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7]91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7]91号](https://img.taocdn.com/s3/m/a122750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9.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7]9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 31 项),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5〕 101 号)的精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附件: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民间音乐:( 3 项)1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石嘴山市、平罗县 2 回族器乐(口弦)自治区文化馆、西吉县、同心县 3 回族山花儿自治区文化馆、海原县、同心县民间舞蹈:( 4 项) 4 舞狮(海原胡湾狮子中宁刘庙狮子)海原县、中宁县 5 舞龙中卫市 6 隋唐秧歌中宁县7 回族踏脚泾源县传统戏剧:( 1 项)8 皮影贺兰县、盐池县杂技与竞技:( 4 项)9 何家棍吴忠市10 打梭海原县11 方棋同心县12 南营武术杂技青铜峡市民间美术( 4 项)13 民间绘画平罗县、隆德县14 剪纸海原县、同心县、隆德县15刺绣红寺堡开发区、同心县、海原县16 杨氏家族泥塑隆德县传统手工艺( 8 项)17 黄渠桥羊羔肉制作技术平罗县18 枸杞传统栽培技术中宁县19中宁蒿子面中宁县20 草编彭阳县21 擀毡红寺堡开发区22 箍窑同心县23 二毛皮制作盐池县24 手工地毯制作盐池县传统医药( 2 项)25回族汤瓶八诊杨华祥26 张氏回医正骨吴忠市民俗( 5 项)27 回族婚礼海原县28 祭河神中卫市29 高台马社火隆德县30 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隆德县31 回族服饰自治区文化馆、吴忠市——结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禀赋及传承人谱系梳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以凯里市为州府,辖雷山、丹寨、施秉、黎平、榕江、台江、剑河、麻江、黄平、天柱、三穗、镇远、从江、锦屏、岑巩等15个县。
据统计,全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3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同意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州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八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53项72处入选(部分项目统计见表1),居全国同级别行政单位前列。
(二)其他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拥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拥有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08项。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遗的分类与国家级名录相比有所区别,第二批开始与国家级非遗名录分类相同。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共分为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文化空间、人生礼俗等13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11类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可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

7
传统美术
七彩雕画
澄迈县文体局
第二批省级项目名录
(20项)
8
传统音乐
疍家调
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亚市
9
传统美术
澄迈民间炭画像
澄迈文化馆
10
传统技艺
海南粉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
11
传统技艺
陵水黎族藤编技艺
陵水黎族自治县藤竹工艺有限公司
12
传统美术
海南龙潭雕刻艺术
海口市琼山区文化馆
13
传统舞蹈
苗族盘皇舞
五指山市文化馆
14
民俗
三亚回族婚礼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15
传统舞蹈
虎舞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
16
民俗
祭祀兄弟出海仪式
琼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7
民俗
军坡节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澄迈县文化馆扩展项目
18
民俗
黎族传统婚礼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19
传统体育
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
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
20
传统音乐
黎族方言长调
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1
传统舞蹈
黎族共同舞
五指山市文化馆
22
民间文学
பைடு நூலகம்黎族民间故事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五指山市文化馆
23
传统技艺
黎族双面绣技艺
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
24
传统舞蹈
苗族三元舞蹈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扩展项目
25
传统技艺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
陵水县海陵珍珠养殖场
26
传统技艺
华南文化区

华南文化区简析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
北与华中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相望。
西南界线是我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
在行政区上,本区包括广东、海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地理环境(一)广东省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
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
(二)海南省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
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接邻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并与海南隔海相望。
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
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
二、民族(一)广东省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
2011年,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7.46%。
少数民族人口307万人。
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
(二)海南省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此外还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
黎族“咚铃伽”是啥?为何在黎族有很早的历史

黎族“咚铃伽”是啥?为何在黎族有很早的历史
>咚铃伽亦即钱铃双刀舞,它是黎族人民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身穿传统服装,头缠红巾,一人双手持尖刀,一人手握钱铃棍,两人相互对打,持刀者对着持棍者的各个部位猛刺,而持棍者则前后左右招架,双方周旋灵巧,动作刚劲矫健。
刀和棍撞击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扣人心弦,场面热烈悲壮,表现了一种临危不惧,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咚铃伽舞是黎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异花独树于海南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中,以其古、奇、险、绝的表演堪称“一绝”。
黎族舞蹈以表现日常劳动、生产的情景为多见。
如舂米是黎族妇女劳动的一种方式,也许是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或是有意地吸引小伙子的目光,姑娘们便把日常的辛苦劳动演绎成了优美而又富有节奏感的“舂米舞”。
黎族小伙子血气方刚,他们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有力,奔放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感受。
舞蹈咚铃伽舞、斗牛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生活写真。
黎族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更崇拜英雄。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黎族人民长期居住在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之中,居住环境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和野兽的攻击,黎族人民需要勇气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因而英雄成了人们心中追求理想信念的偶像。
黎族的青年男子极具武士精神,他们剽悍、勇敢、执着、善良,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们敢于斗争。
舞蹈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黎族竹乐,黎族竹乐是黎族人民在劳作、生活和宗教仪式中
使用的一种传统乐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包括
竹筒琴、竹筒鼓、竹管笛等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2. 黎族竹编手工艺,黎族竹编手工艺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
工艺技艺,包括竹编筐、竹编箱、竹编椅等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3. 黎族古歌,黎族古歌是黎族人民口头传承的古老歌谣,反映
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这些古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4. 黎族服饰,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独特
的图案和工艺特色,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
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社会和民族本身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分析

| 文化艺术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分析□苏振东/文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也在不断地与当代审美相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审美特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色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是黎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形式、动作特点、舞蹈服饰、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1.1 文化内涵1.1.1 文化传承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是黎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舞蹈表现形式多样,舞者手脚动作繁复多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宝贵传承。
1.1.2 民族特色一个地区民间舞蹈的特色通常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呈现。
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虽受内容制约,却是最能彰显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显著标志[1]。
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反映了黎苗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舞蹈中常常有黎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的描绘,如黎族的“朗典打柴舞”、苗族的“盘皇舞”等,充分展示了黎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命力。
1.1.3 传统信仰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是黎苗族人民的信仰表达。
舞蹈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如对自然界的崇拜、对祖先的纪念、对生命的尊重等。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被巧妙地融入舞蹈中,成为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审美特色1.2.1 民族色彩浓郁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审美特色,在于其浓郁的民族色彩。
舞蹈中常常融入民族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如苗族的“招龙舞”、黎族的“舂米舞”等,这些元素和符号赋予了舞蹈浓郁的民族色彩,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海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海南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海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海南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8.28•【字号】南政〔2014〕104号•【施行日期】2014.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海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海南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各县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文化体育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提出的海南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9项),经全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州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州政府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动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014年8月28日附件海南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I-1 藏族颂词共和县人民政府2 I-2 藏族谜语贵南县人民政府(二)民间音乐(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 Ⅱ-1 共和藏族拉伊共和县人民政府4 Ⅱ-2 安多藏族歌谣贵德县人民政府5 Ⅱ-3 诵经调贵德县人民政府6 Ⅱ-4 藏族摇篮曲贵南县人民政府7 藏族拉伊(国家级)州群艺馆8 青海藏族唱经调(国家级)兴海县人民政府9 海南藏族扎念弹唱(国家级)州群艺馆10 尚尤则柔(国家级)贵德县人民政府11 青海藏族酒曲(省级)州群艺馆(三)民间舞蹈(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Ⅲ-1 加吾沟则柔兴海县人民政府13 Ⅲ-2 卓舞贵德县人民政府14 Ⅲ-3 岭舞同德县人民政府15 Ⅲ-4 安多锅庄舞州群艺馆16 Ⅲ-5 宗教法舞“赛钦”州歌舞团17 Ⅲ-6 格萨尔王法舞贵德县人民政府18 海南宗教法舞鹿舞(省级)贵德县人民政府19 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省级)兴海县人民政府(四)传统戏剧(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0 Ⅳ-1 藏戏《智美更登》兴海县人民政府(五)曲艺(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 V-1 格萨尔说唱共和县人民政府(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 Ⅵ-1 共和射箭共和县人民政府23 Ⅵ-2 羊骨节共和县人民政府24 Ⅵ-3 藏棋共和县人民政府25 藏族夹棋(省级)州群艺馆(七)民间美术(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6 Ⅶ-l 唐卡共和县人民政府27 Ⅶ-2 葫芦雕刻贵德县人民政府28 贵南藏绣(省级)贵南县人民政府(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9 Ⅷ-1 藏式银器制作技艺兴海县人民政府30 Ⅷ-2 兴海县黑帐篷制作技艺兴海县人民政府31 Ⅷ-3 藏族皮袄制作技艺兴海县人民政府32 Ⅷ-4 酥油制作技艺兴海县人民政府33 Ⅷ-5 藏族缠绣共和县人民政府34 Ⅷ-6 剪纸共和县人民政府35 Ⅷ-7 索尔加藏绣共和县人民政府36 Ⅷ-8 郭密发饰贵德县人民政府37 Ⅷ-9 松巴酩磂贵德县人民政府38 Ⅷ-10 木雕贵德县人民政府39 Ⅷ-11 藏式木雕同德县人民政府40 Ⅷ-12 同德藏绣同德县人民政府41 Ⅷ-13 打酥油同德县人民政府42 Ⅷ-14 同德县生揉皮袄制作工艺同德县人民政府43 Ⅷ-15 同德石雕同德县人民政府44 Ⅷ-16 藏族手工毡艺同德县人民政府45 Ⅷ-17 藏族造纸术贵南县人民政府46 Ⅷ-18 酥油糌粑贵南县人民政府47 Ⅷ-19 贵南黑帐篷工艺贵南县人民政府48 青海塔秀寺彩粉坛城(省级)贵南县人民政府49 石焖烤全羊(省级)贵南县人民政府(九)传统医药(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0 Ⅸ-l 扎西达塘寺藏医艾炙疗法兴海县人民政府51 Ⅸ-2 仁钦朵觉骨髓灵治疗法州藏医研究所52 Ⅸ-3 藏医传统减肥疗法州藏医研究所(十)民俗(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3 X-1 祭海共和县人民政府54 X-2 环湖藏族婚俗共和县人民政府55 X-3 尕寺年钦扎勒嘉沃拉则共和县人民政府56 X-4 贵德滴水岸圣水节贵德县人民政府57 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省级)州群艺馆58 贵德六月庙会(省级)贵德县人民政府59 青海安多藏族服饰(省级)州群艺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从海南中文化馆了解到,该县挖掘整理的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咚铃伽》舞是流传在五指山脚下最古老的黎族传统舞蹈之一。
咚、铃、伽是黎语译音,指簸箕、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
该舞原是黎族民间传统的比武竞技活动,后被人们用在簸箕上比武定亲而得名。
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现已失传将近百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黎族青年同时爱上一个黎族姑娘,姑娘左右为难。
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在簸箕上用钱铃和尖刀比武的方法,赢者将成为自己的意中人。
从此,《咚铃伽》舞便在民间流传。
《咚铃伽》对研究黎族舞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很有研究价值。
《咚铃伽》舞是流传在五指山脚下最古老的黎族传统舞蹈之一。
咚、铃、伽是黎语译音,指簸箕、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
该舞原是黎族民间传统的比武竞技活动,后被人们用在簸箕上比武定亲而得名。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黎族青年同时爱上一个黎族姑娘,姑娘左右为难。
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在簸箕上用钱铃和尖刀比武的方法,赢者将成为自己的意中人。
从此,《咚铃伽》舞便在民间流传。
该舞以其古、奇、险、绝的表演堪称“一绝”,表现了黎族青年为追求爱情敢于拼搏的崇武精神,体现了黎族青年执着的性格和勇敢、剽悍的精神气质,反映了黎族姑娘崇拜英雄、追求婚姻自主自由的理想信念。
《咚铃伽》舞是黎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经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升华,异花独树于海南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中。
它的挖掘重现,不仅充实了黎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丰富了黎族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而且又一次用舞蹈语言向世人讲述了黎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