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教学难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教学时数:5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D 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需求偏好学说 – 人力资本学说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国际贸易学(新编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教学课件3

国际贸易学(新编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教学课件3

(5)两者的发展趋向不同。
产业内贸易由于并不是建立在现实 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因而无法对产业 内贸易进行预测;
而产业间贸易由于是建立在现实的 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因而在一定程度 上是可以预测的。
(二)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 易的联系
虽然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存在 上述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的
核心思
净 出
想是制 口
成品贸 易是由
t0
t1
其产品
净 进
的生命 口
周期决
定的。
如图3-
3所示。
发展中国家
t2 创新阶段
t3 t4
t5
发达国家 时间
创新国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图3-3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是从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产业内贸 易的成因和贸易模式,是目前最具有代 表性和影响力的“新贸易理论”。 这里 先从规模经济视角来分析产业内贸易。
因为高收入群体会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的旺盛需求。
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和需求 偏好,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两国间的 需求结构也会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样就会导致两国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 的相互需求,从而产生大量的产业内贸易,这 也就是产业内贸易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 原因之一。
**后H-O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理 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大理论体系和流派。
后H-O贸易理论是在H-O贸易理论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有代表性 的理论包括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 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 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产业。
• 一国在相对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而是其出口产品;而在相对 价格高于他国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因而是其进口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5、贸易均衡
• 两国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 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 易的基础。
• 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比较 优势所在,并为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新古典贸易理论
2、生产可能性曲线(探讨一国商品的生产供应 情况)
•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转换 曲线,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 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 的不同产量组合。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 位的某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亦即该商品的边际转 化率(MRT)。
以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 代表的古典贸易 理论,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 即认为劳动是创 造价值和造成生 产成本差异的唯 一要素。
以俄林等为代表 的新古典贸易理 论,又称现代贸 易理论。其特征 :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产要素的 框架下分析产品 的生产成本。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研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不变,双方 开展的是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将全部资源用 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
• 除非有一方为贸易小国,所能提供的贸易量 不能满足另一方(贸易大国)的全部需求, 大国才不得不继续生产两种产品,即开展不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新古典贸易理论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 国开展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两国的生 产专业化只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达到均衡。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第一章导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Dunning)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

邓宁认为,一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具备三个优势:1.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就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只具备前两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利用,并通过出口来扩大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找不到良好的海外投资场所,则最好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如果企业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投资难以成功。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从国际范围来看)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的对外商品交换活动。

分类:A.按照贸易所涉及标的物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一般指货物(商品)贸易无形贸易一般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自一成员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过境交付);在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最大区别反映在海关统计中:前者必须通过关境,因此海关统计可以反映出来;后者无法为海关统计所反映。

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部分反映出来。

B.按照货物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内生产而为国外购买的交易活动。

进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外生产而为国内消费的交易活动。

D.按照不同贸易体系统计方法分为: 总贸易在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专门贸易在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指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篇国际贸易理论第一章导论国际分工的含义: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既是国内分工的延伸和继续,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就是国际经济整个发展过程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㈠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18世界产业革命之前,是社会分工有国内像国外扩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㈡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起到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从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

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是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㈠自然因素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社会分工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促使分工发展的内在动因㈢国际生产关系㈣经济改革和上层建筑国际贸易的定义: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科技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国际收支均衡的行为和方式。

国际贸易按照货物移动的方向分类: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净进口、净出口、复进口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㈠商品的特点1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超过初次产品的比重2高科技产品贸易增长速度较高3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商品贸易4技术贸易突飞猛进㈡结构变动的原因1技术进步影响了商品结构2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3贸易条件的变动对初级产品不理4跨国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㈠国际贸易静茹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㈡国际贸易发展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区域性贸易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国际贸易重心发生重大转移㈢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㈣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㈤无纸化贸易逐步盛行㈥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㈦管理贸易发展迅速㈧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1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坦福德为主要代表的早期重商主义要求在每一宗贸易中都要严格地实现出超,以赚取金银,他们的主张称之为货币差额论 2主张寻找机会把国家剩余的货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销给外国人,以换取黄金与白银。

第三章_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一)

第三章_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一)
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才发展起来的, 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并且主要是在GATT的主
持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此外,各种类型的一体化组织也均以促进商品
的自由流通、扩展自由贸易为宗旨。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产生了;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它们在贸易自由化 发展中是不平衡的。 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垒的作用;
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各种 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
商品的自由流通,扩大了自由贸易;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等在世
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关境:(关税领域)是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也是海关所管辖并执行海 关各项有关法令和规章的区域。
(一)关税的特点
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关税的税收主体是本国进出口商,而税收客体是进出口商品 关税的征收机构是海关
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 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其主要职能包括: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对 进出口货物实行监管、进行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等。
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也不给予补贴和优
惠,允许货物和服务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 进行自由竞争。(理论依据:自由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 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 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 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理论依据:保护贸易理论) 一国对外贸易实行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经济 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PR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H-O模型分析/里昂提夫之迷/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专题: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要素回报的影响?第1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代表人物:Eli F.Heckscher,1897-1952; Bertil.Ohlin,1899-1982;代表作Heckscher, 1919:< effects offoreigntradeonincome>,Ohlin,1932:<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突出贡献是对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

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一、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1)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是描述产品属性的指标,如单位劳动所需资本:β=K/L.。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例如:只有两种商品(棉布和钢铁,以C和S表示)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以L和K表示),如果(K/L)S大于(K/L)C,则称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而且生产沿着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进行,则该射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该种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2)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是描述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指标。

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一是用实物单位定义: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要素的总量的比值(TK/TL);✓二是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的时间价格的比率: θ a=W a /i a, θb =W b /i b一般说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一致:如果中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小于美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TK/TL)c ﹤(TK/TL)u,则称中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即如果中国与美国相比,劳动价格/资本价格比率较较低,θc﹤θu,则中国劳动丰裕,美国资本丰裕。

劳动丰裕的国家可以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则可以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丰裕度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体现出来。

如图:图2-3 要素丰裕度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二、H-O理论基本内容(一)H-O模型基本假定李嘉图模型的一些假定条件也适用于本模型,如市场完全竞争;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而国际间要素不流动,且生产要素充分就业等。

除此之外,还强调以下假定: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A,B)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良种商品(X,Y),且劳动和资本具有替代性,两国同种要素同质。

2.两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技术系数,即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投入同量的劳动和资本。

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增加K和L带来商品产量的同比例增加);4.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如果两国的相对价格相同,则消费X和Y的比例相同);5.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富;(二)H-O模型内容及逻辑思路H-O模型的主要思想: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内容:1.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是贸易决定因素。

比较优势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的;2. 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贸易使双方获利,并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缩小。

3. 从资源优势角度解释了国家间比较优势差异的根源,能较好解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贸易和分工模式。

逻辑思路:(1)两国生产同样产品,价格的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2)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价格的绝对差由成本的绝对差决定的;(3)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比例不同,即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而表现出来;(4)两国技术水平相同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是源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同。

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比例。

(5)在不考虑要素需求的情况下,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给,即该要素的禀赋大小。

所以,价格差异根源与要素禀赋差异有关(三)贸易与分工的福利H-O模型的逻辑思想可以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说明。

图3-3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棉布和钢铁。

左图是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3-3右图表明中国分工生产棉布,美国分工生产钢铁,两国的这种分工与贸易均衡图3-3中国和美国贸易与分工结论:两国分工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后,两国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也可以数学证明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要素价格的差异和比较成本差异。

见教材三、H-O模型的数学证明例如: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L为单位产品劳动投入,K为单位产品资本投入;W为工资率;i为利息率;P为单位产品的成本;假定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裕;A、B两国的技术系数完全相同规模报酬不变,已知β =K/L,θ =W/i,•1、推导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P ax= L ax W a + K ax i a = L ax i a[W a / i a+ (K ax/ L ax)]•P ay= L ay W a + K ay i a = L ay i a[W a / i a+ (K ay/ L ay)]•P bx= L bx W b + K bx i b = L bx i b[W b / i a+ (K bx/ L bx)]P by= L by W b + K by i b = L by i b[W b / i a+ (K by/ L by已知β =K/L,θ =W/I,可以用β和θ将上式替换;由于两国的技术系数相同,因此有:Lax=Lbx=Lx;用LX代表两国生产X产品的劳动投入系数Kax=Kbx=Kx ;用KX代表两国生产X产品的资本投入系数Lay=Lby=Ly;用Ly代表两国生产Y产品的劳动投入系数Kay=Kby=Ky;用Ky代表两国生产Y产品的资本投入系数又由于βx‹βy,θa‹θb,,可证明:Pax/Pay≠Pbx/Pby计算:Pax/Pay -Pbx/Pby 2、计算A 、B 两国比较成本差由于θa -θb<0,βy -βx>0, 所以:P ax /P ay - P bx /P ay ﹤0结论:A 国劳动丰富,在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出口X 产品;同理可以证明,B 国在Y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整个证明过程强调了要素禀赋差异而导致的要素价格的差异和比较成本差异。

四、对H-O 模型评价H-O 模型是建立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的,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严密推导论证,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完备。

(1)H-O 模型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 (2)H-O 模型中生产要素增加到两种; (3)更通俗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利益和模式;但仍然是供给的静态的分析,假定非现实,不能完全解释发达国家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同行业之间的贸易无法解释。

自1950年代初起,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所作的实证检验的不断出现,这一理论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第2节里昂惕夫之迷NEONTIEF PARADOXWasily Leontief 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的计量经济学成就,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里昂惕夫的研究在1953年,利用1947年的美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该年度的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揭开。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与H-O 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反。

))(())(()(()/()/()/()/()/()/()/()/(y b y a yx y b a x yb x b y x y a x a y x y y b b a y x x b b a x y y a a a y x x a a a x by bx ay ax L L L L L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p p p p βθβθββθθβθβθβθβθ++--=++-++=++-++=-表中说明,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低于进口竞争商品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科技进步以及信息的获得可以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也是影响和决定贸易的新因素;(一)自然资源H-O模型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例如石油、矿砂、矿产品、木材等,(二)人力资本H-O模型假设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事实上同类要素间会有很大不同。

就劳动而言,熟练与非熟练工人一小时的工作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而熟练工人的背后是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投入,大量的科研与开发投入,实际上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

(三)贸易壁垒H-O模型中,假设贸易是自由的。

在里昂惕夫的研究中,他也如实地引用了原始的统计资料,而没有剔除关税以及其它贸易限制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

(四)需求逆转H-O模型中,两国消费者偏好假设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国际贸易模式只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需求因素无关。

但在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

如果需求的影响超过由原来比较成本决定的供给的影响,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五)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Y变成劳动密集型,X变为资本密集型,这种现象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

原因: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差异。

如果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H-O模型失去指导意义;例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美国国出口Y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3节国际贸易与要素收益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分配和对各国收益差距的影响,发展和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体系。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A)研究的问题是长期内国际贸易对国内不同要素实际收益的影响。

S-SA定理基本观点自由贸易提高价格上升产业(出口)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价格下跌产业(进口)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

例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使A国劳动的实际收入W上升, 资本的实际收入i下降。

1、短期效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产出的乘积。

在短期内,中国出口棉布,进口钢铁时,会造成棉布价格Pc上升,钢铁价格Ps下降。

于是,棉布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上升,而钢铁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下降。

2、长期效应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自由流动,因此劳动力和资本都会流向回报更高的行业,即从钢铁部门流向棉布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