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风采各异-中考边塞诗鉴赏

合集下载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以描写边塞风景和表达士兵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

这种诗歌形式的典型代表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景的壮美和表达士兵的忠诚与孤独,打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塞,指的是国家的边境地带,是安全与危险、有人烟与荒凉、美丽与荒芜并存的地方。

在古代,边塞地区是兵戈频繁、刀光剑影的地方,士兵们在此经历着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边塞诗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环境的描写,展示了士兵们在边塞孤独生活中的坚韧与忠诚。

边塞诗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宽阔辽远和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心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这样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

而诗人的壮志则表现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中。

这首诗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志向高远的豪情。

与此不同,《从军行》是王昌龄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边塞士兵凄凉的生活为主线,表达了士兵在战争年代的忠诚与孤独。

诗中的士兵“白骨夜半无人埋,蓝田日暖玉生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痛苦。

然而,诗中却蕴含了士兵刚刚离开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园的眷恋,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的无私奉献。

边塞诗以其特殊的题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边塞风景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的忠诚与坚韧。

通过细腻而情感丰富的描写,边塞诗打动了数代读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园的深情厚意。

边塞诗也成为了后人对士兵和边塞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词。

边塞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通过对边塞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边缘与彼岸。

边塞是各种矛盾并存的地方,也是黑暗与光明的边界。

士兵们的忠诚与孤独,体现了每个人面对生活挑战时都要面对的选择和付出。

边塞诗通过以特殊环境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壮,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08.边塞征战类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

08.边塞征战类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
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去 6也.旧时关光可城的:感能旧慨象时或的者征关对城未着,来可的诗能迷人代茫表。对
故土的眷恋。
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可能象征 着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边塞征战类
何为边塞征战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边塞征战类古诗
边塞征战类古诗是指以边疆地区的军事生活、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为题材,描绘战 争场景、抒发爱国情感、表达边疆将士豪情壮志的诗歌。这类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 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唐朝时期,边塞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边塞征战类古诗的创作达到 了巅峰。
景象,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争的的破厌坏和恶老之兵情归。家后的无助丛了与生战、争迷荒给茫凉家寂庭。静带的来景的象破,坏反和映老
兵归家后的无助与迷茫。
《木兰诗》—北魏—郭茂倩
意象
原文背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主意象题
1.黄河流水:象征着离别和 留恋,反映了木兰代父从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战争与和平:通过描绘木 兰代父从军的经历,表达了
雌?
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
和平的渴望。
《使至塞上》—唐—王维
原文背诵
单车欲问边,
主意象题
意象
1.征蓬:象征诗人自己像远飞 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表达了
1得23的...征 归 大志深蓬雁漠的刻属征归大长::、愤体国蓬雁漠河象 象 炊懑验过 出 入 孤 落征 征 烟和 。居 汉 胡 烟 日诗 着 :孤延 塞 天 直 圆人 对 描寂。 , 。 , 。自 家 绘思己乡了乡像的塞的远思外情飞念广怀奇 观 山的和袤。壮 , 。蓬对、描草安荒丽 赞绘一定凉的 美样生、边独祖出 艰活塞特国临 苦的雄景河边 的向塞 景往, 象。表 ,达 反诗和2和3袤了。了 映..归大人孤对、诗雁漠对寂安荒人诗 了:、受思定凉对人 诗象炊排乡生、边征烟挤的活艰塞对 人着:、情的苦生受 对对描不怀向的活家绘得。往景的排 边乡了志。象深挤 塞的塞的,刻思外愤反体、 生念广懑映验不 活

家国情怀,风采各异——中考边塞诗鉴赏 PPT

家国情怀,风采各异——中考边塞诗鉴赏 PPT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欣赏边塞诗,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的历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大概有这么三条线: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2.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3.中国文化两头剧变,中间不断循环。两次巨变, 一是周秦之变,一是全球化之变。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周秦之变,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是中国 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变化。经此一变,中国进入帝制时 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 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约战说。《左传》记,吴攻陷楚首 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求援,“立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
三、宋朝边寒词—-孱宋悲歌
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励志说。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团
4.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与社会一方 面在不停地循环,一方面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5.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几乎所有新兴政权都起自边 疆地区。特别汉代之后,几乎都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 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寒词—-孱宋悲歌
1. 国风·秦风·无衣 《诗 经》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礼记·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独特 精神谱系。
“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 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 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北大教授楼宇烈)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例谈初中语文边塞诗歌赏析

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例谈初中语文边塞诗歌赏析

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例谈初中语文边塞诗歌赏析张红茹(昌平区十三陵中学北京102200)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本教学以朗读为依托,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即:“品边塞诗歌探赏析方法”“绘边塞风物解文学现象”“感战场氛围悟家国情怀”。

引领学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由此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边塞诗歌赏析家国情怀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1选题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是呀,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引领他们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正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职责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能够引领学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相信一定会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由此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2.1研究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歌的基本特点,对边塞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学生通过自读、朗读和研讨等方式感悟、分析边塞诗歌特有的情境魅力;(3)学生深刻认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紧密关系。

【诗歌】边塞诗歌鉴赏

【诗歌】边塞诗歌鉴赏

边塞诗歌鉴赏1️⃣ 边塞诗歌的历史背景与特点边塞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与向往。

这类诗歌多诞生于战乱频繁、民族交融的历史时期,如汉唐两代,其特点在于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战争场景以及战士们的英勇形象,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塞诗歌往往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边疆风光的壮丽画卷。

从苍茫的大漠孤烟,到连绵的雪山长河,这些自然元素不仅构成了边塞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悲壮。

同时,诗歌中对于战争的描写,既有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颂扬,也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2️⃣ 边塞诗歌中的经典作品赏析在众多的边塞诗歌中,《从军行》系列(以王昌龄为代表)堪称经典。

这些诗作以战士的视角,描绘了他们在边疆的战斗生活,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既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透露出战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誓死守卫边疆、不获全胜誓不归的决心。

另一首值得一提的边塞诗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以雪为线索,将边塞的寒冷与战士们的豪情相结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了边塞雪景的壮观,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以春喻冬,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悟。

3️⃣ 边塞诗歌的当代价值与启示边塞诗歌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在当代社会,边塞诗歌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此外,边塞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也为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中的边疆风光,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边疆故事,都能找到边塞诗歌的影子。

唐代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前出塞九首·其六》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陇西行》唐·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塞下曲》唐·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少年行》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从军行》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的赏析

边塞诗的赏析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活的艰⾟、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建功⽴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以下是边塞诗的赏析,欢迎阅读。

边塞诗中常⽤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1. 战争中使⽤的物品。

如⾦⿎、旌旗、铁骑、烽⽕、⽻书、⾓⼸、胡马、征⾐、铁⾐、戍楼、⼽、⽭、剑、箭、戟、斧、钺、⼑、铩等。

2. 边塞的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门、凉州、天⼭、安西、幽、辽、陇等。

3. 边塞的民族。

胡、羌、羯、夷等。

4. 边塞的风光。

⼤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雪⼭、孤城、雁飞、鹰扬等。

5. 少数民族的乐器。

如羌笛、胡笳、琵琶、画⾓等。

6. ⾳乐。

梅花落、关⼭⽉、⾬雪曲、杨柳曲、出(⼊)塞曲等。

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体现戍边将⼠的爱国激情。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紧张的局势、戍边将⼠艰⾟的⽣活状态、战争的惨烈场景等,表现戍边将⼠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杨炯《从军⾏》) 诗歌描写了⼀个读书⼈从军边塞、参加战⽃的过程,表现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诗⼈的爱国热情。

⽤“照”渲染紧急的⽓氛,⽤“⾃”表现爱国思想。

三、四句描写**出师、到达边塞的情景。

“绕”体现出**包围敌⼈的境况,渲染出龙争虎⽃的⽓氛。

五、六句写战⽃情况,通过侧⾯烘托表现战争;从视觉、听觉的⾓度,⽤象征**的“旗”“⿎”表现出征将⼠冒雪同敌⼈搏⽃的坚强⽆畏精神和在战⿎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 表现边塞紧张的形势。

有些边塞诗通过描写烽⽕、军书传递等表现边塞紧张的局势。

如: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王维《陇西⾏》) 诗歌⼀、⼆句⽤“⼀⾛马”“⼀扬鞭”表现边塞传递军书的急切;⽤“⼗⾥”“五⾥”渲染⼗万⽕急的紧张⽓氛。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讽刺说。《毛诗序》:“《无衣》,
一、秦汉前后边 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约战说。《左传》记,吴攻陷楚首 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求援,“立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中国古代社会的彻底改变,是从宋朝开始的。为了 解决武将当权问题,大规模推行科举制(之前都是举孝 廉)。中国社会从此由贵族社会进入平民社会。宋代的 经济,特别是商品济,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城市化水 平达到22%(明清则下滑到4%)。
但同样是因为抑武扬文,导致宋朝军事上相当孱弱。
10.渔家傲.秋思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附:清朝边塞诗
12.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徐衍兵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诗比历史还真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 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 可是心情会成为永恒。所以,读诗,我们要重点体会其 中蕴含的心情,并从中一窥历史的真实。
其中的边塞诗更值得我们体会,因为它不仅记录了 史实,更记录了心情,是当时社会面貌的体现。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8.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6.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7.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题目切入,整体把握 1.知题材——了解诗歌类别(田园、送别、边塞等) 《插田歌(节选)》(19国Ⅲ)/《送王昌龄》(18浙) /《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军行》《春怨》 2.知对象——把握诗歌描写对象(人、物、事等)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19浙)/《题许道宁画》 (19国Ⅰ)/《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9京)/《礼部 贡院阅进士就试》(17国Ⅱ)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唐朝人“以胖为美”,为 什么中国历史上只有唐代出现了女皇呢?
李唐先是跟鲜卑人拓跋魏起家,又随鲜卑化的匈奴 人宇文北国,世代与少数民族通婚。唐太宗李世民的祖 母、生母和皇后都是鲜卑人。
唐代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都是鲜卑人。比如宇文士 及、长孙无忌、元稹等22位宰相,还有刘禹锡等诗人, 都是出自鲜卑族。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礼记·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独特 精神谱系。
“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 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 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北大教授楼宇烈)
4.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与社会一方 面在不停地循环,一方面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5.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几乎所有新兴政权都起自边 疆地区。特别汉代之后,几乎都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 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寒词—-孱宋悲歌
1. 国风·秦风·无衣 《诗 经》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
三、宋朝边寒词—-孱宋悲歌
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励志说。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团
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之战歌。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寒词——孱宋悲歌
2.十五从军行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知背景——了解诗人及其生存的社会与政治背景 《秋兴》陆游(17苏)/《送子由使契丹》(诗后有“莫 道中朝第一人”注释)(17国Ⅰ)/《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杜甫) 4.知情感(基调)——抓住情感词,了解情感的基调 《太湖恬亭》(17津)/《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 末,戏赠元九、李二十》(17国Ⅱ)/《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王维)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欣赏边塞诗,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的历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大概有这么三条线: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2.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3.中国文化两头剧变,中间不断循环。两次巨变, 一是周秦之变,一是全球化之变。
家国情怀 各异风采
周秦之变,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是中国 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变化。经此一变,中国进入帝制时 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秦汉前后边塞诗 二、唐朝边塞诗——强国之音 三、宋朝边塞诗——孱宋悲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