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概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答:在21世纪的今天,⼈类已经进⼊了⼀个⾼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众传播的⼀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所产⽣的社会的,⾏为的,⼼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位传播学者萨尔⽡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态度或⾏动变化的⾓度考虑问题;⽽由于新媒介的使⽤本⾝就意味着个⼈⽣活和⾏为⽅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24. 电脑联对传统的⼤众传播意味着什么?答:电脑联业即构成对传统的⼤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为⼤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业的兴起和发展,给⼤众传媒带来巨⼤的市场竞争压⼒。

作为信息⾼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具有先进性,互动性,⼀、论述题:1. ⼤众传播的⼀般性功能有哪些?答:传播的⼀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是从⼼理学的⾓度分析传播的个⼈(个体)功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际传播,后者则专指⼤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们提供决策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化传递功能,即⼤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根据伊⾥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种推测:⼤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于)⼀般受众,⽽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中间环节,即“⼤众传播-意见领袖-⼀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了深⼊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考察和分析,并⽤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种调查⽅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式,有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类。

5. 模式:⼀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段。

基本类型:⽂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

⼤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轻重的作⽤。

受众不仅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段,⼯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类信息交流能⼒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之间进⾏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于向社会公众进⾏公开传播的⼯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的崛起,⼜出现了络这新⼀媒介。

8. “两⾯提⽰”:在提⽰⾃已⼀⽅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式提⽰对⽴⼀⽅的观点或不利于⾃⼰的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湖南省自考网:/整理学习指导: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自然传播;- 1 -②植物传播;③动物传播。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和⼀位集⼤成者: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所有社会科学的⼤师,各领域的先锋”。

贡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次明确使⽤了“⼤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个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开⼭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之⼀,社会⼼理学的先驱,⾸先将格式塔⼼理学原理⽤于研究动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的研究;提出“守门⾏为”和“守门⼈”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播进⾏研究,分析⼴播的内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级传播论”,成为⼤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成者和创始⼈。

⼈们称他为“传播学⿐祖”、“传播学之⽗”。

他建⽴了第⼀个⼤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个传播学博⼠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

其中《⼤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内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的⽬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②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④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个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概复习资料
小调音乐的艺术特征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
对应式,起承转合式,并置式
通过扩充和附加成分打破规整对应式结构的对称形态,以不规整的结构给音乐的进行造成动力,变化的均衡感。

一个对应式的上下句再加它们的变化反复,形成四句体对应式结构。

两上一下式结构;一上两下式结构。


劳动号子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
北方:上下二句体结构南方: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
乐句变化形式具体手法
自由延音----由于音乐抒咏引起的乐句结构的变化加(夹)跺----由于唱词陈述,以及音乐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

前后加腔----乐段或乐句结构之外的附加腔句。

概念类
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汉族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产生并应用于劳动,是具有协调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山歌: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

放牧山歌常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花儿: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
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

小调:小调,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

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着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

其流传面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和加工。

其音乐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号子、山歌更多样。

曲调也更优美,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小调传唱面的复杂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

谣曲:汉族民歌中小调分类的一种。

其艺术的成熟性介于吟唱调和时调之间。

它的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

时调:在小调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

它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

这些小调不仅有
一般群众在休息,娱乐时传唱,并且常常由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

供人们消遣并为演唱者换取报酬。

吟唱调:汉族民歌中小调的一种。

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

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

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吟唱调的音乐以吟诵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构简单。

完整性、独立性较差。

鲜花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句体乐段。

2.四句落音:徵、宫、羽、徵。

3.曲型起承转合结构。

孟姜女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句体乐段。

2.句尾落音:商、徵、羽、徵。

3.典型的起承转合式乐段。

剪靛花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具体乐段
2.句尾落音:宫、徵
孟姜女调的四种变体的音乐特征
1.十杯酒:主要流行于北方,变化在第一句分裂成两个短句、其中第一句有七度以上的大跳,第四句旋律从高音区起腔,后逐渐下行,有加腔或扩腔。

2.梳妆台:主要流行于江淮地区,华北江南也有唱,曲调介于‘十杯酒’与基本旋律形态之间,第一句分裂成两个短句但无高音区起腔,句末一般有扩腔。

3.哭七七: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第一、二句前半句都是一字对一音。

句幅紧凑、二四句向低音区扩展。

4.绣花灯:主要流行华北西北地区,第三句后加了一些垛句,增强叙述性。

民歌的产生和创作歌曲的区别
1.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所以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在音乐风格和音乐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民族或地区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也更集中,单纯地表现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集体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2.由于它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因此,在歌唱中,民歌的歌词和曲调往往
会出现多种变化形式。

3.正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晶。

南北方民歌的一般区别
南方民歌的歌词比较含蓄,善用比,兴。

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北方民歌多以节奏自由和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

粗犷、嘹亮。

1.在语言的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

2.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

北方民歌乐句短,呼吸应快速灵活。

南方民歌乐句长,气息需要深沉稳定。

3.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

4.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民歌传承面临的现状
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而且存在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衰弱的严重问题;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歌手逐渐老去。

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等与民歌产生和流行时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

信天游的音乐特征:
有一百多种基本曲调,有的浪漫抒情、单纯朴实,有的高亢悠扬却不失其同一的风格和韵味。

曲调短小,按其发展手法分为呼应式和承递式。

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基本用真声演唱。

山曲的音乐特征:
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上句主要是起兴作比,铺垫场景并提供音韵,下句切入正题。

以独唱为主,音域比较广。

与信天游相似,山曲的乐段也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山曲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节拍以二拍为主,也有少数是3/4或3/8拍的。

常使用五声或
六声的徵调式和商调式。

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号子
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拉板车号子
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
工程号子:打夯号子、打硪歌、大锤哨子
农事号子:催咚催、槤枷号子
船渔号子:黄河船夫曲
作坊号子:松车号子
山歌
信天游:兰花花、脚夫调、阳婆里抱祡瞭哥哥
山曲:三天里路程两天到、想亲亲相在心眼眼上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客家山歌:兴国山歌
江浙山歌:对鸟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云南山歌:弥渡山歌、赶马调、小河淌水、放马山歌
小调
吟唱调:花蛤蟆、摇篮曲
谣曲诉苦歌:天净沙秋思、长工苦、小白菜
谣曲情歌:青丝鸟、绣荷包
谣曲生活歌:打酸枣
时调鲜花调:茉莉花
时调孟姜女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时调剪靛花调:姑苏风光、放风筝、小看戏、丢戒指
时调无锡景调:无锡景
时调绣荷包调:绣荷包
时调妈妈娘糊涂调:妈妈娘你好糊涂
时调银纽丝调:探亲家
舞调:龙船调、跑旱船、斑鸠调
民歌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
船渔号子
山歌
一般山歌:信天游、山曲、花
儿、江浙山歌、四川山歌、
云南山歌、湖南山歌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
小调
吟唱调:儿歌、摇儿歌、叫卖歌、
吟唱调
谣曲:诉苦歌、情歌、生活歌、
嬉游歌
时调: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银纽丝
调、无锡景调、鲜花调、妈妈娘糊涂
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
舞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