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

合集下载

浅论莫言_檀香刑_的先锋叙事

浅论莫言_檀香刑_的先锋叙事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 的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 以清晰地看到莫言对拉美魔幻现实 主义的借鉴。莫言也坦言: “八十年 代初,我接触了西方文学,读了福 克纳的《喧哗和骚动》、加西亚·马 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 的 《变形记》、川端康成的《雪国》 等 许多作品,感到如梦初醒,我想不 到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 。”②在震惊
情 怀。正 如 他自 己 所 言,“在 《檀香刑》中写刑,是想展示人性中 的阴暗,想揭示一种不仅存在于历 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甚至存在于 人心中的酷虐文化。”⑥
二、复调模式 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 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 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 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 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 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 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 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 角的叙述方式。
敬佩、恍然大悟之余,莫言也禁不 住跃跃欲试,捉笔操练起 “魔幻现 实主义”来。他在 1985 年推出的那 批引人 注目的 小说如 《透明的红 萝 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枯 河》、《爆炸》 等都是在马尔克斯等 外国作家的影响下所写出的,其中 《球状闪电》就带有马尔克斯作品的 印记,对此,莫言并不讳言,他曾 经说:“我在 1985 年中,写了五部 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它们在思想上 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 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 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 动》。”③后来,在与评论家王尧对话 时,他也曾坦言:“像我早期的中篇 《金发婴儿》、《球状闪电》,就带有 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④因而 我并不赞同莫言在这里所用的 “撤 退” 的概念,这不符合莫言的实际 创作情况。本文将从主题、叙事结 构和技巧等方面分析《檀香刑》 中 民族性呈现下先锋特征。

从《四十一炮》看莫言无所不在的“肉言乱语”

从《四十一炮》看莫言无所不在的“肉言乱语”

从《四十一炮》看莫言无所不在的“肉言乱语”作者:冯立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摘要:《四十一炮》充满对“肉”的多重追求,包括“食肉”、原始欲望、欲望的归宿以及好日子等等。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肉神——罗小通的形象,一个十二岁就爬到了屠宰场车间主任位置上的小孩,酷爱吃肉,且对肉情有独钟,思想竟然能与肉通灵,与肉对话,在这个人物以儿童视角对生命的感受所进行的叙述中,实际上承载了时代变迁下诸多对复杂人性的诠释,也折射出现代精神分析学说和荒诞的魔幻手法等现代主义技巧下对人的原欲与动机特征的思索。

关键词:《四十一炮》;莫言;肉言乱语作者简介:冯立嵩,男, 1969年11月9日出生,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单位:辽东学院。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16-03《四十一炮》中随处可见“我”的“肉言乱语”,如二十七炮“ 在我的脑子里,肉是有容貌的,肉是有语言的,肉是感情丰富的可以跟我进行交流的活物。

它们对我说:来吃我吧,来吃我吧,罗小通,快来啊!但肉这个东西,据说就像女人一样,是永远吃不够的”。

这类话可真称得上是以肉通神的绝唱,而且“我终于明白了,世界上的事情十分复杂,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即便是对一块肉,也应该发自内心地爱着,才会得到真正理解其中的美好”,这里把“肉”同人类的幸福甚至闪烁其词的性爱联系到了一起。

这种贴近人欲人性人情的“炮言”隐藏了作者在转型社会中对生活的“别有滋味”的解读,以下拙见是笔者对此“魔语”之诸方面阐释。

从对“肉”的渴求到对“肉”的“艺术享受”反映了压抑下的原欲与膨胀后的欲望的心灵轨迹莫言的创作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紧扣少年的生活体验:饥饿。

同时未忘自己生命中的原始体验和个体感受力,没在群体经验中用强调净化精神文字尊严、艺术崇拜诸如此类的故作严肃清高地粉饰自己,始终以真切的个性体验,来凸显自己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

莫言小说《冰雪美人》细读

莫言小说《冰雪美人》细读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第35卷第5期2020年10月Vol. 35 No. 5Oct. 2020莫言小说《冰雪美人》细读隋清娥(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摘要:莫言小说《冰雪美人》是一篇值得长久探索的作品。

进行文本细读可知,其题目“冰雪美人”是 耐人寻味的,这是一个隐喻意象,也是一个象征意象;这是一个肯定意象,也是一个否定意象。

《冰雪美人》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悲剧女子。

其主题有多重,既批判“白马镇文化”,也批判丑陋的人性;既反思现代价值观, 也反思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现代化的重要性。

小说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我”,叙事结构分表层与内层:表层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法,内层是复调式的,存在多重对话。

关键词:莫言;《冰雪美人》;意象;悲剧人物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发表于2000 年11月。

20年来,学界一直关注着它,“中国知网”中有约15篇论文,这说明,《冰雪美人》 是一篇值得长久探索的作品。

“这些论文从社会 偏见、环境冷漠、人格尊严、美的毁灭、写实与象征的融合、情节延宕与人物刻画的反差等角度, 分别对其做出面貌殊异的阐释。

” 而笔者把 它当做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结构进行文本细读。

在 细读时,沉潜入词语中,穿越各种遮蔽,从题目、 人物、主题与叙事艺术等角度,洞穿文本内在的丰富,有效阅读文本,领略其独特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一、题目:隐喻、象征意象,肯定、否定意象众所周知,进入艺术构思阶段的作家,创设 题目时会反复斟酌,因为题目在作品中举足轻重。

在《冰雪美人》中,莫言拟定的标题”冰雪美人”是耐人寻味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冰雪美人”既是一 个偏正短语,又是一个联合词组。

作为偏正短语,文章编号:2095-4735 (2020) 05-0123-10“美人”是中心语,是语义核心。

《蛙》

《蛙》

《蛙》——作品赏析“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

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这段文字选自莫言的作品《蛙》,《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与莫言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

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生活在无法逃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

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公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

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

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

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

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系列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板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板

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学生:指导老师:2015年11月16日内容摘要: 莫言是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创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十分独特,而又各具特色:坚忍,叛逆,野性。

本文主要就莫言作品中的一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她们生活行为和生存方式,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越发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追捧。

莫言作为中国新一辈作家,他对人生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剖析独显深度,使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莫言的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时期,适应社会转型期“面向异性而存在”的性别主体特点,莫言歌颂敢于反抗和挑战男权压迫的女性形象,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描述女性的生存际遇,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他在自己的小说中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王国,描绘了女性的各种生存状态,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各种女性形象。

一、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溯源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众多,在她们身上你无法用传统道德来评判对或错,她们所做的都顺从于蓬勃的生命激情和自由解放的灵魂。

她们性格各异,戴凤莲美丽而野性、孟喜喜冰清玉洁、孙眉娘风流俏丽、上官鲁氏坚忍顽强,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她们都是在苦难土地上开出的艳丽花朵。

她们身上顽强的生命力,早已超越那些平凡懦弱的男性,在苦难中品尝着欢乐,创造出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莫言出生于50年代山东省高密县,受农村贫穷、政治路线问题及改革开放时代的影响,莫言童年生活痛苦,他的作品,以故乡为原动力,充满着复杂的情感。

关于女性,占据着莫言小说的半壁江山。

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揣摩。

高大、卑微与放荡,坚韧、勇敢与反叛,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正是作者对于5000年来封建意识形态的反抗。

莫言热情歌颂反抗苦难、敢于挑战男权世界的女性,寄托了他对女性命运与理想的关注,也包含了对失去人性的社会的批判。

二、莫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特点(一)野性奔放、勇敢叛逆的女性形象莫言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与传统女性形象相反的叛逆女性,作者往往通过削弱男性形象来反衬女主角。

“回归故土”与“超越故乡”:贾平凹与莫言小说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之比较

“回归故土”与“超越故乡”:贾平凹与莫言小说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之比较

“回归故土”与“超越故乡”:贾平凹与莫言小说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之比较摘要:莫言和贾平凹同为“从乡村到城市”的“文化迁移者”,都以生养自己的“故乡”及其文化深蕴作为其文学叙事的文化底本和空间蓝本。

莫言深受古齐国兵家“诡/诈”文化基因、志异志怪文学传统和开放、大气、奇伟、神秘、想像力丰富的海洋文明的影响,以齐地文化为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母本和审美“血地”;贾平凹在文化精神、审美气质和语言风格上深度体验、细致书写其长期生长浸淫其间的“商州山地文化”和“商山隐逸文化”,以其作为文学创作的“文化母本”。

莫言和贾平凹都在学习借鉴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调动其故乡故土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使用“高密东北乡”和“商州山地”作为其叙述故乡故事的叙事空间。

所不同的是,在其“故乡书写”中,莫言不断对“高密东北乡”的时空外延进行拓展,使之成为一个可以涵盖一切事件、包罗所有人物、容纳各种情绪的叙事场,“高密东北乡”是莫言通过“想象”“再造”的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故乡”;贾平凹笔下的故乡“商州”的时空外延基本上没有得到拓展,“商州”一直都是其实在的“故乡”商州,其间的人事,在文化外形和精神内质上都具有典型的商州特色,是贾平凹通过文学描写“再现”出来的一个属于全体商州人的“实在的”“文学化的故乡”。

关键词:莫言;贾平凹;“高密东北乡”;“商州山地”;文化母本;叙事空间营建同是“出身乡村、客居城市”的作家,莫言和贾平凹的文学活动轨迹和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他们是同代人,经历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迁移;他们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并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呈现并批判了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的“病”与“变”;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参与开创并代表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两个地域文化作家群——“鲁军”和“陕军”;他们笔耕不辍,求新不断,均有大量作品出版,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作品的叙事艺术和审美风格,多次引起批评热潮;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间,他们通过众多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有深度的反思与批判,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了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个性思考和民族性时代印象,记录了大变革时代的民生、民风、民情、民瘼,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变革的审美记录者。

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20.02名家研究·新纪实07[摘 要] 莫言是我国当代对生命意识体现最强烈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平凡大众的生命价值,发掘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发现生命的意义。

本文以莫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于莫言小说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莫言 生命意识 小说 生与死[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2-0007-03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刘欣慧崇圣文化传播(南京)有限公司作者简介:刘欣慧,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

在小说中,莫言用人文主义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自然界的一切,都仿佛有生命意识一般。

正如莫言作品中的角色具有动物本性一样,动物也可以拥有人一样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在莫言的很多作品中,红色的高粱和黄色的土地都是重要的故事背景之一。

黄土地上的红高粱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跟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共同命运。

所以说,红色高粱是黄色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图腾,更是人们生命的动力。

在莫言的小说中,人们的生命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检视自己,还要检视别人,并希望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与自然之间有所作为。

在努力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人类的原始生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共同点和个性特点共同构成了莫言小说中充满生机的世界。

一、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在莫言的作品中,对于死亡与生存的描述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蕴含着生命的美学与生命的意义。

与生存相比,死亡更加复杂。

当莫言在作品中继续以不同形式强调生与死时,生与死就显得淡然了,两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的欲望和人生价值。

尽管死亡是神秘且难以捉摸,但有两件事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生命最终会终结,另一个是生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终结的,这是无法预测的。

但是,若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可以忘却死亡,或直击死亡,当面对别人生命即将结束时,我们从中得到一些领悟。

《蛙》全文 《蛙》的读后感

《蛙》全文 《蛙》的读后感

《蛙》全文 《蛙》的读后感 【--医生述职报告】

《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下面,为大家分享蛙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 __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高翠英(1976-),女,山东莒南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高翠英(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摘 要]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

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0、/中国气派0和/民族底色0。

这种自/西0向/东0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关键词] 莫言;小说创作;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0)04-0042-03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鬼才0。

其作品融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语言上天马行空、磅礴瑰丽、恣肆汪洋,洋溢着浓重的色彩。

其创作中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

但莫言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本文拟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分析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型。

莫言无疑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开始创作到现在,莫言有百篇以上的中短篇小说和十多部长篇小说。

莫言小说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1年开始创作到1984年秋考入军艺,第二个时期是从1984年秋至2000年,第三个时期是新世纪以后。

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军营生活和乡土社会的凡人琐事,风格柔美清新;中期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后期,莫言进入新的探索期,创作风格上开始/有意识地大踏步地撤退0,在继承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将童年记忆、个人体验和现代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诡异而绚丽的艺术风格。

一、莫言早期的作品莫言的创作始于1981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如5春夜雨霏霏6、5丑兵6、5为了孩子6、5售棉大路6、5民间音乐6等。

莫言追仿当时的文学潮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语言柔美清新,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带有深厚的感情,偏重明丽的色彩。

作品情感细腻动人,婉约而充满诗意,从中我们可以轻松地捕捉到荷花派的影子。

莫言的早期作品如5春雨夜霏霏6、5岛上的风6等多集中于军旅题材,没有涉及他最熟悉的乡土社会,对此莫言说:/当时我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小说必须从对故乡的记忆里不断地汲取营养。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采取着回避故乡的态度,我写海浪、写山峦、写兵营,但实际上,我在一步步地、不自觉地走回故乡。

0[1]所以在稍后的5民间音乐6、5售棉大道6等小说中,开始出现了乡村场景,在对凡人小事的描写中,体现出作家乡村生活的丰厚积淀。

但这一时期由于作者写作态度的功利性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备,导致了该时期的作品恪守传统的文学观念,某些作品主题先行,从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公式化、模式化痕迹。

二、莫言中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是莫言创作的高峰期,共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近30部,短篇小说及散文近百篇。

4ff该时期莫言的创作风格陡然变化,将过去柔美的感情和写实的格调一扫而光,大胆地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复调小说、意识流和狂欢化的语言揉为一体,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辉煌瑰丽的小说世界。

莫言自己也坦言:/八十年代初,我接触了西方文学,读了福克纳的5喧哗与骚动6、马尔克斯的5百年孤独6、卡夫卡的5变形记6、川端康成的5雪国6等许多作品,感到如梦初醒,我想不到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

0[2]从这一时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学思潮对他的影响。

(一)莫言小说的魔幻之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把现实投放至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

莫言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浓重的魔幻风格,如5透明的红萝卜6中似真似幻的红萝卜意象; 5十三步6中所描绘的方富贵在塞进冰柜后死而复生,整容师李玉蝉把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5幽默与趣味6中大学教授王三在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下最终变成一只猴子;5酒国6中的小妖精是一个长到14岁后褪下身上的层层鱼鳞又回到2岁身体的孩子;5红高粱6中一泡尿让高粱酒变得更加醇香。

这一系列怪诞的意象和情节,使其作品显得光怪陆离,奇诡怪异,令人恍惚迷离进入融合东方民族文化的魔幻之境。

(二)莫言小说的狂欢情结在该时期的作品中,狂欢化俯拾即是。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语言到结构,还是从表象到内在经验,莫言以其狂欢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小丑、傻瓜等被官方文化所贬低的边缘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民间的粗鄙语言和独白式/高雅0语言交织,挖掘出藏污纳垢的乡土民间中的狂欢精神。

在5丰乳肥臀6中,上官鲁氏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为了延续上官家的香火,上官鲁氏借种生子,作家利用上官鲁氏的婚外生育的狂欢叙事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和血缘体制的解构。

5食草家族6里四老爷主持的祭蝗典礼,/天0与/地0对食草家族实施的奇异刑罚,种种奇异怪诞的意象、荒诞离奇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莫言作品的狂欢化风格。

这种狂欢使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愚蠢等接近起来,消泯了二者的界限,从而形成了作品自由的表现形式和天马行空般的言说方式。

(三)莫言小说中的复调特征复调本是音乐专业术语,被借用到文学中,意为小说的/多声部0,小说中有几个声音在/诉说0,作品中的每一种声音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小说的人物之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作品也由此成为众多个性鲜明的声音争鸣的舞台。

小说5红高粱家族6中故事与故事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思想与思想之间都充满多元对话的声音,呈现出明显的复调特征。

莫言一方面设置了爷爷和奶奶这种民间的江湖人物,另一方面又设置了冷麻子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和江小脚代表的共产党一方,三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

在作品这个舞台上,他们无视作者的存在,各按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事,事件、人物都各有归属。

作品在叙述结构上虽然迂回曲折,却又脉络清晰,读者与作者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期待在叙述过程中难以与故事相吻合,体现出战争、事件及人物的复杂性。

因而,/复调小说0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0、/众声喧哗0的矛盾性、对话性和开放性。

这种复调特征在小说5透明的红萝卜6、5牛6中也同样存在。

(四)莫言小说中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是最先来到新时期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

它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类型,而且促使新时期小说在审美观念上发生变迁。

在这一变迁过程中,王蒙、莫言的小说创作可谓代表。

在小说5透明的红萝卜6中,缺少爱、缺少温暖、整天沉默寡言的黑孩,在成人冷漠的世界里,将自己封闭起来,徜徉于内心对自然界爱和美的寻求之中。

5金发婴儿6中紫荆感受大公鸡的心理状态的描述,烘托出紫荆的心理萌动状态:/这是一只少见的漂亮大公鸡,遍身火红色的羽毛,像一团燃烧的火苗子。

脖子上的细毛像剪开的丝绸条条,柔软又顺溜地垂下来。

尾巴是一簇高挑着的绿翎毛。

公鸡望着她,使她的皮肤灼热起来。

她简直不敢跟它对视,它金黄色的眼珠子中间有一个漆黑的亮点。

公鸡傲慢地歪着脖子看她,金色眼睛里的神情既轻蔑又狡黠,意味深长,充满神秘色彩。

0[3]莫言用细腻的语言将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和梦境幻觉糅合使用,细致地剖析出人物潜意识中的感觉波动。

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以及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使莫言本时期的小说43高翠英: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具有了早期创作所没有的/现代0因子。

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作家到军艺学习后知识结构的扩充,激发了创作主体更丰沛的创作潜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国门洞开,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纷至沓来,使得长期处于精神饥渴而又思想敏锐的作家们,广泛汲取西方文艺思潮和哲学思潮,尤其是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如黑色幽默、意识流、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这些文艺思潮无疑也给莫言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作家内心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因而急于追求创作风格变化,这是莫言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进入军艺后,和他一同入学的还有当时已经全国小有名气的李存葆、宋学武、钱钢、李荃等,这给莫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个别同学对我很蔑视,经常嘲弄我。

我心中不服气,觉得自己能写出很好的东西来,但写什么,怎样写,我也不知道。

0[4]这使得莫言在阅读的同时思考自己创作的出路。

正是这内外双重因素,使他的创作风格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找到了他的/血地0高密东北乡,并在乡土题材的外壳中植入了西方现代派的精神,最终形成了自由不羁、奇异瑰丽的小说世界。

三、莫言后期的作品莫言在借鉴西方创作手法的同时,一直在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融合,尤其到了2000年以后,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0,越来越多的/中国气派0和/民族底色0。

莫言对民间资源的运用在这一时期更加淋漓尽致,在其众多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俗话、俚语、地方土语、儿歌民谣、地方戏曲、粗口辱骂、滑稽道白等。

小说5檀香刑6全篇自始至终贯穿着悲怆凄厉的猫腔小调,猫腔是莫言家乡的一种地方小戏,其语言多来自于民间俗语、俚语以及民谚等,莫言以猫腔的戏文语言进行文本叙述,从而使5檀香刑6的文字带有鲜明的民间说唱色彩。

在结构上,小说采用了传统民间叙事通常采用的/凤头0、/猪肚0和/豹尾0的叙述格局,这种对中国传统小说形式的大胆移植和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借鉴,是莫言对中国传统审美叙事形式一次遥远的呼应和继承。

莫言在5檀香刑#后记6中写道:/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0[5]517/5檀香刑6是我的创作过程上的一个有意识的大踏步撤退。

0[5]518意指其创作从/对西方文学的借鉴0撤退到/对民间文学的继承0。

长篇小说5生死疲劳6开篇即是西门闹多行不义,家破人亡,显然是借用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作品5金瓶梅6的模式。

在作品主题上,作品充分体现传统小说常见的土地观念、六道轮回观念等等。

在艺术结构的选择上,小说巧妙地运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构架,将全书分为5部,共53章,每章都有独立的小标题。

对此,作者说:/从深层考虑,是想恢复古典小说中说书人的传统。

0[6]评论家李敬泽也认为:/5生死疲劳6是一部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