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对可溶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包括喀斯特溶蚀过程和溶积过程。以碳酸盐为例

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一)地质因素

1.岩石成分 可溶性岩石:卤盐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

2.岩石结构 如粒径小的较粒径大的岩石更易受溶蚀;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大。

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可控制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二)气候因素

1.气温:气温高,虽水中CO 2含量减少,但水的电离度大,H + OH - 增多,溶蚀力增强,化学反应速度提高。据测验气温每增加10℃,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喀斯特作用速度较快。

2.降水量: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侵蚀力强。

3.气压:气压和水中CO 2含量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分

压力越高,水中CO 2的含量也越多,CaCO 3的溶解度越大。

(三)生物因素

有机酸及生物成因的CO 2,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强度的贡献值大。(表)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重力水由向下渗流。垂直溶蚀的结果,

++⇔++-23223)(2Ca HCO O H CO

CaCO

在该带多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2.季节变动带: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潜水面具有季节变动的特点。丰水期水流方向

近水平,向河谷排泄,为饱水带,溶蚀出水平状洞

穴;干季潜水面下降,水流方向垂直,与包气带连

成一起,垂直性溶隙得到发育。该带是上部包气带

与下部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带,喀斯特作用及地貌多

变。

3.水平循环带(饱水带):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之下,直至可溶岩的底板之上。此带终年呈饱水状态,具有自由水面,水流方向近水平,多向河谷排泄。该带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状溶洞和地下河为主,数量多,规模大。

4.深部滞流带:该带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缓慢,喀斯特作用微弱。该带可发育小型喀斯特溶蚀地貌。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

(一)小型溶蚀地貌

1.溶沟:溶沟是刻入岩石表面的石质沟槽,横剖面呈楔形、V形或U形,长度不一,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2.石芽、石脊和石林

石芽为溶沟或沟槽之间突出的部分;呈岭脊状延伸的石芽称为石脊;高大而密集的石芽,称为石林或石林式石芽。

(二)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从谷地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是垂直方向水流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塌陷而

成。

(三)漏斗

喀斯特地面上一种口大底小的圆形洼地,平面轮廓圆形或椭圆形。下部有通道通往地下。按成因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塌陷漏斗

(四)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是由四周围低山丘陵和峰丛所包围的封闭洼地。溶蚀洼地种类主要有:溶蚀洼地、塌陷洼地及沉陷洼地等。

(五)溶蚀盆地(坡立谷)

喀斯特区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六)干谷、盲谷

干谷是喀斯特区一种干涸的河谷。干谷是昔日的河谷,当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水沿谷底漏陷地貌渗入地下成为伏流,使原来的河谷变为干涸的“悬谷”。

河谷上游水流从地下流出,在地表流经一段距离后,又潜入溶洞或落水洞之后,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

(七)峰丛、峰林、孤峰

1.峰丛: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的喀斯特山,基座的厚度大于峰顶的厚度。峰顶之间为深陷的溶蚀洼地所分隔。

2.峰林:峰林是基座分离或稍有相连的喀斯特山。

主要由峰丛演变而来。峰林常与溶蚀盆地或溶蚀平原相伴生,成为喀斯特后期的产物。如果地壳上升,峰林会重新变为峰丛。

3.孤峰(残丘):分布在溶蚀平原或溶蚀盆地中的孤立山丘。形态低矮,相对高度数十米。是在地表长期稳定下,峰林进一步破坏而成,属喀斯特作用晚期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