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区别
[资料]航天遥感
![[资料]航天遥感](https://img.taocdn.com/s3/m/807608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6.png)
航天遥感简述0引言航天遥感既是对资源环境信息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也是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信息准确把握的首选技术。
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航天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航天测绘已成为获取空间信息资源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同时,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服务,与卫星定位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密切相关,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小卫星技术对于推动遥感、导航定位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近日,拜读了由张永生、张云彬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航天遥感工程》,颇有心得,下文就是读完本书后的感想。
1遥感与航天遥感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环境遥感科学讨论会,会上讨论了如何把探测地面军事目标的侦查技术转向民用的问题,美国海军科学研究局的布鲁伊特首先提出了“遥感”一词。
“遥”是空间概念,“感”是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就是指一种非接触的测量和识别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航空红外扫描仪的发明和发展,又将观测地物的范围从可见光扩展到10um热红外波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们发明了多光谱摄影机,并改进感光材料,使其感光范围从可见光延伸到1.1um的近红外波段,产生了多光谱摄影和彩色红外摄影技术。
这也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航空遥感的基础。
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可以获得地物清晰的光学和红外图像,在军事侦查和地球观测上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科学数据。
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只能在晴天工作,遇到阴雨天气,就观测不到地球表面了。
由于军事应用和地球观测的需要,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微波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的发展。
由于微波遥感能全天候工作,不管阴雨、晴空、白天、黑夜均能工作,再加上其对植被和地表层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受到世纪各国的普遍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微波遥感技术正成为遥感领域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研制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高辐射性能的敏感器成为可能。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区别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区别
航天遥感泛指利用各种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
它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
在航天遥感平台上采集信息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宇航员操作,如在“阿波罗”飞船上宇航员利用组合像机拍摄地球照片:二是卫星舱体回收,如中国的科学实验卫星回收的卫星像片;测绘三是通过扫描将图像转换成数字编码,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四是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地球或其它行星、卫星上定位观测站发送的探测信号,中继传输到地面接受站。
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气球、飞艇等空中平台对地面感测的遥感技术系统。
按飞行高度,分为低空(600~3000米)、中空(3000~10000米)、高空(10000米以上)三级,此外还有超高空(u-2侦察机)和超低空的航空遥感。
由此可见,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区别主要是:一是使用的遥感平台不同,航天遥感使用的是空间飞行器,航空遥感使用的是空中飞行器,这是最主要的区别;二是遥感的高度不同,航天遥感使用的极地轨道卫星的高度一般约1000公里,静止气象卫星轨道的高度约360o公里,而航空遥感使用的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只有几百米、几公里、几十公里。
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相比,感测的地域显然要大得多,美国“陆地卫星”的一幅多光谱图像覆盖地面的面积达3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的面积,而赤道上空的气象卫星可以覆盖南北纬40°以内、东西经相距70°左右的区域。
因此,航天遥感能够以空前广阔的视野时刻监视着地球。
遥感作业(1)

1.概念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它是一种远距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电磁辐射:具有能量传递的,且其能量与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的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进行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幅照度: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系数的比值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它是辐射能流的单位,记为φ=dW/dt。
用W(J/s)表示;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波段辐射通量之和。
(压力))反射率:地面物体反射的能量占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物体为黑体。
地物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瑞利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的散射。
(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加色法: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
(一般适用于颜料配色、彩色印刷等色彩的产生。
)光谱色:圆环上把光谱色按顺序标出,从红到紫是可见光谱存在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波长值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主光轴:通过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像主点:主光轴与感光片的交点航向重叠:为了使相邻航片之间没有航摄漏洞,也为了做立体观察,应使相邻航片之间有一部分重叠,这一重叠部分就叫航向重叠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点(物点)与一固定点(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中心主线)被一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像点位移:地物反映到航空相片上的像点与其平面位置相比产生位置的移动传感器: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距离分辨率:侧视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沿航线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也称侧视雷达,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透视收缩:指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像上被压缩且表现为较高亮度的现象。
遥感考点总结

第一章遥感概述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对地表事物的遥远感知。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解译应用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0.05-0.38;可见光0.38-0.76;红外0.76-1000微米;微波1mm-10m;多波段遥感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资料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获得信号是曲线、数据。
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谱遥感;常规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三、遥感的特点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
动态监测,更新快(…)。
技术手段多样,信息量大(…)。
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
局限性(…)。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农业: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报。
水文与海洋: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监控、海洋渔业。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政府决策。
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全球气候演变研究。
环境监测:水污染、海洋油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等及其预报。
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影像地图。
城市:城市综合调查、规划及发展。
考古:遗址调查、预报。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更新数据。
五、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遥感平台;遥感平台(Remote Platform)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按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遥感分为近地遥感(150m以下)、航空遥感(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和航天遥感等。
2、遥感器;遥感器或传感器( Remote Sensor)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
航空遥感

以灰度等于0表示全黑,灰度等于1表示全白,0≤灰度≤1。灰阶的总数只能
取整数,不能取小数或负数。
• 4.亮度系数:
•
在航空像片中,常常使用亮度系数这个量来表示地物反射(或发射)光
的能力。亮度系数P的定义是:在相同照度下,某物体表面亮度与绝对白色的
理想物体表面亮度之比。
•
一般以垂直于物体表面方向上的亮度系数作为该物体的亮度系数,连读
•
与其他遥感技术系统一样,航空遥感也有其固有的弱点,主要表现在:
航空遥感受天气等条件限制大;航空遥感的观测范围受到限制;航空遥感数
据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不如航天遥感。
航空像片的几何特性与物理特性
航摄像片是空中用航摄仪对地面摄影取得的,它 是地面的中心投影。因为航摄时,各地物点的光 线都通过航摄仪物镜中心(投影中心)后与底片 (投影面)相交(底片感光),产生地物点的影 像。
中心投影构成的像有正负之分,根据透镜成像原 理,如果物体和投影面位于投影中心两侧,其投 影像为负像;物体和投影面位于同一侧时,得到 正像。因此,航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正像。
航空像片的比例尺
像片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线段长度( ab )与地面相应
线段长度之比(AB),用1/M表示
•
1/M = f/H = ab/AB
摄影方向与设计一致。通常采用的定向装置按航空摄影设计航线进行,保持
摄影航线互相平行。摄影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摄影完毕后,应即
时进行摄影处理。
•
航空摄影的基本分类
• 根据用途的不同,航空摄影可选用不同的方式,以得到功能不同的航空像片。
• (一) 按像片倾斜角分类(像片倾斜角是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通过透镜 中心的地面铅垂线(主垂线)间的夹角),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光学遥感常用基础知识_V1.0_20110314

光学遥感常用基础知识1. 遥感与摄影测量概述遥感Remote Sensing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光学和雷达都属于航天遥感范畴。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因受太阳光照条件的极大限制,加之红外摄影和多波段遥感的相继出现,可见光遥感已把工作波段外延至近红外区(约0. 9μm)。
在成像方式上也从单一的摄影成像发展为包括黑白摄影、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及多波段摄影和多波段扫描,其探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因此我们常见的光学遥感属于可见光遥感范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雷达属于微波遥感范畴。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传感器类型分主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我们常用的雷达属于主动遥感范畴。
被动遥感: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我们常用的光学属于被动遥感范畴。
(4)按记录方式分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5)按应用领域分可分为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等。
遥感

遥感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遥感基础:概念、系统组成、分类、特点、发展、应用等;物理基础:电磁波谱、地物电磁波谱特征;技术系统: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处理及应用;遥感数据特点与评价:几何、辐射、时间分辨率;数据处理:校正、增强、分类;信息提取:人工、自动、人—机协同;遥感应用:资源环境调查、动态监测、数据更新等。
第一章绪论1.1 遥感的概念:遥远的感知1.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力场、电磁场、机械波(声波和地震波)的探测;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遥控、遥测:区别和联系遥控: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是相对的,电视遥控器、遥控玩具,空际飞行器的遥控等。
)遥测(Remote Measure):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
接触测量:如测量宇宙飞船里的温度;非接触测量:如激光测距,雷达测距和定位等1.2 遥感系统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遥感探测的依据信息的获取——依靠传感器(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与传输——胶片或数字磁介质;人或回收舱、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信息的处理——地面站对数字信息进行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成通用数据格式或模拟信号信息的应用——信息处理、分析、融合及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2.遥感的过程:1.3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主要为飞机,气球等。
与航天遥感相比,航空遥感的主要优点是机动性强。
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用适当的遥感器、选择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
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
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
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区别
航天遥感泛指利用各种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
它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
在航天遥感平台上采集信息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宇航员操作,如在“阿波罗”飞船上宇航员利用组合像机拍摄地球照片:二是卫星舱体回收,如中国的科学实验卫星回收的卫星像片;测绘三是通过扫描将图像转换成数字编码,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四是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地球或其它行星、卫星上定位观测站发送的探测信号,中继传输到地面接受站。
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气球、飞艇等空中平台对地面感测的遥感技术系统。
按飞行高度,分为低空(600~3000米)、中空(3000~10000米)、高空(10000米以上)三级,此外还有超高空(u-2侦察机)和超低空的航空遥感。
由此可见,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区别主要是:一是使用的遥感平台不同,航天遥感使用的是空间飞行器,航空遥感使用的是空中飞行器,这是最主要的区别;二是遥感的高度不同,航天遥感使用的极地轨道卫星的高度一般约1000公里,静止气象卫星轨道的高度约360o公里,而航空遥感使用的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只有几百米、几公里、几十公里。
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相比,感测的地域显然要大得多,美国“陆地卫星”的一幅多光谱图像覆盖地面的面积达3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的面积,而赤道上空的气象卫星可以覆盖南北纬40°以内、东西经相距70°左右的区域。
因此,航天遥感能够以空前广阔的视野时刻监视着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