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抗凝剂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保证医疗安全
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够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概 述
规范制定背景和过程
临床需求驱动
随着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皮下注射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 。为确保注射安全、有效,制定 专业的护理规范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 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 药物的剂量、浓度等。
准备注射用具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 ,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 无漏气等,确保用具无菌 、无热原。
注射部位选择
常用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 应避开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
。
轮换注射部位
长期注射时,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局部组织受损。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3
患者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护人员共同制 定和执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 依从性。
06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
01
建立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
预防措施建议
提高注射技术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正确
的注射角度和深度等。
加强患者教育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抗凝 剂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 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配
合度。
密切观察病情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抗凝剂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保证医疗安全
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够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概 述
规范制定背景和过程
临床需求驱动
随着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皮下注射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 。为确保注射安全、有效,制定 专业的护理规范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 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 药物的剂量、浓度等。
准备注射用具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 ,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 无漏气等,确保用具无菌 、无热原。
注射部位选择
常用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 应避开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
。
轮换注射部位
长期注射时,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局部组织受损。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3
患者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护人员共同制 定和执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 依从性。
06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
01
建立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
预防措施建议
提高注射技术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正确
的注射角度和深度等。
加强患者教育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抗凝 剂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 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配
合度。
密切观察病情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ppt课件

定期评估和调整护理规范
定期收集反馈意见
• 通过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定期收集对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 通过分析临床数据、调查问卷等方式,定期对护理规范 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抗凝剂皮下注射 护理规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05
相关问题探讨与研究
04
实施与监督
制定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SOP)
确保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正确性
01
• SOP应明确规定注射的正确途径、注射角度、注射剂量
、注射频次等,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并发症。
规范注射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02
• SOP应规定注射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
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等。
目的
• 制定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 护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的操作指南,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 的护理质量。
共识定义和范围
定义
• 抗凝剂皮下注射是指将抗凝药物注入皮下组织,通过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预防血栓形成,达到治疗和预防血 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范围
• 本共识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种抗凝剂皮下注射 的护理,包括注射前评估、注射技术操作、注射后观察 与护理等方面。
• 将针头以45度角插入皮肤,缓慢推 注药物。
控制注射速度
• 注射过程中应控制好注射速度,避 免过快引起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反应
• 在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 应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 取相应措施。
注射后护理
局部护理
• 注射后应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压迫止血,并注意局部清洁和卫生。
全身反应观察
循证护理——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住院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PPT

用药史
患者既往用药史对抗凝剂 皮下注射的效果和安全性 具有重要影响,需充分了 解患者用药史。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和注射方法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种类和剂量。
02
根据抗凝剂的特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注射方法,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03
遵循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确保正确使用抗 凝剂。
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注射安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注射过程无菌。 准确掌握注射深度和角度,避免皮下出血或损伤其他组织。
注射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与记录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01
02
03
密切观察患者注射后的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处理。
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 为后续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不良反应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抗凝剂皮下注射可能引起
的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对出现的 不良反应进行及时上报和处理,
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改进依据。
数据分析与改进
对上报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 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和改进
措施,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04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针 对性护理和心理支持,减轻其 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03
预防措施与策略
提高护士技能水平,确保操作规范
培训护士
对负责抗凝剂皮下注射的 护士进行专业培训,确保 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 知识。
制定操作规范
制定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 作规范,明确操作流程和 注意事项,确保护士在操 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通用课件

D
观察病情
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或 不适症状,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注射技巧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避免皮下脂肪受损 ;注射时缓慢推注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注射后的护理
按压止血
注射完毕后,以无菌棉球或棉 签按压注射部位5-10分钟止血
。
观察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疼痛、 红肿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 及时采取措施并告知医生。
实践经验和建议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类型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进针角
度。
在注射前,应确认患者的抗凝状 态和出血风险,并准备好相应的
急救措施。
在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注 射部位和皮下出血情况,并及时
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05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 法
注射部位疼痛和肿胀
总结词
抗凝剂皮下注射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和肿胀现象。
详细描述
疼痛和肿胀通常在注射后不久出现,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药物刺激 、皮下出血或注射技术不当引起的。
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轻度疼痛和肿胀可采用 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对于严重疼痛和肿胀,可考虑给予止痛药或进行其他特殊处理。
出血和淤血
01
总结词
抗凝剂皮下注射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出血和淤血现象。
02
详细描述
出血和淤血通常是由于注射时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引起的。这些症状通常
在注射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表现为局部紫癜或淤斑。
03
处理方法
对于轻微的出血和淤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采用热敷等方法促进吸
收;对于严重的出血和淤血,可能需要就医并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止
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课件

处理方法
冷敷可减轻出血和淤血的症状,每次冷敷时间不超过20分钟 ,避免冻伤。同时,避免在注射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
注射部位疼痛的处理
疼痛
注射抗凝剂后,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如疼痛持 续时间较长或疼痛感较重,应及时就医。
处理方法
可采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缓解疼痛,注意避免烫伤或冻伤。同时,可适当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抗凝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不良反应
抗凝剂可能导致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如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
预防与处理
注射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注射后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停药、 就医等。
04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质量评估与改进
评估标准
根据操作规范、患者反馈及并发症发生情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护理效果和安全性。
05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未来发展
新抗凝剂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抗凝剂的研发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针对不同病因和个体差异的新型抗凝剂正在被积极研究和开发, 以满足更广泛的治疗需求。
血。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操作
注射前的准备
01
02
03
核对医嘱
仔细核对医嘱,确保注射 剂量、时间和患者信息准 确无误。
准备用物
准备好注射器、抗凝剂、 消毒液、棉签等用物,确 保无菌且在有效期内。
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注射的目的、注 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 反应,安抚患者情绪,协 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注射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消毒
以注射点为中心,用消毒 液对皮肤进行环形消毒, 直径不少于5cm。
冷敷可减轻出血和淤血的症状,每次冷敷时间不超过20分钟 ,避免冻伤。同时,避免在注射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
注射部位疼痛的处理
疼痛
注射抗凝剂后,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如疼痛持 续时间较长或疼痛感较重,应及时就医。
处理方法
可采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缓解疼痛,注意避免烫伤或冻伤。同时,可适当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抗凝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不良反应
抗凝剂可能导致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如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
预防与处理
注射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注射后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停药、 就医等。
04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实践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质量评估与改进
评估标准
根据操作规范、患者反馈及并发症发生情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护理效果和安全性。
05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未来发展
新抗凝剂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抗凝剂的研发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针对不同病因和个体差异的新型抗凝剂正在被积极研究和开发, 以满足更广泛的治疗需求。
血。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操作
注射前的准备
01
02
03
核对医嘱
仔细核对医嘱,确保注射 剂量、时间和患者信息准 确无误。
准备用物
准备好注射器、抗凝剂、 消毒液、棉签等用物,确 保无菌且在有效期内。
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注射的目的、注 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 反应,安抚患者情绪,协 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注射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消毒
以注射点为中心,用消毒 液对皮肤进行环形消毒, 直径不少于5cm。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PPT课件

正确进行皮下注射操作
注射准备
注射操作
拔针与按压
再次核对医嘱和药物信息, 确认无误后准备进行注射。
用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 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
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 1/2~2/3。固定针头,抽动活 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
液。
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棉签轻 压进针处,快速拔针后继续 按压片刻,防止局部出血。
注射后局部出现淤血,可能是由于注 射时针头刺破血管或抗凝剂对局部组 织的刺激所致。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注射技术培训
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抗凝剂皮 下注射技术培训,确保掌握正确
的注射方法和技巧。
患者评估
在注射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过敏史等
,以制定个性化的注射方案。
药物管理
严格遵循医嘱,确保药物剂量准 确,避免过量使用抗凝剂。
提高患者满意度
规范的护理操作能够减轻患者的痛 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02
患者评估与准备工作
患者病情及用药史评估
病情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凝血功能 状况及并发症情况,以确定抗凝剂的 使用必要性和剂量调整。
用药史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过往用药情况,包括抗 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避免药物 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未来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服务 可能会拓展到远程领域,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接受专业 的指导和护理。
THANKS。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汇报人:xxx 2023-12-20
目 录
• 抗凝剂皮下注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患者评估与准备工作 • 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随访管理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3.形成建议
(3)穿刺角度:用左手拇指、示指以5 cm~6 cm提捏 皮肤垂直进针(I B级证据)左手拇、示指捏起腹壁皮 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垂直进针皮下注射抗凝剂,可减 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射方法
平卧屈膝位、坐位 消毒局部皮肤 嘱患者提起腹壁皮肤形成 皱褶 垂直角度拔出针帽 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2min, 至皮肤发红
方法:3.形成建议
根据证据级别做出总结,并基于证据的推荐强度.与护理 人员的临床专业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相结合,形成 最终建议。 (1)注射部位选择腹部,有规律地轮换(IB证据)多篇 文献提出有规律地更换腹部注射部位,能明显减少出血。 建议注射部位为脐周左右10CM,上下5CM,避开脐周l ~2CM,每针间隔2CM皮下注射。
抗凝剂皮下注射的适应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系骨科、冠脉支架植入 、心脏外科等术后常见并发症。抗凝剂皮下注射 是目前预防VTE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方法:1.问题确立
目前临床上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专科较多,不 同专科的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有着不同的理解 。 万方数据和操作方法,在注射部位、穿刺角度、 注射前是否需要排气和抽回血、推注药液速度、 拔针后是否需要按压、注射点及按压时长等很多 操作细节上存在争议。 在药物保存、用药时间点、用药后的观察点、不 能同时使用的药物和患者的宣教内容等方面也缺 乏关注和规范。
方法:3.转译评鉴,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
1、采用Johns Hopkins医院循证实践项目管 理工具中的科研证据评价表和EBP非科研证据评价表对 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 2、将循证小组成员分成2个中文文献组,每组负责26 篇文献;2个英文文献组,每组负责 6~7篇文献。每 组2~3人,每人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各自完成 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后 在小组内再进行交叉核 对,如有分歧或疑问则交至循证小组讨论协商判定。
方法:2.证据综合
根据PIC0所列的循证问题,选择数据库:中国知网、 维普、万方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 抗凝,注射,护 理,方法,禁忌,监测,保存。 初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173 篇.阅读文章和摘要后 ,最终纳入文献65篇,其中中文文献52篇.英文文献 13篇。包括实验研究/meta分 析13篇,类实验 研究13篇,非实验研究/质性研究6 篇,系统评价/ 临床实践指南8篇,组织经验/专家意见/个案研究/文 献综述25篇。
方法:3.形成建议
(4)注射前不抽回血(IB级证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规范,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技 术中没有“抽回血”的步骤”.临床操作时左手全程提捏皮 肤,右手垂直进针(握笔式),很难抽回血。
(5)注射速度采用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拔针 (ⅡB级证据)注射过程中使用推注时间为10s,然后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神经内科:汤宇飞
探讨目的、方法、结果
目的: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 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抗凝剂皮下 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规范护理,并对 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患者资料表、患者问卷和护士问 卷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并用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 率、患者对抗凝剂皮下注射知识的知晓率和护士对抗凝剂 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措施实施后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 患者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掌握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或结论应用循证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护 理,可改善护理质量,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 。
方法:3.形成建议
(6)注射后无需按压(ⅡB级证据).对于注 射后局部是否要按压,按压
时间的长短争议较大。研究也较多。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 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 裂出血,形成局部淤 血。 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 减 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 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 面出血,故无需按压。 研究发现,局部压迫3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 率。 又有研究表明,局部按压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为减少皮下出血及淤血 的最佳时问,但又文章也指出,压迫时间长会使护士的执行率低,指导患者 或家属自己按压,力度很难掌,甚至造成相反的结果。 有报道按压时间越长 (3~5min),出血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但这 增加了护士的无效工作时间,又由于护士往往指导患者 或家属自己按压,由 于压迫力度、时间很难掌握,反而易造成相反 毛细血管相对少 皮下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的影响
方法:3.形成建议
(2)注射前不排气(VB级证据)临床上使用的抗凝剂 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 ,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完毕该空 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处,使得针筒 内无药液残留,保证 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可减少局部淤血。
PICO工具描述问题
P:表示问题针对的对象:接受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患 者 I:表示干预措施:建立并实施新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 标准、用药规范 以及宣教卡。 C:表示相比干预措施的对照组: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 各护理单元的学习与个人理解而成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 。 0:表示预期结果:抗凝剂皮下注射法的操作合格率:患 者皮下出血、硬结的发生率: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 规范的掌握率:患者、家属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的知晓 率。
停留10s的方法可明 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和 出血面积。
速度
10S持续注射后再等待10S(Ⅱ B级证据) 过快——刺激局部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过缓——针尖长时间留在皮下、药物的刺激,加重局部疼痛、 痉挛
[5] Akpinar RB,Celebioglu A.Effect of injection duration on bruising associated with subcutaneous heparin:a quasi-experimental with-subject desig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sring Studies,2008,45(6):81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