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
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调查分析

第6期农垦医学第42卷由于初入职场,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发展受职场环境的影响较大,而较复杂的医患关系及相应的职场压力给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职场环境[1]。
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PR)指人尽管曾遭受逆境与强大压力的影响,其心理功能仍能正常发展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适应良好所应当具备的人格特性[2],研究发现,护士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关联[3],且心理弹性可显著预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4]。
根据心理弹性内在力量理论的基本观点可知,心理弹性反映了个体具有一种在面临逆境和压力时的适应和改变能力,对维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
因此,对于临床实习护生而言,心理弹性对维持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公立医院临床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关于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情况及二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以期为提高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保证心理健康,促进其职业发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调查分析张平平(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新疆石河子,832008)【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及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9月-12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7所公立医院中400名临床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心理弹性问卷(CD-RISC-10)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测试,并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二者彼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均<0.01);不同性别、学历和户籍的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得分和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心理弹性得分对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得分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40,=-12.07,<0.01)。
结论:提高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弹性,可以维持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水平。
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

目录缩略语表 (1)英文摘要 (2)中文摘要 (6)论文正文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 (9)第一章前言 (9)第二章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量性研究 (14)2.1 研究对象 (14)2.2 研究方法 (14)2.3 结果 (16)2.4 讨论 (31)2.5 小结 (35)第三章护士高心理弹性形成原因的质性研究 (37)3.1 研究对象 (37)3.2 研究方法 (39)3.3 结果 (40)3.4 讨论 (47)3.5 小结 (48)全文总结 (50)参考文献 (53)文献综述护士心理弹性发生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59)参考文献 (65)附录 (69)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有关成果 (81)致谢 (82)缩略语表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CD-RISC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心理弹性量表Scale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Survey-DepressionInventory-Human ServiceBurnoutMBI-HSS 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SurveyCNSS Chinese Nurses Stressor Scale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JSS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Scale 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PS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SCSQ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Disorder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StressTraumaticICU Intensive Care Unit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A quantity and qualit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ing resilienceAbstractPurpose:This study regarded the clinical nurses as a who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resilience, and to clarify the causes of high resilience of nur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in China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nursing team,.in order to get the general rules of nursing resilienc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ilience of nursing norm in China, to establish the resilience criteria for clinical nurses select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ilience training for the nursing staff.Methods:The first stage: using proportional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on the stratification of 104 hospitals in Chongqing,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first class hospital, secondary hospital and teritary hospital. Using proportional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o select hospitals in each layer, and 1 teritary general hospital, 2 secondary general hospitals and 1 first class gene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eventually during May to September in 2016. Secondl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to carry out the survey. A total of 2504 clinical nurses were recruited, and 228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efficiency is 91.25%. The nurses were surveyed respectively with a pre-designed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the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 the Chinese nurses stressor scale(CNSS), the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Scale,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and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lience in clinical nurses. Using SPSS version 19.0 to do statistical analysis. Data were expressed as mean±standard deviation. Th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general personnel information on the overall resilience.Spearman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job burnout,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pying style and resilienc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In all tests, a P﹤0.05 was interprete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second stage: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stage, based on reviewing literature and consulting psychological experts, the screening standard of the nursing staff with high resilience was proposed (the score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the score of the Survey-Depression Scale ≤15 points, the score of the Chinese Nurses Stressor Scale>mean). The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on the method of using Colaizzi's to analyze the data to determine the theme, so as to clarify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urses' high resilience.Results:1.The status of nursing resilienceThe score of nurses' resilience was 10 to 100,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63.87±12.9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in China 65.40 ±13.90.Resilience scores in three dimensions: tenacity 31.88±7.28, strength 22.32±4.66, optimism 9.67±2.40. The dimensional scores from high to low were as follows: strength 2.79±0.58, tenacity 2.45±0.56 and optimism 2.42±0.60.2.Characteristics of nursing resilience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age, marital status, fertility circumstance, whether the only child, education, academic titl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work experience, monthly income, shift mode, whether be awarded, hospital grade, intention to stay and self-perceived resilience impact on resilience a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P<0.05), However,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gender, birth place and form of employment(P>0.05).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job burnout,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nursing resilience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the sub-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 stress and its sub-dimen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silience negatively(P<0.01). The score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its sub-dimension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sub-dimension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silience positively(P 0.01).4.Regression analysis of nursing resilienceTh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intention to stay, positive coping style, self-perceived degree of resilience, depression, emotional exhaustion,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depersonalization, work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work status as well a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ntributed to resilience a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 which could explain 35.5% of the variance.5.Th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 resilienceThe subjects of high resilience quality interviews with nurses were as follows: The individual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mong them, the individual internal factors involve: technical ability, effective coping, self regulation, high sense of occupation identity. Social suppor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amily support, friend support and colleague suppor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ludes: effective security, welfare and job stability.Conclusions:1.The level of nursing resilience is low,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2.Demographic variables (age, marital status, fertility circumstance, whether the only child, education, academic titl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work experience, monthly income, shift mode, whether be awarded, hospital grade, intention to stay and self-perceived resilience) are identified to be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s.3.Depression, job burnout,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ilience. Depression, job burnout and stres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lience.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lience.4.Th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intention to stay, positive coping style, self-perceived degree of resilience, depression, emotional exhaustion,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depersonalization, work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work status as well a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an predict the level of nursing resilience.5.The main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 resilience of nurses are individual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environment.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resilie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nurse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nur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that nurses can do better and adapt well whe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work and life.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Resilience; Root Cause Analysis;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量性与质性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将临床护士作为整体来探讨其心理弹性规律特点及高心理弹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到适用于临床各科室的护士心理弹性一般性规律,为建立我国护士心理弹性常模提供参考依据,填补我国在护士高心理弹性成因研究中的空白,为建立临床护士心理弹性选拔标准、对护理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弹性培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达到改善我国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维护护理队伍稳定的目的。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

·调研分析·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赵楚艺,梁伍今(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0 引言众所周知,护士的工作性质十分特殊,具有较强的应激性,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问题的出现,对于临床护士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各类创伤性事件中,临床护士面对患者的痛苦,在提供援助服务过程中,极易出现共情疲劳和心理弹性,进而造成护士职业倦怠。
为此识别护士共情疲劳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本文为此为视角,探究了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弹性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改善临床护士心理状况的建议举措,以供参考[1]。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本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886名一线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女生所占比例为97.71%,男生占0.29%;平均年龄为(28.32±4.69)岁;工作年限为0.6-32年。
其中临床护士的选择遵循了自愿和随机的原则,起止时间为2018年2月至7月。
1.2 研究方法。
首先,需要掌握临床护士基本信息和基础资料,其中包括科室、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
其次,在工作环境的调查设置中包括了夜班类型、工作负荷、待遇问题、压力问题、团队协作以及是否能够得到认可。
最后,对问卷以及量表进行回收,应用统一指导语,将原始资料录入并对数据进行认真核对。
此外采用了SPP 19.0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2.1.1 对象特征:①患者突发死亡或者持续恶化可以引发临床护士的共情疲劳,尤其是已经处于康复恢复期却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②病人长期处于生理痛苦,进而引发疼痛、呕吐、感染以及腹胀等阶段,会加剧护士的痛苦感和无助感。
③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迫于生活压力以及拮据的家庭条件进而放弃后续治疗,因此会诱发护士的共情疲劳。
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学生、 灾 区群众 、 处 于逆 境 的儿 童 等 , 以护 士为 目标 人群 的研 究较少 。 笔者综 述 了心理 韧性 的基本 概念 、 测量 工具 和影 响 因素 , 总结 当前 研究 的特 点及 展望 , 报道 如下 。
常见 的工具 有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心 理 韧 性 量 表
(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C D— R I S C) 、 成 人 心理 韧性 量表 (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f o r A d u l t s , R S A) 、 简 明韧性 量 表 ( B r i e f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B R S ) 、 心 理韧 性
等 西方 国家心 理学 研究 的重 要 领域 。2 0世纪 后 期 , 心理韧性 被 引入 医学领 域对 精神 分裂 症患者 的子女 进 行研 究[ 5 1 。 1 9 9 7年 。 护理 研究 者 J a c e l o n [ 6 ] 在 回顾众 多学科 相关 文献 的基 础上 ,认 为有必 要在 护理 领域 开展 心理 韧性 的研究 。 此后, 陆续有研 究 者进行 理论
护 士在护 理工 作 中常需应 对各 种压 力和 工作 逆 境, 其 中包括来 自医生 和各类 疾病 患者 的需求 。 心理
韧性 是护 士在 寻找 其职业 意义 和调 节压 力应 对行 为 中所需 的重要技 能…。护 士需 拥有 较 强 的心 理韧 性
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任雅欣, 周英, 黄美凌, 陆新容, 成守珍, 潘胜茂, Ren Yaxin, Zhou Ying, Huang Meiling,Lu Xinrong, Cheng Shouzhen, Pan Shengmao
作者单位:任雅欣,周英,潘胜茂,Ren Yaxin,Zhou Ying,Pan Shengmao(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广州,510180), 黄美凌,Huang Meiling(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 广州,510180), 陆新容,Lu Xinrong(广州医科大
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 广州,510180), 成守珍,Cheng Shouzhen(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
刊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
年,卷(期):2014,23(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xwyxkx201403020.aspx。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心理弹性在当前心理学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问题,并在各个领悟的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国内护士的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为护士等高压力人群缓解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心理弹性,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持。
标签:护士;心理弹性美国的心理学家Anthon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心理弹性这个名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心理学届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护理学等各个学科受到重大的关注。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危机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是决定个人能否成功从压力危机中复原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行业中,护士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心理弹性已经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时保持护士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素。
本文对心理弹性的概念、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这个词始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并被以为“反弹”。
因此,心理弹性有从痛苦或创伤事件中复原并能获得良好地适应之意。
至今,国内外对于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国外研究者对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3)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1]。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即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2]。
国内学者对心理弹性也有自己的理解,程丽等[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危机情景或压力事件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的能力,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并提出了3种情况: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战胜了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不受损害;能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曾素兰;彭成君;崔丽君
【期刊名称】《护理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5(015)001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480名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进行心理弹性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心理弹性总均分为(1.89±0.86)分,处于较低水平;心理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P<0.01).结论临床工作1年内护士总体心理弹性处于较低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其心理弹性培训,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曾素兰;彭成君;崔丽君
【作者单位】641300,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641300,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37000,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6
【相关文献】
1.援助利比里亚抗埃博拉护士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J], 许珂;张森;张俐;李敏;任辉;宋彩萍
2.临床工作5年内护士职业防护认知分析与对策 [J], 陈青;张月娟;王华;张燕;曾红
伟
3.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季加翠
4.三级综合性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黄琳琳; 郭小曼; 纪梓哲; 易琦峰; 林琳
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陈姗;卢军;成沛玉;周丽丽;许静;郭姣;李玉翠;赵成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理弹性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行业的日益进步,护理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特点,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满足医院和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建立健全护理弹性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弹性工作制度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其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与前景。
二、护理弹性工作制度的内涵1. 定义护理弹性工作制度是指根据医院工作需要、患者病情变化和护理人员个人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时间、班次和休息时间的一种工作制度。
2. 特点(1)灵活性:护理弹性工作制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满足医院和患者需求。
(2)公平性:护理人员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享有公平的工作机会和休息时间。
(3)激励性:通过弹性工作制度,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可持续性:护理弹性工作制度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
三、护理弹性工作制度的实施策略1. 制定合理的弹性工作制度(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弹性工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明确弹性工作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工作时间、班次、休息时间等。
(3)制定弹性工作制度的实施细则,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2. 加强弹性工作制度的宣传和培训(1)通过内部培训、会议等形式,向护理人员宣传弹性工作制度的意义和内容。
(2)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对弹性工作制度的认识。
3. 完善弹性工作制度的监督与考核(1)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弹性工作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确保弹性工作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1)根据医院工作需要,合理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班次和休息时间。
(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5. 关注护理人员身心健康(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体检,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积极心 理 学 的 发 展,心 理 弹 性 已 成 为 心 理 学、教 育 学 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生活压力所采取积 极、有效应对策略 的 动 态 发 展 过 程,使 个 体 可 以 从 重 大 的 消 极 事件中恢复或积极适应并得到发展[1 - 2]。心理弹性在个体的 压力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个体可 以降低应激反应的危害程度和发生率,同时心理弹性可使护士 面对应激和负性事件时能够及时恢复、成功应对并维持正常的 功能[3 - 5]。人们已普遍认同护理职业具有应激性,据调查我国 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心理弹性不良的 个体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更容易遭受应激和发生职业倦怠,也更 有可能离开护理行业[6 - 7]。国内相关文献对临床护士心理弹 性做了现状调查,样本量局限在某一所医院[8 - 9],调查的地域 及所属的医院不同,护士面临的事件和问题有所不同[10],由于 不同地区、等级医 院 受 文 化 环 境 的 影 响,护 士 可 能 呈 现 不 同 的 心理弹性,使得研究结果推广受限。本研究样本通过整群分层 及大样本采样,旨 在 了 解 临 床 护 士 心 理 弹 性 的 现 状,寻 找 其 影 响因素,以期能为 护 理 管 理 者 对 临 床 护 士 进 行 针 对 性 培 训 、提 高临床护士的心理弹性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临床护士的心 理健康。 1 一般资料
应用 SPSS 17. 0 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
2014 年 6 月 第 14 卷 6 期
护理管理杂志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Jun,2014 Vol. 14 No. 6
·385·
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影响因素分析采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 1 临床护士一般资料
则选取调查对象。临床护士入选标准: 临床工作的注册护士、 女性、工龄 1 年及以上、年龄 55 岁及以下; 排除标准: 进修护士、 不愿参加本研究的护士、非综合性医院护士。 2 方法 2. 1 调查工具 2. 1.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为自制问卷,包括年龄、工龄、学历、 婚姻状况、职称、承担班次、用工性质、科室、医院等级。 2. 1. 2 心理弹性量表( Connor -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 RISC)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 Connor 和 Davidson[11]编制,由 Yu 和 Zhang[12]翻译并修订,包括坚韧( 13 个条目) 、自强( 8 个条目) 、 乐观( 4 个条目) 3 个维度,采用 Likert 5 点评分法,0 分为“从不这 样”、1 分为“很少这样”、2 分为“有时这样”、3 分为“经常这样”、 4 分为“几乎总是”。由于本研究量表没有常模,所以关于 3 个因子 及总分的水平测量只能依据条目均分划分等级,本研究中条目均 分范围 0 ~ 4 分,分级标准: 0 ~ 0. 99 分为低水平; 1 ~ 1. 99 分较低 水平; 2 ~ 2. 99 分为中等水平; 3 ~ 4 分为较高水平,得分越高说明 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在国内相关护士研究中 Cronbach's α 系数 为 0. 87[9],在本研究中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 88。 2. 2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匿名调 查 方 式,利 用 晨 会 或 召 开 护 士 大 会 时,在 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的配合下,由培训过的资料收集员向调查 对象说明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征得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要 求护士 在 20 min 内 独 立 完 成,并 当 场 收 回。 共 发 放 问 卷 700 份,回收问卷 680 份; 剔除无效问卷( 每份问卷连续有 5 个 条目为相同答案或者以某种规律出现则以无效问卷剔除,同时 漏答 5 项以上也作为废卷标记剔除) 80 份,有效问卷为 600 份, 有效回收率为 85. 71% 。 2. 3 统计学方法
·384·
2014 年 6 月 第 14 卷 6 期
护理管理杂志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Jun,2014 Vol. 14 No. 6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
魏雪梅1 ,何 剑2,3* ,胡定伟1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分析心理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 600 名临床护士进行心理弹性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整体状况及其各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心理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工龄、学历、婚姻状况、科室、医院等级( P < 0. 01) 。结论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有针对 性地对其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心理弹性。
于 2012 年 1 月至 2 月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以临床护士的 职称、科室比例抽取四川省东北部地区 10 所二级甲等及以上 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
基金项目: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 130351) ; 南充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 与开发资金项目( 2010SF21) 工作单位: 1. 637000,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2. 637000,南 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技科; 3. 610041,成都市,四川省医疗卫生 技术咨询所医疗技术鉴定科 作者简介: 魏雪梅( 1975 - ) ,女,四川南充人,主管护师,硕士,主要从事 护理管理工作。E - mail: 812582182@ qq. com * 通讯作者: 何剑,E - mail: hj529@ 163. com
【关键词】临床; 护士; 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 R192. 6; C93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315X( 2014) 06 - 0384 - 03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es' resilience / WEI Xue - mei1 ,HE Jian2 ,3 * ,HU Ding - wei1 / /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 2014,14( 6) : 384. 1. Nursing Department,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2.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3. Depart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ppraisal,Consultation Service Center of Sichuan Medical and Health Technolog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resilience of clinical nurses,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Connor -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was delivered to 600 clinical nurses by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level and levels of each dimensions of clinical nurses' resilience were all at middle level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ge,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educational background,marriage,hospital level and department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linical nurses'resilience ( P < 0. 01) . Conclusion The overall resilience of clinical nurses is at a middle level. Clinical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provide targeted training to improve nurses' resistance. 【Key words】clinical; nurses; resilience
以心理弹性总分为因变量,以临床护士一般资料作为自变 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 2,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3。
表 1 临床护士 CD - RISC 得分( n = 600)
项目 坚韧 自强 乐观 总分
得分( 分,x珋± s) 36. 33 ± 9. 21 21. 96 ± 7. 49 8. 74 ± 5. 57* 70. 15 ± 10. 34
条目均分( 分,x珋± s) 2. 56 ± 0. 52 2. 26 ± 0. 43 2. 09 ± 0. 45 2. 52 ± 0. 49
注: * 中位数为 13. 00
表 2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方式
项目 年龄( 岁) 工龄( 年) 学历 婚姻状况 职称 承担班次 用工性质 科室
600 名临床护士均为女性,年龄 19 ~ 55( 28. 47 ± 8. 68) 岁, 其中 < 25 岁 160 名,占 26. 67% ; 25 ~ 35 岁 200 名,占 33. 33% ; 36 ~ 45 岁 150 名,占 25. 00% ; > 45 岁 90 名,占 15. 00% 。工龄 1 ~ 35 年,中 位 数 为 6 年,其 中 1 ~ 5 年 160 名,占 26. 67% ; 6 ~ 10 年 200 名,占 33. 33% ; 11 ~ 20 年 150 名,占 25. 00% ; ≥21 年 90 名,占 15. 00% 。学历: 中专 120 名,占 20. 00% ; 大专 240 名,占 40. 00% ; 本科及以上 240 名,占 40. 00% 。婚姻状况: 未婚 248 名,占 41. 33% ; 已婚 352 名,占 58. 67% 。职称: 护士 220 名,占 36. 67% ; 护师 260 名,占 43. 33% ; 主管护师及以上 120 名,占 20. 00% 。承担班次: 只上白班 280 名,占 46. 67% ; 三 班轮 转 320 名,占 53. 33% 。 用 工 性 质: 合 同 制 260 名, 占 43. 33% ; 正式编制 340 名,占 56. 67% 。科室: 外科 226 名, 占 37. 67% ; 内科 214 名,占 35. 67% ; 急诊科 78 名,占 13. 00% ; 手 术 室 82 名,占 13. 67% 。 医 院 等 级: 二 级 甲 等 160 名, 占 26. 67% ; 三 级 乙 等 120 名,占 20. 00% ; 三 级 甲 等 320 名, 占 53. 33% 。 3. 2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状况( 见表 1) 3. 3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