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应对贸易摩擦
针对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 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商,推动 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维 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中国 还应加强自身的产业竞争力,提 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感谢观看
THANKS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同时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 影响。
04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兴
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贸易保 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采取关税 、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产 业。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5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的
影响与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01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以计划经济为主
的封闭式经济逐渐转变为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02
贸易伙伴多元化
中国对外贸易的伙伴已经实现了多元化,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
总结词
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国家间的贸易条 件。
详细描述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如劳动力、资 本、技术等)决定了其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国家应出口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并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 生产的商品。
新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贸易理论关注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
研究企业异质性、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企业决策在 贸易中的作用。
全球价值链贸易理论
关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跨国公 司的作用。
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2)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 修正了理论,同样不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放弃运输成本为零和非贸易壁垒假设,这将 只会影响贸易得益而不会影响结论 放弃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只是 修正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没有动摇理 论的基础 上述7条改变没有改变模型的基础,因而这个 理论无疑是正确的
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 与当代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贸易政策理论
第三节 贸易扭曲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背景
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从贸易参与国来 看,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量的55% 以上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各国经济依赖和协调 的力度加大 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创新 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SCP)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会鼓励有关部门 和企业追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从而扩大 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越扩大,该企业 产品的竞争能力越强。
一般而言,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只有在全部企业投资中不 变资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其效果才比较明显。从具体部门或行 业来看,规模经济多出现于重化工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劳动 密集型产业中,规模经济的效果不甚明显。
平均成本
AC
行业累积产量
学习曲线
考虑到时间因素,由于一国某产业累积产量增加,产业内 各厂商不断积累生产技术和知识而产生的产业内各企业平均成 本下降的现象,称为动态规模经济,可用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表示。学习曲线即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 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
AC(百万美元) 20 8 O 10 50 Q
1、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国际经济学习题

国际经济学习题国际经济学课程习题第⼀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从⼗五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是()A.重商主义B.重农主义C.重⾦主义D.货币主义2、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形式是( )A.⼟地B.商品C.货币D.⼈⼒资源3、最早提出贸易的利益是“⾮零和”的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伊莱·赫克歇尔B.⼤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D.⽡西⾥·⾥昂惕夫4、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认为整个世界可以分为两类国家,其中处于“中⼼”地位的是( ) 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C.出⼝国家 D.进⼝国家5、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种( )A.国际⾦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C.国际⾦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6、第⼆次世界⼤战后没有出现的国际经济新现象是( )A.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增长速度B.跨国公司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半以上C.发达国家采⽤各种⾮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D.发展中国家的⾦融市场全⾯开放7、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A.重商主义 B.古典的⾃由贸易论及其⾃由贸易的政策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重农主义8、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A.企业B.个⼈C.政府D.国家⼆、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2、封闭经济3、开放经济⼆、问答题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简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异同。
3、试述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1、绝对利益学说2、机会成本3、⽣产可能性曲线⼆、选择题1、绝对利益学说的提出者是()A、斯密B、李嘉图C、奥林D、魁奈2、如果⼀个阿根廷⼯⼈能⽣产3蒲式⽿⼩麦或1辆汽车,⽽⼀个巴西⼯⼈能⽣产4蒲式⽿⼩麦或2辆汽车,则()。
A、巴西在⼩麦和汽车⽣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阿根廷没有⽐较优势B、阿根廷在⼩麦和汽车⽣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巴西没有⽐较优势C、巴西在⼩麦和汽车⽣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阿根廷在汽车⽣产上具有⽐较优势D、巴西在⼩麦和汽车⽣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阿根廷在⼩麦⽣产上具有⽐较优势3、根据⽐较优势原理的政策经验,⼀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
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 矿),国际贸易中行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 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 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 (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 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行业内 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 日本进口汽车)。
众多企业模仿
该行业繁荣
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
激发社会投资热情
促进新一轮经 济增长
经济繁荣
创新与经济周期(2)
模仿企业增多
超额利润减少
需求萎缩 投资减少
经济衰退
超额利润趋于零
经济跌入谷底
直至新一轮创新出现
(二)技术差距论
[美]M.Prosner(1961)《国际贸易与 技术变化》提出
各国技术创新 发展速度不一
4.4.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的的内涵 规模经济的判断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含义
Economics of Scale
——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 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 平均总成本下降。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分析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放松
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不 完全竞争模型
传
产品异质
统 贸
偏好相同
偏Hale Waihona Puke 不同需求决定论易理 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4
❖ 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区别
❖ 两者相应旳市场构造是不同旳。内部规模经济意 味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旳必要性,在要素供给和市 场规模一定条件下,内部规模经济暗含产业内企 业数量较少,市场构造趋于垄断竞争构造。外部 规模经济更侧重于企业数量增长造成产业规模扩 大带来旳品均成本下降,所以单个企业旳规模可 能较小,但是企业数量更多,市场构造更接近完 全竞争状态。
10
❖ 克鲁格曼1974年
❖ 年至1983年,他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 从1999年,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 报》撰写专栏文章。从1977年开始, 他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国际 事务教授。他撰写过大量旳经济学专著和 论文,撰写和编辑旳经济类书籍有20多 本,经济类论文超出200篇。
❖ 他是一位天才式旳人物。
假如再增长1单位X旳生产,则需要旳生产要素将不大于 2个单位(因为规模酬劳递增,X产品旳生产成本将下降 ),则Y部门要素旳降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又因为伴 随Y部门产量旳降低,Y旳生产成本将递增,所以Y旳降 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所以伴随X产量旳增长,︱ dY/dX︱将逐渐减小,即规模酬劳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 ,同步也阐明规模酬劳递增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凸向 原点。
三、产业内贸易产生旳原因
1、产品旳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基础:假如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
门旳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互换旳产品一般情况
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旳产品差别,完全同质旳产品
没有必要去相互互换和贸易。
2、需求偏好旳相同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动因:产品旳差别
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旳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旳
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构造旳多样性和相同性,所以,产
第5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4. 国际分工深化到制造业内部,从“垂直分工”细化到 “水平分工”。
国际分工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工业和农业之间的
垂直分工,国际分工格局表现为殖民地国家为宗主国 提供原材料,宗主国向殖民地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 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内部的垂直分工, 表现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展采矿业,并将大量 的矿石输往宗主国;而宗主国发展冶炼业和机器制造 业,并将机器设备和制成品出口到殖民地国家。 二战后: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即制造业内部同一 产品不同型号、零部件、生产流程的国际分工。各国 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 节,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品“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要素配置不同所产生 的比较优势。
案例 江苏阳光集团的国际化成长
思考: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阳光集团的发展中是如何
体现的? 阳光集团是怎样运用规模经济效益的? 阳光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哪些?你
认为它的成功可以用哪个理论解说?
外部规模经济源于:
➢ 大量企业的集聚加强了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高 技术,改善管理。
➢ 企业的集聚,使得各企业可以低成本获得行业相 关信息,并便接地获得专业化人才、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
➢ 企业的集聚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企业 的交通运输及通讯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 部规模经济,都要受到一定限制,并非规模 越大越好。
5. 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要 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使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可以参 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从而出现了 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割开 来。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指的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和拓展。
在这个背景下,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也日益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其相对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配置状况来制定国际贸易策略,从而实现贸易的利益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和合作性,认为通过贸易的互补和分工,各国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对国际贸易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通过考虑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等因素,对国际贸易中的非价格竞争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差异化能够带来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国际价值链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对国际贸易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国际价值链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生产要素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再配置。
在国际价值链体系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其相对优势,在全球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国际价值链理论突出了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四、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对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和配置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源配置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强调了各国之间的互补性和合作性,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
国际分工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和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全球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基础: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基础:不完全竞争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 价格歧视:厂商出售同样的产品, 价格歧视:厂商出售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 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 1.不完全竞争行业: 1.不完全竞争行业:有能力控制市场价格 不完全竞争行业 2.市场必须是分割的: 2.市场必须是分割的:不能倒卖 市场必须是分割的 3.不同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3.不同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还是 国际贸易导致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导致规模经济?
P
S1=ΣMC1 S1’ S2=ΣMC2
贸易所得: 贸易所得: 企业短期可能有所得 长期无所失 国内消费者剩余增长
P1 P2
LRAC D1 D2
整个社会: 整个社会:净收益 O
Q1 (a)行业 (a)行业 Q2
Q
(二)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坎姆模型:
日本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美国 韩国
图 5.1
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10% 30% 40% 50% 60% 70% 80%商在美国轿车市场上的较量
0 100 200 出口到美国 成本 价格 万美元) (万美元) 日 2.0
卡车产量
0
100
卡车产量
成本 价格 (万美元) 本 美 LAC 2.0 1.5 0 国 LAC
0
100
轿车产量
100 200 轿车产量 出口到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
模式,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又一个挑战。
7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部分国家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 家
美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78.1 64.3 61.0 62.4 41.2 60.4
1987
61.0 83.8 80.0 63.3 71.6 67.4 71.2
16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证明:设存有某一边际质量a0,使得:CA(a0)=CB(a0),即: WA+a0RA=WB+a0RB ,或:a0=-(WA-WB)/(RA-RB),则有:
CA(a)-CB(a)=(WA+aRA)-(WB+aRB)=(WA-WB)+a (RA-RB)=(WA-WB)〔1+ a(RA-RB)/(WA-WB)〕=(WA -WB)(1-a/a0)=〔(WA-WB)/a0〕(a0-a)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政策贸易理论 三、贸易扭曲理论
1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三)新H-O模型
(四)需求偏好相似论
(五)规模经济论
(六)新张伯伦模型
(七)产业内贸易指数
(八)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0.70
4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挑战之二: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许多产品曾经只由少
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 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 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 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1999
81.1 97.7 91.9 86.0 92.8 86.7 89.4
发展中国 家
印度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1970 1987 1999
22.3 37.0 88.0 16.5 36.3 82.2 5.2 30.2 94.8 19.4 42.2 73.3 22.1 36.4 48.7 44.2 71.8 96.8 21.6 42.3 80.6
很困难,
几乎不可 能
公用事业
11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产品同质性(相同产品):产品间可以完
全相互替代。 (2)异质性(差异产品):产品相似但又不完
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异质性分为: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
12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3)大量的转口贸易。 (4)政府干预的价格扭曲。 (5)季节性产品贸易。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的产业内贸易。
13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3、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 (2)技术差异 (3)垂直差异
14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1、假设前提 (1)两国要素禀赋不同。 (2)厂商生产差异产品(垂直差异)。 (3)质量是要素投入系数的函数。 (4)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变量。
由假设:WA>WB,则(WA-WB)/a0〕>0,则:
日本
美国
韩国
6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3、挑战之三:产业内贸易量增加
(1)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 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要素禀赋
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等。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
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
但二战后,各国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3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部分国家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份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总计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6
0.51
0.81
0.76
0.95
0.82
0.51
0.39
0.75
0.72
0.73
0.69
0.77
0.80
0.70
15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2、基本内容 设某产品中,C:成本;W:工资率;R:利息率;a:产
品质量。则当a既定时,A、B两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分 别为:CA(a)=WA+aRA;CB(a)=WB+aRB。 若:A为资本丰裕国,B为劳动丰裕国,产品质量与资本 密集度正相关;则A在高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B在低 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10
附:市场结构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差别的 对价格控 程度 制的程度
进出一个
行业的难 易程度
代表行业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很多 许多
无差别 有差别
没有 有一些
很容易
农产品
比较容易 轻工业品
寡头垄断
很少或几 个
有差别或无 差别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重工业品
完全垄断
一个或几 个
唯一的产品,
没有接近的 替代品
完全或很 大程度
8Hale Waihona Puke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1、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 (1)运输成本。 (2)周期性贸易说,包括季节因素和需求状况
变化。 (3)政府干预的影响。
9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2、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
原因、结果而非过程。 (2)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2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1、挑战之一: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增加 (1)传统的H-O模型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那么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 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 间。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大部分属于“南北贸 易”,但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 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2)韩美日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
80 68
70 60 50
49
58 60
57
54
49 48
46
40 30 32 20 10 0
51 0
36 33 35
6
9
10
37 40 40
12 13 15
41 16
0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