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6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6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解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挑”字。

2.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3. 学习利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感知反衬的手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请读一读诗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夜告诉我们时间,夜晚。

书在这里用作动词,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你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是啊,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你能读出诗人的名字吗?(叶绍翁,读准“翁”的后鼻音。

诗人简介,字嗣宗,号靖逸,浙江龙泉人,是南宋诗人)二、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律。

1.根据拼音,读正确。

特别注意“萧萧”“挑”“促织”“篱落”等生字词。

2.指名2~3人读读古诗,其他小朋友当当评委。

3.这是一首七言诗,我们可以按照“四三”断句,读出节奏。

4.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读出韵味。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图片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秋天,寒声、秋风)2.读完这首诗,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呢?(孤独、思乡)四、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一)学习一二两句,感受秋夜萧索,诗人孤寂的心境。

1.出示一二两句,指名读,小朋友根据注释说说大概的意思。

2.这个夜晚,是什么触动了诗人孤独而敏感的心?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梧叶飘飞的情景,听见秋风吹过的声音)3.你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寂寞?1)“萧萧”是秋风呼呼的声音,让人想到萧条,肃杀的景象。

2)“寒声”寒气逼人的风声。

3)“秋风”北方吹来的冷风。

4)“动客情”诗人把自己说成客人,说明他离开家乡,客居他乡,漂泊不定。

4.指导朗读,梧叶飘飞,寒风阵阵,江船漂泊,秋夜漫漫,你能读出诗人心中的这份孤独吗?指名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设计理念:《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生1:静夜思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设计古诗教学,课标提出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要求,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为突破这个难点做一些尝试。

孙卫华老师的《夜书所见》古诗教学,带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寒夜漫长的思乡情感。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

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

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夜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1.3 教学难点•准确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古诗《夜书所见》的文本资料。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第一课时3.1 教学结构设计3.1.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回忆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秋夜的氛围。

•引出课题《夜书所见》,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3.1.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1.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了解古诗的大意。

•指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1.4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朗读比赛:学生进行古诗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3.1.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秋夜的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3.1.6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背诵《夜书所见》全诗,并默写。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第【1】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10、夜书所见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动客情)
一灯明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