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DCS的变迁看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

合集下载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DCS控制系统的发展也不断改进,在工业现场应用中不断开发DCS控制系统,以满足工业自动化的需求。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功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DCS控制系统也增加了更多功能,可以支持较大的图形、视频和声音信息,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更好地实现自动化管理目标。

二是改进性能。

目前DCS控制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通过智能算法、软件模拟和其他技术,更好地改善性能,以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要求。

三是改进灵活性。

目前,DCS控制系统的灵活性也越来越强,可以满足不同的环境和用户,通过在线维护和远程检测等技术,系统的可用性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四是改进数据安全性。

随着DCS控制系统的发展,数据安全性也得到了改进,采用加密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等,更好地保障DCS控制系统的安全。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工业自动化的要求,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因此,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也会不断改善,贯彻以上几点发展方向,以满足客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26. DCS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6. DCS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6. DCS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DCS 呀,这玩意儿的历史发展那可真是相当有意思!咱先来说说啥是 DCS 哈,DCS 就是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它在工业生产中那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话说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那时候的工业控制可不像现在这么先进。

当时的控制系统大多是集中式的,就是所有的控制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大的控制柜里。

想象一下,那么多的线路、仪表,密密麻麻的,一旦出了问题,排查起来简直让人头疼。

后来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就琢磨着能不能把这控制功能给分散开,别都挤在一块儿。

于是,DCS 的概念就慢慢诞生啦。

最初的 DCS 系统,那功能还比较简单。

就好比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子,跌跌撞撞的。

比如说,它能实现一些基本的控制,像温度、压力的简单调节。

但是,跟现在的DCS 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工厂参观,那还是 DCS 发展的早期阶段。

看到那个控制室内,虽然已经用上了 DCS ,但操作界面还很简陋,工作人员得费好大劲才能搞明白各种参数和指令。

到了 80 年代,DCS 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它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能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还能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监控。

这时候的 DCS 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开始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这个阶段,DCS 的硬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处理器的速度更快了,存储容量也更大了,这让它能够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任务。

而且,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让 DCS 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

再往后到了 90 年代,DCS 已经变得相当厉害了。

它不仅能实现自动化控制,还能和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集成,让生产管理更加高效。

这时候的 DCS 就像是一个强壮的成年人,在工业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说,有一家大型化工厂,通过先进的 DCS 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优化。

从原材料的进入,到产品的产出,每一个环节都在DCS 的掌控之中。

第2章 DCS的发展历程和种类20100301

第2章 DCS的发展历程和种类20100301

2,几种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 2,几种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
(3)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系统 和利时公司的 系统
2,几种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 2,几种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
(3)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系统 和利时公司的 系统 现场控制站(正面) 现场控制站(正面) 现场控制站由主控单元、智能IO单元、电源单元、现场总线和 现场控制站由主控单元、智能IO单元、电源单元、现场总线和 专用机柜等部分组成,采用分布式结构设计,扩展性强。其中 主控单元是一台特殊设计的工业计算机,采用分布式全 32-bit 32微内核实时操作系统QNX,运行工程师站所下装的控制程序, 微内核实时操作系统QNX,运行工程师站所下装的控制程序, 进行工程单位变换、控制运算,并通过监控网络与工程师站和 操作员站进行通讯,完成数据交换;智能IO单元完成现场内的 操作员站进行通讯,完成数据交换;智能IO单元完成现场内的 数据采集和控制输出;电源单元为智能IO单元提供稳定的工作 数据采集和控制输出;电源单元为智能IO单元提供稳定的工作 的电源;现场总线为主控单元与智能IO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的电源;现场总线为主控单元与智能IO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提供通讯链路。 主控单元采用冗余配置,通过现场总线(Profibus-DP)与各个 主控单元采用冗余配置,通过现场总线(Profibus-DP)与各个 智能I/O单元进行连接。在主控单元和智能IO单元上,分别固 智能I/O单元进行连接。在主控单元和智能IO单元上,分别固 化了相应的板级程序。主控单元的板级程序固化在半导体存储 器中,而将实时数据存储在带掉电保护的SRAM中,完全可以满 器中,而将实时数据存储在带掉电保护的SRAM中,完全可以满 足控制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要求。而智能IO单元的板 足控制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要求。而智能IO单元的板 级程序同样固化在半导体存储器中。 控制柜正面 控制柜北面

DCS系统发展史介绍

DCS系统发展史介绍

DCS集散型中央控制系统DCS是继1969年PLC问世后,由HONEYWELL公司在1975年首先推出的系统。

即:TDC2000,它只有模拟量控制。

随后,相继有几十家美国仪表公司也推出自己的系统。

同时,由于DCS的高额利润,负责制造传动设备的公司和计算机公司也开场涉及DCS的开发、生产。

从不同方向开展起来的DCS在构造上、软件方面有些区别。

仪表公司开发的DCS的控制器的软件局部比拟符合仪表工程人员应用的习惯,特别是组态方式比拟方便。

传动公司设计的PLC局部比拟好。

计算机公司设计的DCS的人机界面比拟友好。

相继出现的DCS有MAX-1、RS3、MODⅢ、N-90、D/3、WDPF、MICRO、ECS-1200;日本横河的YEPARK MARKⅡ、东芝的TOSDIC;,英国kent的P4000;德国西门子的TELEPERM、PROCONTROLP、瑞典abb的AC210等。

在硬件构造、软件应用和网络协议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展,大约有三次比拟大的变革。

表现在操作站、DCS网络、现场总线的出现三个方面。

七十年代操作站的硬件、操作系统、监控软件都是专用的,由各DCS厂家自己开发的,操作站也没有动态流程图,只有文本显示。

通讯网络的协议根本上都是采用轮询方式的,在网络上设交通指挥器。

八十年代就发生变化了,通讯网络较多地使用令牌方式。

九十年代操作站出现了通用操作站,翻开了DCS形成的自动化“孤岛〞。

自动化“孤岛〞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商业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商业原因。

九十年代末DCS通讯网络有局部开场采用以太网。

21世纪初DCS和MIS 系统相结合,组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DCS的信号送到全厂和存入工厂数据库。

供管理人员查询。

MIS系统的数据传输,载体采用光纤网和线网相结合的方式。

传输数据多的地方采用光纤,数据少的地方用线,很像公共交通中的高速公路和国道联合使用一样。

称为对称数字订户线〔SDSL〕技术。

国内已有非对称数字订户线〔ADSL〕技术。

简述DCS系统发展及特点

简述DCS系统发展及特点

简述DCS系统发展及特点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DCS集散控制的发展及DCS-2001集散系统主要特点。

关键词:DCS 组态软件1 DCS系统发展简述。

DCS系统是英文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缩写,是当代自动化控制技术主导产品。

自动化仪表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基地式仪表是50年代自动化仪表的主导产品;60年代以单元仪表和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主;70年代中期(1975年)以美国Honeywell(霍尼威尔)TDC2000和日本横河CENTUM系统为代表的DCS系统的出现,对工业自动化领域起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目前分散型控制系统仍然是21世纪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流产品。

DCS系统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楼宇自动化、轻纺、医药、食品加工、水处理、工业锅炉等工业现场,是由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集成度高、高可靠性和较为便宜的价格,使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可能演变成分散控制系统。

控制功能的分散有助于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这是分散型控制系统最重要的一个优点,也是20多年来分散型控制系统长兴不衰的主要原因。

世界上最早的DCS出现在1975-1976年,国家机械部在天津组织由天津市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牵头和日本横河公司座谈交流CENTUM系统,这是我国首次接触DCS系统,天津、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各地都派专家参加座谈,翻开了中国DCS发展的第一页.所以天津也可以称为DCS 发展的摇篮,中国DCS的研究、发展、应用随之开始。

当时天津以70万元(当时价格)人民币购置了一套日本横河可CENTUM DCS系统,开始消化吸收、分析解剖工作.随之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也购进了DCS系统并用于化工领域。

从此中国DCS系统引进、应用、开发相继开始.中国自动化技术领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句话:“70年代单板机,80年代PC机,90年代DCS。

”是这一时期的概括总结。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1 DCS的概念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

即所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或在有些资料中称之为集散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

首先,DCS的骨架—系统网络,它是DCS的基础和核心。

由于网络对于DCS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厂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对于DCS的系统网络来说,它必须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即在确定的时间限度内完成信息的传送。

这里所说的“确定”的时间限度,是指在无论何种情况下,信息传送都能在这个时间限度内完成,而这个时间限度则是根据被控制过程的实时性要求确定的。

因此,衡量系统网络性能的指标并不是网络的速率DCS,即通常所说的每秒比特数(bps),而是系统网络的实时性,即能在多长的时间内确保所需信息的传输完成。

系统网络还必须非常可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网络通信都不能中断,因此多数厂家的DCS均采用双总线、环形或双重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为了满足系统扩充性的要求,系统网络上可接入的最大节点数量应比实际使用的节点数量大若干倍。

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增加新的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系统网络运行于较轻的通信负荷状态,以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在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上网和下网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别是操作员站,这样,网络重构会经常进行,而这种操作绝对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系统网络应该具有很强在线网络重构功能。

虽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FCS发展很快,并将最终取代传统的DCS,但Fcs发展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标准,仪表智能化等。

从霍尼韦尔DCS的变迁看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霍尼韦尔DCS的变迁看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霍尼韦尔DCS的变迁看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回顾霍尼韦尔公司DCS系统的30多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霍尼韦尔新一代Experion PKS系统的一些主要特征,以此分析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DCS,TDC200,TDC300,Experion PKS,控制网络,过程控制器,集散控制。

1 前言 自从霍尼韦尔公司在197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套DCS系统TDC2000至今已经过去30多年的时间,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顾一下霍尼韦尔公司DCS系统的变迁过程,关注霍尼韦尔新一代Experion PKS系统,对我们了解当前DCS发展动态,把握将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2 霍尼韦尔公司DCS回顾 2.1 TDC2000系统 在1975年霍尼韦尔公司推出TDC2000系统以前,过程工业控制还处在过程仪表自动化控制时代,国外使用电动仪表,而国内还处于主要使用气动仪表,刚开始尝试使用电动仪表阶段。

生产过程对自动化控制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保证生产稳定及相对安全运行。

无法或难以实现复杂控制,更谈不上先进或优化控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能耗大,产品成本高。

尽管这时已经出现了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并且很多人试图将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由于计算机故障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和安全隐患问题,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将计算机用于生产过程控制。

TDC2000的推出,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出并实现了集散控制的概念。

集中操作和管理,实现各回路或设备之间更加协调运行,以提高生产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散控制,实现危险分散和隔离,并且易于安装和维护。

30多年的实践证明,集散控制概念是计算机过程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个概念不仅今天没有过时,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计算机过程工业控制的一个主导路线。

根据集散原则,整个TDC2000的基本功能分布特点是:控制网络采用单层冗余结构;操作站负责操作与处数据存储;不同的控制器实现不同的过程控制等等。

一 DCS的发展历程汇总

一 DCS的发展历程汇总

一 DCS的发展历程1975年前后,大规模集成电路由4位微处理器发展成8位,在形成单板机产品投入工业应用的同时,自动化仪表行业在原来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而形成的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的自控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阴极射线管(CRT)、数据通信技术,开发出了以集中显示操作、分散控制为特征的集散系统,后来逐渐统一称为分散型控制系统(DCS)。

在以后的20多年中,DCS产品虽然在原理上并没有多少突破,但由于技术的进步、外界环境变化和需求的改变,设计思想发展了,共出现了3代DCS产品。

1975年至80年代前期为第一代产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为第二代产品,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为第三代产品。

3代产品的区别,可从DCS的三大部分,即控制站、操作站和通信网络的发展来判断。

当然,由于产品生命周期是个复杂的问题,加之各DCS生产厂家情况不同、产品换型年代不同及划分产品年代(三四代)的观点也不同,所以这有待进一步商榷。

关于控制站、操作站、通信网络的情况,留待下述几节论述。

现先就应用和市场情况作一分析。

70年代中期,过程工业发展很快,但由于设备大型化、工艺流程连续性要求高、要控制的工艺参数增多,而且条件苛刻,要求显示操作集中等,使已经普及的电动单元组合仪表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在此情况下,业内厂商经过市场调查,确定开发的DCS产品应以模拟量反馈控制为主,辅以开关量的顺序控制和模拟量开关量混合型的批量控制(针对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批量生产方式),这们可以覆盖炼油、石化、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及市政工程等大部分行业。

由于当时计算机并不普及,人们已习惯于常规自动化仪表的显示操作,所以开发DCS应强调用户可以不懂计算机就能使用DCS;同时,用户已习惯于在购置系统的同时配置自动化仪表,所以开发DCS还应强调向用户提供整个系统。

此外,开发的DCS 应做到与中控室的常规仪表具有相同的技术条件,以保证可靠性、安全性。

由此可见,当时DCS是与常规仪表中的二次仪表(控制室仪表)共同分享市场份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回顾霍尼韦尔公司DCS系统的30多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霍尼韦尔新一代Experion PKS系统的一些主要特征,以此分析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DCS,TDC200,TDC300,Experion PKS,控制网络,过程控制器,集散控制。

1 前言自从霍尼韦尔公司在197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套DCS系统TDC2000至今已经过去30多年的时间,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顾一下霍尼韦尔公司DCS系统的变迁过程,关注霍尼韦尔新一代Experion PKS系统,对我们了解当前DCS发展动态,把握将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2 霍尼韦尔公司DCS回顾2.1 TDC2000系统在1975年霍尼韦尔公司推出TDC2000系统以前,过程工业控制还处在过程仪表自动化控制时代,国外使用电动仪表,而国内还处于主要使用气动仪表,刚开始尝试使用电动仪表阶段。

生产过程对自动化控制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保证生产稳定及相对安全运行。

无法或难以实现复杂控制,更谈不上先进或优化控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能耗大,产品成本高。

尽管这时已经出现了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并且很多人试图将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由于计算机故障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和安全隐患问题,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将计算机用于生产过程控制。

TDC2000的推出,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出并实现了集散控制的概念。

集中操作和管理,实现各回路或设备之间更加协调运行,以提高生产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散控制,实现危险分散和隔离,并且易于安装和维护。

30多年的实践证明,集散控制概念是计算机过程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个概念不仅今天没有过时,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计算机过程工业控制的一个主导路线。

根据集散原则,整个TDC2000的基本功能分布特点是:控制网络采用单层冗余结构;操作站负责操作与处数据存储;不同的控制器实现不同的过程控制等等。

这种基本功能分布至今还被有些控制厂商的DCS所采用的。

TDC2000产生了当时控制系统领域很多重要成果, 如现在很平常的冗余控制器,冗余控制网络(DH - Data Hiway),人机界面等。

单从控制功能上看,TDC2000主要实现了用计算机控制取代传统的仪表控制,还不能实现先进或优化控制,并且控制规模还是较小,仅适合一套生产装置控制。

图1. TDC2000系统结构2.2 TDC3000系统1982 年Honeywell 发布TDC3000 BASIC 系统,它是在TDC2000 基础上增加一条LCN(Local Control Network)网络,构成LCN+DH 双层控制网络架构。

并将操作与数据存储管理功能移到LCN网上,在DH网上只连接控制器。

1986 年Honeywell 发布TDC3000 标准系统,它增加一条UCN(Universa l Control Network)网络用于取代DH网络。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TDC3000系统就是LCN+UCN结构的系统。

TDC3000重新对功能进行划分,在LCN上增加应用模件AM(Application Module)用于高级控制;增加PLNM(Plant Network Module)与VAX计算机的接口模件用于优化控制;将操作站与数据存储管理分开,增加了历史模件HM (History Module);推出万能操作站US(Universal station) 在UCN上推出著名的PM系列控制器,同时引入安全系统SM(Safety Manager)用于工厂紧急安全停车。

图2. TDC3000系统结构TDC3000作为最为典型DCS系统,进一步体现了集散控制理念,主要特点有:满足较大规模生产需要,两层控制网络架构,每条LCN可以连接10条UC N,每条UCN可连接32对冗余控制器。

还可以将64 条LCN通过NG连起来。

三层控制平台1) PMx 实现最基础的回路调节,逻辑连锁,顺序控制以及复杂回路控制。

2) AM 实现高级控制3) VAX 实现优化控制紧急停车系统SM的引入,实现安全生产保护。

全局数据库概念,专用的历史模件万能操作站,同时具备操作站和工程师站能力。

TDC3000最为一套最为经典的DCS系统,满足较大规模安全生产,复杂控制和先进控制应用。

被大量的应用到工业生产控制中,特别是很多石油化工大型联合生产装置。

TDC3000进一步体现了集散控制系统理念,其很多设计思想在霍尼韦尔最新的控制系统中继续得到应用。

2.3 TPS系统从上世纪90年开始,计算机特别是基于MS Windows 操作系统的PC机在工业企业大量使用,大大推动了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水平。

由于生产信息管理需要大量过程数据,这就要求DCS系统能够走向开放,与工厂信息系统集成,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霍尼韦尔公司TPS(Total Plant Solution) 系统从1995年开始研发,1996年正式宣布推出。

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系统从以前的不开放逐步走向开放,并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目的。

TPS保持TDC3000系统的基本架构,控制网络还是使用LCN+UCN 双层网结构,使用HPM过程控制器,紧急停车系统采用FSC。

在人际界面及高级应用平台上开始使用基于MS Windows NT 操作系统的PC开放平台。

就是用GUS(Global User Station)操作站取代原来的US操作站;用APP(Applicati on Processing Platform)取代原来的AM。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将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于DCS系统,从此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逐步成为集散控制系统中集中操作和管理的主要平台。

接着在1998年增加一个Uniformance PHD(Plant History Database)节点,从而标志着完整的TPS系统历经3年研制宣告全部完成。

图3. TPS系统结构Uniformance PHD是一个功能强大工厂实时数据库,为全厂范围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单一、开放、集成的一体化应用平台。

开放型数据库系统集成所有工厂的过程数据、商业管理数据并支持相关应用。

这种全厂范围内的数据库结构可保障工厂的管理部门使用一致的数据。

实时数据库Uniformance PHD引入DCS系统,实现了真正的管控一体化的目标。

在系统内含有实时数据库系统,就算现在的DCS系统也少见。

3 新一代控制系统Experion PKS霍尼韦尔Experion PKS 是从2001年开始研发,2002年正式推出,到20 06推出最新R300版本,历经5研发最终完成的新一代过程自动化化系统。

Experion PKS(Process Knowledge System) 称之为世界第一套过程知识系统,融入霍尼韦尔数十年的过程控制、资产管理、领域专家的经验;融合目前最新控制技术,现场总线,高级控制应用;融合通讯网络,计算机, 数字视频等最新开放技术;融合霍尼韦尔已有TDC2000/TDC3000/ TPS和PlantScape各自的技术优势;集成有大量基于知识应用的平台;其目标就是通过Experion PKS,帮助工厂提高营运品质(Business Performance)。

Experion PKS系统分为Experion PKS Platform 和Experion PKS Application两部分,就是平台和应用。

平台指的是传统DCS功能部分,应用指的是基于平台之上的各种应用。

如图5所示,其背景图表示平台,四角分别表示四大部分应用,过程(PROCESS)、业务(BUSINESS)、资产(ASSETS)、人员(PEOPLE)。

图5. Experion PKS平台和应用Experion PKS平台包含大量新技术,以下主要介绍Experion PKS平台的三个重要技术:分布式系统架构DSA,新一代过程控制器--C300,新一代过程控制网络—FTE的功能及特点,以此分析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的一些趋势。

3.1 分布式系统架构DSA传统DCS的集散概念一般停留在一个生产装置以内,一个生产装置使用一套独立控制系统,在不共工段使用不同的操作站,不同的控制器及IO进行各工段的操作和控制。

随着现代过程工业不断地往超大规模发展,每个生产装置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更加密切,对集散控制系统(DCS)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全流程中每个生产装置相对保持独立性,以利于危险分散,独立装置开停车,易于进行独立安装和维护。

而且要求能够实现各生产装置的信息集中管理和共享,这就是更高层次的集散控制概念。

图6. Experion PKS DSA架构分布式系统架构DSA(Distributed System Architecture)是Honeywell Experion PKS 创新技术之一。

它将每个生产装置用一个称之为Experion PKS 族来控制,每个族具有独立的实时过程数据库(ERDB),保证每个族的独立性。

多个Experion PKS 族通过DSA可以很容易地集成一个单一的系统中,无需重复组态,无缝集成所有DCS数据,包括实时点数据, 报警事件, 操作信息, 历史数据,操作权限等等。

在ERDB之上使用更高层次的企业模型数据库(EMDB),实现族之间的管理。

从而实现各生产装置的信息集中管理和共享,构成超大规模系统,并且易于扩展。

DSA可使用各种通用的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

支持微波、卫星、租用专线网络等,突破地理位置上的分散。

Experion PKS 分布式系统架构DSA,是目前唯一一个能够实现更高层次集散控制概念的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3.2 新一代过程控制器--C300过程控制器是DCS基础功能,前几年由于现场总线的发展,一些PID控制回路下移到现场仪表中,有些人认为DCS的发展趋势是过程控制器的功能将被削弱,将来甚至会消失。

而霍尼韦尔Experion PKS的过程控制器C300的推出说明,过程控制器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功能会更加强大。

过程控制器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过程控制品质。

提高过程控制品质(Performance),就是以前一些无法实现自动调节,或调节精度较差的回路,实现高精度自动调节。

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整体稳定性,实现过程品质的提高。

大家知道调节回路控制都是使用基于PID算法。

PID算法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基本算法已经有 70 多年没有改变了,全球大约 99% 的单回路常规控制是由 PID控制的。

PID 简单, 快速, 通用, 并且灵活。

但是PID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PID 难以处理那些大滞后,非线性,和强干扰的过程;PID 鲁棒性不理想,不同工况其参数是不一样的;PID 参数整定不容易;PID 会将干扰信号直接传到控制器的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