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意念调息对人体甲皱微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简单解释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简单解释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是指通过意念或意识来调动和运用体内的气息或能量,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灵提升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和内功修炼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养生、医疗保健和心理调节等领域。
意念是人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力量,而气是存在于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中的一种能量。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的流动和调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以意行气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意识和意念的引导,调动和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使其达到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提升。
要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意识和意念。
意识是人脑中产生的一种主动的思维活动,而意念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体验的主观反应。
通过培养正确的意识和意念,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体内的气息和能量上,从而使其得到调和和协调。
其次,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气的流动的一种方式,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帮助人体吸纳外界的气息和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气血。
常见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小腹呼吸等。
通过呼吸练习,可以慢慢调整和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提升的效果。
此外,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还需要适当的动作和姿势。
在气功和内功修炼中,动作和姿势被认为是调节和引导气血运行的关键。
常见的动作包括站姿、坐姿、蹲姿等,这些动作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姿态来促进体内气的流动和运行。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练习。
练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需要耐心和毅力,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和提升。
同时,练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调动体内的气息和能量。
总之,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是一种通过意识和意念来调动和运用体内气息的方法,并通过调整呼吸、动作和姿势来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灵提升的目的。
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和内功修炼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养生、医疗保健和心理调节等领域。
道士炼气诀:呼吸、意念与姿势的修炼之道

道士炼气诀:呼吸、意念与姿势的修炼之道道士的炼气诀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呼吸、意念和姿势的调整,旨在增强人体的内气、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养生、强身、治病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下是对道士炼气诀的详细解释:一、呼吸调整呼吸在炼气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调息”或“吐纳”。
1.自然呼吸:即一般的生理状态下的呼吸,微加意念而进行有意识的呼吸。
通过自然呼吸的锻炼,逐渐加以意识导引,加强顺自然呼吸的腹式运动。
吸气时,轻轻用意念使腹肌放松,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轻轻用意念使腹肌收缩。
2.逆腹式呼吸:是练气导气和发功中主要的一种呼吸方法。
吸气时用意念支配腹肌逐渐收缩,腹部凹下;呼气时用意念支配腹肌逐渐放松隆起。
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这种呼吸就成为练功过程中一种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了。
逆腹式呼吸锻炼逐渐熟练后,可配合提肛动作,即吸气时肛门微缩,前阴微收;呼气时肛门及阴部同时放松。
3.潜息与胎息:潜息是经过长期的气功锻炼形成的呼吸高度柔和状态下出现的一种呼吸;胎息则是比潜息更柔和的腹式呼吸,腹部几乎不动,而感到脐部在呼吸。
这两种呼吸在古代文献中都被描述得很神秘,实际上是练气达到高度熟练时的自然表现,不可强求。
二、意念运用意念在炼气中同样重要,被称为“调心”或“心法”。
1.意守:将意念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如丹田、涌泉、劳宫等。
通过意守可以凝聚内气,促进气血循环。
2.导引:意念随气在经络中运行,引导内气按照一定的路线流动。
这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假借:在练功中提出一种假借现象,通过意念的锻炼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气的感应。
如抚球、按气、贯气等。
三、姿势调整正确的姿势对于炼气至关重要。
1.坐式:端坐在宽平的方凳上,两足平行踏地,膝关节屈成90度,身体端正。
手心向下轻轻放在大腿上,两肘自然弯曲,头端正,下颌微收,腰背正直,垂肩含胸,口眼轻闭,舌抵上腭。
2.卧式:侧身卧于床上(左右侧卧均可),身成微弓形,头略向胸收,平稳着枕。
意念的功效

意念治疗法一.气的定义在气功学中把经胳学说、阴阳平衡学说、五行生克学说作为基本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导着气功应用的发展。
但它并没有解决气的本质性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实践,至使气功疗法十分落后。
另外,由于气的定义不明,和特异功能的普遍承认,在气功界出现以气功反科学,唯气功为尊的错误现象。
所以给气功下一个定整的、科学的定义,十分必要。
本文着重讨论气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医疗上的应用。
在生命体内存在着一种表征生命力旺与弱的能量叫做意识能量。
它的生命的本源,意识能量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意识能量不足,生命力就衰弱。
意念可以使意识能量改变,意念做功的大小等于意识能量的改变量。
气是一种场性物质,具有意识能量。
意可使气变化,具有做功本领。
气的存在空间是生命体内部及意的场性分布区域。
意的场性分布区域是指意念作用的中心区域及其周围可意识的空间。
存在可意识空间是由于意识能量从意作用中心区域向周围扩散,使周围存在意识能量而被意识。
气与意同步产生却不同步消失。
当意过后,气则会逐渐扩散而减弱。
气的强度决定于意的强度和作用时间。
意的强度是指意念的兴奋相对于杂念思绪被压抑的对比值。
时间方面,气随意作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当气强到一定极限,意不能定气,气则会自然向周围扩散。
气不存于记录的思想文字当中,文字只能作为一种信息,被读者吸收而生意生气。
气功是以意练气、练身的功夫。
经典气功理论把呼吸气、内气、外气定义为气,可见经典气功概念的命名是拟物命名法。
由于“三气”是意守对象或练功的产物,具有意识能量,具的气的属性,把它当作狭义的气,在练功实践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把气定义为场性物质,有较严密的物理意义,可较广泛地理解气功现象并指导气功实践。
二.机体与意气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
机体与意气构成统一的生命体。
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与气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
人的机体如肌肉、器官、手足等,就其物质属性而言,是无意识的,这是独立性的一面。
气有强弱变化,用意可以使气变强。
真气运行法案例

真气运行法案例
【最新版】
目录
1.真气运行法的概念与起源
2.真气运行法的作用与效果
3.真气运行法的实践案例
4.真气运行法在当代的应用和价值
正文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源自我国古代的养生方法,旨在通过调息、打坐等手段来调节体内的真气,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这种方法起源于道教,并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真气运行法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练习真气运行法,人们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缓解压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同时,真气运行法还能够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在实际生活中,真气运行法被广泛应用于养生、康复等领域。
许多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真气运行法,成功地改善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比如,有些长期坚持练习真气运行法的人,不仅身体更加健康,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当代社会,真气运行法依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调节身心健康。
真气运行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科学的养生方法,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第1页共1页。
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

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气功修炼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意念调节等方法,以达到调理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和身心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气功修炼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意念调节等方法,以达到调理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气功修炼方法,如下所述:1. 调整呼吸: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调息法”,即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缓急、长短等来调节身心。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加氧气供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2. 运动身体: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运动身体的方法,如“五禽戏”、“六字诀”等。
这些方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结合呼吸和意念调节,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 意念调节: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意念调节的方法,如“意守一”,即通过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使意念集中在一个点上。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增强意志力。
二、黄帝内经中的身心调理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身心的统一,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因此,身心调理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些身心调理的方法,如下所述:1. 调整饮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饮食宜节”,即饮食要适量,不可过量或过少。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2. 调整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起居有常”,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合理的作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预防疲劳和失眠等问题。
3. 调整情绪: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志和调”,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合理的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增强抵抗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的意义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在黄帝内经中被视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气功养生:调息、调心、调身

气功养生:调息、调心、调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气功养生调息调:调整、调理的意思。
息:一指呼吸;二指呼吸间的停顿;三指精神的安宁。
调息有多种呼吸方式,最主要的有两种呼吸方式: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膜下降,把腹内脏器往下推,腹部向前鼓出;呼气时膈膜上升,恢复原来位置,腹内脏器上升,腹部凹入。
它可以加大肺的换气量,对腹腔脏器起到按摩作用。
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凸起。
吸气时膈膜下降,腹部的收缩,实际增加了腹压。
这种呼吸方式的好处是:能使上、下二气往一块聚,吸气时小腹收缩,会阴上提,先天气随之往上提,呼气时后天气往下推,两个气往一块聚,能使丹田气更集中、更加强。
调息的作用:1.用于止念和入静;2.改变人的气质,调节机体的阴阳;3.促进体内真气的运行;4.促进气机的升降开合;5.炼精化气的重要手段。
气功养生调心调心也称调神,通过对神的修炼,可以影响、改变整个大脑和全身的生理效应。
心理效应,这也是气功能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缓衰老和开发潜能的根本所在。
调心可以通过存想、意守等方法来实现,其中意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璧如:意守下丹田可以培补肾之元气,也称“筑基”之法;意守命门能补命门三火,使肾之元阳发挥对全身的温煦作用。
气功养生调身调身就是运用意识引动形体,使之符合炼功的要求。
调身能增强脏腑的功能,尤其是周身导引的动功。
调身能使全身各部门变得十分灵活,而且能疏通经络,和畅气血。
舒展的练功姿式和调心相配合,能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促使气血的运行。
四肢、肌肉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此外,还能舒筋活络,强健骨骼关节。
动功中的调身效应,是气功能全面增强人体体质的机理。
中医气功养生保健法: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中医气功养生保健法: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在《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讲的是气功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意义。
气功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是通过意念、呼吸与身体的调整锻炼,即调心、调息和调形的方法,使人体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和调,以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呼吸精气肌肉若一“呼吸精气”,即气功中的调息法,指通过呼吸运动的调节来促进真气即肾气、元气的运行。
通过呼吸吐纳,吸收自然界精纯的清气,排出人体代谢后的浊气,可以调理肺气,使气机协调,经脉畅通,元气、肾气因此就能周流全身而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独立守神”,属气功中的调心法,有时亦称调意即意念调控。
调心法的基本要求,《上古天真论》明言:“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
“精神内守”,即意守入静、以神御气。
两者均指思想安定清静,顺其自然,是气功调心入静的基本要求。
“肌肉若一”,“若一”即始终如一,即通过气功锻炼,使全身肌肉筋骨形体各部达到高度的协调,此属调形的范围。
此外,肌肉若一亦可理解为肌肉皮肤始终如一、保持青春而不易衰老的养生效果。
气功锻炼静心调息气功是一种以调心、调息、调形为手段,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为目的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调心是指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是指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是指各种适宜的身体锻炼,可使气血周流,脏腑和调。
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得精足、气充、神全,身体自然强盛,衰老自然推迟,生命亦会延长。
气功锻炼的基本要求调心,主要是“存想”。
意念想象一个场景画面并意守这个画面,在融入感受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性,是强化精神的一种方式,也是冥想、坐禅、练气前平静心情的一种方法。
调息即“吐纳”是冥想和气功等传统养生方法中对于呼吸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其中“吐”解释为呼气、释放、同化;“纳”解释为吸气、吸收、内敛。
调息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调息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所谓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吸。
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
调息,主指调整肺呼吸。
使之达到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古人称之为“呼吸绵绵,若有若无”的地步,进而对内呼吸也产生良好影响。
通过调息,首先是呼吸频率逐渐减少。
由常人的每分钟14次左右,可以逐渐减少至6次、5次、4次,个别人可以减少至1至2次呼吸。
由于呼吸缓慢深长,致使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明显加大。
调息锻炼一段时间后可由常人的2、3公分增加至6、10甚或12公分。
实验表明:膈肌下降1公分,其肺活量可以加大近300毫升,可见调息锻炼时对肺活量的提高是如何明显。
调息锻炼一定时间后,肺脏每分钟通气量可以减少20—30%,而潮气量则有明显增加。
有人观察到可增加78%。
调息时肺泡气二氧化碳成分增高,氧的成分减少。
但这并非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而是调息的特有作用。
此时调息者不但无缺氧之感,反而觉得呼吸通畅,头脑清晰,全身舒适。
通过调息锻炼还可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
当加强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减低。
当加强吸气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加强吸气或加强呼气的办法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调息锻炼时,由于深长呼吸的形成,胸腔闸压加大,回心血量自然增加,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的加强。
又由于横膈的上下活动幅度明显加大,也会对肝脾胃肠给予节奏温和的按柔,改善和加强整个消化道的功能。
功后食欲良好,食量大增就是明证。
还由于细缓深长的呼吸形式形成,颇有助于心静神宁的获得和加强。
所谓“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而神宁则睡即安矣.这也是超觉调息睡眠仪能有效的治疗失眠的内因之一.看来,通过调息不但能对呼吸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对循环消化系统和练功入静等多方面也会有良好的作用。
古人称一呼一吸为一息,所以调整呼吸又称为调息.每天临睡前使用超觉调息睡眠仪,做10分钟~20分钟深,匀,细,缓,长的深呼吸调息锻炼,可以减慢心跳的速度,减少神经张力,降低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圈分娄号 : 9 2 R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5 7 ( 02 0 0 4 0 10 2 6 2 0 )2 1 5 2
显微 仪 观 察 左 手 无 名 指 甲皱 远 端第 一 捧 微 循 环 管 袢 , 改进 用
囝组患 病 虚女 倒究 为阴 习虚 月4 1院 ,1 阴 班真 至对 女者 资组 虚0 学象 研4 2接 6气 料钎 5- 1p 组3 员运 月为 究中 例, 与1 和医 ,平 甘行 对0 5例 .9 方. 6功 囊2 男4 阳辨 肃均 平男 法岁 例法 虚证 中年 1学 均龄 . 慢分 51 本阳 医5 年 组9 例 性 研 学 . 龄 ,
维普资讯
16 4
Chn s c ie fTrdt n l iee Me iie ieeAr hvso a io a Chn s dcn i
Ap i2 0 V o 20, No r 0 2 l l 2
,
虽然 降低 , 但并无显著性 差异, 而练功 前后 自身对 照却有韫 显著 的差 异( <0 0 )其差值与正常组 比较 也有 显著性意 P .1 , 义( <00 )色泽异常 、 P 5; 袢顶 出血 、 态及流 态积分等指标 形 在练功前均高于正常 对照组, 练功后 各项指 标有 明显改善 , 其差值与正 常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提示真气意念 功法 可改善阴虚患 者微 循环 的缺血状 态。阳虚 组上述各 指标 的 组问 比较与 自身对照差异更大, 提示该组 以过 度充盈 和瘀滞
频率与幅度增 大或减小 . 呼吸节律 处 于生物 学 稳态后 , 使 调 息凝神. 屏弃杂念 . 大脑皮 层意识 集 中于脐下 三寸丹 田之 使
处 . 天 练 功 两 次 . 次 1 。3 每 每 h 0天 为 1疗 程 。 对 照 组 取 坐
功后微循环流态 明显趋于 好转。阳虚 组患者 利表 现为大量 管袢过度充盈. 管径粗短. 血流在微 循环 中癀滞, 流速 明显缓 慢( 以粒线流与粒流 为主 )微 血管色 泽 基本呈 暗红色 . . 管袢 排 列紊 乱、 螺旋及袢厦扩 张等 畸型 多见, 出血 明显 ; 练功后微
L 幻 , 。 。
数 血缺为 阳组者微环 态 以管 … 点 微管 血主 虚患的循状 则血色 ,
( 上接 第 1 4万 ) 能 , 4 功 完成 了 整 体 的功 能 作 用 。 高 级 活 动 不 奋 . 卫 畅 通 , 气 充 沛, 精 化 气 , 气 化 神 ” 就 能 够 提 高 营 元 炼 炼 , 免 疫功 能 . 生 保 健 , 养 防治 疾 病 。
善 幅度 远较 阴虚组为 大。练功前后 MC各 项指 标的 自身 与
组 间 比较 : 见表 1 详 。
衰 1 练功前后对 M C形态爰流志影响的 自 与组 间比较 C :s 身 xt D :
从附表可见 . 练功前后对 MC形 态及流态影 响的 自身与 收稿 日期 :02 0 1 。 2 0 1 8 作者简介 : 剂家骏 (9 6 . 山东历城人 。教授 。 14 一) 男, 组 间比较。 阴虚组微循 环清 晰度在练功前 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
为 其特 征的 微 循 环 机 能 状 态 比 微 循 环 少 数 管 袢 血 流 增速 、 多数 管 袢 充 盈不 良、 血 的 阴 虚 组 更 差 , 练 功 后 改 善 的 幅 缺 而 度 也 较 明显 。
泽 暗红 、 充盈过度 、 流缓慢 和瘀 滞为 主。练 功后上 述 两组 血 的微循环形态与流态都 有显著 改善 , 从而 使阴虚 和 阳虚 患者 手部的微循 环不同程度 的缺血性 缺氧状 态和瘀 血性 缺氧状
代 谢 紊 乱 6例 、 性 胃 炎及 胃溃 疡 1 慢 3例 、 性 肝 炎 9钎 . 慢 各 种 疾 病 的西 医 诊 断 按 现 行 国 家 统 一 标 准 执行 。
中医辨证标准 :6 患者按 中医辨证标准分为阴虚与阳 5例
虚 两组 , 种 虚 证 辨 证 标 准 根 据 全 国 虚 证 专 业 委 员 会 18 各 96 年 5月 修 订 的 ( 医 虚 证 参 考 标 准) 一 行 。 中 口执
态得 到 缓 解 和 改 善 , 可 能 是 练 功 后 产 生 手 部 发 热 、 红 的 这 发
重要 机 理 之 一 。
虽 然真气意 念调 息 引起 微循环 机能状态得 到 改善 的详
细机 理 还 需 要 不 断 进 行 深入 研 究 . 笔 者认 为 下 列 两 看 法 但 仍 然 有 它 的 积 极 意 义 和影 响 :
[] 1 翁维 良, 关 于 血癀 { 活 血 化癀 治 疗 研 究 方 向探 折 I] 中 医 荨 正与 J 杂 志 1 9 ,7 1 )7 4 9 5 3 (2 :4 [] 2 中国 中 西 医结 台 研 究 会 中 医虚 证 辨 证 参 考 标 准 [ ] 中西 医 结 台 C
杂 志 .9 6 6 1 )5 8 18 .( 0 :9 3 Gaog W . ei 。 me l l h s t  ̄ 2heio , o g . ] nn F R v w J dc yio -1 t dtn L ne e ap o g i
流缓慢瘵滞为其特枉 练功后两组擞循环机能状 态均 得到显 著改善。结论 : 气意念调 息功法对 组织细 胞和血 液在擞 循环 真
赴 所 进 行 的枷 质 交 换 的调 控 这 一 关 键作 用 . 可 能是 它 整体 调 整功 效 的 有 最 后岱 路” 。 关 键 词 : 气意 念调 息 : 真 擞 循环 ; 最 后 公 路 应 效
本的生命活动和最本质 的生命表现 。微循环机能的障碍, 按 中医观 点认识, 则是不 同痰病在一定时期、 发展到一定阶段, 由
于 阴阳失 衡、 气血 不 涠、 热 凝 结 、 湿 郁 阻 等 多 种 因素 导致 的 寒 痰 以“ 络 入 、多瘀” 其共性 的 矛盾 的结果 。 为 就 文 所 观察 到 的 指 标分 析 , 虚 组 患 者 的 微 循 环 状 态 阴 以血管 色泽 淡红 、 充盈度 受 限、 血毛细血 管血流 加速 而多 通
诊 断标 准 4 p 72-96岁 }2 殳 5例 正 常 人 作 为 对 照 组 , 1 男 4例 , 女
的 田、 氏方法【观 察徽循环有关指 标, 牛 1 并计算各项分值。
西 医诊 断 标 准 :6 患 者 的 主要 西 医 诊 断 病 5例
种为 : 心脑血管 疾病 2 1倒、 内分 泌功能失调 7钎、 脂质 与糖
摘
70 0 ) 3 0 0
要: 观察 了阴虚和阳虚患者在真 气意盘调 惠功法训练前后 甲皱擞循环 的流态和形态。方 法: 奎部 5 6例 慢性 病患者 由
真 气运 行 创 始 人 李 少 波 教授 亲 白指 导 蚌 习 静 功 五 步击 , 坐 位 , 旱 留意 呼 吸 意 禽 自然 相 琏 . 免 刻 意 促 使 呼吸 运 动 的 频 率 取 用 避 与 幅 度 增 大 或减 ・, 呼吸 节律 处 干生 物 学 稳 志 后 . 息 凝 神 . 弃 杂 念 . 大 脑 皮 层 意 识 集 中 干 脐 下 三 寸 丹 田之 处 , 天 蚌 J使 、 调 屏 使 每
练功 前后对 虚证 患者 MC机能的影响 : 与正常对照组 相
比 . 虚 组 患者 表现 为 多数 管 袢 不 充 盈 , 径 细 而 短 , 液 相 阴 管 血 对 集 中 于 通 血 毛 细 血 管 及 其 周 围管 袢 . 速 较 快 , 血 管 色 流 微 泽 多 数 呈 淡红 色 , 分 呈 交 叉 畸 形 . 典 型 的 缺 血 型 变 化 ; 部 为 练
循 环状 态 明显 好 转 , 然 机 能 状 态 仍 不 如 阴 虚 组 良好 . 改 虽 但
位. 每次 1 , h 每天两次 , 限制其 体位. 但不 限制或诱导大 脑皮
层 的意 识 思维 活动 。
②检测方法 : 在疗程开始 前一 日与疗 程结 束后第 2天早
晨 进行 微 循 环 观 察 室 温 要 求 1 ±3 . 2℃ " 空腹 、 饮 水 . C 禁 静 坐 休 息 1 ~2mn后 , 坐 位用 WX—I 多 部 位 电脑 微 循 环 5 0i 取 I 型
是低级运动 的综合, 发挥 了高级协同功能的主宰 作用。整合 的本质 , 就是平衡 。因而盔 络是生命 的第一平衡 系统
如 图 所示 : 系 统 ( 恒 之 府 ) 巨 奇
气 化生命 , 一中医对生命 认识 的经络基础 理论 . 导 这 指
中 医实 践 , 千 年 来 已 形 成 了 诸 多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医 理 论 学 几 说 。张 仲 景 的 一 部 ( 寒 杂 病 论 ) 伤 总结 出 3 7法 1 3方 , 是 9 1 就
2 结 果
和 中医脉象 、 舌苔 、 症候与辨证的检查 申请卡 . 先按 中医辨证 结果分组 . 再接组分别接受检测 。 研兜方 法 ①意念 功法 : 部 5 全 6例慢性 病 患者 由真 气
运 行 功法 创 始 ^ 李步 渡教 授 亲 自指导 练 习 静 功 五 步 法 . 坐 取 位 , 耳 留意 呼 吸, 念 自然 相 随 . 免 刻 意 促 使 呼 吸 运 动 的 用 意 避Fra bibliotek3 讨
论
中 医典 籍 中 早 有
血液循 环晟 根 本 的 功 能是 进 行 血 渍 和 组 织 之 间的 物 质 交 捶. 这一 过 程就是 在微 循 环 处 得 以 实现 的
九病人 络 ”“ 、百病 皆瘀 说 , 中“ 即指 微 循 环 毛 细血 管 . 之 其 络 “ 也 包 括微循 环 聩 血 、 滞 等血 流 障碍 的状 态 。组 织 和血 渡 癣 瘀 之 间在微 循环 部位 所进行 的物 质交 换和新 陈代 谢 是 生物 体最 基
功 两次 , 次 1 。3 每 h 0天 为 一 疗 程 对 照组 取 坐 位 , 盘 1 , 天 两次 , 制 其 休 位 . 不 限 制 或 诱 导 大 脑 皮 层 的 意 识 思 维 活 每 h每 限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