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妍: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宁波创建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宁波创建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二)编制创建规划,明确创建目标
➢ 从《决定》到《纲要》,再到《计划》,明确了 “十年做什么?” “五年做什么?” “每年做什么?”
➢《决定》:2010.9《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 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பைடு நூலகம்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已经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的审议并印发
代表性的伟大公司
主要盈利模式
个人电脑革命
微 软 、 甲 骨 文 、 SAP 、 Oracle 、 IBM 、软 硬 件 产 品 与 服 务 、 解 决
苹果、惠普、戴尔、联想等
方案等
互联网革命
物联网、 云计算革命
Google(1722.68 亿 美 元 ) 、 Amazon ( 903.95亿美元)、EBay(428.44亿美元 ) 、 Yahoo ( 238.31 亿 美 元 ) 、广告、游戏、电子商务、 Facebook ( 估 800 亿 美 元 ) 、 思 科 (解决方案等 965.74亿美元)、阿里巴巴(89.13亿美 元)等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合力推进 培育产业、发展应用 基础先行、创新引领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开放合作、注重实效 立足民生、以人为本
(二)主要目标
至2015年,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 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 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 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 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 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 基础。
(三)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三化”建设 21.智慧城市知识普及化 22.信息服务均等化 23.公共场所上网便捷化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一引言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不仅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同时也是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

2010年,宁波市抓住上海世博会首个主题论坛成功举办的契机,依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领先等优势,研究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甬党〔2010〕14号),在国内率先系统部署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全市“六个加快”重大战略。

在智慧城市的探索实践中,紧紧围绕建设管理高效便捷、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和谐、居民生活平安幸福、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六大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荣获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智慧城市领军城市”和“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等称号。

与此同时,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资源共享较难、法规标准建设滞后、智慧民生服务有待加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难点问题。

宁波市将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抓好重点突破,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

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宁波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有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智慧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提升了智慧应用水平,培育壮大了智慧产业。

(一)抓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宁波市自创建智慧城市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将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1.强化政策扶持机制在《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和《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的框架指导下,宁波市每年滚动制订智慧城市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

前不久,我作为省委巡视组成员之一,参与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题调研,并就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过,大家更多的还是基于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由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驱动,因此,IBM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侧重于自身优势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

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必须要找准定位,全面理解和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

宁波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认识智慧城市,把它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能力”上,即“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不仅是物联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申报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申报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申报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4年前,我国计划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为此,特申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研究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2. 探索并构建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各项智慧城市应用系统能够高效协同工作,实现城市的整体优化和发展。

3. 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升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

4. 建立智慧城市的风险防控机制,包括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确保智慧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

2. 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3. 模型建立:基于研究目标,构建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模型,并进行相关理论分析。

4. 案例研究:选取不同类型的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5. 成果评估: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评估,对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研究内容1.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数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动向。

2. 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研究: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研究:研究智慧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为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智慧交通系统研究:研究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对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进一步探析和建议

对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进一步探析和建议

/《经济丛刊》/2011/5一、博取众长,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涵义理解和规划设想自IBM 提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智慧之风潮便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纷纷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对智慧城市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划设想,以期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占领制高点。

(一)IBM 的智慧城市。

2008年底,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底,IBM 公司公布了IBM “智慧的城市”的概念及其软件解决方案。

“智慧的城市”是IBM “智慧地球”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智慧地球”提出以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人们交互的方式,提高实时信息处理能力及感应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而IBM“智慧的城市”的行动正成为IBM “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的现实举措。

“智慧的城市”核心理是3I 特征:即感知化(Instrumented )、互联化(In-terconnected )和智能化(Intelligent ),就是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并智能地响应在其管辖范围内市民关于环境、安全、城市服务、民生及当地产业的活动及需求,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来生活、工作、休息及娱乐。

(二)新加坡的智慧国。

2006年开始,新加坡启动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智慧国2015计划”的实施,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

发展目标是至2015年,在利用信息通信为经济和社会创造附加值方面名列全球之首;实现信息通信业价值增值至原来的两倍,达260亿新元;信息通信业出口额增长至原来的3倍,达600亿新元;该计划新增8万个工作岗位,至少90%的家庭使用宽带,电脑在拥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渗透率达到100%。

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者:孙望远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第35期摘 ;要: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生态模式和系统,借助于感知技术获取城市运行的数据资源,对其进行清洗、分析和处理,合理确定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策略。

为此,要全面剖析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策略,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35-0116-03Abstract: Smart city is a brand-new ecological model and system of urban management. With the help of perceptual technology, we can obtain the data resources of urban operation, clean,analyze and deal with it, and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intelligent c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itie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itie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intelligent cities.Keywords: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problem; strategy引言智慧城市带动智慧产业的参与配套,使城市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呈现出更高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形態,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之中,要重点关注和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规避城市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社会管理失稳的问题,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质量。

打造“智慧之城”

打造“智慧之城”

打造“智慧之城”
李浩妍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11(000)022
【摘要】进入“十二五”时期,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生活与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1页(P55-55)
【作者】李浩妍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杭州建设“鲜花之城、森林之城、雕塑之城、音乐之城”的构思——打造杭州特色的“东方休闲之都” [J], 方起东
2.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奋力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之城 [J],
3.AI赋能打造智慧之城 [J], 李慧;
4.AI赋能打造智慧之城 [J], 李慧
5.点亮智慧之城深圳打造全球5G标杆城市 [J], 陈听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决定的近期工作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决定的近期工作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决定
的近期工作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0(000)023
【摘要】甬政办发[2010]26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甬党[2010]14号)文件、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市政府领导的要求,现提出以下近期工作意见,请抓紧贯彻实施。

【总页数】5页(P24-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用"智慧"谋求新发展——解读《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J],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定的通知 [J], ;
3.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 [J], ;
4.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贯彻实施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工作意见的通知 [J],
5.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意见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李浩妍摘要:当前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生活与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创新发展,彻底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宁波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基于宁波智慧产业的现实基础,提出有前瞻性、建设性与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信息化发展路径对策“十一五”期间,宁波市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按照“信息化强政、信息化便民、信息化惠农、信息化兴企”的思路,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发展信息产业,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信息化为改善宁波城市服务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波市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评“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合力。

2、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4、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5、坚持开放合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三)发展路径1、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快引进和培育智慧产业的优势企业,完善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智慧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成配套能力的智慧产业集群,占据产业高端环节,推动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改造,促进新型产业发展,逐步将智慧产业培育作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2、推广应用示范,催生市场引导机制通过全局规划在“十大智慧应用体系”的重点领域分批分期建设示范应用工程,以重点工程的需求推动应用的工程化,逐步解决智慧产业应用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智慧产业应用的商业运营模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物联网应用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持续提升应用水平,力争成为智慧产业应用重点示范城市,由点到面,推动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应用全面普及。

3、搭建公共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供给充分利用宁波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势,整合现有各类平台,加快共性技术、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平台建设,推动宁波智慧产业的抢位发展与品牌建设,制定促进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加快市场培育,为智慧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4、攻克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引进物联网及相关智慧产业领域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攻破一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布局物联网及其他智慧产业具有前瞻性与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些领域的标准与专利体系,确保产业发展自主可控与核心产业竞争力的形成。

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宁波智慧城市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和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及其发展目标分别是: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三、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实现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全市统筹协调“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智慧政府建设有助于政府机构加强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助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便民、高效、完善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推进和监督难度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中枢”。

由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的指导协调工作,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加强与个别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事项。

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牵头单位,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与国际接轨,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和执行能力。

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提升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广泛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重点推进智慧产业核心园区建设。

抓紧编制核心区智慧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核心区智慧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发挥园区内现有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结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国内外优势企业向智慧产业园集聚,打造涉及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涵盖上、中、下游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等领域各类完整的智慧产业体系;通过大力实施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各类横向智慧企业与智慧产业园、智慧企业孵化园之间的战略合作,提升网络基础、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积极培育智慧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产业应用优势。

支持各智慧产业功能园区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建设。

抓紧落实各智慧产业功能园区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各地产业发展实际为基础,引导智慧产业功能园区和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道路;结合当地信息化建设实情和有关要求,积极鼓励智慧产业功能园区和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内企业积极投身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快速提升智慧企业的商业化开发能力。

重点推进“两大区域”(杭州湾新区和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相关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加强无线通信、电子标签、传感器、集成电路、系统集成、计算机与云计算、嵌入式软件、微能源等产业重点环节企业的引进工作,强化物联网产业的配套能力。

同时,着力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外包产业建设,吸引国内外一流设计创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宁波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三)加强企业培育,完善产业体系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突出龙头带动作用。

明确培育目标、对象和支持措施,建立科学评审制度,通过选择一批优势明显的本土企业,以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为大企业、大集团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引导成长型企业发展成大企业集团,推动智慧企业之间开展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助推企业高端切入、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创新招商选资工作,吸引全球知名智慧企业来我市投资、合作,提升我市物联网及相关智慧产业的发展层次,扩大国际影响力,搭建政企合作平台,营造良好条件,积极争取科技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产业化应用经验丰富的央企、国企来甬投资。

加强专业化配套企业培育,完善产业化协作体系。

集中选取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实力强、业务处于智慧产业核心领域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培育,助推其快速迈上新台阶;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交流合作,形成产业化协作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重点引进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培育一批具备较强技术与市场拓展能力的中小企业。

建设柔性中试线、柔性生产线以及柔性测试线,对物联网与相关智慧产品生产及应用的设计、小批量生产、测试、批量生产等环节形成规范及交钥匙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进程。

(四)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市以及各县(市)区政府应统筹安排各类扶持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的资金供给,其中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财政扶持资金动态支持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要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以“三网融合”、云计算和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市智慧建设专业投资运营公司,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招投标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宁波市智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智慧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建设、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产业平台建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