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习知识点
第17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7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主要内容①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民主化进程(1)纠正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1.“一国两制”方针(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2.台湾问题的进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分享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 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 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 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他社说会:形"我成们不社了会"主。义原制因度何是在?大一对个科重学要发历展史观贡作献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知识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知识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影响深远。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出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一些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的缺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足等。
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二、经济改革的措施和收获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之一。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经济自由。
随后,中国逐步推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并引入外资。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促使了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技术的引进。
中国的GDP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改革的收获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
同时,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三、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改革,还包括了政治和社会的改革。
中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通过改革完善了法治建设、政府机构改革和党的领导体系等。
中国的政治改革强调法治、透明度和公平,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政治环境。
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医疗条件、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等举措,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此外,改革开放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四、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中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污染和不平等问题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近代史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建设新时期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历史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四、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人;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意义: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大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考研政治预测考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写作冲刺
掌握写作大小作文的模版,能利用模版衍生解决应试模版的能力,规范写 作
8
王诚
《考研经综写作冲刺讲义》
写作模考
通过应试技巧的学习,提供写作的速度,发现考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 提高考试分值
①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 个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移:一是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二是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三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二大
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高等数学基础班
全面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方法,为 强化提高打下基础。
16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基础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此重 申”两个一百”的奋斗目标。一是到 2020,即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时,国内生 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小康社会;二是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高频考点解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核心考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核心考点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考点3:对外开放的过程2021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 1、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突出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2、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建设的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1 辽宁卷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及影响(2021 全国甲卷 31)供销社改革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1 江苏卷 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1 福建卷 10)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21 浙江卷卷1月 15)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21 江苏卷 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过程 (2021 福建卷 10)选项B(2021 浙江卷卷1月 15)选项C【作为迷惑性选项,体现对外开放过程的时空定位】改革开放的意义(2021 海南卷 13)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特点(2021 山东卷 09)1979年高频词汇反映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2021 湖北卷 10)女排精神重要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及成就,突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
核心考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人民公社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1978年11月生死文书;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春,四川、安徽试行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放宽政策,鼓励农民实行生产责任制。
高中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丨考纲考点分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丨考纲考点分析考情分析考点解析宽广的开放之路—改革开放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 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 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 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 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 查和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 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 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第四节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战略 目标,把原来确定的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事实 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改为实现小康。由此形成 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小康——现 代化。小康是中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一个阶 段,即从温饱到现代化之间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年翻两番,2020 年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到那时,中国仍然是 发展中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中共中央 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 和坚持“左”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致使党 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围 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 的僵化局面被冲破。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大实践。实行对外开放是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 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 从1978年底到1982 年底大规模进行, 290 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 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 1979 年3 月30 日,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 四个坚
持” )。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9 年4 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清理长期存在的” 左”倾错误影响。
是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 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 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经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5月, 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 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 中央作出决定, 废除人民公社, 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 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 1980年5月, 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79 年1月1日发表, 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 1982 年9 月举行。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
▲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到20 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 ,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 1983 年4 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 1988 年 4 月建立海南省, 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 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结论: 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
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2、 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
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
大旗帜 ,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 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能够而且应当多样化。
依法治国 ,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
13、 十六大:11月举行。
•大会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写入党章。
•提出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
局。
10、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
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 开
放是强国之路。
11、 中共十四大 : 1992 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 : 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改革开放。
1989 年 6 月中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 改革 年10月举行。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
会的奋斗目标。
14、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3 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并认为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应该当是和谐的社会, 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口号。
15、10 月15 日至21 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
16、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 在90 年的时间里做了三件大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时表示, 90 年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党和人民进行28 年浴血奋战,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 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
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转变, 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同时借鉴国际经验,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 经过艰辛探索, 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胡锦涛说, 90 年来, 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 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 其广度和深度, 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 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事实充分证明,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改革开放。
事实充分证明, 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
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不愧为领
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