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性能计算公式(背板带宽,转发率)
包转发率计算方法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背板带宽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 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0.1488Mpps)。
端口总速率
/view/71f9d921192e45361066f5e7.html。
交换机的几种主要技术参数详解和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 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交换机常用几种计算方法[整理版]
![交换机常用几种计算方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d287c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7.png)
交换机常用几种计算方式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 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包转发:(只是针对交换机单⼝的转发速率(单位为:Mpps))
1G=1024M
1M=1024KB()
1KB=1024B(byte)
1B=8b(bit)
例如100M的速率举例:
100/8=12.5Mbyte/s(计算每秒的流量值)
(先把12.5Mbyte/s换算成KB,然后在换算成byte为了⽅便计算取1024为1000)
12.5*1000=12500KB
12500*1000=12500000bytes
12.5Mbyte/s=12500000bytes
1250000/(64+8+12)=148809(注释:⾄于为什么要有64、8、12查看此链接)
这样就可以就算出单个端⼝的转发速率并且得出
100M=0.1488Mpps
1000M = 1.488Mpps
10G = 14.88Mpps
背板带宽:(单位为Gbps)
cisco 2950G-48
此设备有2个1000M端⼝,48个100M端⼝
背板带宽=((2×1000)+(48×100))×2(Mbps) =13600( =13.6(Gbps))
吞吐量:(单位:Mpps)计算吞吐量要先计算出包转发率,因为吞吐量是计算所有端⼝的
举例:还是以cisco 2950G-48举例
刚才计算出了背板带宽为13.6Gbps
相当于6.8个千兆⼝=13.6/2
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
这样就计算出了吞吐量。
交换机转发率计算

100Mbit/s 的以太网络,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12.5M byte/s ,换算出来就是12500000bytes 。
因为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 ,加上8 个byte 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 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
那么用12500000/84=148809 ,所以就可以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148.8k pps,也就是0.1488M pps。
0.1488M pps这个包转发率是100M的网络而言,那么1000M的网络,算出来的包转发率就应是1.488Mpps,对于10G网络对应的是14.88Mpps。
下面,我按这个数值来验证一下H3C的交换机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否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
1)设备:H3C S3600-28P-EI公布包转发率:9.6Mpps接口:24个10/100Base-TX以太网端口,4个1000Base-X SFP千兆以太网端口(就是24个100M+4 个1000M)计算:0.1488Mpps*24+1.488Mpps*4=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结果9.5232Mpps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 满足全端口“ 线速转发”。
2)设备:S5500-28C-EI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 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 2 X 10G接口);(也就是24*1000M+ 2 X 2*10GE)计算:1.488Mpps*24+14.88Mpps*2*2=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结果95.232Mpps =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1. 单端口速率:交换机背板所支持的每个端口的速率通常是已知的,这取决于交换机的规格和型号。
常见的速率包括10 Mbps、100 Mbps、1 Gbps、10 Gbps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交换机支持多个端口速率,例如支持1 Gbps和10 Gbps的端口。
在计算背板带宽时,需要将所有不同速率的端口分别计算。
2.端口数量:交换机背板带宽也受到端口数量的影响。
每个端口都可能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对于背板带宽的计算,需要将所有端口的带宽相加。
3.全双工支持:现代交换机一般都支持全双工通信,即每个端口能够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
因此,在计算背板带宽时,需要将每个端口的发送和接收数据速率相加。
4.交换矩阵:交换机背板上的交换矩阵是决定背板带宽的关键。
交换矩阵可以视为一个互联的矩阵,它决定了任意两个端口之间能够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带宽。
在计算背板带宽时,需要考虑交换矩阵的能力和配置,包括交换矩阵的带宽以及每个端口在交换矩阵中的连接能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背板带宽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总背板带宽=Σ(每个端口的发送速率+每个端口的接收速率)*端口数量*交换矩阵带宽系数其中,交换矩阵带宽系数是一个常数,它表征了交换矩阵的性能和配置。
不同的交换矩阵带宽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交换机背板带宽只表示交换机内部的数据传输能力,与交换机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带宽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交换机的背板带宽通常要比网络连接带宽大,以确保交换机能够处理和转发来自不同端口的数据。
另外,交换机背板带宽的计算也可以通过交换机的规格和型号来查找相关文档和说明,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这些信息通常也可以在交换机的技术规格表中找到。
总之,交换机背板带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交换机的数据传输能力。
通过了解背板带宽的计算方法,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交换机。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