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实习报告
红霉素生产工艺
2013-06-06
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 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生理 活性物质。常将其习惯分类为1、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 类、头孢类等。
2、氨基糖苷素等。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类等。
在环境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执 行,在设备方面应注重设备升级换代。在生产技术方 面可以采取多种工艺,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 离子交换树脂的提取工艺开发新产品。
(一)、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沙土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母斜面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子斜面孢子
种子培养 35 ℃.1:1vvm60~70
一级培养液
种子培养 33~35 ℃,1:1.5vvm35~40h
二级培养液
发酵 31 ℃,1:1vvm 150~160h
发酵液
提取与精制
工艺流程:
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发酵产生的。该 菌以前称为红霉素链霉菌。生产上一般是将 其孢子悬液接入种子罐,种子扩大培养2次后 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后, 再经溶剂萃取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经浓缩结 晶干燥后的成品。
生产步骤一般为:红霉素产生菌的培养、红 霉素的生物合成、发酵、发酵液的预处理和 过滤、红霉素的提取、红霉素的精制。
废渣: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营养废渣和发酵后产生的菌 渣。
废气:主要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异味、有害的气 体。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采用 “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
用微波干燥法干燥湿料废渣,至干废渣 的含水量为8%~12%,用复合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得到的干 废渣在70℃~75℃温度下进行灭酶1 0~15分钟。酶解液加工成多肽和氨基酸 产品或酶解残渣晾晒干制成花卉营养土 。

红霉素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红霉素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红霉素分离纯化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红霉素分离纯化工艺流程如下:1. 原料准备- 采购红霉素发酵液或红霉素粗品作为原料。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完整版PPT资料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完整版PPT资料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优选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主要内容
1、红霉素的简介 2、红霉素的发酵工艺流程 3、红霉素发酵工艺中的废水及废渣的处理
简介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 环内酯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主要对革兰 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
红霉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 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在甲醇、乙醇 或丙酮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 优选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红霉素肠
溶胶囊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环内酯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
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新生儿结膜炎、婴儿肺炎、生殖泌尿道感染(包括非淋病性尿道炎)、军团菌病、白喉(辅助
治疗)及白喉带菌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百日咳、敏感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 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梭状芽孢杆菌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强 的抑制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 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 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 菌感染。亦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 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 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此外,对白喉病人, 以本品及白喉抗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
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及 腹泻,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2、过敏反应,可有荨麻疹及药物热。 3、可引起肝脏损害,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升高,出现黄疸等。 4、静注或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可引起血栓性 静脉炎,静注发生的可能性较多。肌注局 部刺激性大,可引起疼痛及硬结,因此不 宜肌注。

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操作

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操作

安全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设备,确保正常运 转
穿戴防护服和口罩,确保操 作人员安全
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 异常发酵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防止事 故发生
应急处理方案及演练
制定应急处理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工艺控制、设备 维护、安全防护等方面。
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模拟异常情况,定期进行演练,提高操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安全意识。
接种:将种子液按 比例接入发酵培养 基中。
发酵:在适宜的温 度、pH和溶氧条 件下进行发酵培养 。
产物提取:发酵结束 后,采用适当的提取 方法将红霉素从发酵 液中分离出来。
提取分离的操作步骤
过滤:将发酵液过滤,去除杂质和 菌体。
结晶:在浓缩液中加入溶剂,使红 霉素结晶析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工成本。
加强副产物利用: 对副产物进行综 合利用,提高产 品的附加值,降
低生产成本。
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红霉素发酵工艺的环保要求将更加严格,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红霉素发酵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耗,以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未来红霉素发酵工艺将更加注重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红霉素发酵的工艺特点
温度控制:通过调节温度来 控制菌体生长和代谢
高密度发酵:红霉素发酵采用 高密度培养基,提高产物浓度
补料控制:通过补料来控制发 酵液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促进
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
溶氧控制:通过控制溶氧水平 来影响菌体代谢途径,提高红
霉素产量
红霉素发酵的工艺参数
温度:维持在30-37℃,以34℃最适宜 压力:维持在0.2-0.3Mpa 湿度:保持相对湿度为70%-80% 搅拌速度:根据发酵规模和设备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良好的溶氧水平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是一种重要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的原料主要有发酵基质、齐夏姆素和种子菌。

首先,将红霉素的种子菌通过悬浮液接种到含有高糖量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中。

随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发酵。

一般采用液态发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纯度。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溶氧量和搅拌速度等
因素,以保证菌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此外,还需添加适量的齐夏姆素作为抗生素产生启动物。

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也影响着红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常用的发酵基质包括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浆等,可以提供菌体所需的碳源和能量。

随着发酵的进行,红霉素会渐渐积累在发酵液中。

当红霉素产生到一定浓度时,需要进行分离和提取。

一般采用脂质萃取法。

即将发酵液与有机溶剂相接触,通过摇床或搅拌等方式,使红霉素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中。

得到红霉素的有机相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步骤。

首先,将有机溶剂蒸发,得到红霉素的粗品。

然后,通过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等过程,得到纯净的红霉素颗粒。

最后经过筛分和包装,即可成为成品红霉素。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的优化,可以通过改变发酵条件、配方和提取过程等来提高产量和纯度。

同时,红霉素的质量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分析。

红霉素生产工艺需要严格的操作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同时,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其使用也需要遵循医学和药学的相关规范和指导。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红霉素(Erythromycin,简称EM)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首先是菌种培养。

红霉素的生产常用菌株为Streptomyces erythreus(简称SE),通过悬浮培养进行菌株的扩大。

菌种保存通常采用冻干保存或低温保存。

其次是发酵过程。

将所选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利用合适的发酵罐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通常需要控制温度、酸碱度、通气等条件。

培养基的配方一般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成分。

碳源可以选择葡萄糖、麦芽糖等;氮源可以选择酵母浸出物、大豆蛋白等;矿物质可以选择磷酸、硫酸、钠氯化物等。

在发酵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辅料,如发酵活性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抗泡剂等,以提高发酵效果。

发酵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生长阶段和产物积累阶段。

在生长阶段,菌株快速繁殖并合成一些前体物质;在产物积累阶段,菌株进入稳定生长期,产生红霉素。

然后是红霉素的提取和纯化。

经发酵后的培养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体、杂质和一部分红霉素。

首先,通过离心等方法将菌体和培养液分离,得到菌体酱,其中含有红霉素。

接下来,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如乙醇、丙酮等,将红霉素从菌体酱中提取出来。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分离、洗涤、结晶等工艺步骤,对红霉素进行纯化。

其中的分离步骤通常包括覆盖层法、溶剂萃取、蒸发结晶等。

最后,经过提取和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红霉素。

为了达到不同的药物形式要求,还可以对红霉素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如通过微胶囊化、包衣等工艺对红霉素进行包装,以便于制剂制备和使用。

制得的红霉素最终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生产,如口服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总结起来,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步骤。

通过对菌株的培养和发酵,得到发酵液,再通过提取和纯化步骤得到纯度较高的红霉素。

红霉素的生产工艺对于药物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影响,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操作。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产酸塔:通过酸化菌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醇类、 乳酸、 二氧化碳、氢气、氨、硫化氢等。
厌氧塔:甲烷细菌利用乙酸或氢气和二氧化碳形成CH4。
曝气沉淀池:将空气中的氧强制溶解到混合液中的过程。
废水中有机物的回收处理工段:主要是丙 酮的回收,初馏和精馏两道工序。
废液贮罐→粗馏再沸器→粗馏塔→冷却 器→精馏塔→精馏再沸器→精贮藏罐→冷 凝器→冷却塔→冷凝器→贮罐→装桶
发 酵 液
碱 化
加4% 硫酸锌


调节

PH

溶媒 萃取
溶媒 再生 套用
废水 排放
离心 机分

晶体 烘干

加入
溶媒

NaSCN

主要缺点为:
a.需要大量絮凝剂 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并且硫
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b.萃取工艺成本较高 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溶媒需
此外,对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 克次体、衣原体、奴卡菌、少数分枝杆菌 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 菌对本品易耐药。
作用机制主要是与 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妨碍肽链增长,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
适应症
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新生儿 结膜炎、婴儿肺炎、生殖泌尿道感染(包括非淋 病性尿道炎)、军团菌病、白喉(辅助治疗)及 白喉带菌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百日咳、敏感菌 (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 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 咽峡炎、李斯德菌感染、风湿热的长期预防及心 内膜炎的预防、空肠弯曲菌肠炎,以及淋病、梅 毒、痤疮等。
红霉素的发酵 生产工艺
主要内容
1、红霉素的简介 2、红霉素的发酵工艺流程 3、红霉素发酵工艺中的废水及废渣的处理

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

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

第三节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红霉素的产生菌是红色链霉菌(5zrfA‘帅yc‘‘fr)/jA雕M)。

红霉京是多组分的抗生素,其中红留素A为有效组分,红霉素B、红霉素c为杂物。

国产红霉素中c为主要杂质。

红霉素c和A的结构极为相似,但红霉京c抗菌活性比A低很多,其毒性却是它的2 倍。

由于两者在提炼过程难以分离,故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抗菌活性和降低毒性(即减少成品中的红霉素C含量)。

一、菌种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红霉素的工业生产,采用的产生菌是门2—102菌株,生产水平不高,并易产生噬茵体污染。

随后,选育了抗噬菌体的菌株,并使用自然分离、紫外线、氮芥子气、硫酸二乙酯、亚硝酸、激光及快速中子处理等方法选育高产菌种。

随着菌种选育的发展,从控制红霉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路线进行定向筛选,得到抗乙琉氨酸的菌株,并采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获得高产优质的菌种。

经生产实践,其红霉京A的含量高,c的含量低,结合工艺控制条件的改进,发酵单位提高I叫左右点证了成品的质量。

二、发酵工艺及过程(一)发酵工艺流程沙土袍子羊至罕字十母瓶斜面袍子(二)发酵工艺要点I.种子红霉素斜面袍子培养基是由玉米浆、淀粉、氯化钠、硫酸铵等组成。

其中玉米浆质量对袍子的外观及生产能力有直接影响,会出现“黑点”(即灰色焦状茵落)。

有的生产厂以蛋白陈代替玉米浆会使黑点减少甚至不出现,但其袍子量少。

袍子培养基消毒后必须快速冷却为妥,过长对袍子生长不利。

温度37℃,湿度要求50%左右,母瓶斜面培养9d,子瓶斜面培养7d。

要求成熟的把子呈深米黄色,色泽新鲜、均匀、无黑点,把子瓶背面有红色色素,并要求每瓶的袍子数不低于1亿个。

将子瓶斜面把子制成袍子悬浮液,用微孔接种的方式接人种子罐。

种子罐及繁殖罐的培养基由花生饼粉、蛋白陈、硫酸铵、淀粉、葡萄糖等组成。

种子罐的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65h左右;繁殖罐培养温度33℃,培养时间40h左右。

均按移种标准检查,符合要求进行移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霉素发酵工艺系部:生物工程系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4 月10日目录摘要 (5)1 前言 (6)1.1简述 (6)1.2物化性状 (6)1.3作用机理 (6)1.4 红霉素发酵的研究意义 (6)1.5红霉素研究现状 (7)1.6现阶段的研究方向 (7)2红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7)2.1发酵工艺流程 (7)2.1.1一级发酵工艺 (7)2.1.2二级发酵工艺 (8)2.1.3三级发酵工艺 (8)2.2红霉素发酵操作要点 (9)2.2.1红霉素发酵营养组分 (9)2.2.1.1碳源营养 (9)2.2.1.2氮源营养 (10)2.2.2红霉素发酵操作注意事项 (11)2.2.2.1红霉素发酵PH控制 (11)2.2.2.2红霉素发酵豆油的控制 (11)2.2.2.3红霉素发酵温度的控制 (12)2.2.2.4红霉素发酵溶氧的控制 (12)2.2.2.5红霉素发酵空气的控制 (12)2.2.2.6发酵液质量控制 (13)2.2.3有效成分测定标准 (13)3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摘要红霉素是20世纪50 年代开始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他的抗菌谱与青霉素G 相似,只要用于抗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对青霉素耐药菌和某些病原体如军团菌、螺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及某些厌氧菌感染有效。

红霉素还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对不断增加的许多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随着对红霉素的研究开发深入开展,一些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本次研究对红霉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其中红霉素的发酵单位达XXX,相当于目前国内红霉素的生产有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对红霉素的工艺研究具有一定了理论指导意义及重大的经济价值。

关键字:红霉素;发酵工艺参数;探讨1前言1.1简述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所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

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其中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立克次氏体等具有抗菌活性,是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随着红霉素衍生物药物的不断涌现,对红霉素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层面,如何提高红霉素发酵单位成为近来研究开发的热点。

现阶段,我国红霉素年产量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美国亚培公司年产量达2000t,我国仅200t(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国外的发酵单位也高达8000-12000u/ml(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

1.2物化性状红霉素分子式C37H67NO13,分子量733.93,熔点138-140℃,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易溶于乙醇和丙酮,微溶于水,是-种碱性抗生素。

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活性成分是红霉素A,杂质组分主要有红霉素B、红霉素C、红霉素D、红霉素E以及红霉素F等。

其中主要杂质为红霉素C。

1.3作用机理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

LD50为200―400毫克/公斤,与细菌的聚核糖体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伸,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4 红霉素发酵的研究意义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敏感。

临床主要用于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淋病肠道阿米巴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的治疗。

上、下呼吸道感染也可选用红霉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霉素对于不能耐受青霉素的患者也适用。

红霉素除被收入《中国药典》外,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中。

近年来,在竞争激烈的抗生素市场上,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产量逐年增长,销售额不断上升,预计今后的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5红霉素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红霉素年产量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美国亚培公司年产量达2000t,我国仅200t(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国外的发酵单位也高达8000-12000u/ml(马培齐.《医药经济信息》,203:15.)。

1.6现阶段的研究方向通过控制优化培养基及发酵过程中溶氧、PH、空气量、搅拌转速、罐压、补料等来提高红霉素A的含量,从而提高红霉素的产量。

2红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2.1发酵工艺流程2.1.1一级发酵工艺一级培养基配方:打入软化水200L、豆饼粉8.75kg、玉米淀粉10.76kg、糊精9.30kg、玉米浆4.65kg、盐2.43kg、硫酸铵1.23kg、豆油4.25kg、消泡剂0.16kg,用液碱调PH 至6.2(±0.1),加入CaCO3 3.45kg,再打软化水至400L。

初始条件:温度34.0℃灌压0.05Mpa 转速 80rpm 通气量0.8vvm 溶氧100%当溶氧低于40%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10转。

移种标准:当PH先上升(第一个高峰),再下降,再上升后当第三个高峰出现后(第四个高峰),向后推4~6小时开始移种,需要推迟移种时间时,温度可以降至32℃降速为0.5℃/h。

2.1.2二级发酵工艺初始条件:温度33.0℃灌压0.05Mpa 转速 70rpm 通气量 1.0vvm 溶氧100%当溶氧低于40%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5转。

移种条件:移种发酵罐时,条件是当PH先上升(第一个高峰),在下降,在上升后当高峰出现后(第二个高峰),向后推4~6小时开始移种,或第一个高峰向后推14个小时。

需要推迟移种时间时,温度可以降至33℃降速为0.5℃/h。

2.1.3三级发酵工艺初始条件:温度32.5℃灌压0.05Mpa 转速 50rpm 通气量 0.55vvm 溶氧100% PH 7.0左右。

发酵过程中溶氧的控制:接种后,溶氧从100%开始下降,随着菌体的生长,溶氧低于45%时,采用转速和空气流量交替上升的方式来提高溶氧,转速每次提高5转,具体参照下表,表中条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逐条使用,当表中条件用完后,溶氧仍低于45%时,(溶氧低于15%时)开始补水,补速1200L/h。

中后期,溶氧逐步回升,当期高于50%,按照如下方法,将溶氧控制在45%,具体参照下表,表中条件从左至右逐条使用,转速每次降低5转,温度每次降低0.3℃。

罐压 0.05 温度 32.5通气量 1.0转速逐渐降低,每次降低5转。

三、发酵中PH控制接种后PH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当PH降至6.90以下时,开始用糖调节PH,PH自控维持在6.90。

一、发酵中补糖控制当PH上升至7.25~7.45长时间没有下降时(2~2.5h),开始补糖,起始速度为200L/h,使PH缓慢降到6.8~7.0,当PH<6.90时,停止补糖,当PH回升到>6.90时,开始进行自控,将PH控制在6.90液糖浓度(30%)左右。

五、发酵中正丙醇的控制发酵20h左右开始补正丙醇,开始正丙醇的残留量控制在0.5~1.5g/L,40-130h控制在1.5~2.5g/L正丙醇浓度(30%)左右。

正丙醇35周期后具体加量根据残留量来定。

二、发酵中豆油的控制发酵25h左右开始补豆油,在45~120h,豆油的补速按照表中的高限来补,其余时间当豆油的残留量为0时,补速提高10%具体参照下表。

豆油在55周期后具体加量根据残留量来定。

六、放罐条件:生物量在35%左右,粘度到(180cp)左右,镜检菌丝有自溶现象发生,周期在189h左右,效价9000ú/ml,溶氧一直上升而没有下降趋势。

2.2红霉素发酵操作要点2.2.1红霉素发酵营养组分2.2.1.1碳源营养碳在细胞中的干物质中约占50%,所以微生物对碳的需求最大。

凡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都称为碳源。

其作用一方面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另一方面是提供菌体生长,产物分泌所需要的能量。

作为微生物营养的碳源物质种类很多,从简单的无机物(CO2、碳酸盐)到复杂的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芳香化合物及各种含碳化合物等)都可作为碳源。

根据碳素的来源不同,可将碳源物质分为无机碳源物质和有机碳源物质两类。

发酵中使用的碳源物质通常是各种有机碳源物质。

葡萄糖(液糖):红霉素采用流加液糖方式,其作用在于调节发酵液的pH,另一方面作为碳源之一。

多糖工业发酵用的多糖:有糊精、淀粉及其水解液。

玉米淀粉及其水解液是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酶制剂等发酵中常用的碳源。

玉米淀粉:糊精英文名称:dextrin;amylin 定义:淀粉经酶法或化学方法水解得到的降解产物,为数个至数十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聚糖的混合物。

包括有麦芽糖糊精、极限糊精等。

糊精通常分为三类:白糊精、黄糊精和英国胶或称“不列颠胶”。

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对淀粉的预处理方法及热处理条件不同。

脂类(豆油):霉菌和放线菌可利用油脂做碳源。

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油脂有消泡和补充碳源的双重作用。

在红霉素的生产当中,豆油是原料之一,其作用一方面是消泡,另一方面可以被链霉菌利用作为碳源,提供合成红霉素的前体。

有机酸、醇:正丙醇:正丙醇是原料之一,作为合成红霉素的前体,其也可被链霉菌菌利用作为碳源。

2.2.1.2氮源营养氮元素是微生物细胞蛋白和核酸的主要成分,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将氮源分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两种,两者在发酵中都有应用。

(1)无机氮源常见的无机氮源主要包括氨水、铵盐等。

无机氮源的利用速度一般比有机氮源快,因此无机氮源又被称作速效氮源。

某些无机氮源由于微生物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原因,其利用会逐渐造成环境pH的改变。

例如:在红霉素生产中,在基础料中加入硫酸铵的方式补充无机氮源,在部分文献中也采用间接流加硫酸铵的方式来补充无机氮源。

无机氮源虽然价格便宜、利用迅速,但是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这类简单的氮源。

(2)有机氮源有机氮源是另一大类发酵氮源,主要是各种成分复杂的工农业下脚料,种类非常多,如玉米浆、各种豆粉、玉米粉、实验室常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等等。

总的来说,微生物在有机氮源培养基上生长要比无机氮源培养基上旺盛,这主要是由于有机氮源的成分一般比较复杂,营养也较无机氮源丰富。

有机氮源中除含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多肽及游离氨基酸以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脂类以及各种无机盐、维生素、碱基等。

由于微生物可以直接从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成分,所以微生物在有机氮源上的生长一般较好,更有一些微生物必须依赖有机氮源提供的营养才能生长。

黄豆饼粉是发酵工业最常用的有机氮源。

根据油脂含量可将其分为三种,全脂黄豆粉(含油脂18%以上),低脂黄豆粉(含油脂9%以下),脱脂黄豆粉含油脂2%以下)蛋白胨、酵母粉等使工业上常用的有机氮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