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的恋情词
论柳永与姜夔恋情词的区别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柳永与姜夔恋情词的区别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中文与传媒系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届次:指导教师:目录前言 (3)一、姜夔与柳永恋情词的相似之处 (4)二、姜夔与柳永恋情词区别的表现 (4)(一)、恋情词客体描绘的不同 (4)1、外貌特征的描写 (4)2、个性性格的描写 (5)3、情感表达 (6)(二)恋情词主体情感取向的差异 (8)三、姜夔和柳永的区别产生的原因 (10)总结: (12)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论柳永与姜夔恋情词的区别摘要:姜夔和柳永的恋情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恋情词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而他们恋情词区别表现在女性外貌描写、女性性格描写、情感表达以及多情与专一四个方面,他们的区别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表现为思想性格和生平经历的不同。
关键词:柳永;姜夔;恋情词;区别;思想性格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u Yong and Jiang Kui’s Love WordsAbstract:Liu Yong and Jiang Kui's love poetry occupies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i, they love the w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place, also hasthe difference, and they love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 in theappearance of female female character description, description,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sentimental and only four aspects,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a certain reason, performance as theideological character and life experience is different.Key words:Liu Yong; Jiang Kui; love words; difference; Thought and character前言“爱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布衣词人姜夔古今都少有的情痴

布衣词人姜夔古今都少有的情痴布衣词人姜夔古今都少有的情痴文字〖大中小〗)文/陈雄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孤贫,屡仕未第,以文章声名远扬江湖,以布衣身份行走天下,被称为布衣词人。
至情入骨看似无情以前,读姜夔的《扬州慢》,眼前总是浮现这样的情景,一个落魄书生,牵一匹瘦马,在冬至的冷风里且行且叹,忧国忧民,像杜甫一样沉郁。
后来,读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研究姜夔的文章,才发现姜夔是古今都少有的情痴,不由对他高看三分。
夏先生独具慧眼,考证出姜夔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有二十多首与一个合肥女子有关,并断定他在二十岁之后,遇到了一生最爱的女子,对她痴恋一生。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了不起的发现。
夏承焘先生是姜夔的知音。
这样看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姜夔的词是“有格无情”,实在是大大冤枉了姜夔。
也难怪,人间有一种至爱,因为有缘无分,所以将它埋得很深很深;人间有一种至情,因为深入骨髓,所以看似“无情”。
对这一点,姜夔自己肯定深有体会,就像他写恋人之间的离别,“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一对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分别的时间太久,好像已不那么悲伤,但那思念其实早已刻骨铭心,如影形随。
遭遇高山流水般爱情和大多的文学天才一样,姜夔少年不幸,几岁时,母亲去世,十多岁时,做过知县的父亲去世,家道很快衰败,他只好寄居在姐姐家。
之后,姜夔不断地参加科考,又不断地落第。
二十岁时,他开始浪迹天涯,离开鄱阳时,他曾对哥哥发下狠话:“不为官,决不回鄱阳!”公元1176年,他路过扬州,感叹家国衰败,并自伤身世,写出了千古吟唱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知打动过多少飘零江湖的女子。
合肥的那对姐妹花,怕是也唱过这首词吧?姐妹俩都是音乐高手,姐姐爱弹琵琶,妹妹爱弹古筝。
都喜欢姜夔,但姜夔喜欢的是姐姐。
姐姐差不多如仙女一般完美,经常穿红裙子(“香远茜裙归”),长相秀美(“蛾眉正奇绝”),腰肢如柳,发髻如云,声音娇美,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陈友冰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
享年六十七岁。
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
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
在姜夔的一生行迹中,与今天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曾结下不解之缘。
姜夔原籍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市),自幼随父亲宦游于湖北汉阳。
父亲死后,他流寓湘、鄂之间。
当时在湖北做官的名诗人萧德藻(千岩)赏识姜夔的才华,就把侄女嫁给他,并且带他到湖州居住(今浙江吴兴);因此他经常往来江淮之间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
又经萧德藻的介绍,他结交了当时的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
三十岁之前,他寓居合肥赤兰桥边西风门巷时,结识了赤兰桥边两位琵琶艺妓,遂结良缘而且一往情深。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写了近二十首怀念这两位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占他的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而他对发妻萧氏,却无一语提及,可见他情有独钟。
合肥,顾名思义就是肥水汇合之地。
肥水,又作“淝水”,所以在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上,合肥又作“合淝”。
合肥在秦汉之际(公元前二〇六年)建县,属九江郡。
合肥地处巢湖、瓦埠湖之间,向南可经巢湖入长江,与长江沿岸各城镇交通;向北与瓦埠湖相隔仅百里,可朝发而夕至。
经瓦埠湖可入淮河,又与沿淮河的城镇相通。
由于合肥处在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衔接处,自然成为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
”正因为它是商货集散中心,所以在西汉初年就以一个县城跃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由县升为郡治,称合州。
隋代又改合州为庐州。
以后,从唐代直到清代,行政上皆无很大的变化。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又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作者:吴华峰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03期南宋词人姜夔(1155?—1209?)众多的恋情词作中,《踏莎行》(燕燕轻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词,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青年时期曾漫游到合肥,并恋上当地一位歌女,此后迫于生计,数经分别之苦,但始终对其人眷恋不已,合肥遂成为词人终身魂牵梦绕之地。
姜夔现存的八十七首词作中,竟有十九首是为怀念这位女子而作,《踏莎行》即在其列。
据词题可知,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旦,姜夔从汉阳去湖州途经金陵(今南京)时,思恋恋人,感梦做此词。
全词因梦而生,亦梦亦真,不唯清空,且又骚雅。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开篇一句点明题旨,说自己在梦中又和恋人相遇。
作者爱之甚,情之切,思之深,因而感于梦。
在梦中,恋人轻盈的体态又浮现眼前,芬芳婉转的声音又萦绕在耳边,只用一句话就将一位遗世而独立的佳人形象凸现出来,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佳人轻柔的身影萦绕在一场轻盈的梦境中,二者交相辉映,奠定了全词清空的意境,也预示着作者的思念即将像梦一般缓缓流出。
然而人生的梦境必然还将在孤独的现实中醒来,也注定今晚将成为又一个不眠之夜。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笔锋陡转,词人不只写自己如何相思,却代人立言,转而揣摩女子的心理,设想她此刻大概也和自己一样,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之夜,为相思而失眠苦恼。
其实这幅景象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写照呢?既是表达自己的思念,却参以女方情思,从虚处传神,处处表现出那种不忍割舍的依恋,尽显词人温厚细腻的本色。
姜夔幼年丧父,一生坎坷,二十二岁即开始诗酒飘零的漫游生活,往来于扬州、合肥,旅食于江淮一带。
观其一生,可以说姜夔的人生充满不幸,然而在其不幸的一生当中,也有若干令人留连的温馨片断,在词人最失意的时刻,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其中之一,即为爱情。
论姜夔的爱情词

论姜夔的爱情词颍上县八里河中心学校肖方全邮编:236200姜夔处于南宋后期这一令人灰心失望的年代,但苟安后的平静,使词坛出现了骚雅的风气。
姜夔正是适应了这种风气的需要,而开辟了清雅词派。
其较有代表的爱情词更体观了他创造的清空醇雅的词境,为后世带来了一阵快意的凉风。
下面就其爱情词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加以论述。
一、从爱情词的表现内容上看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中国诗词的滥觞。
从《诗经》名篇《关瞧》开始,“关关瞧鸣,在河之洲。
窥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方”。
都是吟唱相思相恋之情的。
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也是男女深切企盼对方,思慕哀怨。
其后,汉乐府缘情而发,南北朝民歌,唐人的浪漫生活都从男欢女爱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佳作。
至北宋,林逋的“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末成”(《长相守》),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踏莎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柳永的“无语凝噎”《雨霖铃》“衣带渐宽《风栖梧》”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江城子》,周邦彦的,“人入风后入江云,惰似雨馀黏地絮《玉楼春》”。
词至南宋,有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断恨云山干叠(《念奴娇》)”。
以上关于爱情的辞意举不胜举。
诗歌贵于真情,爱情又是有恒久迷人的魅力,所以,爱情的话题千百年来被人传嘱,千万诗人以独有的枝艺倾吐心声,这是真情的呼唤,是心底的呐喊。
其诉诸于文字也风格各异,有的似大河奔涌,汪洋恣肆;有的如花前月下,小桥流水。
不管形式如何,正如王国维所说:“爱情词应占一席之地。
”①白石词似乎从中悟出了抒写爱情的真谛,词作更让人回味无穷。
1、布衣出身而形成的爱情观。
姜夔从青年时期流宦两湖之间,到中老年依附名流宅院,一生末举。
旷达任意,潇洒出尘的生活态度,却偏偏只能寄人篱下,其忧怨之情多有表露,但忧怨改变不了生活,他一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这种潦倒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的爱情观必然是低微的。
论柳永与姜夔恋情词的区别

本课题研究现状(需附适量参考文献)
本课题研究现状:
柳永和姜夔作为词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不乏古今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上可以像考究词人的生平经历、词人的文艺思想传承关系等内容的也都有一些相关论文发表。搜索到很多关于二者的研究.像考究词人的生平经历、词人的文艺思想传承关系等内容的也都有一些相关论文发表。姜夔680条,,其所倡导的“清空”、“骚雅”的词风也对此后的词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姜词的研究无论在题材上还是艺术上都是显得较单一的。某些长篇的重新解读及赏析就有翼谋的《白石(暗香〉、(疏影>新解》(《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主要是从姜夔的代表作上分析它所含有的深意,挖掘出白石写词的主要背景以及在背景下寻找作者更深层次所表达的意蕴等。柳永更是多达1370条,对柳永词的评价,一般多肯定其对民间慢词形式的借鉴,而忽视其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与创新。其实柳词在咏史怀古、议论说理、悼亡咏物、羁旅行役、城市风情、市井妇女等题材领域内均有开拓,柳永词所反映的文化转型期的某些特点,更值得引起今人的关注。《从语用相似性看柳永词》等其中亦有关于恋情词的比较与研究,只是在语用相似性方面分析以证明语用相似性的重要性。《解读柳永词中的_男子作闺音_》也只是从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既表现出自由开放的市民阶层之习气,又传达出鲜明的文人情怀和浪漫气质,雅俗兼具,影响了后世的婉约之风方面研究。姜夔恋情词只有24条,柳永恋情词也只有29条.从某些角度上反映了对恋情词的忽视,另一方面,从作品出发,对人们来说恋情词似乎总有一些难以启齿。虽然有些作品很优秀。从已有这些研究来说,大多数从一个角度去切入进行深入的挖掘,或者是将他们二人分别与其它作者比较的,如《论晏几道_吴文英_姜夔的情词三部曲》、《柳永秦观恋情词》等,很少有把姜夔柳永的恋情词进行一番系统比较。但总的说来,尚没有那种有较大影响的新观点产生,这就说明目前关于姜词的研究在深度上还做得不够。
论姜夔合肥情词的新变

06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白石合肥情词虽只有二十一首,但却占其存词约四分之一的数量。
其词所述事“实”情“真”,内容既感慨时事又抒写身世,且贯穿融汇,意境唯美凄冷朦胧,情感深沉含蓄,鲜明地体现了白石词“清空”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白石合肥情词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论述其词作的突破和创新。
[关 键 词] 姜白石;合肥情词;身世情感论姜夔合肥情词的新变陈 永夏承焘先生在其《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论姜白石的词风》中曾经提到白石存词共有八十多首,其中怀念合肥妓女的却有十八九首;后在其《行实考·合肥词事》中考合肥词为二十二首(实只列二十一首,其中三首存疑),可见合肥情词占姜白石词约四分之一的数量,因此无论是从研究姜夔本身出发,还是结合“词为艳科”以及姜夔的情词对此的突破和创新来说,对这部分情词的研究都是有必要的。
正如夏承焘先生所云:“然情实具在,欲全面了解姜词,何可忽此?况白石诚挚之态度,纯似友情,不类狎妓,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又何必讳耶?”[1]一、事“实”情“真”的体现从花间词开始,词就好像与“艳情”有了不解之缘,“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格,且词多为歌女所唱,起到一种消遣娱乐的作用,因此许多文人填词多为泛化的应制之作。
而姜夔在其二十一首情词中曾4次提及代指合肥的“淮南”“肥水”“溪山”:“淮南皓月冷千山”(《踏莎行》),“淮南好,甚时重到?”(《点绛唇》),“肥水东流无尽期”(《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解连环·玉鞭重倚》)。
此外词小序中也4次提到合肥:《杏花天影》“道金陵,北望淮楚”,《淡黄柳》“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至此我们得出姜夔情词的一个变化是所怀念的对象具体化即合肥恋人,这与以往情词的恋人地点含混化或不出现是有区别的。
淮南皓月离人多泪:论姜夔的恋情词

4淮南皓月离人多泪:论姜夔的恋情词■金振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姜夔的恋情词主要指其合肥情词,因受南宋社会环境及其个人性格因素影响,其恋情词具有深情真挚、含蕴悠长、清空雅致的特点,他的词学创作也在南宋词坛“雅化”道路上占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姜夔 恋情词 尚雅姜夔(1155—1221),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终生布衣江湖,为人耿介清高。
因留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后人惯称其为姜白石。
在他留下来的84首词作中,约有四分之一为恋情词,这是贯穿其一生词作的重大主题。
据夏承先生考证,姜夔在淳熙三年(1176)至十三年(1186)之间曾往来江淮间,在合肥与一位青楼琵琶女有一段缱绻缠绵、刻骨铭心的恋情。
白石曾为她多次往来合肥,后来这位女子远去他乡,两人从此再未谋面,这段未果的恋情成为白石心中一生的隐痛[1]。
笔者所要解析的恋情词,特指姜白石对于这段“合肥恋情”所创作的二十多首词作,内容上多是对相思之苦、光阴易逝、身世漂泊之感的倾诉,风格上拓宽恋情词的时空距离,独具“清空骚雅”气质,开拓出了新的艺术境界,“最易见到他对传统词风的某种‘改造’”[2]。
一、姜夔恋情词的特点恋情词,是指描述男女双方恋爱时的相见、相离相思之感。
夏承焘先生在其《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所列其有本事的合肥恋情词有《一萼红》、《琵琶仙》、《霓裳中序第一》、《小山重令》、《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踏莎行》、《杏花天影》、《浣溪沙》(钗燕龙云晚不忺)、《解连环》、《长亭怨慢》、《醉吟商小品》、《点绛唇》、《暗香》、《疏影》、《水龙吟》、《玲珑四犯》、《江梅引》、《鬲溪梅令》、《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共计二十一首[1]。
二、“人绕湘皋月坠时,一春幽事有谁知”——尚雅在花间词写作过程,恋情词所带掺杂的轻柔软媚色彩,使得词作缺乏气骨,总给人娇软之感。
姜白石以清雅、冷静、淡泊的笔调,描绘出一幅独有的清雅恋情画卷,一扫前代软媚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姜夔的恋情词
摘要:姜夔的恋情词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主要内容,着重表现离别后的相思苦恋。
本文主要从“元宵节的集中表现”、“醉与梦中的苦苦追寻”、“梅柳之间的殷切思念”三个方面来剖析其情殇之苦。
姜夔写恋情一反传统恋情词软媚纤丽的特点,以健笔抒之,蕴藉深挚。
关键词:合肥情遇;元宵节;醉与梦;梅柳;幽韵冷香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09-01
姜夔一生怀才不遇,四处漂泊,他的词作成就颇高,格调清空骚雅。
纵观姜词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首有关恋情的怀人之作,“白石自定歌曲六卷,共六十六首,而有本事之情词乃得十七八首,若兼其托兴梅柳之作计之,则几占全部歌曲三分之一。
此两宋词家所罕见。
”姜夔的恋情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质量也属其词中之上品。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姜夔青年游历江淮合肥时有过一段情遇,所恋对象大约是妙擅音乐的歌女,姜夔精通音律,遇此知音自是爱恋异常,他们的恋情持续了十余年,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二人最终分别,姜夔的恋情词即是对这段刻骨铭心情感的追忆。
姜夔的恋情词以自己的爱情亲历为内容,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着重表现了离别后的苦恋相思、痴情厚意,其用情之深、相思之
苦、相忆之久通过他的文笔溢流千古。
一、元宵节的集中描写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鹧鸪天·十六夜又出》),在这花灯满市的喜庆之夜,词人为何黯然神伤?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前后的四首《鹧鸪天》词集中表达了词人对合肥女子的思念。
他们最后分别大约是在灯节前后,所以这红莲夜就被烙上了孤独哀伤的印记,我们且看《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白石怀念合肥恋人名词,此首最为显露……白石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二十余岁,到宋庆元三年作此词,距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自离别后,相思与悲伤始终与词人相伴,岁月无情地流逝,他的思念没有消解,反而愈加浓厚,于是因思成梦,这首词着重表现了他梦醒后的深沉感慨。
上片开端以肥水起兴,词人的思念犹如那东流的肥水,绵绵无绝,他的相思如此之苦,于是发出了“当初不合种相思”的感慨,看似悔恨,实则是悲思至极的至情之语。
无奈相思已种,唯一可弥补的似乎只有梦中相见,只可惜梦境恍惚,一阵山鸟的啼叫就惊破
了这场难得的相会,佳人倩影顷刻间散去,只留下无尽的怅恨,这还不及画中的影像真切分明,图画挂在那里,尚可长久得见,而梦呢?下片“人间别久不成悲”语出新奇,是全词情感的凝聚点,不是不悲,只是这悲伤已沉淀在词人的心灵深处。
整首词情调幽暗迷惘,低徊流连,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年词人正在都城临安,临安元宵节有预赏灯景的传统,正月十一日晚词人就曾携小女出游,街市已装点一新,月光温和可爱,词人触景生情,“少年情事”触发了“老来悲”慨。
到了十五日正式赏灯时词人却不出去了,借口道“却怕春寒自掩扉”,只独自在“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鹧鸪天·元夕不出》),“为什么元夕不出游?这在‘旧情惟有绛都词’一句中透露出来。
所谓‘春寒’也者乃是托词。
”就在这晚他做了一个梦,乃有感梦词。
或许是不甘心,还想寻见伊人倩影,十六日晚他又出去了,“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苦苦追寻却又失望了,“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鹧鸪天·十六夜又出》)。
这四首元夕词集中表现了词人对旧恋人的怀念,感情基调基本一致,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词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出或不出,念与不念,词人在自己意念的矛盾中纠结、挣扎、痛苦着。
二、醉与梦中的苦苦追寻
词人大半生都咀嚼着少年情遇的情殇之苦而无法解脱,他的词作也盈满了情殇的无尽泪水。
相思无用,词人便向酒中、梦中寻求
安慰。
“强携酒,小桥宅”(《淡黄柳》),“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踏莎行》)。
可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暂时的解脱并不能给词人带来些许安慰,“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霓裳中序第一》),梦断后词人怅然若失,“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江梅引》),更大的悲哀,更痛的思念又袭上心头。
试看《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词构思精巧,感情真挚,这是词人在去往金陵的江上感梦而作的。
上片开头以“燕燕”、“莺莺”代指意中人,其体态“轻盈”,声音“娇软”,嫣然可爱,让人有如见其人之感。
“分明又向华胥见”,点出乃是写梦中人,虽是梦境,却如此分明,给人一种亲切感,又包含了梦醒后词人怅惘失落的心情。
词人因思念对方而形于梦寐,娇嗔与真情交织展现,两人互诉相思情怀,一问一答中直抒胸臆。
下片转换角度,借用富有浪漫气息的倩女离魂故事,设想恋人在得知了“我”的行踪后,不远千里“暗逐郎行远”。
最后两句甚为奇绝,王国维称“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清冷的月光洒向淮南千山,她无人照料,独自飘然而去。
这该是多么凄凉、孤苦啊,词人自责又怜惜,
此句以冷语表现炽烈的爱情,使恋情词具有了高雅脱俗的韵味,不同凡响。
三、梅、柳之间的殷切思念
姜夔词中凡写梅、柳一般都与他的少年情遇有关,叶嘉莹认为“他跟那个女子离别的时候是正月的季节,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所以,凡是他写梅花的词,像《江梅引》《鬲溪梅令》,都是怀念那个女子的”。
词人时刻思念着恋人,正是“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互相思”(《江梅引》)。
柳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与离愁别绪有着不解之缘,姜夔在合肥的住处也是“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淡黄柳》),有着云柳一样韵致的女子经常与词人携手梅边赏花吹曲。
纵然相恋时光美好而温馨,可离别总会到来,又惹来一场哀愁。
试看《浣溪沙》: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
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
些儿闲事莫索牵。
这首词作于宋绍熙二年姜夔离开合肥时,描写了词人与情人惜别时的场景。
合肥女为送别情人,傍晚时分仍精心打扮了一番,可心中实在“不忺”,纵然盛装也难遮愁容,她幻想着用裙带系住恋人的行船,虽天真却饱含真情,这是从女子角度写。
下片转而从词人角度写,他劝慰恋人,杨柳在这寒夜为风所动,不停飞舞;鸳鸯由于风急浪起亦不能成对安眠,天下不如意事处处都有,何止“你我”的分别呢?请勿伤心。
“‘杨柳夜寒犹自舞’从反面烘托离情,
‘鸳鸯风急不成眠’从正面烘托离情”,可是此次分别终不同杨柳飞舞,恐怕词人自己也做不到“莫索牵”,“末句强作宽慰语,对恋人也对自己”。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姜夔词“幽韵冷香”,这用来概括其恋情词的特色,实在恰当不过,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充满矛盾与悲凄的身世遭遇密切相关。
他将其一腔悲抑尽诉笔端,落寞的心境和孤高的人格完全融化在幽深清远的词境中,尤其是他的恋情词。
他偏爱阴冷、萧瑟的意象,也喜欢用清雅高洁的梅、柳,他借事物的神韵真质表现自己高雅的情趣和寂寞的情怀。
姜夔就是这样来慰藉他孤独、忧伤的灵魂,他一生执着于合肥情遇,其真情挚爱通过这些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岁月无情地流逝,他的情感借助文字永久地留传了下来,向人们诉说着情之要义。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48页.
[2]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5、134页、第62页.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4]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