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徐成芳 高燕宁[摘 要]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理论创新,需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狭隘理解,需要加工新的思想元素,进行独立思考。

中国现代化即实践创新,需要破除对某些现代化模式的崇拜,赋予现代化以新的灵魂和格调,这个灵魂和格调要与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相符合,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成为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发展要求的现代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 创新 发生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两大进程,实际上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它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使世界的和平发展更有保障。

继续推进这两大进程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重任。

当前,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思中国现代化,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上升为理论,是理论创新。

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新型工业国,是实践创新。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的。

有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客观进程,不分姓资姓社。

但是在现实中,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存在很大差别,现代化的制度性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

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否定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道路,在现代化的旗帜上鲜明地写下“社会主义”的字样。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在理念上具有崇高性。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有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有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从建党开始,这个过程经历了24年时间。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做“论新阶段”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得以确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化”?建党以后,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教条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经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科学内涵)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即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预期目标不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和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相吻合的,是在努力完成近代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1、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我们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胆探索。

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引导我们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合工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修班第三期上的第一专题讲座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前提)(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客观根据)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指南是思想指南不是僵化教条。

是理论武器不是物质武器。

是理论成果不是行动本身。

(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根据)1.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及发展前途的经济学论证。

(3)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2.“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含义(1)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共同主线与各部分关系。

(2)每个部分的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贯穿着主线。

(3)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在实际斗争中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精神实质)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括物质观(包括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历史观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征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具体体现为“两个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即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

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等。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两者是理论观点和实际运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2019.2.下MOTHERLAND论坛摘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

十九大的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意义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核心、关键和根本点,防止和纠正认识误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文/陈玉萍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将会放大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武器的优势作用,将会牢牢把握主动权,更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神奇法宝,因此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让“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让“三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随之改变。

中国化命题提出初期(1938-1945)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1949—1978)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民族化”逐渐转为“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具体革命实践,进而适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化”、“时代化”、“创新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新时期新问题需要新观点,不得不强调“当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成为了新的要求,一次的科技革命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创新化”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丁雨心20083910105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就像一缕曙光照进黑暗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

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这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的、多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等。

毛主席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要着眼于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中心词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结合中国国情并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重点词是“中国化”,结合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第二,两者之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进程,无限发展的过程,只要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不可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就要继承。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所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第三,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结果一个是过程,两者之间的内涵不一样;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属于哲学范畴强调的是认识方法、思想方法问题,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属于政治学范畴,强调的是发展结果;第三,两者之间的状态不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在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第四,两者之间具有质与量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这一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这就使得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了部分的质变。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小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 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
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 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 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 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 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 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 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 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主义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的马克思主义。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 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 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 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 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郁鑫座位号: 12中国的近代史 ,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

在强者志士不断的想方想法救亡图存,却又不断地失败中,最后,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拯救了危在朝夕的近代中国。

那么,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终归有何必然性呢?其一,近代中国所面对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确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兴隆、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念念不忘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本质,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照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对着好多弊端,因此中国不但要战胜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责备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还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他财富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简单为国人所接受。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邻近似。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不分彼此的。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模式碰到了内在的挑战。

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观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切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

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近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想模式则不谋而合。

因此,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急不可以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供应了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根本的区别。

在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讲的较多,而对两者之间的区别,阐释的不到位,更有甚者,把两者之间等同起来,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使用,而较多的业内人士虽然也认识到两者之间有区别,但认识不到位,总是模模糊糊,这样就势必造成在一些地方的使用不够准确。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的确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来对这两个概念界定清楚,把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说清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区别联系
正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作为一个特定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是在1938年10月中共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的著名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适应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1941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2]在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再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
国化。

”“各国具体的历史、具体的传统、具体的文化都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应该允许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化,也就是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一个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一个结果。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时,先进思想家将其结合中国国情并逐渐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强调的是“中国化”这个趋势和过程,中心词为中国化;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是强调结果,中心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渐渐中国化之后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结晶,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
2.1两者之间不一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一个为一个过程,另一个为一个结果,过程与结果不能混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它的要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结合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和曲折的,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出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2两者之间不一样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在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其状态表现为“正在变化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变化为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其理论形态表现为“已经变化为和发展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表现为一个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衡量这种理论状态的具体标志就是,是否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形态。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不同的理论形态,都是马克思主义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2.3两者之间不一样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哲学命题,属于哲学范畴,强调的是认识方法、思想方法问题,所反对的是教条主义,注重的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民族化。

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一个政治学范畴,强调的是发展结果,强调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

2.4两者之间不一样的“质”与“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质与量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这一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结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
3.1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3.2两者之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无限发展的过程,只要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不可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就要继承。

3.3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实现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自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的需要。

而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
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更有区别,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道,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的理论宝库进行着创造性的理论工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理论工作的结晶。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前进,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卷)[C].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658- 659.
[2]毛泽东文集(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吴冷西.十年内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450- 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