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 6卷
・
J u a fXiyn r l iest o r l n a gNoma v ri n o Un y
第 6期
20 0 6年 l 2月
( hl . SeSi dt) o.6N . e.0 6 Pis& o.e.E i V 12 o6D e20 o .
・
l ・ 8
维普资讯
李建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中国社会发展 的当下状态 , 中国的基本国情 、 民族特 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 现实 的基础 , 舍此来 谈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就是 无 的放矢 。 ( “ : 三) 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 两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关键词“ ” , 化 字 可以解 读为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内在地包 括着 “ 马克 思主
活于其 中的国情 的认知深度与完整程度 , 也决定了 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实践水平 。
( ) 中国”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四维 时 空 二 “ :
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应用又是在 具体的民族国家
来实现的, 这就产生 了马克思 主义 民族化 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 不仅能够 中国化 , 而且也曾 ‘ 苏联化 ’ 、 ‘ 东欧化 ” , 必然是在 ‘ ’ ’它“ 化 的系列 中存在并发 展着 自 L 。民族化和世界化是马克思 主义在世 身”1 ] 界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原生形 态的马克思 主义 是其 民族 化 产物 的主 要理 论 之 “ , 源” 而那些发展 了的、 民族化 了的 、 时代化 了的衍 生形 态 的马克思 主义 , 是 原 生形 态 马克 思 主 义之 则 “ , 流” 二者共 同汇成马克思主义 的“ 不废江河” 。马 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民族化产物就是 中国化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

随着 中 国革命 和 建设 的 实践 的深 化 而 不 断深化 、 发
+
[ 稿 日期 ]00—0 收 21 9—1 6
[ 作者 简介] 甘文华(98一) 男 , 17 。 安徽太湖人 , 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哲 学教研部讲 师, 研究方向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从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 国 的那 天起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的历 史 进 程 也 随之 展 开 , 并
众 化 , 国化 的过 程 既是时代 化 的过 程 , 中 也是大 众化 的过程 。其 次 , 时代 化是 中国化 、 大众 化 的关键 和保 障 。离开 了 时代 化 , 克思 主 义 就不 能 反 映 时代 精 马 神、 适应 时代 需要 、 紧跟 时代 步伐 、 回答 时代课题 , 就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 就要 紧紧 围绕 中
、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 化 、 时代 化 时代 化 、 众 化 , 于我 们 大 对
社会 主义 事业 而言 , 既是 一个具 体 的历史 进程 , 又是 个 全新 的实践 课 题 ,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国之 日 从 起 直到今 天 , 我们 在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 化 、 时代 化 、 大 众 化方 面既取 得 了丰富 的经验 , 同时 , 现实 的社会 在 主义 现代化 建设 和 纷 繁 复 杂 的 国际 形 势 面前 , 面 又
一
展, 在这一 历史 进程 中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是 同一个 过程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及其 统 一性 , 根源 于马克思 主义 的 内在 品质 。 马克思 主义 真理 的普 遍 性 与 特殊 性 , 定 了马 克思 决 主义必 须 中 国化 ; 克思 主义 与 时俱进 的理论 品质 , 马 决 定 了马克 思主 义必 须 时 代化 ; 克思 主 义 的 实践 马 性 和人 民性 , 决定 了马克思 主义必 须大 众化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众化 是 一 个 相 互联 系、 大 不 可 分割 的统 一整 体 。在 这 个 有机 统 一 体 中, 中国化 是 核心 , 代化是 关键 , 时 大众 化是基 础 。大力推 进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指示。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几大领导核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并且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改革建设实践活动,发挥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理论逻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体方向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历史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和深化中,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着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积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延伸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的改革建设实践,保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方向性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理论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感知力,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向前迈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着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索道路。
在继承和创新、深化改革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得以有渊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行为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时代
是通过问题来标志 的, 为“ 作 时代 的格 言” 问题 ” 它的物质力量。批判 的武器 当 “
然不能代替武器 的批 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 毁 ,
现 的是生活在这个 时代 里人 民大众的最实际的呼声 和最 真
切 的要求 。真正的哲学 之所 以是真正的 , 就在于其能够捕 捉
角看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是 时代 化和 大众化 的逻辑前 提 , 马克 思主义 时代化 强调在 理论 和 实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的发展创新 ,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是 中国化 和时代化在 实践 意义上 的逻 辑结论 。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 义 ;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化 ; 内在逻 辑 中图分类号 : 1 D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3 8 7 (0 0 1 — 0 5 0 10 — 4 7 2 1 )1 0 1— 4
马克思认为 :哲学家们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 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翰 从逻辑上讲 ,改变世界” “ 之前必须
“ 解释世界” 由此 , 。 马克思并不反对“ 解释世界 ”而是不能只 。
满足于“ 解释世界” “ 释世界” 目的是 为了“ ,解 的 改变世界 ” 。
故而,改变世界 ” “ 是马克思 主义 的主 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 “
又总是一定具体时空 中的具体问题 , 用一般 的抽象的理论解 决具体时空中的具体 问题 , 就必须使这种具有一般的抽象 的
理论在具体时空中获得满足解决具体问题需要 的表达形式 ; 同时 , 问题 的不断变化又会反过来要求理论“ 具体 指南” 的与
时俱进。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时代化 的深层逻辑 。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 强调 作为理论形态 的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具体应用 , 即要用马克 思主义作 为理论武器来解决 中国的现实 问题 , 从而达到改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项重大任务的同时,也对其基本要求作了深刻论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明白: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各自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定位;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之间的关系,即“三化”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也不可以分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要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通俗地讲,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其基本理由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形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一个有着多方面内容、多层次构成的结构体系。
它包括有反映世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叫基本精神;有根据历史条件、时代任务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特殊规律而阐述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观点;有根据具体环境、解决具体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观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理解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核心观点拿来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
这个“结合”是一个多因素参与、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功能要求它的基本原理必须具体化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于本国实际使其发挥作用,都需要将其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它理论之处就在于其本质上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作为反映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和真理本身,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实际,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生搬硬套地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简单拿来是不可能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是客观具体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需要 马 克思 主义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要 实 现 大 众
国马克思 主义 要 发挥 对 实 践 的 巨 大指 导 作 用 , 必 就
须 大众 化 。中 国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是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根 本 目的和要 求 。
、
马 克 思 主 义 “ 化 ” 内在 逻 辑 三 的
1 中国化 是 大众 化理 论 前提 , 众化 是 中 国化 . 大 的根本 目的 。马克思 主义 是来 自实 践 并指 导 实践 的 科 学理论 , 而人 民群众 是社 会实践 的 主体 , 因此 马克
化 。马 克思 曾经 说过 :批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武 器 当然不 能代替 武 “
步、 与人 民 群众 共 命 运 ”2才 能 为 民 众 所 理 解 所 接 _
受 。历 史 已经 证 明 , 有 社 会 主 义 能 够 救 中 国 , 国 只 中
度 , 仅关 系到 当前各 项任 务 的顺 利 完成 , 不 而且 关系 到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事业 的长远 发展 。 因此 当代 中
立 的关 于 自然 和 人 类 社 会 发 展一 般 规 律 的思 想 体 系, 它科 学地揭 示 了 自然界 、 人类 社会 和人们 思维 活 动 的客观规 律 , 无 产 阶级 认 识 世 界 和 改造 世 界 的 是 理论 武器 , 是一个 革命 的开放 的和彻底 的理 论体 系 。 马克思 曾指 出 : 理论 只要说 服人 , “ 就能 掌握 群众 ; 而 理论 只 要 彻 底 , 能 说 服 人 。 [ ( 理 论 要 做 到 就 ” ] 9而 P “ 彻底 ” 唯有 “ 本 国 国情 相结 合 、 , 与 与时 代 发 展 同进
关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时 代 化 大 众 化 逻 辑 价值 马
试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兼论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一逻辑关系

试论新 中国 6 O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兼论新 中国“ 个 3 两 O年 ” 的历 史 一 逻 辑 关 系
谢 林 平
( 中共广 东省 委党 校 副巡视 员 、 教授 )
【 要1 克 思 恩 格 斯 依 据 当时 代 的 社会 矛 盾 , 未 来社 会 主 义 的发 展 提 出 了两 个基 本 构 想 。 管 马 克 摘 马 对 尽
, .
二个 构想 又是第 一 个构 想 的必然 结果 , 果具 备 了第 一个 构想 所设 定 的物 质前 提 和 物质 基 础 . 如 以及 由此 而加 剧 的资本 主义 社会 大 生 产与 资 本 主义私 人 占有 制 之 间 的矛盾 和 冲 突 , 必 然地 f 早或 迟 就 或
地) 出现 崭新 的社会 主义 公有制 和严 密 而高效 的计 划 经济体 系 。从 马克 思 主义 唯物 史观 关 于社会 生 产力最 终决定 生产 关 系乃至 社会形 态 的基本 原则 和理 论构架 上 讲 , 克思 恩格斯 对未 来社 会 主义 的 马
任何 关 于社会 主 义 问题 的有 价值 的思 考 和探 索 , 必 须追 根 寻源 , 都 回到社 会 主义 的发 源地那 里 。
当代 实践 中的社会 主 义 的一切 发 展都 直接 或者 间接源 于 马克 思恩 格斯 的社会 主 义理论 。作为 1 9世 纪人 类最 先进 的思 想 成果 , 克思 恩格 斯 的社会 主义 理论 深刻 地影 响 着 当代 中 国社会 主义 的发 展变 马 化 。1 9世纪 中叶 , 马克思 恩格 斯 直接 参 与并 领 导 了全 欧 洲工 人运 动 , 同时 对 资本 主 义早 期 在欧 洲 的 发展作 了全方 位 的研究 。他们 将亲 身 的社会 实 践 和严 密 的理论 研究 相 结合 ,创 立 了社 会 主义学 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作者:王国敏, 陈加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理论学刊
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年,卷(期):2014(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 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7.列宁全集 1984
8.毛泽东选集 1991
9.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7(18)
10.毛泽东选集 199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lxk201405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