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古筝艺术的继承不仅涉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包括对古筝音乐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演奏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将就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筝作为中国乐器的代表,历史久远,有着庞大的演奏体系和丰富的曲目。

古筝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演奏技巧,对传统曲目的理解和传达更需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

古筝的传承工作要注重从基础技艺的培养入手,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学习传统曲目和技法,并由有着丰富经验和技艺的老师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承和发扬古筝艺术的精髓。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古筝作为传统乐器,它所携带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古筝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与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创新表现形式,创作现代曲目,开拓发展空间。

现代古筝音乐的创作需要有创作者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传承,同时还要融入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思维,结合现代演奏技术,使古筝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筝艺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奏技术。

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演奏效果,提升古筝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演奏技术方面,古筝演奏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作品。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古筝演奏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音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古筝音乐的传达更为清晰和立体,表现更加丰富生动。

演奏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古筝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筝艺术的继承还需要传承和弘扬古筝文化。

古筝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艺术继承者和创作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国古筝文化的内涵,传承古筝音乐的传统精髓,弘扬古筝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价值取向,使古筝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播和发扬。

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

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

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筝是中国文化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心灵深处,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筝的起源、分类、演奏技巧以及音乐作品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以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商代筝的样式简单,通常只有数根弦,并用于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筝逐渐发展,不断改良扩充了弦的数量。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筝,如七弦筝、十三弦筝等。

而到了汉代,五十三弦的箜篌出现,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筝乐器。

中国古代筝可分为两大类,即徽派筝和京派筝。

徽派筝是指出自安徽一带,以徽州箜篌为主要代表的筝乐风格,具有深情厚谊的音乐特色。

而京派筝则是指出自北京地区,以京胡、京箜篌等乐器为主要代表的筝乐风格,其音乐语言较为优雅高亢。

古代筝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

演奏筝的人通常坐下来,用手指弹奏筝弦,手指借助筝盖的凸突来触动,可以发出不同音色。

演奏者需要有丰富的音乐造诣和独特的技巧,以便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的情感。

筝音乐作品是中国古代筝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多以古诗、古乐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

比如《广陵散》,该曲是古代筝乐中最早的一部以地名命名的曲子,被誉为筝曲中的“绝品”,其曲调悠扬优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还有《阳关三叠》,该曲是中国最早完整记谱的筝曲之一,以描绘阳关美景为主题,曲调饶有情调,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还有《秋胡赋》、《广陵散》等一系列筝曲都是中国古代筝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给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筝乐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丰富了古代音乐的体裁和风格。

而在宋代,筝乐成为社交场合和日常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筝乐逐渐融入民间音乐,成为各种戏曲和民歌的重要伴奏乐器。

现代中国筝乐演奏家以器乐领域为主,如叶小纲、阎肃等,为中国筝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论古筝文化发展和影响

论古筝文化发展和影响

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古筝也叫“秦筝”,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筝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其中以秦国(现省)最为盛行,在有据可查,较早的并较为确切证实筝存在和流传的史料《史记.斯谏逐客书》中就有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到了晋代,筝被称之为“仁智之器”。

而在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这都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民间乐器了。

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

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可见筝在民间的流行的广泛性。

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

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中国传统古筝作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的代表性乐器,拥有着长远而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千年间,古筝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在民间艺术中频繁出现,同时也成为了宫廷音乐艺术的代表。

而在现代,随着民俗文化的兴盛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复兴,古筝的传承与创新也变得更加重要。

传统的中国古筝音乐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比如说,“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其中的旋律灵感取自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流动,这首曲子悠远动听,非常具有中国的特色和气质。

还有“太阳出东方”这首曲子,虽然是古朴的中国传统曲目,但是其中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此外,中国传统古筝的另一个经典代表曲目就是“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欢快,节奏明快,充满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随着音乐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和儿童开始对古筝音乐感兴趣。

此时,传统的中国古筝音乐也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观众的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古筝音乐的创作和表现形式的更新。

比如,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古筝的音色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混合,从而创造出更加富于现代气息的音乐作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筝的传承与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也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

同时,与此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为古筝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总之,传承与开发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中国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古筝在中国的传承和开发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古筝的传承和
开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古筝的传承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的。

古筝的技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徒制度,
传统上只有有人才和艺术家才能获得学习古筝的机会。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证了技艺的传
承和发展,还使古筝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中,古筝的传承方式面临着
一定的困境。

古筝的学习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筝的技艺。

古筝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古筝的传承与开发还表现在对古筝音乐的记录和传播上。

古筝音乐的记录和传播是保
证其传承和开发的重要环节。

早期的古筝音乐记录主要依靠传统的乐谱和口传方式,但这
种方式存在着不稳定和易于丢失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古筝音乐的记录和传播逐
渐趋于规范和智能化。

目前,一些音乐学院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发出了一些专门记录和传播
古筝音乐的软件和设备,使古筝音乐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广泛。

中国古筝的传承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传承古筝需要历经千锤百炼,需要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开发古筝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以适应现代乐坛的需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让中国古筝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魅力,走向更广
阔的舞台。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并重的课题,如何将古筝艺术传承下去,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古筝艺术的传承。

古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筝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音乐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筝在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是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形式,被誉为“天官赐琴”。

在乐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古筝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筝曾经被批判和排斥,古筝艺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古筝演奏者和制作者都受到了重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古筝的传承渐渐得到了重视,一大批古筝演奏家和制作家投身到古筝艺术的传承中,努力传承和发扬古筝的优秀传统。

例如范宗沛、翁加林等一批古筝大师,他们不仅在古筝演奏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对古筝音乐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努力使得古筝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当代中国音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筝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古筝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古筝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现代音乐领域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随着音乐技术的不断进步,古筝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融合和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在国内外音乐界,出现了不少将古筝与其他音乐风格融合的音乐家,如阿鲁西、戴梦得等音乐人,他们将古筝和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系列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作品既保留了古筝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

政府在文化政策制定和经济投入方面,应该给予古筝音乐更多的支持,鼓励和推动古筝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古筝音乐的推广和传承工作中来,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论坛等活动,向更多人宣传古筝音乐的魅力,唤起人们对古筝音乐的兴趣。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推动古筝艺术迈向世界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筝艺术的继承是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音色婉转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画面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古筝艺术的继承,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创造的美妙音乐,了解古代的生活和文化,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自古以来,古筝音乐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手法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音乐在国际间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古筝艺术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等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古筝作品,使古筝艺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还需要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可以通过加入新的技巧、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和现代感的古筝作品。

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如电子音效、多媒体等,使古筝艺术更具现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需要重视教育与培养新一代古筝艺术家。

只有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接触古筝,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和培训机构,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古筝艺术的精髓,并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古筝艺术家,并推动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推动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机遇。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并且重视教育与培养新一代古筝艺术家,才能够让古筝艺术焕发新的活力,继承创新、发展壮大。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 引言1.1 古筝艺术的历史传承古筝艺术的历史传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筝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古代,古筝常常被用于宫廷音乐和宴会娱乐,被认为是高雅文化的象征。

古筝的历史传承体现在传统的曲谱、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上。

许多古代名曲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至今仍然被传颂。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艺术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在唐代,著名音乐家李冰制定了古筝谱谱法,为古筝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丁仙华更是将古筝的演奏技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古筝演奏的黄金时期。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古筝艺术不仅在中国深深扎根,还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今,古筝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2 古筝艺术的现状古筝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目前,古筝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许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校都设立了古筝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古筝演奏人才,为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古筝艺术也逐渐融入了各种艺术形式中,如与现代舞蹈、戏曲、声乐等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的形式。

许多古筝演奏家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音乐节和演出活动,为古筝艺术的传播推动了更广泛的空间。

古筝艺术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古筝,或者在自己的国家组建古筝乐团,演奏传播中国古筝音乐文化。

古筝艺术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古筝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1.3 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古筝艺术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古筝艺术将会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通过融入当代元素和创新表现方式,使古筝音乐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古筝也叫“秦筝”,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筝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其中以秦国(现陕西省)最为盛行,在有据可查,较早的并较为确切证实筝存在和流传的史料《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就有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到了晋代,筝被称之为“仁智之器”。

而在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这都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民间乐器了。

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

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可见筝在民间的流行的广泛性。

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

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

据明代《敦煌实录》云:“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

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有记载:“筝似瑟而小,十四弦。

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

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

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有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主要筝流派。

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

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

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

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

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文化越来越走近人民的生活,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流畅动听的曲调,款款大方的演奏姿势,使得古筝越来越赢得青少年的青睐,使它成为唯一能够与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的民族乐器。

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由于海内外五百万人在学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之势。

古筝文化不仅仅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虽然我国的古筝文化传播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传播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却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越传播的福音。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㈠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

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

”典雅的音乐文化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辞雅致,犹如新出的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

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

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

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

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

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

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

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

《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

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

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

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

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

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

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

《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

㈡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

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

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

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㈢古筝文化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

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

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

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

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

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

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

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

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

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

三﹑古筝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

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

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

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㈠古筝文化的社会功能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

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

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

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

5.文人的自娱自乐。

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

7.秦楼馆舍。

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

8.国际友好交流。

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