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少见病例精选(1)

合集下载

疑难病案

疑难病案

患者,aaa ,女,53岁,因"咳嗽、咳痰2月,加重1周"入院。

病史特征如下:1、患者为中年女性,起病急,病程长。

2、主要表现为:患者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咽痒.咳嗽为阵发性咳嗽,夜间加重,无刺激性呛咳、咳血、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

痰液为白色泡沫痰,量较多,质地较清,无血腥及脓性分泌物。

不伴寒颤、高热、头痛及肌肉疼痛。

患者自行购买红霉素、止咳片、甘草片后症状稍缓解。

1周前,患者上诉症状加重,咳嗽剧烈,影响夜间睡眠,不伴夜间端坐位呼吸及胸闷、气促。

3、既往史:患者平素体健,5年前因支气管炎入院治疗,后每年冬季均发支气管炎;发现糖尿病5年,自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较理想。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否认外伤史。

否认输血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4、体格检查:T:36.2C P:76/次R:20次/分BP:120/78mmHg,神清、语晰,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智清楚,步入病房,检查合作。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头颅五官无异常,气管居中,胸廓正常,呼吸节律规整。

无胸膜摩擦感。

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干湿啰音。

语音传导正常,无胸膜摩擦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部无震颤、摩擦感及抬举性搏动。

心界未叩及明显增大,心率7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包摩擦音。

无毛细血管搏动及枪击音。

腹稍胀,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及,双肾区无叩痛,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2-14胸片: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双下肺及左中肺小斑片状模糊影,余(-)。

本院心电图:1、窦性心律2、T波低平3、电轴左偏;血常规:WBC 5.1*109/L;随机血糖:5.9mmol/l6、诊断:双下肺肺炎:患者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咽痒。

咳嗽为阵发性咳嗽,夜间加重,痰液为白色泡沫痰,量较多,质地较清。

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精选)

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精选)

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精选)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精选)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疑难病例。

这些疑难病例往往挑战着医生的智慧和经验,需要医生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和启示。

病例一:患者,男性,60岁,主要症状为复发性发热、乏力和关节疼痛,症状长达数月。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呈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正常。

患者未见明显的其他体征或病史。

各项传染病指标均为阴性。

经过多次检查和观察,最终确诊为暗红热。

分析:该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复发性发热、乏力和关节疼痛,并伴有轻度白细胞计数升高。

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排除了传染病和其他可能的疾病。

最终的确诊通过综合多次检查和观察得出,暗红热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上常被忽视。

该病例提醒医生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应保持警惕,提高对少见疾病的认识。

病例二: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咳嗽、气促和乏力,症状持续数周。

肺部听诊出现干湿性啰音,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

胸部X片显示出双肺多发斑片状浸润影。

患者无明显过敏史或其他病史。

诊断困境:确定该病例是否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分析:该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气促和乏力,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胸部X片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浸润影。

此外,患者无明显过敏史或其他病史。

在此背景下,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该病例是否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来确诊。

结论: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临床实践中,疑难病例往往需要医生们综合运用临床经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种手段来进行确诊。

此外,在面对疑难病例时,医生们还需要保持谨慎和耐心,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有效的随访。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病患解决问题,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总之,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和总结是提高医学水平和解决难题的重要方法。

临床少见病例解析

临床少见病例解析

包涵体是细胞感染病毒后胞浆或核中出现的特 殊结构。常用于病毒病的诊断。根据病毒种类, 包涵体表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单一或多个, 嗜酸或嗜碱。它代表着病毒粒子的合成场所,故 又称病毒工厂(virus factory)或病毒原质体 (viroplasma)。
包涵体: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达10~40 μm; 胞核也变大,胞质则显得相对较少,胞质及胞核 内均可出现包涵体。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呈红色,周围绕以透亮晕环,与核膜分开,使其 整个外观状似猫头鹰眼。
肩峰
卵盖 卵壳 毛蚴 小棘
华支睾吸虫卵:
芝麻粒状
棕褐色
29 µ m×17 µ m
卵壳厚薄均匀
内含成熟的毛蚴
有卵盖,肩峰,小棘
灵芝孢子:似西瓜籽样,大 小10×7.5μm,与淋巴细胞相 似,金黄色或淡黄褐色,椭圆 形,前端稍窄为透明空隙区, 后端钝圆。包有双层厚壁,一 端略尖、 另一端钝圆,无卵盖、 无明显疣状构 造,内无毛蚴 .
本病毒对宿主或培养细胞有高度的种特异性, 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及在人纤维 细胞中增殖。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复制 周期长,初次分离培养需30~40天才出现细胞病 变,其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圆,核变大,核内出现 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唾液、尿液、子宫颈分泌液等标本离心沉淀, 将脱落细胞用姬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镜检,检查 巨大细胞及核内和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可作初步 诊断。
姜片虫虫卵形态:卵为卵圆形,淡黄色, 壳薄,一端具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内部可 见排列整齐的卵黄细胞(20~40个), 卵细胞一个(在已固定的标本中不易见到。) 大小130 ~140μm ×80~85μm. 姜片虫经甲醛固定为姜片状。
体会
细节决定成败。

疑难典型病例-右肺占位6月诊断不明

疑难典型病例-右肺占位6月诊断不明

疑难典型病例**-右肺占位6月,诊断不明程奇乐1吴秀伟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一、一般情况:●女,47岁,安徽省六安市人,农民,身高162cm,体重52.5Kg。

●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2015.4.7于我院行背部黑褐色痣活检及脂肪瘤切除术,背部痣活检病理:符合皮内痔。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烟酒嗜好。

●已婚,育1女1子,配偶体健。

●月经规律,经量、月经颜色正常,末次月经2015.9.25。

●无家族及遗传病史。

二、诊治过程第一阶段(2013-2015.5 安医大二附院):●201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断性头痛,以胀痛为主,自服NSAID药物疼痛症状可暂时缓解,后一直未正规检查和治疗,后伴有明显恶心、呕吐,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

●2015.3.31入住我科,头颅MRI(见图1):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

4.1胸部CT(见图2):右肺上叶占位(最大层面大小约5.2cm*3.4cm),倾向于恶性肿瘤;右下肺纤维化灶;肝脏多发低密度灶,部分考虑囊肿,部分考虑病变转移可能。

2015. 4.20右肺穿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见表1):疑为恶性肿瘤,因细胞过少,免疫组化结果无法证实,建议再次送检。

●2015.4.1开始行全颅放疗1程,DT 30Gy/10f。

放疗后头晕、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恶心、呕吐。

第二阶段(2015.5 安徽省立医院):●2015.5.7患者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右上肺活检病理(见表1):送检小块非组织示粘膜慢性炎,肺泡上皮轻度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

未予治疗。

第三阶段(2015.5-2015.7 上海市肺科医院):●2015.5.18患者因头晕头痛1月就诊于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

5.21纤支镜:气管环清晰,隆突锐利,右上叶见新生物阻塞管腔,上覆白色坏死物;余双侧各叶段管腔通畅,粘膜光整,未见新生物。

精彩疑难病例

精彩疑难病例

现病史:25岁女性,主因腹痛6个月就诊。

为右上腹持续疼痛,与饮食无关,间断伴恶心呕吐。

不伴便血、黑便、吞咽困难,不伴厌食、腹围增加、饱足感及体重变化不伴嗜睡、全身乏力、瘙痒、黄疸,不伴盗汗、发热及异常出血。

二便正常。

既往史:童年时诊断为I型糖尿病,多次发作酮症酸中毒。

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牛皮癣。

曾有多次癫痫发作,数年前起服用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

7年前出现双侧葡萄膜炎及右侧踝关节炎,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两侧膝关节亦受累,三年前起服用甲氨蝶呤、萘普生后病情稳定。

无输血史。

现用药:卡马西平600mg,Bid;甲氨蝶呤每周15mg,累计1.5g;左旋甲状腺素125μg,Qd;胰岛素(G、L);叶酸1mg,Qd;未使用非处方药及草药。

个人史:护士,未婚,无子女。

吸烟10年,每天7根,不嗜酒。

无纹身、耳洞。

近期无性行为。

家族史:无糖尿病、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脏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齐,109次/分,血压122/90mmHg,体重46Kg,BMI19.9、体型偏瘦,无黄疸,无急性疾病表现。

头、耳及四肢背侧皮肤可见鳞状斑块,无肝掌、水肿及蜘蛛痣。

颈静脉压正常。

胸部听诊呼吸音清,心脏S1、S2正常,无杂音及附加音。

精神检查正常。

专科查体:右上腹触痛,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

肋弓下3~4cm触及肝脏,边缘锐利。

脾脏未触及,无腹水体征。

实验室检查(数据一):如下表肝脏B超及肝活检结果:图1 肝脏B超图2 肝活检病理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图A)显示透明的胞浆,门管区正常,无纤维化,以及细胞核的糖原生成(glycogenation)(箭)这些检查所见有可能在糖原贮积症、糖蛋白或糖脂贮积病、糖原性肝病和脂肪变性中见到。

问题1:患者肝酶的异常属于哪种类型?A:胆汁郁积性; B:肝细胞性; C:渗透性; D:肝细胞与胆汁淤积混合1. B问题 2:以下那四种疾病能够解释患者肝酶增高及肝肿大?A:自身免疫性肝病; B:乳糜泄; C:慢性病毒性肝炎; D:药物诱导肝病;E:遗传性血色病; F:非酒精性脂肪肝; G:原发胆汁型肝硬化; H:原发型硬化型胆管炎2. ACDF问题 3:患者下一步需哪些检查?A:α1-AT; B:F-actin 抗体; C:ANA; D:CP(铜蓝蛋白);E:MRI; F:HBV/HCV相关检查; G:HDV相关检查; H:US3. ABCDFH问题 4:下列血清学结果提示那种情况:HBc Ab(IgM):—HBs Ag:—HBs Ab: +A:急性HBV感染; B:慢性HBV感染,病毒大量复制;C:慢性HBV感染,病毒少量复制; D:疫苗注射后产生抗体或天然抗体;D:需要更多的结果才能判断;4. D问题 5: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12.4%,相当于血糖浓度多少?A:150mg/ml(8.3mmol/l); B:200 mg/ml (11.1mmol/l); C:250 mg/ml (13.9mmol/l);D:300 mg/ml(16.7mmol/l);E: 350mg/ml(19.4 mmol/l); F:400 mg/ml(22.2 mmol/l)5. D Glu=(28.7×HbA1C-46.7) mg/dl问题6:该患者的治疗需选择哪些药?A:胰岛素;B:二甲双胍; C:吡格列酮; D:强的松; E:熊二醇; F:维生素E6. A第二次的检查结果,如下表:B超结果示(图1):肝肿大,无脂肪浸润及血管异常;肾增大,13.9cm。

例疑难病例分享(1)

例疑难病例分享(1)

例疑难病例分享(1)
难病病例的分享可以更好地促进医学交流和经验分享,加强医生之间
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解决患者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一名患有慢性肝炎的女性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时,在治疗过程中
突然出现严重的皮疹和呼吸急促,经诊断为一种罕见药物过敏反应。

该病例的分享包括治疗方案的探讨和对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 一名患有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男性患者,经过多次抗炎治疗后,病情
反复出现。

最后,在进行全面的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具有特殊的基因
突变,导致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发病。

在这个例子中,需要强调基因诊
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一步治疗这些患者。

3. 一名患有儿童期遗传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在年轻时就发生了多种健
康问题,包括较早的绝经。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详细讨论生殖和生育
和相关的健康风险,以帮助患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健康决策。

4. 一名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男性患者,在使用多种治疗方案后,病情仍
然反复发作。

治疗的困难还表现在对肌无力患者进行各种手术治疗时,需要更加小心。

在网上分享这种情况下的一些手术操作技巧和相关的
提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例疑难病例分享能够促进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治
疗患者,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一定的帮助。

妇产科病例讨论 (1)精选全文

妇产科病例讨论 (1)精选全文

良好
液性暗区 *可有间隔光带 *边缘清晰
恶病质
液性暗区 *内有杂乱光 团、光点 *肿块边界不 清
需要和哪些疾 病鉴别?
子宫肌瘤:
支持点:a.下腹痛伴恶心呕吐 不支持点:a.无月经改变 b.B超提示左附件肿 块 结论:基本排除
输卵管卵巢囊肿 支持点: a.下腹痛 不支持点:a.无发热 b.B超显示无输卵
体格检查: 体查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
专检附件: 左侧扪及肿块7x6x5cm,活动欠佳,压痛
明显
辅检:
B超提示“左附件混合型包块7x6x5cm
需要做哪些检查以明 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①B超超声检查:部位、大小、形态,囊性、
实性以及囊内乳头
②腹部X线摄片 ③MRI、CT、PET检查: MRI——肿块情况、肿块与周围的关系。 CT——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 PET——一般不用于初次诊断。
*起病以来精神、胃纳、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无特殊。 月经史:14 5-6/28-30 ,
LMP:2012-11-13,量适中, 偶有微痛,白带不多、无异味 婚育史:28岁结婚,G3P1,8年前足月顺产,,工 具避孕,余无特殊。
体格检查
T36℃,R20次/min,P86次/min,BP90/60mmHg 脸色稍苍白,心肺检查(-),全腹软,左下腹压痛,
再切)
钳夹前不可先将扭转的蒂回复
2.做肿瘤切片组织学检查
不错不错
谢谢鼓掌!
肿瘤标志物
①血清CA125:80% ;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②血清AFP :卵黄囊瘤的特异性诊断 ③血清hCG :非妊娠性卵巢绒癌特异性诊断 ④性激素: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浆液性

临床少见病历

临床少见病历

临床少见病历案例一、地塞米松过敏1例关键疾病:喘息型支气管炎科室:内科病历过敏反应病历【病例报告】患儿,男,4岁。

【主诉】因喘息型支气管炎于2005年7月15日下午到我院儿科门诊就诊。

【体查】:体温38℃,脉搏120次/min,呼吸35次/min。

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哮鸣音及干湿罗音。

【诊治经过】就诊后,医嘱予新菌必治1.5g、地塞米松2m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大约2min后,患儿突然出现颜面部红色斑丘疹,有瘙痒感,迅速蔓延及全身,伴有风团,烦躁不安,体温上升至38.5℃,急测血压为80/45mmHg,四肢端紫绀。

急追问病史,家长才想起患儿曾有地塞米松过敏史。

立即予停药,使患儿平卧,氧气吸入,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西米替丁,肌注苯海拉明及肾上腺素,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患儿情绪平稳,四肢端紫绀缓解。

1h后身上皮疹有所消退,仅颜面部仍有皮疹,复测血压105/60mmHg,体温38.8℃,按医嘱予安乃近滴鼻,遂后转住院治疗。

【讨论】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

在儿科,当患儿有气道障碍明显时,如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喉炎等,通常会静脉使用地塞米松。

虽然此药没有要求注射前一定要做药物过敏试验,但临床上,药物应用剂量、药物浓度、注射速度、个体差异都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无论是否规定要做药物过敏试验的药物,临床上使用均要提高警惕,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特别在用药后20min内,医护人员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抢救。

另外,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家属或患者在就医时,主动将过敏史告诉医生。

作为医护人员,在开医嘱或执行医嘱前均应主动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病例来源:爱爱医论坛案例二、22岁,学生肾梗塞,都是避孕药惹的祸关键疾病:肾梗塞科室:内科病历肾脏内科病历发布时间:2013-06-19【一般资料】患者,女,22岁,学生,【主诉】主因"发热腰酸乏力1天"入院,【既往史】既往2个月前行人流术,宫颈Ⅳ度糜烂,间断尿路感染史,间断口服多种避孕药物3年,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追问患者病史,曾经长期服用避孕药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照片】
【病理改变】
真皮内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圆 形或不规则形结节,内嗜伊红 染的均质物或具有折光性的菌 丝样物质团块。结节之间可见 大量的多核巨细胞和组织细胞 浸润,血管周围浆细胞散在浸 润。真菌培养与鉴定:铁锈色 小孢子菌
【本病概述】


该病是一类不常见的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内感染, 常与毛囊的损伤有关。作为毛囊损伤的后果,真菌 (常常与角蛋白碎片一起)释放至周围组织,产生 强烈的炎症反应。临床上,皮疹表现为肉芽肿、蜂 窝织炎或斑块。 致病菌: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但须癣毛 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 石膏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以及犬小孢子菌也 可是导致本病的原因。 组织学特征:真皮内可见菌丝以及节孢子,同时可 见到孢子芽生,细胞间分隔,以及其他异常或奇怪 的形式。足菌肿样的肉芽肿形成( SplendoreHoeppli现象)是特征性改变。通常表现为在慢性炎 细胞浸润基础上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有肉芽肿 的特征。
【病理改变】
HE:×40
HE:×100
IHC:S-100强+
IHC:CD68弱+
【本病概述】



皮肤Rosai-Dorfman病:仅有皮损而无淋巴结累及/ 其他系统异常,罕见。女性多见。 皮损为孤立或泛发的丘疹、斑块和结节,表面常呈 红褐色或棕色,界清质软。数量不定,常为多灶性, 也可单发。最易受累部位面部,也可见于颈部、腹 部、乳房、背部、臀部、四肢等。皮损可消退、复 发或转为慢性,但局限于皮肤。 组织病理:最大特征为增生的组织细胞以及淋巴细 胞伸入运动,组织细胞胞质中吞噬有淋巴细胞、浆 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 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表达S-100蛋白、CD68等, 不表达CD1a、SMA、CD34。

病例7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病历摘要】

患者,男,10岁,以“面部反复起红疙瘩伴疼 痛6年余”入院。 患儿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一黄豆大小红 疙瘩,疼痛明显,当时未在意,未予就医,红 疙瘩渐增大,疼痛加重,且有黄色脓液流出, 伴明显发热(具体体温未测),就诊于当地医 院,给予抗生素静点治疗后,红疙瘩消退。后 面部反复起同样红疙瘩伴明显疼痛、发热,给 予抗生素治疗红疙瘩均可消退,1周前,病情 再次反复,伴黄色“脓液”流出。
疑难少见病例 精选
(第一部分)
【病理改变】
病 例 1
结节性肉芽肿性毛囊周围炎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头上起疙瘩1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上出现一个小
疙瘩,未治疗。半年来,疙瘩逐渐增多增大,且流 脓液,当地私人医院以“毛囊炎”给予抗炎治疗,
疙瘩稍变小,流脓明显减少,但停药后疙瘩又进一
【临床照片】
【病理改变】
可见真皮乳头层均质化的、轻度嗜伊红的团块,其中有裂 隙,部分与覆盖的表皮之间真皮乳头层可见均质化红色异 染的团块隔。
【本病概述】
又称蔓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肢端动静脉肿瘤,动 静脉分流,曲张动脉瘤等。 多见于30岁~50岁的患者,男女发病率相当,偶亦见 于儿童;常发生于面部、头颈部,少数发生在四肢; 皮损为孤立的红色、紫色丘疹或结节,大多不超过1cm; 本病大多无症状,有间断性出血倾向,少数可有疼痛、 瘙痒。 病变位于真皮上、中部,界限清楚无包膜; 由厚壁和薄壁血管紧密混合构成,以厚壁血管居多, 内衬 大的内皮细胞;厚壁血管管壁主要是纤维组织, 大都还含一些平滑肌;多数管腔内有红细胞/微血栓; 常有真正的动脉成份存在;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即可诊断本病。 有时要与血管平滑肌瘤鉴别,后者病变位于真皮深部 或皮下,有包膜。
部肿胀隆起明显,仍偶有流水及出血。病程中,患者一
般情况可,无其他不适症状。
临 床 照 片
专科检查:左手中指远端局部肿胀明显,可见局部隆起, 约1cm×2cm大小,其上可见糜烂面,无明显渗出,无压 痛,周围皮肤发黑,伴有散在的褐色色素沉着斑,界限不 清,皮温正常,指关节活动正常。
【病理改变】

灶状表皮缺损,残留表皮层以及真皮层可见散在的异
病例9
蓝色橡皮 -大疱性痣综合征
【病历摘要】

患者,女,36岁,以“身上起红疹无痛痒20余年” 为主诉就诊。 10余岁始就有类似皮疹,无明显自觉不适。半 月前突法耳聋就诊于耳鼻喉科,后因血常规三 系均低转入中医院血液科,经骨髓穿刺显示反 应性网织红细胞增多,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颜面、躯干、四肢散在分布芝麻大小的 淤点及绿豆大小的结节。

全身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临床照片】
【病理改变】



病变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无明显界限,正 常组织结构破坏,被增生的组织细胞、浆细胞、 淋巴细胞及胶原纤维所替代。 组织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圆形或卵圆形, 胞膜较薄或界限不清,胞质丰富,淡嗜酸性颗 粒状,胞质内含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其他 炎细胞。 IHC:组织细胞S-100蛋白强阳性表达,CD68弱 阳性表达,不表达CD1a、CD34。
型黑素细胞巢,另见弥漫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可见较 多的病理性核分裂像。
【免疫组化】
IHC:S-100 阳性
IHC:S-100 阳性
IHC: HMB45 灶状阳性
IHC: Ki-67 30%阳性
【本病概述】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转移早,死 亡率高。 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黑多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生长 缓慢,起源于痣细胞者多见于较年轻的人,恶性程度较高, 生长迅速,发生转移较早。1.原位性恶黑:A 恶性雀斑样 痣 BPaget样原位恶黑;C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2.侵袭性 恶黑:A恶性雀斑样黑素瘤;B 浅表扩散性恶黑 C 结节性 恶黑。恶黑的转移与扩散极为常见,常先发生淋巴管转移, 以致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大多数恶黑发生于真表皮交界处,向真皮侵入,亦向上侵 犯表皮,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常呈上皮细胞样或梭形 细胞样,核分裂常见,但数目不多,可有奇异单核或多核 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转移性皮肤恶黑和原发灶 病变基本一样,不同者是前者真皮和表皮交界处无活跃现 象,也不显示炎症反应
步变大,且疼痛明显,偶感头闷不适,为明确诊断, 进一步治疗,特来我科就诊,我科以“复发性疖肿” 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可,体重无明显 变化。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4次/分,呼吸:19次/分, 血压:113/67mmHg。 专科检查:头顶部可见10余处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触之 活动度好,无红肿,有轻度压痛,按压质较软,有波动感, 左枕部可见直径4cm大小的毛发缺损,表皮糜烂,局部隆 起高出皮面,多个窦道口有淡黄色脓液渗出,内见肉芽组 织增生。 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尿、便、生化常规未见异常 HIV(1+2):阴性;RPR :阴性;HBsAb:阳性;X线:心 肺膈未见异常 真菌镜检:阳性
【专科检查】

右颧部蚕豆大小红色结节,触压痛明显, 结节顶端有脓头,表面破溃,可见少量脓 性分泌物,可见多个凹陷性疤痕。
【临床照片】
【病理改变】
片状表皮坏死,真皮浅层坏死的胶原纤维样 物质通过表皮向外排放,真皮中层大空腔。 弹力纤维染色:阴性。
临床特点 a 患者大多为12岁以下儿童,为少见病, b 病因不明,可能与创伤有关, c 孤立小丘疹,渐增大至0.6cm左右,中央为脐凹,内充以棕褐色、不 易揭去的角质栓,皮疹数量由少渐多, d 好发于面部、四肢、躯干的伸侧面, e 一般6周~10周后可自行消退,反复发作。 鉴别要点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等自四种疾病均具有“穿通排出”的特点,在临床 上基本损害均为角化性的丘疹,在组织病理上,均可见经表皮和/或 毛囊上皮穿通排出的现象,其是: a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穿通排出的是变性胶原纤维, b 穿通性毛囊炎及kyr1e病:穿通排出的是毛发角质, c 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穿通排出的是变性弹力纤维, d 穿通性环状肉芽肿:穿通排出的是渐进性坏死组织。
病例4
孢子丝菌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历摘要】


患者,女,汉族,52岁,个体。 主诉:右胳膊起红疹、无痛痒半年
患者发病前有手指被木屑扎伤史,后自手指开始 起红色疙瘩,后渐蔓延至单侧手臂,曾于他院治 疗考虑孢子丝菌病,经口服碘化钾及抗过敏、相 应外用药治疗后,治疗欠佳。后改为斯皮仁诺治 疗,皮疹稍好转,但未坚持服用皮疹复发。 查体:右手背、右胳膊见密集分布、加盖大小的 粗糙、浸润性红班及肥厚性斑块,有萎缩及结痂。 临床考虑:孢子丝菌病?

【临床照片】
全身见潮红斑片,其上见多 数粟粒至米粒大小水疱,疱 液清澈。
【病理改变】
表皮下水疱,水疱内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 粒细胞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DIF: 基底膜带IgA+呈线状沉积,IgM + ,IgG、C3-
【本病概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类似于疱样皮炎或类天疱疮, DIF检查IgA呈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上分为儿童型、 成人型。成人发病,皮疹无一定好发部位,皮损类似疱疹 样皮炎或类天,多数兼具二者皮疹特点,外观正常皮肤或 红斑上发生大小不一的水疱,常呈弧形排列,尼氏征阴性。 伴轻度瘙痒,可有口腔粘膜损害。 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疱液中和疱底真皮有中性白细胞 和单一核细胞,疱周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沿基底 膜带有均质型线状IgA沉积,少数患者血清中有IgA抗基 底膜带抗体。需与疱疹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儿童良 性大疱性皮病鉴别。治疗首选氨苯砜,磺胺匹啶或长效磺 胺对部分病例有效。
【本病概述】
病例8
皮肤Rosai-Dorfman病
【病历摘要】


男,53岁,农民。以“背部起皮疹伴瘙痒1年余”入院。 1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背部瘙痒,怀疑与蚊虫叮咬有关, 搔抓后起一个黄豆大小的红疹,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 诊断为“皮下脂肪瘤、蜂窝织炎”等,给予外用“百 多邦、鱼石脂”,“克林霉素”静点,口服药物(具 体不详)以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 皮疹未见消退,反而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成片, 触之较硬,感瘙痒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