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一)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_李春青

DOI:10.15981/ ki.dongyu eluncong.2006.01.0072006年1月东岳论丛 Jan.,2006第27卷 第1期Dong Yue Tribune Vo l.27 No.1【名家主持·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反思】 [主持人简介]李春青,男,北京市人,生于1955年9月,文学博士。
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童庆炳先生,攻读研究生。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主要著述有:《艺术直觉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艺术情感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美学与人学———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超越》(法律出版社,1991);《魏晋清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合著);《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前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与古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李 春 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反思;阐释 [摘 要]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值得反思的学术领域,因为古今中西的学术旨趣、价值观念都在这里汇集、碰撞。
在人们普遍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并普遍接受西学影响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这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本身就充满了悖论。
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

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雷恩海 李天保内容提要 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20世纪的唐文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文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文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对百年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文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20世纪 唐文研究 回顾 反思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文章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创作理论趋于成熟,文章体裁臻于完备,各种风格竞放异彩,出现了以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张说、陆贽、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作家,和垂范后世的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
清编 全唐文与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共收有唐五代文三千五百多家、二万二千多篇;近年来霍松林主编 新编全唐五代文(未出)又增收一万一千余篇,这样,存世唐代文章约达三万四千篇。
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其研究却是颇为沉寂的。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历史已经百年,相对于成果丰硕的唐诗研究和唐五代词研究,唐文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研究成果的单薄、研究领域之逼仄以及研究方法之单一,与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是极不相称的,也是令人焦虑的。
唐文研究的严重滞后,也拖累了其他研究领域向更为深广境地的拓展。
因此,有必要对20世纪的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总结研究成就,认识不足,探讨热点问题,正视盲点,以期开拓唐文研究的新境界,促进唐代文学研究乃至唐代文化研究的繁荣。
解放前的唐文研究的回顾(1900-1949)解放前的唐文研究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状态,就发表的论文而言,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收录了1905-1949年有关唐文研究的论文题目46篇,其中,有关唐代古文的就有39篇。
例如,罗根泽研究唐代古文运动和理论的 唐代早期古文文论( 学风,第五卷,1935年第8期),胡怀琛研究有关韩愈、柳宗元文的 韩柳欧苏文之渊源( 国学,1卷2期,1926年10月),叶圣陶研究韩愈单篇古文的 略谈韩愈<答李翊书>( 国文杂志,创刊号, 1942年8月)等;而有关唐骈文研究的仅有2篇,即曾了若研究唐代骈文古文演变历程的 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论( 史学专刊,1935第一卷),李泽的 藤王阁小序( 国粹学报,4-6号)。
近30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后 ,先 后 成 立 了许 多 有 关 唐 代 文 学 的
学 术 团 体 。1 8 四 川 成 立 了成 都 杜 甫 研 究 会 ( 9 7年 改 9 0年 18
名 为 四川 省 杜 甫 研 究 会 ,1 9 9 9年 更 名 为 四 川 省 杜 甫 学 会 ) , 这 是 新 时 期 成 立 的第 一 个 有 关 唐 代 作 家 的 研 究 学 会 。 紧 随
纵 深 发 展 ,研 究 方 法 需 要 融 会 贯 通 , 国 际 学术 交 流 有 待 加 强 。
[ 键 词 ]唐 代 文 学 ;近 3 关 O年 ;研 究 机 构 ;研 究 成 果 [ 图分 类 号 ]I 0 . 中 62 2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1 2 2 1 ) 50 3—7 文 0 19 6 (0 0 0—0 90
Vo1 7 No. .4 5
近 3 唐 代 文 学研 学 图 书 馆 ,甘 肃 兰 州 7 0 7 ) 西 30 0
[ 摘
要]近 3 O年 ,在 唐 代 文 学 研 究 领 域 ,成 立 了 许 多 相 关 的 研 究 机 构 和 学 术 团体 ,举 行 了 大量 的 学 术 活 动 ,促 使 唐
对 加 深 唐 代 文 学 研 究 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这 是 新 时 期 唐 代 文 学 研究 的 重 要 特 点 。
其 后 ,18 年 在 西 安成 立 了 中 国唐 代 文 学 学 会 ,这 是 唐 代 92
文学 研 究 史 上 的 一 次 重 要 事 件 ,它 标 志 着 唐 代 文 学 研 究 开 始 走 向正 规 、 健 康 、有 组 织 的 学 术 的 道 路 。 这 不 但 对 于 整 个 唐 代 文 学 研 究 有 导 向 作 用 , 而 且 也 带 动 了其 他 有 关 唐 代 文 学 研 究 会 的 成 立 。其 后 , 四川 省 李 白 研 究 会 ( 9 4四川 18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摘要】二十世纪是文学理论探讨的重要时期,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文章从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的起源谈起,逐步介绍了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回顾,探讨了它们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文章总结了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内涵,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起源,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跨文化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在文学理论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者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旨在总结过去的成果,探讨理论的发展轨迹,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涉及了各种学派和思潮,如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理论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迸发出独特的光芒,推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回顾这些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化批评和跨文化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这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跨学科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正文2.1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的起源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美国。
在当时的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学理论的批评和反思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并试图探讨更加深入的文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

20世纪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20世纪80年代,有利的学术环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
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重新认识、唐代文思想史的研究、佛道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而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倾向性的不足。
【关词】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回顾20世纪80代的唐代文学研究,历了一个从复苏到荣的过程;伴随着繁荣的研究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断进行开拓和深化,进入了90代既繁荣又深刻自省的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转,意识形态领域极左思潮不断得清算,80年代初的代文学研究确实存在着一个“复苏的过程。
如果将这个“复”理解为对十年“文革”中扰乱了的学术秩序拨乱反正,则这个“复苏”的过程短暂,因为与此同时,正常的、有严格学术规范的研究已蓬勃展开80年出版的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不计,81年出版的优秀学术著作即谭优学《唐代诗人行年考》、刘扬《唐诗通论》、裴斐李白十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沈祖《唐人七绝诗浅释》、东润《杜甫叙论》、陈铁民忠义《岑参集校注》等。
许优秀的论文尚不计。
半塘《唐声诗》上下编近90字的巨著是82年出版的,据作者“跋”,此书始撰于50年代,是其《戏弄》的“伴侣”之作具体到任半塘,其研究的步即无“复苏”可言。
当文革”极左思潮横行之,大部分研究者不过是“舍则藏”而已,一旦治气候适宜,真正意义学术研究即告开始。
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也是有表性的。
对李商隐及其诗歌,50年代起,就有“唯美主义”的价,研究者寥寥,成果也微。
70代,李商隐被无端戴上法诗人桂冠,所谓的研究文连篇累牍,但都陷入“儒法斗争”的泥淖里。
80年代初,吴调公即有系列李商隐研究文写出,至82年结集出版《李商隐究》。
作者在“后记”中追述其从恋到研究李商隐的40余年程,其研究的路径并未“儒法斗争”而有中辍或改辙,一旦坚冰破,则40余年的学术积便喷薄而出。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21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观点,汲取研究成果,并对他们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设想,共同推进语言的研究和发展。
因此,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对各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
一、语言学研究发展历程 赵世开认为,语言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代:传统语言学或称“语文学”(公元前 5 世纪到 18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19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20 世纪上半叶);生成语言学(20 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
1.传统语言学。
主要是对词汇的意义进行解释,只是一种前语言学时期的理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
2.历史比较语言学。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属关系,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来寻找共同来源。
刘润清在《西方语言学流派》中概括了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提出人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大量语言现象的研究,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整个19 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 ,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着力于需找语言的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事实,因而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二、20世纪语言学三大革命的回顾和反思 语言学史上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是 20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20 世纪前六十年,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倾向,以描写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特点、结构关系为主。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TG 学派)从描写语言行为转为解释人的语言能力,关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这是对结构主义学派的一次变革。
之后的认知语言学从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出发,强调认知、现实、语言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另一场革命。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
研究也愈发深入。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国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
著作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独
特魅力。
二十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
更着眼于文学与时代、历史、文化的关系。
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社会
意义。
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不仅能够欣赏其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在国外学者的笔下,中国文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
他们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框架解读中国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文
学风格、意象符号、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比较文学与其他文
学体裁、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立体和多
元的中国文学图景。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将中国文学作为窗口,通过翻译、评论、论述等形式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国际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丰硕,不仅带来了新的解读方式和视角,还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研究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辉煌的光彩,吸引更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论文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论文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论文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反思,困惑,古代文学,研究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论文本文简介:过去了的20世纪,100年已经成为历史。
它所留下的巨大文化遗产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可以说,客观我们尚未真正步入我们所处的时代。
然而,反思仍旧必要,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摸索为21世纪研究的重现辉煌贡献力量。
在各类的探讨反思中,韩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古老的宏观命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论文本文内容:过去了的20世纪,100年已经成为历史。
它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可以说,客观我们尚未真正步入我们所处的时代。
然而,反思仍旧必要,我们希望以自己的锤炼为21世纪研究的重现巅峰贡献力量。
在相关的探讨反思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宏观越来越开始集中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古老的焦点命题上:即文与笔、今文与古文和中西体及用,许多日益翻新的话语其实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其核心问题并未超出上面的问题界阈。
而对此两个命题的陷入探讨却往往不免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
文与笔之争是研究对象之争,大抵也可以说是研究对象的纯文学与非纯文学之争。
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长期聚焦于古代持续性具有纯文学性质的文本,这样做自然有它充分的理由。
从古代文学发展的表象来看,中国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当代的国度,最为大量文人的存在为之提供了最充分的根据。
不要说那些被文学史常常提起的非专业人员也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连许多几无风雅可言的职业官吏也大都有诗文集行世。
这种风气差不多弥漫于整个中国韩国古代社会。
我们比较三维空间翻阅一本比较正规些的宗谱,与古代正史相一致,谱补遗中差不多都会发现辟有专门的艺文志记载。
倘以客观、科学的眼光来明确要求和看待,那些作品多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里面着的无非官场交际和毫无原创性的僵化文字,但在当时却毫无例外地一股脑儿被视为文学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一)【关键词】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反思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20世纪的唐文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文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文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对百年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文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综述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文章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创作理论趋于成熟,文章体裁臻于完备,各种风格竞放异彩,出现了以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张说、陆贽、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作家,和垂范后世的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
清编《全唐文》与《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共收有唐五代文三千五百多家、二万二千多篇;近年来霍松林主编《新编全唐五代文》(尚未出版)又增收一万一千余篇,这样,存世唐代文章约达三万四千篇。
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其研究却是颇为沉寂的。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历史已经百年,相对于成果丰硕的唐诗研究和唐五代词研究,唐文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研究成果的单薄、研究领域之逼仄以及研究方法之单一,与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是极不相称的,也是令人焦虑的。
唐文研究的严重滞后,也拖累了其他研究领域向更为深广境地的拓展。
因此,有必要对20世纪的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总结研究成就,认识不足,探讨热点问题,正视盲点,以期开拓唐文研究的新境界,促进唐代文学研究乃至唐代文化研究的繁荣。
解放前的唐文研究的回顾(1900-1949)解放前的唐文研究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状态,就发表的论文而言,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沦文索引》,收录了1905-1949年有关唐文研究的论文题目46篇,其中,有关唐代古文的就有39篇。
例如,罗根泽研究唐代古文运动和理论的《唐代早期古文文论》(《学风》,第五卷,1935年第8期),胡怀琛研究有关韩愈、柳宗元文的《韩柳欧苏文之渊源》(《国学》,1卷2期,1926年10月),叶圣陶研究韩愈单篇古文的《略谈韩愈〈答李翊书〉》(《国文杂志》,创刊号,1942年8月)等;而有关唐骈文研究的仅有2篇,即曾了若研究唐代骈文古文演变历程的《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论》(《史学专刊》,1935第一卷),李泽的《藤王阁小序》(《国粹学报》,4-6号)。
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唐文的书目有20余种。
对唐古文进行系统研究的要算30年代王锡昌的《唐代古文运动》(燕京大学学位论文,1935年手抄本)和40年代龚书炽的《唐宋古文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这两本书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钱基博《韩愈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力作,从“古文渊源”、“韩愈行实”、“韩愈佚事”、“韩友四子传”、“韩门弟子记”、“韩文籀诗集”六个方面系统地作了研究,涉及到了韩愈的各个方面。
此外,还有两本散文史著作提到唐文,一本是1937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柱的《中国散文史》,一本是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的方孝岳的《中国散文概论》,这是两部较早的中国散文简史。
其他大部分是普及性书目,研究的水准不是太高。
例如,吴树滋的《唐文观止》(成都,经纬书局,1949年版),还有徐洁庐编、吴虞公校的《唐代文选》(上海大通图书社1936年版)等。
这一时期对唐文进行整理的只有史学大师岑仲勉。
岑氏作于1939年之《读〈全唐文〉札记》,对清编《全唐文》进行了重要的校勘和疏证,厥功甚伟。
此后,岑氏还广泛搜寻了一些唐代的墓志文、碑刻文、石柱刻文等。
以上可大致看出这一时期唐文研究的状况,唐文研究的论文、专着的数量都非常少。
对唐文作家作品的研究上,除了对“古文运动”主将韩愈、柳宗元作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外,其他许多唐文作家研究都是空白。
这显然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关。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起了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变革,解放出了一大批文学爱国人士;同时,一批留学西洋的学者也回到国内,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国内矛盾的上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一边从事民族救亡运动,一边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所以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的各科都缺乏人手、经费的支持。
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唐文研究也是如此。
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八股文”,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广,对封建旧文化的革除极有好处,其负面影响则在于对传统文学否定过多,未能公允地认识传统文学的价值,因此也就导致对唐文关注不够。
其次,就唐代文学研究的内部而言,唐文研究远远逊色于唐诗研究,就连闻一多先生这样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有《唐诗杂论》、《唐诗大系》等著作问世,却未能涉足唐文研究。
造成这一状况,实际上是由唐文的性质决定的。
一般来说,诗是抒情性的,易于读解,文虽然不排除抒情,但实用性更强,且篇幅比诗要长,唐文有许多是墓志铭、碑文、章表疏奏、石刻文等,涉及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易读解,其精美华丽的骈文也不合当时的形势。
还有一个原因是唐文古雅硬直,不如宋文的通俗平柔,对不同风格的偏好,导致唐文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的局面。
建国后三十年的唐文研究(1949-1980)建国后的唐文研究处于起步徘徊时期,此时期唐文研究与当时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有关唐文研究的论文有200多篇。
这些论文几乎青一色地集中在韩愈和柳宗元身上。
尤其是柳宗元,由于被尊为“法家”,所以更加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些研究韩柳的论文,多集中在韩柳思想性的研究上。
如:黄云眉《韩愈的文学评价》(《文史哲》,1956年11期),王达津《韩愈的文学思想及其散文特色》(《河北日报》1962年3月23日),还有唐艮、周惕平《试论柳宗元散文的思想性》(《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9期)等。
此外,对韩柳单篇散文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中对韩愈《师说》的研究是一个亮点,论文的数量达31篇。
柳宗元的《黔之驴》、《永州八记》、《六逆论》、《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封建论》均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他思想性比较强的《封建论》,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论文达27篇。
当然,其中的大部分论文迎合了当时国内的政治气候,所以学术水平不是很高。
由于当时国内政治运动的需要,所以这一段时期的唐文研究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一些论文的题目听起来就像是政治革命的口号,如《坚持前进,反对倒退——读柳宗元〈封建论〉》(大批判组,《福建师大学报》,1974年1期),还有发表于1975年9月25日《新华日报》的论文《甩掉包附,轻装前进—读柳宗元〈蝜蝂传〉所想到的》,广西柳州拖拉机厂的工人还出版了《柳宗元年谱》。
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此类论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如此,这一段时间还是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学术质量的论文,如管希雄的《论韩愈的散文艺术》(《温州师院学报》,1963年1期),振甫的《韩愈的散文的技巧》(《新闻战线》,1959年22-23期);林昭德的《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思想与艺术》(《语文学习》,1959年10期),振甫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长江文艺》,1962年1期)等。
这一时期对其他唐文作家研究不够,许多方面都是空白,倒是杜牧的《阿房宫赋》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青睐,论文有26篇之多,如蓝锡麟的《〈阿房宫赋〉的讽喻特色和写作技巧》(《西南师范院学院学报》,1980年4期)等。
这时期唐文研究的专着,约有6本。
最为著名的是章士钊的《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1年版),共十四册,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体要之部”,按柳集原文编次,逐篇加以深入探讨,包括评论、考证、校笺等几个方面;下部是“通要之部”,按专题分类有关柳宗元文及其诗文的各项问题,如政治、文学、儒佛、韩柳关系等。
该书是章士钊研读柳宗元文数十年的结晶,赞赏柳宗元“唯民为主”的思想倾向,虽扬柳抑韩,存在不少偏颇,但资料丰富,时有新见,瑕不掩玉,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部上乘的学术经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有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中华书局,1962年版),该书叙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唐朝古文运动的主要人物,并从历史学、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唐朝古文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另外4本是关于韩柳的,例如黄云眉的《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钱基博的《韩愈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版),顾易生的《柳宗元》(中华书局1961年版),吴文治的《柳宗元评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等。
总之,建国三十年的唐文研究,研究的面有所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受到时代风潮的左右较重,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尤其是文革十年,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唐文研究处于低谷与徘徊之中。
这一时期的唐文研究也小有成就,但三十年间的研究成果实在令人寒心。
唐代文学研究在失望中徘徊,在徘徊中等待,等待唐文研究走上正规、健康发展的道路。
近二十多年来的唐文研究(1980-2002)改革开放以来,古代文学研究充满了新春的无限生机,这也是近百年唐文研究真正春天的到来,唐文研究开始走上正规、健康、发展的道路。
就发表有关唐文的论文而言,据全国报刊论文文献索引统计:1980-1989年有关唐文研究的论文为218篇,1990-2002年为276篇。
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是前两个阶段八十年的研究总量的两倍。
这些论文按研究内容对象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从整体上探讨唐文研究的论文题目多集中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上。
这也是二十年来唐文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认真分析了“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期、成就等,已经透过表象的描述,深入到发生的背景、特征的总结和内在的联系。
主要沦述古文运动产生原因的主要有:(1)罗宗强《古文运动何以要到韩柳才出来》(《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7期),(2)葛晓旨《论唐宋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学术月刊》,1987年11期),(3)吴湘洲《文以明道和中唐文的新变》(《文学评论》,1996年1期)等;对古文运动作评价的论文主要有:(1)蒋凡《韩愈柳宗元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再评价》(《古代文学理论丛刊》,1979年1期),(2)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文史知识》,1988年4期),(3)陶新民《唐代古文运动冉审视》(《学界》,1997年2期)等。
(二)二十年来对唐文作家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论文,尤其对韩愈和柳宗元的研究是唐文研究中的热点中的焦点。
据全国文献报刊论文索引,1980-2002年间对韩愈文研究的论文有167篇,对柳宗元文研究的也有132篇之多,占该时期唐文研究论文数量的一半强一些。
这些论文的题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多集中在韩愈、柳宗元文的艺术性和单篇散文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