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课件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 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 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 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 驻地沈阳北大营。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 —1996.10.5)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 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 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和《曹 雪芹》。
听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注意以下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重音, 感 受 作者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读一读
chì háo
lán
dàn gèn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qì zhà měng huì lán lǒnபைடு நூலகம் 默契 蚱 蜢 污秽 谰语 田垄
跟读课文
1、边读边划出令你内心有所触动的句子。 2、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的?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通过呼告手法、选择有 特征性的景物、运用排比和比喻将叙 述与抒情结合起来深情地回忆了故乡 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 示了自己与土地密不可分 的关系,既 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 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 的眈眈誓言 ,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感知内容,把握情感
1、作者的家乡——关东原野是一片什么样 的土地?请在文中找出可以概括其特点的 两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从 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探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
限制地流行。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污秽】 肮脏的东西。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代表作有《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等。他是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代表作 家之一,这一流派都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年 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 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相结 合,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振奋人心。
学习任务二:品读感受
(二)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1.朗读第二段后半部分,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
言?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誓言:(1)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2)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而我将用我的泪 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情感: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对帝国主义的愤恨,以及坚定的为 故乡母亲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学习任务一:初读感知
示例:这是一方美丽丰饶的土地,表现在一望无际的高粱, 像一幅巨大的红布铺开在原野上,随风飘摇,似乎让人嗅到 了高粱的清香;豆荚鼓胀着,有的豆荚炸裂开来,金黄的豆 粒挺起肚皮,等待农民伯伯的检阅。满载禾稻的粮车挤挤挨 挨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场院里的稻谷堆成了山,牛正拉着 重重的石磙辘辘地碾压颗粒。禾稻的香气弥漫在乡间,也弥 漫在人们的心里。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美丽丰饶,人们生活的 宁静而祥和,温馨而快乐!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 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自己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 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 对土地发出的激昂誓言,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 们从作者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中获得共鸣,建立起自 己与家乡、祖国之间更深的情感链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PPT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PPT课件

.
8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 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 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 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 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
9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 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没有了土 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 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中的地位。
.
22
3.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文章的感情表达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寄
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例如作 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合叠印成一幅幅 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 击力,而作者的感情就包含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 他火热,是我们的母亲!曾几何时,我们的前 辈们为保卫家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今天, 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贡 献青春与智慧。
.
24
.
15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 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 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16
合作探究
1.“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 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 涌着血液一样。” (1)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让“我”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到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 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端木蕻良
拓展延伸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然后我死了,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知人论世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 从东北流亡到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在 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 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应了处于日寇 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 侵犯者的痛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 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东北作家群”的 主要作家有萧军、XXX、舒群、端木蕻良 等,代表作有XXX《呼兰河传》、《生死 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细节感知
赏析下面表达作者对故土爱恋的语句。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 爱……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泛滥着一种热情。
“挚痛的热爱”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土的爱恋。 “泛滥”贬义词作褒义词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细节感知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 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 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移情于物的手法,实际上是作者思念故乡,故乡令作者魂 牵梦萦。这样写,可以使情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因为 只写自己爱恋故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 己的召唤,就深刻地揭示故乡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细节感知
赏析下面表达对国土沦丧压抑的语句。
(1)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下我捉 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PPT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PPT优质课件

部分来自《点拨》
第一部分(①): 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 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部分来自《点拨》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 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 感情基调。
来自《点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 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 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 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 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 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 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 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泛滥”比
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
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
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部分来自《点拨》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 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答案】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 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 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 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 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 的想象。
部分来自《点拨》
4. “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 的顺序能否颠倒? 【答案】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 “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 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 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说明随着“九一八事件”爆发,故土家园沦丧,这样的幸福生活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此时的悲愤、沉重 之情。
由此对比两段,有和差异?
结构:抒情-回忆-抒情
内容:对于故乡回忆的描述
前者表达了对故乡丰饶美丽的赞美及怀念之情,后者在怀念中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作者面对土地有着怎样的誓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金黄
赤色
黑色
色彩斑斓
参天碧绿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家乡的景物、特产如数家珍,从听觉、视觉、嗅觉多角度进行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热爱之情,也为读者展现了美丽富饶的关东平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多次出现,强化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来自“亘古的地层”是指声音来自大地发出的召唤,使土地具有了生命与情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欢笑说明之前在家乡生活的幸福美好
土地的誓言
鸭绿江
松花江
黑龙江
黑龙江
白桦林
目录
CONTENTS
题目解析
01.
字词积累
02.
文本赏析
03.
背景了解
04.
第一部分
誓言:表决心、态度时的话语。土地的誓言,并不是土地的誓言,而是面对土地的发出的誓言。
题目解析:
第二部分
背景链接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1]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2]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土地的誓言》优质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土地的誓言》优质课件PPT
• “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 和悲愤的心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
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 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 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 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指什 么?
•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即岩浆。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联想 呢?
2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 誓言?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 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 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 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日军进沈阳
日 军 大 举 入 侵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杀人如麻。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抒情散文)
hóng 端木蕻良
你如何理解文中的标题?
从文章来看,这一誓言是作 者对土地发出的。
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 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 自身发出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了誓言
• 土地 •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 《土地的誓言》 • 如: • 朱德《母亲的回忆》
• 力求简洁
东北作家群
•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 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 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 八月的乡村》等。
作者:
端木蕻良:(1912.9.25 — — 1996.10.5 )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 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 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和《曹 雪芹》。
问: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排比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表现东 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加大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 力,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红色:炽热、强烈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 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 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 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 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 饶……
——萧红婚礼的讲话 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
《风入松·为萧红扫墓》(1987年):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
也是萧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
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题目为《土地的誓言》,文中你能找到哪些誓言?
意象铺陈法 多意象——着眼地域特色 多角度——调动多种感官 多修辞——摹写独特感受
画面叠现法 体现地域特色——地域鲜明 凸显时令特点——景物协调 选取典型场景——个人记忆
习得写法
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一片土地, 会充满这么深切的情感?因为, 正像端木蕻良所说,土地不仅 仅是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辽阔 的原野,还是——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 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 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 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 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 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 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处未。
怜了残
芳 草
, 回
月脸中的代表。著有散文集《憎恨》,长篇
。首边
犹明
,小说《大地的海》《大江》《科尔沁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文分为两段,两段的内容有什么 异同?
A.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B.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C.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 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色的叠加,应 用排比。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但没有 采用排比。
《》
马群
白桦林 东北特有的物产:
鹿
蒙古狗

煤块 高粱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豆粒 玉米
——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辽 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 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 地吹吼着的愤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 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 沉……
我爱这土地
背景资料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 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 人的一员,“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 着难以遏制的思想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读一读
chì háo
炽痛 嗥鸣
qì 默契
huì 污秽
lán 斑斓
lǒng 田垄
dàn gèn 怪诞 亘古
作业
(二选一)
一、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 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 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 呢?
二、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 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gao 镐头
[整体感知] 有情朗读: A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我心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 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他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 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C感受文中的情感。 D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 土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 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感情的冲击力。(如.“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 记 起故乡的时候……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等句 子) B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随着情感的 越趋激荡作者将她改为第二人称“你”)
(4)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 取不同的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 了展现东北大地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 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情 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 大地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他也表达了作者 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者忧伤与愤怒。 因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 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 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收复故土,重建家园的激情与信念。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 地的誓言”?
文章的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 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 章末尾壮怀激越的发誓:“我要回到她的 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 看见一个更美丽的 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 读者能强烈的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 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 本身发出的誓言”
[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 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 你的理解和体会。
[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C理解全文结构。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 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 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聆听到心脏 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