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的形式探索

合集下载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说之创作风格 在我们平凡的⽇常⾥,⼤家总免不了要接触创作吧,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莫⾔⼩说之创作风格,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是当今⽂坛屈指可数的⼀流作家,他⼀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

他⾃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系列乡⼟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学作家。

2012年莫⾔荣获诺贝尔⽂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进⼊了世界⽂学之列。

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上也不断追求民间⼝语、戏剧的特点。

他的⼩说运⽤了很多表现⼒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物的⼼理,浓墨重彩的语⾔风格,给⼈以震撼⼒。

莫⾔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以先锋⾊彩;⽽后进⼊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五彩斑斓,语⾔充满进攻型、反叛型。

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的创作特点,下⾯的内容将会从我个⼈的⾓度,从三个⽅⾯来论述我对莫⾔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莫⾔⼩说的题材内容⽅⾯ 莫⾔⼩说的创作⼀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

莫⾔⾃⼰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活了整整⼆⼗年,尽管他⼀直骂这个地⽅,恨这个地⽅,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的联系。

他⽣在那⾥,长在那⾥,他的根在那⾥。

只要他⼀离开农村,离开⼟地,进⼊都市,就会产⽣⼀种眷念。

因此在以后的⼀系列创作中,农村的⽣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

⽐如说莫⾔⼗三岁时曾在⼀个桥梁⼯地上当过⼩⼯,给⼀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中篇⼩说《透明的红萝⼘》的产⽣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说中的⿊孩虽不是莫⾔本⼈,但与他是⼀体的,⼼灵相通的。

他在农村⼆⼗多年的⽣活,就像电影胶卷⼀样,⼀部⼀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说,可以⽤语⾔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多视角叙述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具有更强的立体 感和真实感。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始,描述 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闻,然后转向第三人称视角,深入描绘了各 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多视角叙述方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复 杂性和深度。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莫言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通过复 杂多层次的时间结构、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魔幻与现实交织的超现实主义结 构和地方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结构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这些结构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 的内容,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二、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 层次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体验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檀香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刽子手的角度展开叙述,但 同时又通过对话、回
忆录等文学手法,将不同的叙事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交错的叙事 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更丰富的表现力。
莫言的小说常常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 神秘感和超自然的惊奇感。例如在《红树林》中,莫言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奇 幻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不仅 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和形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五、深刻的社会批判
莫言的小说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对封建礼教、权力斗争、贫困 落后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在《蛙》中,莫言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视 角,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残酷和不合理性。这些社会批判不仅反映了社会的 真实面貌,也提高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摘要】《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作品,其中运用了摹声艺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摹声艺术是一种通过文字表现声音和音响效果的手法,可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檀香刑》中,摹声艺术的运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体验到故事中的真实感。

摹声艺术的表现手法多样化,包括声音描写、音响效果、语言节奏等。

它与传统文学的联系紧密,延续和发展了文学艺术的传统。

摹声艺术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还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檀香刑》中的摹声艺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对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摹声艺术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推动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莫言, 《檀香刑》, 摹声艺术, 小说, 表现手法, 意义, 传统文学, 独特魅力, 贡献, 展望1. 引言1.1 介绍莫言《檀香刑》莫言的《檀香刑》是一部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现代长篇小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摹写声音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视听交错的奇幻世界。

小说以一个传奇屠夫檀香刑为主角,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作品中的摹声艺术是莫言的创作特色之一,他巧妙地运用声音描写和声音对话等技巧,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视听感官体验的文学空间。

通过对声音的真实再现和精准描述,莫言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张力和悬疑。

《檀香刑》的摹声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形式表现,更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1.2 摹声艺术的概念摹声艺术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手法,通过文字的运用模拟声音的传达,使读者能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听觉上的体验。

摹声艺术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声音的来源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声音的再现来表达人物情感、环境氛围和情节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摹声艺术能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莫言小说创作的形式探索

莫言小说创作的形式探索

人物的情感接受及反应 , 的作用不 容忽 。谁在讲 故事 , 讲 站 在怎样的角度在讲 , 怎样讲 , 莫言的作品一 直在进行着多种
尝 试 , 尝 试 以 各 种人 称 从 各 种 角 度 来叙 述 故 事 。 说 :视 他 他 “
这时 ,叙事者 自然实现 了由超叙事层 向主叙事层的跨层叙

真感 的基础 上具有 了历史感 ,我”同时还可 以用现代 的眼 “
光对 以往历史作 出评价 ,以祖 先的生命强力凸显 出现代人 生命力 的衰退 ,这实际 已形成 了过去 与现在两个时 空的对 话 。并且 当“ 作 为内故事叙 事者 , 我” 因为身处 现代 , 家族 对
的历 史模 糊 , “ ” 述 主叙 事 层 的故 事 时 , 可 以放 弃 正 在 我 讲 就
小说就 是讲 故事 , 故事是被讲出来的 , 自然 就有一个 由 “ ” 谁 来讲 、 站在什么“ 置” 位 讲和怎样 讲的 问题 , 这就是谁是 叙事者的问题 。不 同的讲述视点 ,会关 系到讲 述内容 的多
少, 影响到故事对读者 的艺术感染效果 , 即会关 系到 读者观 看的角度和把握内容的多少 ,还 直接影 响到读者对故事及
莫 言小 说 创 作 的 形式 探 索
张艳 红
( 赤峰 学院 汉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赤峰

040) 200
要: 结合作品 阐述莫言对叙 事技巧的使用。 莫言对现代叙 事技巧的运用 , 体现在 他对各种叙 事角度 的灵 活运 用上 ; 并
且他逐步将现代叙事技巧 与民族传统结构形式相 结合 , 在叙事上表现 出向民间文学复归的趋 势。 莫言是个 有着强烈文体 意识
事, 由超故事叙事者“ ” 我 转变为同故事叙事者“ 我父亲” 进 ,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

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

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三)狂欢化的状态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

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

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

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

[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

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

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

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

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

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

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一)乡音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

莫言_蛙_的叙事语言修辞探析_邓梅

莫言_蛙_的叙事语言修辞探析_邓梅

莫言《蛙》的叙事语言修辞探析邓梅《蛙》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采用多种文体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包括元故事、戏剧体和书信体,故事的背景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主要叙述了姑姑的传奇人生,洞察历史的同时也在探求生命的奥秘。

莫言的生命意识非常强,他的创作历程跨越了二十多个春秋,他将黑土地上的生命故事用各种随意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坚强而激越的生命力在《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疯狂地展现出来。

然而他在创作《蛙》的时候,不再仅仅是“书写生命”,更是上升到一个“凝视生命”的高度。

平息了激情地叙述,改为理性的反思,对生命意识的关照也更加严谨和深沉。

他继承了传统小说中对人性和生命的描写,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直面这些问题。

《蛙》对于生命意义的描写是史无前例的,是在特殊时期对生命的一种深沉反思。

《蛙》的历史题材不仅宏大,而且还富有哲学意义。

作品的精神内涵中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思想,使得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更为顽强。

作者通过元故事、戏剧体和书信体的方式展现了《蛙》中“生命凝视”的多重意义:生命凝视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生命凝视的主体思想是统一的,即生命的本质意义和生命的尊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莫言的《蛙》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探寻作者在创作时对生命的感悟和把握。

一、敢于直面自己当我们靠近事物进行详细观察的时候,经常会忽视很多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盲区。

计划生育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基本国策,在当前的生活中,这种荒诞而苦痛的政策仍然存在。

对于这种独特政策的评价,也许我们的看法还很肤浅,也许应该放在更广阔的视野和角度上去分析,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但是,我们无法界定这个视野和角度的尺度,到底什么样的界限才算合理是宇宙创世纪之初还是佛教创始之时?通过这种方式去界定时间限度,不免有些虚无而失去意义。

作为没有远见的人类,是应该进行清算的时候了。

人们对《蛙》争议最多的无非是那一部话剧和五封书信的创作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8 -
原本是一种限制性的人称视角叙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小说 的主叙事层主要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的故事, “我”是提供故事的“超故事”层叙述者,是一种限制性的人 称视角,以身处现代的我讲述过去祖父辈的故事,“我”的人 称及视角必然受到限制。但阅读时,读者并未有此感。实际 上,当讲述主要故事层“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时,讲故事 的人是“我父亲”豆官。如小说第一章,开头似乎是“我”在讲 故事,但实际上是跨入了历史,是进入了“我父亲”豆官的内 心,“他(豆官)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 发出的热烘烘的香气,突然感到寒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 战,肚子咕噜咕噜响一阵。”接着描述父亲行军途中的感觉。 这时,叙事者自然实现了由超叙事层向主叙事层的跨层叙 事,由超故事叙事者“我”转变为同故事叙事者“我父亲”,进 入了历史。这正是因为选用了“我”这一人称,由于“我”的回 忆,自然地切换到“我父亲”的位置上,由父亲讲述自身经 历,很方便地进入了历史,以近于全知者的视角进行叙事, 对人物心理、环境等进行细致展现,增进了故事的真实性。 当“我父亲”讲述中有力所不能及的遗漏时,“我”又作为内 故事叙事者发挥作用,身处现代的“我”以现代的所知所闻 来弥补主叙事层“我父亲”的遗漏,这使故事主叙事层在逼 真感的基础上具有了历史感,“我”同时还可以用现代的眼 光对以往历史作出评价,以祖先的生命强力凸显出现代人 生命力的衰退,这实际已形成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的对 话。并且当“我”作为内故事叙事者,因为身处现代,对家族 的历史模糊,在“我”讲述主叙事层的故事时,就可以放弃正 史的庄重严肃,自然地转入民间叙事,使“我父亲”讲述的故 事更容易被接受;在对祖先事迹充满传奇性的想象中,遥想 祖辈的光荣,感受现代人本真的丧失。
第 30 卷 第 12 期 2009 年 12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0 No.12 Dec. 2009
莫言小说创作的古 赤峰 024000)
就在蓝解放和蓝千岁的讲述中,作者设计的作家“莫 言”不时出现,两人在交谈中,不时在评论“莫言”小说的虚 假性,而“莫言”写就的小说是同样的生活展现,这看似暴露 了两人叙事的虚假,但因作者对动物视角的选择,反而凸显 出两人叙事的真实性。
如此多层次的叙事角度,很容易造成阅读上的混乱,作 者将复杂的叙事置放在民间文化的传统框架中,根据佛教 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他用佛教“六道轮回”的传说 作为主要的叙事框架,使故事在复杂的演变中,始终有一个 客观稳定且多层次的观察点,可以说,只有在统一的轮回视 角内,才可以如此自如地调动不同的叙述者视角。同时,作 者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形式,把文本分列了五部分:“驴折 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四部分,再附加一个“结 局与开端”,每部分分为若干章,每章有回目,把这一章的内 容概括出来,使读者不致被多变的叙事角度干扰了阅读。
二、文体意识 30 年的文学创作中,莫言不断推进着他对历史与现实 的认识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探索着小说这一文体的审美 品格。因为莫言一直注重表现农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 农民的生活境遇,所以他始终认同自己现实主义创作的方 向,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从小说史 看,关注现实生活是小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常重要的一 个特色,代表中国小说繁盛时期成果的宋元话本小说和明 清小说可谓代表;在现代当代,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更是占 据了主要的文学阵地。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莫言,在 创作中却体现出了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尽 相同的特色。莫言的小说,想象奇幻,充满出人意料的情节 及场面,呈现出浓厚的传奇化特点。从小说的本源看,传奇 性是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性之一。西方小说直接起源于 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中国小说追本溯源,起源于古老的神话 传说,中间经过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小说雏形阶段的发展, 到唐时中国小说的成熟样式唐传奇出现,唐小说传奇述异, 以传奇抒发个人情怀,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一页。莫言注 重小说传奇性的讲述方式正是对小说传奇传统的重拾。 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奇人奇事,情节夸张,具有悬念,引
- 39 -
人入胜。余占鳌、孙丙这类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个个都 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在现实类作品中这类人物也很常 见,母亲上官鲁氏、蓝脸的一生就是传奇,对传奇人物及故 事的描写源于莫言对民间生活的感悟。在很多文章中,如 《莫言王尧对话录》中,莫言多次提及到传奇的实际产生过 程。在民间,许多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 迹,往往是人们在口头讲述的过程中不断添枝加叶的结果。 莫言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堆传奇故事。历史上的 人物、事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传奇化的 过程,每一个传说故事的人,都在不自觉地添油加醋,弄到 后来,一切都被拔高了。……历史是人写的,英雄是人造 的。”生活在民间的普通百姓,承受太多的生活重压,他们感 到自身的无能为力,他们渴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英雄出现, 因此,在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没有阶级 斗争,甚至可能没有是非观念,充溢的是英雄崇拜和无尽的 宿命感。主张回归民间的莫言把握到了这一点,他的故事 中,总有一些奇人异士,或者有朴拙的天性,或有超人的胆 气、学识,甚至可能是个技术超群的刽子手,写于 90 年代初 的《良医》《神嫖》《夜渔》等短篇小说就写到了一批乡间的奇 人异士。如《良医》(1991)中的神医陈抱缺、良医“大咬人”, 他们有卓越的医术,具有超群品格与智慧,是乡民的精神楷 模。作者对人物的传奇化描摹,实则映照出当代人精神质地 的单薄。
的突出特征;以此实现他对文学超现世品格的追求。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技巧;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2-0038-03
莫言是一个有旺盛创作活力的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不 断改进和创新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他一直在摸索各种叙 事方式,尝试以各种人称从各种角度叙述故事;并且莫言是 位非常具有文体意识的作家。
摘 要:结合作品阐述莫言对叙事技巧的使用。莫言对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体现在他对各种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上;并
且他逐步将现代叙事技巧与民族传统结构形式相结合,在叙事上表现出向民间文学复归的趋势。莫言是个有着强烈文体意识
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传奇品质,他通过民间想象具有的奇观化叙事方式营造传奇气氛,文体的寓言化是 90 年代后莫言小说
在《红高粱》中莫言对单纯的回顾性叙事进行了改造, 将回忆主体与经验主体的叙事者进行了改变,回忆主体即 超故事叙述者是“我”,但“经验主体”即同故事叙事者置换 为“我父亲”,使读者的视线在历史与现代穿梭,既贴近了人 物,又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现代叙事技巧与民族传统结构形式的结合 在对现代叙事技巧探索的过程中,莫言将所有的人称 视角实验了一遍。《欢乐》是以第二人称的限制视角讲述的 故事;《十三步》是对所有的人称视角的实验。在探索的过程 中,他逐步尝试着采用民间传统的文学形式来讲述故事,将 现代小说技巧与传统小说形式进行了整合。 在《檀香刑》中,莫言采用了“凤头—猪肚—豹尾”的戏 剧化结构,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凤头部分重在交待主 要人物及关系,猪肚部分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进 行叙述,豹尾部分将故事及人物结局交待清楚。在故事进行 中,首尾两部分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故事中人物各自以 特有的语言叙事,中间部分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较为 全面的补充,频繁变换的叙事视角体现着现代小说的叙述 特征。 在《生死疲劳》中,可以看出莫言对现代小说技巧与传 统小说形式的结合及运用已十分熟练。小说采用了古典章 回体的形式,运用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述说着中国当代的 全部历史。 小说分五部分。一到四部分叙事时,以蓝解放和大头儿 子蓝千岁交替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中,两人有对话有 交流,中间穿插作家“莫言”完成的作品。围绕西门闹的轮回 经历,蓝氏父子都在攻击对方讲述的真实性,呈现出复调式 特点。第五部分由作家“莫言”补充交代人物的结局。在叙事 视角方面,小说由三个人的视角进行叙事:蓝千岁、蓝解放、 作家“莫言”,三人构成对话关系。前两人是内视角,是限制 叙事;“莫言”基本是外视角,以全知叙事的方式来进行叙 述,三个人视角之间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故事又主要由蓝 千岁的经历及视角来进行讲述,他是土改时冤死的地主西 门闹的第六次转世,前五世是驴、牛、猪、狗、猴,这是小说叙 事最主要的视角,也是最能调动读者的视线及情感的视角, 人与动物视角的综合运用,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在 我们眼前。 在西门闹的轮回中,他转世为驴等动物时,即以动物的 视角记录故事,动物们无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于 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记录故事,以超故事叙事者提供故事,
一、叙事角度 (一)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 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是被讲出来的,自然就有一个由 “谁”来讲、站在什么“位置”讲和怎样讲的问题,这就是谁是 叙事者的问题。不同的讲述视点,会关系到讲述内容的多 少,影响到故事对读者的艺术感染效果,即会关系到读者观 看的角度和把握内容的多少,还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故事及 人物的情感接受及反应,讲的作用不容忽。谁在讲故事,站 在怎样的角度在讲,怎样讲,莫言的作品一直在进行着多种 尝试,他尝试以各种人称从各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他说“:视 角就是结构,人称就是结构,一旦确定了人称以后,你就不 是在叙述故事,而是在经历故事。”①这时叙事就变得轻松 了。 叙事学中,根据叙述者所属的叙述层次和参与故事的 程度,热奈特等人区分了几类叙述者:“超故事”叙述者,处 于他所叙述的故事“上面”,处于向主叙事层次提供故事的 超叙事层;“内故事”叙述者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 一个人物,同时他又讲述一个故事;“异故事”叙述者不参与 故事,不在故事中出现;“同故事”叙述者则参与故事,在故 事中出现。莫言小说的叙事者多一身兼多职,如兼内故事叙 事者和超故事叙述者两职时:作为超故事叙述者,他提供故 事,处于所叙故事之上;作为“内故事”叙述者,他出现在故 事中,又讲述了故事;若同时是同故事叙述者,则同时见证 并参与故事发展。身兼多职的叙述者常常跨越不同的叙事 层次,称“双层叙述者”。 莫言对《红高粱》的人称及视角一直很得意,他说:“‘我 爷爷’…‘我奶奶’这个独特的视角打通了历史与现代之间 的障碍,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方便之门。”这 种叙述视角独特在何处呢? 小说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爷爷、父亲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