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图谱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图谱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图谱作者:王一敬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02期这就像一个沙漏。

沙漏的上端,是江苏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2010年1.2亿台,2011年7449万台,2012年6500万台……沙漏的下端,是西部重庆——笔电产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2011年2547万台,2012年4200万台,2013年6000万台……一减一增的背后,上演的正是“一江春水向西流”——重庆打造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精彩大戏。

一纸文件2011年2月5日,春寒料峭。

市发改委经济合作处处长周韶辉脸上却阳光灿烂——国家发改委下达《关于重庆沿江承接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

这份文件,重庆已盼了很久。

此时的重庆,产业发展呈现单一、低能、封闭的态势。

单一是指结构不合理。

“汽摩产业一业独大,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30%,汽摩产业一‘感冒’,整个工业就打喷嚏。

”周韶辉说。

低能是指产业能级偏低。

“十家大企业产值抵不过别人一家。

”周韶辉说。

封闭是经济外向度低。

“资源要素没和外界实现高效流动。

”周韶辉说。

不破解这三大难题,重庆就无法担负中央赋予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任。

为了破解难题,重庆将目光聚焦在2009年国发3号文件上——3号文件提出,重庆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于是,市发改委开始精心编制《关于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

《方案》获批后,周韶辉说:“我们将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承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轻工、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政府合作对重庆工业园区不了解,不敢冒险;重庆地处内陆,物流成本恐怕很高;不知道重庆能不能保证用工需求……重庆各区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饱受东部沿海企业的质疑。

“承接沿江产业转移的步子始终快不起来。

”周韶辉说。

如何打破僵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沿海城市政府帮我们做工作。

”周韶辉说。

于是,重庆启动了政府与政府的合作模式。

“一是共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如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璧山·深圳工业园。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重庆工业历史沿革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重庆工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重庆工业在上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891年重庆开埠至抗日战争前,为重庆近代民族工业创建时期。

重庆工业源于明末清初的手工业工场;19世纪末,重庆被迫开埠通商,近代工业萌芽,民族工业起步,工业结构以轻纺为主。

第二阶段: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前,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

400多家工商、金融企业内迁重庆,促进了重庆工业第一次跳跃式发展,形成了以兵器和军需生产为中心,以机械、轻纺、冶金、采矿、电力等为主体,轻重兼备、门类较全的产业结构。

第三阶段:从建国后到“三线” 建设时期,奠定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五”期间,国家在重庆布局了一批能源、机械建设项目;“二五”时期,重庆的冶金、煤炭得到重点支持;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以重庆为中心,以国防为重点,新建、迁建和扩建了若干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与之配套的科研开发机构,重庆工业实现了第二次跳跃。

重庆成为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仪器仪表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了工业体系。

第四阶段:1979年到直辖前,重庆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80年代初,重庆首批成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推动了重庆工业快速发展;军工企业首开全国“军转民”先河,嘉陵、建设摩托,长安汽车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直辖以后,重庆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至目前,重庆工业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中,1997年到2000年是扭亏脱困阶段;2001年到2005年是重庆工业打基础阶段;2006年至今是爬坡上坎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是重庆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二、重庆工业发展概况(一)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已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等“6+1” 重点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张卫国;祝言抒;李华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9(011)005
【摘要】在分析重庆市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分析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承接顺序;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案并分别对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理论替代与理论修正,实验方法在该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张卫国;祝言抒;李华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陕西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蔡绍沈
2.兰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J], 刘宏霞;谢宗棠
3.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J], 朱涛;刘玉庆
4.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高技术产业转移能力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川;宋晓明
5.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为例 [J], 黄钟仪; 吴良亚; 马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07•【字号】渝府[2008]51号•【施行日期】2008.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渝府〔2008〕51号)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重庆库区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峡工程移民“搬得出”的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好趋快。

但三峡库区仍是全市产业发展最薄弱、就业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要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促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落户三峡库区(以下简称转移落户库区),加快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就业,现就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通知如下:一、加大财政税收支持(一)凡转移落户库区的项目,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所列举的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的落户企业,在2010年底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区县(自治县)切块部分,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开县、忠县、云阳县等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区县,主要用于发展工业。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市级统筹部分,重点用于支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市移民局、市经委商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年度统筹基金项目建议,报市政府审定后给予支持。

(三)从2008年起至2010年止,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总额的30%,用于转移落户库区企业的机械、设备搬迁运输费用补助以及库区重点工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范本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范本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范本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将原本集中在某一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进行发展的过程。

产业转移工作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部门近期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意见。

二、产业转移情况1.受理案件数量:我部门在过去一年内共受理了150个产业转移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大多数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产业转移。

2.转移目的地:在这150个案件中,有35%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20%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具备优良的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剩余的45%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东部地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环境和产业链,二是东部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

3.转移产业类型:在这150个案件中,制造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占比达到了80%;服务业占比为15%;其他产业占比为5%。

制造业转移包括了各个细分领域,如电子设备制造、纺织制造、汽车制造等。

4.工作时限:我部门在处理产业转移案件时,力求提高效率,确保转移工作尽快完成。

根据实际情况,平均每个案件的工作时限为3个月。

这主要是针对中小规模产业转移案件,大型产业转移案件的工作时限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工作成绩1.创造就业机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新的产业落户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产业转移为当地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统计,近期承接的产业转移工作共创造了4500个就业机会。

2.产业发展效益: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部门近期承接的产业转移工作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其中,转移至西部地区的产业,增加了当地GDP 5%,提高了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转移至中部地区的产业,使当地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转移至东部地区的产业,提升了当地制造业产值的8%。

3.税收贡献:产业转移工作有助于当地税收的增长。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第一篇: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现有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转移的重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势头较猛;二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这种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的特点:①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②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单个产业向产业整体性转移转变,产业转移的领域将更宽,范围更大;③产业转移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④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面向中西部,还面向国外(如东南亚地区),更会面向本区域欠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⑤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一、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一)基本情况2008年,重庆市引进工业项目1109个,实际利用内外资371亿,同比增长85%。

从2003年至今,全市累计引进内资项目3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964亿元;累计引进外资58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重庆市除成功引进美国福特、TRW、英国BP,日本本田、五十铃等世界500强企业外,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成功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长虹、中集、徐州重工、中船重工、双钱轮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

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1”支柱产业。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关于某某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中共某某区委办公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某某区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取得长足开展。

2022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41.1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6.82亿元,同比增长34.2%;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28.7%。

2022年8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市区;2022年3月、2022年2月先后2次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在全省县市区中均排第17名。

一、主要成绩 1、园区有大变化。

一是定位功能初显。

围绕高科园“工业新城、绿色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区、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一园五区”即“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铜加工产业园区、食品加工配套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综合效劳区”。

二是配套设施加强。

目前,高科园根底设施及配套累计完成投入7.5亿元,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四纵六横”路网全部成型。

水、电、讯等配套全力跟进,紫霞安置小区、工业新城大厦等配套工程全面启动。

三是管理机制创新。

在高科园享受凤凰园工业园现有省级工业园有关政策的根底上,积极争取在建设上市区共建共享,较好地理顺了体制机制。

2、工程有大开展。

一是洽谈工程落户多。

依托园区抓产业集聚,引导工程向园区集聚,做到洽谈的工程100%落户开工建设。

二是在建工程推进快。

达福鑫的数字机顶盒、奔腾彩印二期、PCB线路板等一大批在建工程正持续快速推进。

三是投产工程势头好。

光亮铜杆、重庆啤酒、奔腾彩印一期、骄阳水泥等10余个工程已顺利竣工投产。

其中,光亮铜杆工程投产前5个月即实现产值5亿元,完成税收4600万元。

3、效益有大提升。

一是经济效益明显。

全区20个重点工业工程,去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增长近9个百分点;完成税收近30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10%。

二是社会效益突出。

重庆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重庆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向重庆转移产业 规模 逐年增长 、 层次逐步提 升 , 并呈 现
出加 速 的 态 势 。 ( ) 庆承 接 产 业 转移 的总 体情 况 一 重
直辖 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以来 ,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井
喷 , 5个月达到 37 前 . 4亿美元 , 超过 2 0 0 7年 全年水平 , 比 同 增 长 3 3倍 。德 国巴斯 夫 MD 项 目协议利用外 资 4 . 9 I 5亿 美 元 , 19 - 2 0 是 9 7 0 7年全市制造业外商协议投资额的 11 。 . 5倍 经 过直辖十年打基础 、 建平 台 , 重庆 承接产 业转移 的优势 进
策措 施 和 政 策 建议 。 关键 词 : 业 转 移 ; 产 区域 产 业 ; 业结 构 ; 业布 局 产 产
中 图分 类 号 :0 29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章 编 号 :6 3 2 1 ( 0 8 l _ l 4 o F6 . A 1 7 — 9 X 2 0 )2 0 4 一 4

1 . 国际产业转移方 面。 直辖 以来 , 重庆市累计新批利用外 商直接投资项 目 22 6个 , 4 签定合 同金额 9 .7 94 亿美元 , 实际 利用金额 4 . 85 O亿美元 。特别是 20 0 4年以来 , 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加快增长 ,0 7年创下 l.5 20 O8 亿美 元的历史最高水 平 。截至 20 0 7年末 , 世界 50强企业有 9 0 3家落户重庆 。
维普资讯
20 08年第 l 2期 总第 3 期 l
经济研究导刊
E 0N0MI R EAR C C ES CH GUl DE
No.2, 0 1 2 08
S r lN . 1 ei o3 a
重 庆产业 转移存 在 的主要 问题及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现有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转移的重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势头较猛;二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这种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的特点:①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②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单个产业向产业整体性转移转变,产业转移的领域将更宽,范围更大;③产业转移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④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面向中西部,还面向国外(如东南亚地区),更会面向本区域欠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⑤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一、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一)基本情况2008年,重庆市引进工业项目1109个,实际利用内外资371亿,同比增长85%。

从2003年至今,全市累计引进内资项目3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964亿元;累计引进外资58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重庆市除成功引进美国福特、TRW、英国BP,日本本田、五十铃等世界500强企业外,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成功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长虹、中集、徐州重工、中船重工、双钱轮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

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1”支柱产业。

(二)工作措施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重庆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加强产业引导,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产业引导,重庆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重庆市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等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同时,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从完善制定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打造招商平台、建立工业招商网站、完善招商项目库、强化招商服务等环节入手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积极开展大型招商引资活动。

2008年重庆市成功组织开展了东部五省经贸活动,与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签订了91个合作项目,项目涉及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地产、物流等领域。

同时,组织开展了浙商投资重庆经贸活动,签署了《全面促进渝浙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就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推动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跨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三是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引导工业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中,重庆市着力打造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园。

目前,全市有经原国家发改委审核设立的工业园区有31个。

2008年重庆市确定并授牌16个区县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加大协调筹资力度,帮助16个区县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四是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项目招商。

围绕重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重点产业,通过采取产业链招商、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每年滚动推进一批重点招商项目。

目前,上海双钱集团重庆250万条汽车轮胎生产项目、东方希望集团20万吨醋酸项目、上海新格再生铝、硅铝合金项目,浙江瑞标集团汽摩零部件江津基地项目、龙胜涪陵轧辊项目,安徽海螺集团1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江苏大全年产1800吨多晶硅二期项目,福建福耀浮法玻璃项目,深圳力合数字产业园项目、天安数码项目等重大招商项目或已投产,或进展顺利。

(三)机遇和挑战当前,重庆工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中央把保工业放在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位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支持工业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

特别是“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的出台,将为重庆工业的振兴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重庆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工业发展。

重庆工业拥有直辖市体制优势、综合服务功能强大、产业基础雄厚、要素综合成本较低、金融匹配能力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

四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要求和趋势还在增强,重庆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趋势没有变。

同时,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基础不足等条件制约。

从外部竞争看,我国东部地区很多产业已经向江西、安徽及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进行了转移。

从自身基础分析,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仍存在诸如对外开放水平落后东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工作缺乏战略谋划、产业上下游协作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不突出、物流成本较高等不足。

二、重庆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一)基本思路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指针,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内陆开放型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抓住当前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和综合轻纺“6+1”产业基地的要求,夯实招商基础工作,密切关注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变化,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承接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转移。

(二)工作措施1.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汽车摩托车行业: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目标,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乘用车重点开发生产小排量轿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型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商用车重点发展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汽车上装,岩商用车、大中型客车,以及厢式冷冻车等改装车;摩托车重点支持摩托车供应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适销对路的农用摩托车,积极研发生产大排量高档摩托车和发动机,推动摩托车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汽摩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动力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高本地配套率,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业:围绕建设中国现代装备制造高地的目标,继续做大做强内燃机及通用汽油机、仪器仪表、环保设备、输变电设备、机床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核电辅助配套装备、制冷装备等7个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完善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内燃机、输变电、核电辅助装备等8个产业链。

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的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以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和若干精细化工集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3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甲醇醋酸及醇醚燃料、光气及精细化工、甲醇制烯烃、合成氨高浓度化肥、氯碱、合成橡胶轮胎、煤化工等10条产业链。

材料工业:围绕将重庆建成中国铝加工之都、镁合金产业应用基地、长江上游绿色建材产品基地的目标,重点推进完善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水泥及制品、玻璃及玻璃纤维制品等6条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北部新区为主要载体,主动承接台湾等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着力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等四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等8个产业链。

能源工业:加快能源工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重点推进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3个产业链。

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将重庆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家电、造纸、制鞋基地和西部服装之都的目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轻纺产业转移。

重点推进完善家电、造纸及纸制品、制鞋、烟草、酒类饮料、调味食品、纺织丝绸、服装等8个产业链。

2.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庆市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等优势,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一是实施四大招商战略(资源招商、市场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方位挖掘招商潜力,推动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

三是抓好跨国公司引资工作。

以重庆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为平台,力争2010年入驻全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00家。

四是加强后续服务工作。

坚持诚信招商,在注重引进项目的同时,还要做好跟踪和服务,保证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五是按产业化链条,围绕龙头产业积极推进上下游配套项目的招商工作,重点推进汽车电子、石化项目、芯片、硅晶片或非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玻纤产业链等重大项目。

六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的转移。

3.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全市“一圈两翼”新格局,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探索创新特色园区多元共建和异地投资利益分享的新机制,打破块块束缚,优势互补,推进两翼园区建设;二是加快16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项目建设;三是围绕重庆市着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特色工业园区,抓紧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培育扶持园区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启动三峡库区生态移民工业园建设,在园区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做好拓展扩区工作;五是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厂房项目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