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觉初教授运用新加香薷饮治疗感冒经验

合集下载

【医学方歌】中医内科方歌整理

【医学方歌】中医内科方歌整理

【医学方歌】中医内科方歌整理一、感冒荆防败毒散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宏。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葱豉桔梗汤补肺汤参芪熟地紫菀桑白皮五味子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二、咳嗽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主治:外感风热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清金化痰汤(二母:知母+贝母)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泻白散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黛蛤散:青黛+蛤蚧沙参麦冬汤主治:燥伤肺卫咳嗽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三、肺痿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人参、枣四、肺痈千金苇茎汤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热泻脓除新自生。

如金解毒散组成:桔梗、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加味桔梗汤组成: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银花、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香薷饮加减可治疗多种病症

香薷饮加减可治疗多种病症

香薷饮加减可治疗多种病症香薷,叶子散发香气,故又名香茸、香菜、蜜蜂草,其味辛,性微温,无毒,乃暑月解表之要药,前人喻为夏令之麻黄。

《本草纲目》说:“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中医学对香薷的作用早有论述,《本草经疏》载:“香薷,辛温散通。

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本草衍义补遗》:“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以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以香薷、扁豆、厚朴三味药组成的香薷饮为夏月常用良方,临床上以香薷饮加减可治疗许多病症:1.暑期外感暑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邪郁肌表,腠理闭塞,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头重如裹、胸闷泛恶、舌腻质淡、脉滑或弦。

以香薷饮为基础方,若表邪重加青蒿、柴胡。

鼻流清涕加葱白、豆豉;湿热过重加佩兰、薏苡仁;大便不爽加槟榔、大黄;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咽干口燥加石斛、北沙参。

2.急性胃肠炎若饮食不洁、不节,或过食生冷、油腻,食与暑湿互结,脾胃升降失常,见脘腹胀闷、呕恶不食、腹痛绵绵、肠鸣泄泻、发热身痛、头重头痛。

用香薷饮加云苓、薏苡仁、泽泻、葛根。

若腹泻重见两腿转筋者,加木瓜、白芍、甘草;兼食滞加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若泻而不爽、腹胀不适,加槟榔、木香、大黄。

3.小儿及老人夏季热小儿发育不全,易受暑湿而伤气耗液,常见面色苍白、皮肤少汗、头和躯干温度高而四肢温度较低、夜间温度高于日间、嗜睡、恶心、烦躁等。

若热重于湿,香薷饮加黄芩、栀子、生石膏、知母、青蒿;湿重于热,加滑石、薏苡仁、佩兰、白蔻仁;若食积于中,加炒麦芽、神曲、莱菔子、枳实;伴阴虚,加北沙参、山药、麦冬。

老人身体虚弱,暑热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伴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气虚脾弱加白术、黄芪、山药;热甚加生石膏、黄芩、栀子、知母。

4.热病后诸症感受暑热日久,气津两伤,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纳食不香、脘腹胀满、脉虚舌淡或有齿痕。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枳实甘草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辛谅解表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至消。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麻杏石甘汤,汉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桔枳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炙甘草、红枣)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且此房,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香薷:治感冒、化湿调脾胃

香薷:治感冒、化湿调脾胃

香薷:治感冒、化湿调脾胃香薷,味辛,性微温,被称为“夏日之麻黄”,是一种唇形科的草本植杨,主产于江西、安徽、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最大,药效最佳。

因为它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人体之湿,专治夏天外感风寒内夹湿气之证。

与麻黄不同的是,香薷还有很好的化湿作用,同时还可以调和脾胃。

空调房里凉出病,发汗化湿喝香薷在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很多人往往贪吃冰淇淋,喝冰镇啤酒和其他冷饮,空调也开到很低,表面上人是舒服了,实际上对人体的伤害特别大,容易导致风寒侵袭人体,引起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等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的就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

本来,夏天人的湿气就很重,而高温可以蒸发湿气,可是,现代人过分地与高温相对抗,人为地把体温降低,阻遏了人体阳气的正常生发,湿气就留存在体内了。

夏天里,如果您有舌苔白厚、鼻塞流涕,或偶有咳嗽、头痛等症状时,就取香薷3~9克,开水冲泡放冷后代茶饮(热饮易导致呕吐)。

症状消失了就不用喝了。

如果您有舌苔白厚而腻、恶心欲呕等症状,可加用扁豆花、厚朴花各5~10克冲泡成香蔫饮,放冷饮用。

对于上述症状,还可用香薷打粉,取适量白醋调敷风府、大椎、膻中等穴位,一天敷1~2次,有辅助治疗作用。

香蔫可利小便,清心火,治水肿、脚气、烦热夏日气候湿热,湿可使水汽聚集在身上或者腿脚,导致水肿、脚气;热可灼伤体内津液,可致口渴、心烦。

这时候,您可用香薷3~9克,开水冲泡放冷后代茶饮,或加用薄荷、淡竹叶和车前草同量一起煎水代茶频繁饮用,即可祛湿散热。

下面再介绍几种食疗方法。

夏天水肿、小便不利就喝香薷粥:取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开就行了,每天吃1~2次,连续吃3~5天。

中暑喝香薷二豆饮: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扁豆花5朵,将三者水煎取汁频饮,每天喝1次。

暑湿感冒的主治方剂

暑湿感冒的主治方剂

暑湿感冒的主治方剂
暑湿感冒的主治方剂-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为了帮助即将参加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医学教育|网搜集了相关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暑湿感冒宜治以清暑化湿,解表达邪。

主治方剂如下:
(1)新加香薷饮:
本方为治疗夏日感冒暑湿证之主方。

方用辛而微温芳香之香薷为君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发汗之药,犹冬月之麻黄。

”厚朴苦辛而温,助香薷化湿和中,扁豆花甘淡解暑化湿,二者共为臣药;金银花、连翘辛凉达肺经之表,以消暑气,共为佐使药。

全方具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能。

(2)六一散:
本方为治疗暑病的常用方剂。

方中滑石味淡性寒,淡能渗湿,寒能清热,且质重而滑,通利小便,能荡涤暑湿之邪气从小便而泄;甘草生用凉而泻火,又具和中之性,利于健脾化湿。

二药合用,具有解暑、利湿、和中的功效。

(3)白虎加苍术汤:
本方是治疗湿热病证的名方。

方中白虎汤的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是清热的主要药物,其中石膏、知母辛寒与苦寒配伍,为清热卓效的常用之品。

苍术苦温辛燥,有除湿解表之功。

全方清热功效大于祛湿,对于暑湿证热重于湿者尤为适宜。

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的临床体会

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的临床体会

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5-05-05T09:55:10.0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康钦江[导读] 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治疗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康钦江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卫生院内科 564111)【摘要】目的:探究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在2014年6~10月份收治的100例夏季感冒患者,将其随机分为50例对照组和50例观察组。

其中,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新加香薷饮治疗观察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在显效11例、治愈38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治愈25例,治疗有效率为86%,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治疗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336-02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在水气弥漫、热蒸湿动情况下,人们易感受外邪,导致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临床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胀痛、全身酸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等症状,甚至严重时导致患者高热、惊厥[1]。

本次研究我科收治的100例暑湿感冒患者,并分别各对50例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和新加香薷饮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探究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感冒效果。

以下为本次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我科收治的100例暑湿感冒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身热、汗少、头昏重胀痛、全身酸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等症状,并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等患者。

在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均为15~61岁,平均年龄为(26.1±3.1)岁,病程1~3d。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感冒这个病。

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上,分为如下几个证型:
o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
o风热感冒——银翘散
o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
o气虚感冒——参苏饮
o
o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这就是最初级的“病情治疗模板”。

然后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我们得到了2.0版本的模板。

新加了2个套路:
o阳虚感冒——麻辛附子汤
o血虚感冒——葱白七味饮
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我们得到了3.0版本的模板。

优化了全部的套路,新加1 个套路:
o风寒表实——麻黄汤
o风寒表虚——桂枝汤
o风热感冒——麻杏石甘汤
o风湿感冒——麻杏苡甘汤
o气虚感冒——人参败毒散
o
o阴血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o阳虚感冒——麻辛附子汤
o预防感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
把这8个处方掌握住,然后不断的更新升级下去,感冒的各种常见的可能情况,我们都有了应对的战术,对于感冒这个病基本上也掌握得差不多了,可以算得上是拿手好戏了。

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

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

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去土10g 白扁豆微炒5g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5g现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主治:阴暑2、妇人中风热入血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6g 鲜扁豆花9g 厚朴6g金银花9g 连翘6g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外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新加香薷饮【处方】香薷6g,金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6g。

【用法】水煎服。

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肠胃炎、肺炎、流行性感冒、青光眼等病症。

【方论】本方为香薷散加金银花、连翘,改扁豆为扁豆花而成。

其治证为暑温初起,夏感风寒所致,治宜清热解暑,化湿和中。

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祛暑清热,为君药。

扁豆花芳香轻清,达表清暑,为臣药。

香薷、厚朴祛暑化湿,调气消闷,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具清热解暑、化湿和中之功效。

【注意事项】若汗自出者,不可使用,以免过汗伤阴。

【加减】1.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

2.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

3.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方歌】新加香薷扁豆花,厚朴连翘金银花。

暑温感寒现热寒,头痛无汗烦渴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即最 重要 的是 辨 寒 热
, , ,
平 指 明 了 方 向 郁 师 在 长 期 的 临 证 实践 中 认 为一方 即
能 通 治 感 冒 者 当 推新 加 香 蔫饮
,
至 于 其 它证 候 郁 师 认 为 署 湿 感 冒 实 为 阴 署
现 将其 临 床 应 用 的 经
, 与 风 寒 相近 操 邪 感 冒 中 的 温 操 状 似 风 热 凉 燥 类 同 风
, ,
渴 面 红 目 赤 者 应 加 大 银 花 连 翘剂 量 用
,


呢 亦
证 候 析 其 病 因 既有 署 湿 蕴 于 内 又 有 寒 邪 束 于 外 实
,
不嫌 多 如 湿 邪 亦 盛 胸 院 痞满 食 少 泛 恶 舌 苔 厚 腻
,
,
为寒 热 湿三 邪 夹杂 为患 可 见感 冒的主要 证 型 已 尽
,


,
,

故 李 时珍 指 出


香蔫

当 加 羌 活 桑 枝 之 属 , 见 咽 候 疼 痛 扁桃 体 红 肿 者 当 加
,
乃 夏 月发 汗之 药 犹冬 月之 麻黄
,

柯 韵 伯形 容其

板 蓝 根 桔梗 生甘 草 胸 闷 纳 呆 苔 厚 腻 者 菠 香 梗
,
、 、





彻 上彻 下之 功 而 发越 阳气
,
,
,
年第
,
,
版 第
,

确 配 伍得 当 有 助 提 高 疗 效 验案举 例
高某 男
,
,
,

范 欣 生 哮 喘 方 组 成 规 律 探 析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岁 就 诊 日期
,




,
幼年
竹 内 良夫 等 中 药 与 免 疫 汉 方 医 药
, ,
,
,
即发 哮喘 常易感 冒
此 次 因食 河 虾 诱 发 哮 喘 一周 来
验 介 绍 如下


,

湿 邪 常 伴 随 它 邪 为 患 与寒 为 伍成寒 湿 与热 相 结
,
,
理论 探 折 新加香 蒸饮一 方 条 辨 沙中 所 订

,
为 湿 热 且 多 以 兼 证 或 夹证 的 形 式 出 现
,

至 于体 质 的 阴
,
为 清 代 温 病 学 家 吴 鞠 通 在《温 病

虚 阳 虚 气 虚 血 虚 这是 病 人 的个 体 差 异 与感 受病
出 多 者 加 人 参 黄 蔑 白术 桔 皮 木 瓜 名 十 味 香 藉
,

两类

郁 师 指 出 新 加 香 蔫饮 组 方 构 思 精 巧 集 辛 温 和
,
, ,




,
辛 凉 于 一 方 融 多 种解 表 功 能 于 一 炉
, ,
, ,
方 中香 蔫 辛 温
,


郁 师 使 用 本方 的 加 减 亦 不越 薛 氏 的大 致 规 矩 其
临 证特 点
本 方 用 以 清热 涤 署 说

,
对 于 鲜扁 豆 花 之 功效 吴 鞠 通 曾
, , ,
, ,
郁 师 在 临床 使用 新 加 香 蓄 饮 通 治 各 种 类 型 感 冒
具有如下
,
,
鲜 扁 豆 花 凡 花 皆散 取 其 芳 香 而 散 且 保 肺 液

, ,
个 特 点 ①无 时 间 季 节 限 制 春 夏 秋 冬 皆

… …夏 月 所 生之 物 多 能 解 暑 惟 扁 豆 花 为 最
纵 观全
,
可 制

②无 年 龄 性 别 界 限 男 女 老 幼均 用
,

③无地 域 之 限
方 之 功 效 在 整 体 上 虽 以 疏 风 散 寒 解表 为 主 但 还 兼 凉
解 风 热 清 泄 暑 湿 等 作 用 即 对 寒 热 署 湿 皆有 作 用



薛 生 白亦 谓


用 其 香 蔫辛 温 以散 阴 邪
,
佩 兰 梗 焦 山 植 神 曲之 类 均 可 酌 情 选 用 , 咳 嗽 痰 多
,


由 于 署 易兼 挟 湿 邪 故 辅 以 厚朴 以 苦 温
,
者 伍 以杏仁 贝母 半夏 等 药
,



燥 湿 理 气开 痞 , 银 花 连 翘 为 辛 凉疏 风 散热之 常 用 药
,
,
、 。

,
治 拟 祛风 化
,
可 用 于各类 哮 喘
,
如 麻黄 配 石 膏 解表 清里 用 于 表 寒
, ,
,
淡黄 芋 鲍 知母
‘ 。
,
,
里 热 之证 寒包 火证
麻 黄 配 黄 岑 桑 白皮 清 热 肃 肺
,

,
灸桑皮
,
,
,
竹 沥 半夏
,

呢 杏仁
,
苏子 叶各
,
用 于 痰 热 郁肺 无 表证 者 麻 黄 与 石 膏 黄 茶 相 配 用 于
,
浦 白扁 豆 厚 朴 三药 组 成
,
,
,
氏 将 方 中 的 白扁 豆 易 为 鲜 扁 豆 花 并 加 入 银 花 连 翘 名
施 治 固 然 是 课 启
,
为新加 香箱饮
,

后 世 一 般 认 为 本方 的功 效 为 疏 表 散 寒


迪 思 路 规 范 处 方 照 例 是 无 可 非议 的
郁 觉 初 教 授 运 用 新 加 香 蕾 饮 治 疗 感 冒 经验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编辑 部
关键词
新 加 香 落饮
感冒
中 医 药疗 法
、 、
郁觉 初
后 世 称 其 为三 物香 蒸 饮 吴
,
,

南京 中 医药 大学 温 病 教研 室 郁 觉初 教授从 医 余 年 一 直 致 力 于 感 冒 治 疗 的 专方 研 究 他 认 为 辨 证
平 喘 发 散表 邪 无 纳 气 平 喘 之 力 故 肾虚 者 不 宜
,
,
,
《名
哮 喘 不 能 平 卧 曾用 西 药抗 生 家 舒 喘 灵 激 素 等 哮 喘
, ,


医别 录 》 曾 指 出 麻 黄 不 可 久 服 令 人 虚 就
,


《药 品 化

难 以缓解

,

喉 中 痰 鸣如 吼 气 粗 息痛 痰 粘 难 咯 烦 躁 汗
,

,
气 味 芳 香 一 般 认 为是 治 署 之 良 药 实 际 上 这 里 所 谓 的
署 非 阳 热 署 邪 乃 张 景 岳 所 说 的 阴暑 也 即乘 凉 饮冷 感 受 的寒 邪 因 在 夏 季 统 称 署
,
,
一 般 规 律 是 如 恶 寒特 甚 而 发 热 较 轻 者 可 加 荆 芥 防 风 以 豆 豉 置 换 方 中的 扁 豆 花 , 头 身 骨 节 酸 痛 明 显 者
,
,
,
义 》 记 载 元气虚 及劳 力感寒或 表虚者 断不可用 亦
,
, ,


渴 喜 饮 纳谷 不 香 苔 薄 腻 微 黄 脉 细 滑 辨 证 风
,
,
,
,
周 老 师 则 提 出 麻黄 是 治 哮喘 的 首 药 只 要 配 伍得 当
,
痰伏 肺 蕴 久 化 热 班 遏 肺 气 宣 肃 失 司
痰 泄肺平 喘 定 喘 汤 加 减 灸 麻 黄
,
郁 师 在 临 床 运 用 新 加 香 蒸 饮 治 疗 感 冒 时 特别 强
调 剂量 的增 损 和 药 物 的 加 减 只有 在 原 方 的荃 础 上 化
,
香 菊 饮 通 治 感 冒 鲜 有 不 效 受 到 日本 汉 方 界 的 大 力 赞
, ,

他 体 会 到 使 用 本 方 治 疗感 冒 一般 在
,
温 病 学 家 吴 又 可 在《温 疫 论 》 曾设 中
, ,


能知 以 物 制 气 一病 只 有 一 药之 到病 已 不烦君 臣


从 中 医 辨证 的 角 度 而 言 感 冒 的 证 型 虽 多 但
,
,
佐 使 品 味加 减 之 劳矣

无 疑 为 提高 辨 证 质
,
和 治疗 水
最 基 本 的不 外 风 寒 与风 热 两 端 之异
,
,
,
气候 寒 冷 时 亦 然 , 但 小 儿 老 人 及 素 体 虚 弱 者 香 储 用
,

型 的 主 要 因 素 在 于 外 邪 的 属 性 这 也 是 外 感 热病 与 内
,
,
量酌减 常用
,


,
足矣 ,若热邪偏重 具有灼 热 烦
,


伤 杂 症 在病 机 变 化 上 的 不 同之 处
,
新 加 香 蔫饮主 治 的
征订
《湖 北
,

是 中 医 杂 志 》 湖 北 中 医 学 院 主 办 的综 合性 中 医 药 学 术期 刊 国 内 外 公 开 发 行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