏人要是敢溜进来,儿童团的梭镖不留情,不留情”,学生了解到儿童团员的放哨任务是多么的英勇机智!学生通过歌词的学习,再加以老师的分析引导,很快就进入到歌曲的氛围中,对儿童团的小英雄们的敬佩油然而生,演唱的情绪自然投入到位。
二、挖掘内涵,激发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饱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
为此,我们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旋律表现力、情感色彩等等,从各个方面挖掘歌曲,使学生全方位体验歌曲的情绪、思想,激发情感的共鸣。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唱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微风拂动着柳枝,湖面上荡起涟漪,快乐的孩子们摇着小船唱着歌儿,享受着这般美好的午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我的语言吸引住了,从他们微笑的表情中,看得出他们正沉浸在童年的幸福与甜蜜中。
紧接着,我结合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点拨学生:“多么优美的旋律,就像湖面
上那泛起的层层波浪,让我们划起小船一同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吧!”带领学生轻轻地跟着音乐做划船动作,感受歌曲舒适、惬意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萌生出迫切想歌唱的欲望。
整个学唱的过程,就像置身在湖面上歌唱一般,优美的旋律如同小船轻轻地荡漾在湖心,一波接一波,学生的思想意境和歌曲的情境自然融到了一起,不断激发出学生的歌唱欲望与情感,学生在学唱的过程就是享受艺术美的过程。
三、深情演唱,表达情感
学生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歌曲的思想感情与内涵,便能为自己设计适当的情绪、气息、力度、速度等进行演唱,以表现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感受。
在《大树妈妈》一课的导入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倾听《摇篮曲》,重温在妈妈怀里听着温柔的歌入睡的记忆,自然地进入歌曲《大树妈妈》的情境中。
然后将歌词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继续将学生牵引进歌曲的情感世界。
从前有一棵大树,个子非常高,每天都举着茂盛的叶子和枝干为小花小草遮风挡雨,大家都管她叫大树妈妈。
有一天,一只迷路的小鸟找不到自己的妈妈,疲惫地掉在了大树的枝头上,呜呜得哭起来。
大树妈妈急忙说:“别哭别哭,好孩子,我也是你的妈妈。
”大树用树叶给小鸟做了一个温暖的摇篮,随着风儿摇啊摇,小鸟在大树妈妈的怀抱里,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大树妈妈还给小鸟唱起了摇篮曲,多么温柔、动听,小鸟露出了甜甜的笑。
通过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学生们都陶醉在这暖暖的歌曲情境中,轻柔又甜美的歌声将妈妈对孩
子无尽的温柔与爱表现得深切又到位,大家还模仿着大树妈妈边唱边轻摇着小鸟的动作,将歌曲的表现推向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美化人们的心灵。
学生通过歌唱,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通过歌唱,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
音乐教育通过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对学生产生潜在、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懂得真善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