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 物。宽度很
少超过10m,深可达数十米到数百 米。
漏斗
漏斗1
贵州兴义
漏斗2
贵州兴义
漏斗3
贵州兴义
漏斗群1
云南罗平
漏斗群2
云南罗平
广西乐业“天坑”
最深613m
乐业“天坑”仰视
重庆小寨“天坑”1
深666m
重庆小寨“天坑”2
孤峰1
孤峰2
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图
二、地下karst地貌
• (一)地下河(伏流):有长年流水的 地下溶洞称为地下河或暗河,它和地表 河一样,发育有瀑布、冲蚀坑、壶穴、 深槽地貌和沙砾堆积物。当地壳上升和 潜水面下降时,河水便渗入更深的地下, 原来的地下河槽则变成了干涸的水平溶 洞,以后就会发育出各种各样的碳酸钙 堆积地貌。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枯水期潜水面以 下,直到低谷能补给河流的深度。水流 呈水平流动补给河流、常年流动、并且 有自由水面。十分有利于水平发育大规 模的水平溶洞。 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位于水平流动带 以下,水流动慢、水质交替弱、岩溶作 用微弱。 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
(1)按溶解度由小到大: 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 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可溶性盐类) (2)按溶解度由小到大: 泥灰岩<白云岩<石灰岩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 其是 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 露出地表 也有关。。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 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冲积、重力崩塌和 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 作用都叫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改造成的 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就叫喀斯特地貌。我 国亦称岩溶地貌。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特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 林)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 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
的胶结物质
程度 水的流动性
❖归纳起来是“四性”:岩石可溶性和透 水性,水的流动性和溶蚀性。
(一)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大致分 为三大类: (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 岩和泥灰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3)卤盐类岩石, 如岩盐和钾盐。 实验表明,在25℃的水中,NaCl的溶解度为 320g/L,CaSO4为2.1g/L,CaCO3为0.015g/L。
我国对岩溶地貌关注和认识成书于战国至西汉 初年的《山经》中对岩溶地区的洞穴、地下的 自然岩溶现象就已有了文字记载; 世界是最早的岩溶地貌图是出土于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的彩绘的帛图(忝图于公元前168年) 据有关研究认为,图上绘的是湖南的峰丛地貌。 西汉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石仲乳”的描述。
早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梦溪笔谈》 11世纪(北 宋) (沈括)中已经揭示了石钟乳的成因;《桂 海衡志》(范成大)和《岭外代答》(周去非) 中已有记载. 最著名的是明代《徐霞客游记》。作者是一名地 理学家,曾经深入湘、桂、黔、滇等地进行岩溶 地质地貌考察,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 究学者。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 上,又议定“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 可使用。
我国对岩溶地貌的认 识历史悠久,岩溶地 貌常 作为自然的象征,
如中国园林运用太湖 石作为叠造园林假山 的基本材料,这种太 湖石就一种发育有较 多溶蚀孔穴的残留的 石灰岩,太湖石的审 美标准是“瘦、漏、 皱、透”实际上也是 岩溶发育程度的形态 体现。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原为巴尔干半岛的一处地名,19世纪中叶,最初的喀斯特地貌研究始于此处,因而得名。
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0%,喀斯特地貌就出现在这些地区。
从热带到寒带,从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我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云南东部以及四川和西藏的部分地区,面积约90万至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就是奇峰林立、洞穴遍布。
以地表为界,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地上景观和地下景观两部分。
地上通常有孤峰、峰丛、峰林、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特征景观,而地下溶洞中最常见的则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地下暗河等景观。
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最新资料推荐------------------------------------------------------第五章喀斯特地貌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 108概述(一)什么叫喀斯特?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石灰岩石膏卤盐---------------------------------------------------------------最新资料推荐------------------------------------------------------ (二)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概况?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3/ 108贵州荔波峰林---------------------------------------------------------------最新资料推荐------------------------------------------------------5/ 108重庆武隆天生桥---------------------------------------------------------------最新资料推荐------------------------------------------------------ (三)喀斯特的价值和不良影响1、价值? 现已探明石油储处多在石灰岩溶洞中,约有一半在该地貌中。
地表奇峰异石,地下有众多溶洞,各种造型景观奇特,称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地下洞穴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有重大科学价值。
7/ 108---------------------------------------------------------------最新资料推荐------------------------------------------------------9/ 108海中喀斯特越南下龙湾——“ 海上桂林”---------------------------------------------------------------最新资料推荐------------------------------------------------------ 下龙湾11/ 108---------------------------------------------------------------最新资料推荐------------------------------------------------------13/ 108---------------------------------------------------------------最新资料推荐------------------------------------------------------ 贵州威宁的草海,46.6 km215/ 1082、不良影响? 裂隙、孔洞多,地表难吸收水,风化壳薄,会引起水土缺失,不利农业生产。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第5章 喀斯特地貌

水平溶洞
天桂山银河洞
溶洞溶蚀地貌
溶洞溶蚀地貌
天桂山银河洞
溶洞溶蚀地貌
天桂山银河洞
溶洞溶蚀地貌
广 东 连 州
溶洞溶蚀地貌
北京郊区
2.堆积地貌
主要是指化学堆积形成的地貌。有因 CaCO3 积淀自洞顶 向下增长的石钟乳。水滴从石钟乳上滴到洞底,CaCO3沉淀 而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则形成石 柱。 CaCO3 水溶液沿洞壁漫流时,由片状或层状碳酸钙积
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 早期:披覆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岩石被剥除,石灰岩
裸露地表,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地表水流占优势,形
成溶沟、石芽、溶斗和落水洞等漏陷地貌。
● 中期: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 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表干旱, 发育干谷、盲谷等。此后,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陷,
● 寒带及高山型
寒带与高山地区,气温低,地表终年冻结或者季节性
而成。
2. 落水洞 是开口于地面,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
河或溶洞的洞穴。有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两种。
溶蚀溶斗
贵州兴义
溶蚀溶斗
贵州兴义
溶蚀溶斗
云南罗平
塌陷漏斗
最深613m
乐业“天坑”仰视
塌陷漏斗
塌陷漏斗
深666m
塌陷漏斗
塌陷漏斗
塌陷漏斗
裂隙状落水洞
盈江虎跳石落水洞 堪称全国最大的落水洞
贵
州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一)溶洞的发育
地下水沿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形成的地下空洞, 叫溶洞。多个溶洞连通形成一个整体时,称为洞穴系统。
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裂隙溶 蚀、侵蚀而成,所以它的纵剖面呈阶梯状,平面轮廓常沿裂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 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 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 科学的记述。 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 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 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 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 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 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 貌的卓越先驱。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要求: 了解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作 用的因素,掌握岩溶地貌的主要类型, 了解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地域分异。
喀斯特地貌概述
19 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J. 司威杰对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 特(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 究,并于1893 年正式用“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 1966年,桂林全国喀斯特会议上 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徐霞客(1586—1641)曾经深入 湘、桂、黔、滇等地进行岩溶地 质地貌考察,成为我国和世界上 最早的岩溶研究的先驱者。
一喀斯特作用ocaco2hco12发生喀斯特作用的条件texttext可溶性岩石裂隙节理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可溶性透水性沉积溶蚀1岩石可溶性非可溶性岩石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页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解度gl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0015硫酸盐类石膏芒硝等21卤化物岩盐钾盐镁盐360石灰岩岩溶发育最完美最壮观寿命2岩石的透水性水与可溶岩石的接触部分才能发育岩溶
一、喀斯特作用
1.1化学过程 CO2+H2O+Ca CO3
溶蚀
2H CO3- +Ca2+
沉积
1.2发生喀斯特作用的条件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5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3.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本章内容: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由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喀斯特作用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机制CaC03+C02÷H20-Ca2++2HC03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漆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以及可溶性岩石本身的喀斯特化程度。
4.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以及水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
水的溶蚀力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5.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内的一切地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
喀斯特水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状况等称为喀斯特水的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6.季节变动带(过波带)7.水平流动带(饱水带)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茅与漆沟:2.泳斗与落水洞:3.泳佻洼地与漆核谷地:4.干谷、言谷和地下河:5.除丛、峰林和孤峰: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源沟的发育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中的各种构造面进行溶蚀侵蚀所形成的地下洞室。
溶洞的发育严格受构造的控制: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多呈细长的管道状;沿二组直交裂隙发育的溶洞呈不自然的转弯;在多组裂隙交汇处发育巨大的厅堂;沿倾斜层面发育的溶洞底面也为倾斜的。
纵剖面往往呈阶梯状。
2.周夫化学堆东: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1、早期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
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孤峰
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 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
Photograph from:
4、三者联系
时间上:发育早期→中期→晚期(峰丛→峰林→孤峰) 空间上:中间→边缘→外缘(峰丛→峰林→孤峰)
峰丛、峰林与孤峰分布剖面示意图
峰丛与峰林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一)石芽与溶沟
1、溶沟
• 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所溶解的石 质小沟称溶沟。
2、石芽
• 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3、石芽地
• 当石芽与溶沟连成一片,构成广阔的地面时, 就称石芽地。裸露在地面的石芽因形态不同可分 山脊式、石林式和车轨式。
石芽地
4、埋藏石芽
②
③水平流动带
(饱水带);
③
④深部滞流带。
④
喀斯特水动态剖面
(一)垂直渗透带
• 位于地面以下~丰水期潜水面以上,平时少 水,仅雨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厚度取 决于潜水面的位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二)季节变动带
•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 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 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时少水,潜水 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如此反 复变化,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 溶洞发育。
1、溶斗(喀斯特漏斗)
• 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 闭式圆洼地(深度一般小于直径)。
• 当喀斯特谷底溶斗呈串珠状出现时,暗示着 可能有地下河存在,因此常作为喀斯特地区寻找 地下水的指示性地貌。
贵州兴义
贵州兴义
贵州兴义
云南罗平
溶斗按成因可分为:
(1)溶蚀溶斗 • 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深度不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 归纳起来是“四性”:岩石可溶性和透水性, 水的流动性和溶蚀性。
(一)岩石可溶性
• 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结构: • 石灰岩质含量增加,溶解度增加,铝质,
铁质、硅质含量增加,溶解度降低。一般情况 下,颗粒径小,溶解度就大。
(二)岩石透水性 岩石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并关系到地下喀 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孔隙度和裂隙度对岩石透水性 影响最大,而裂隙度大小与岩石的构造、纯度和厚度 等有关。
(三)水平流动带
•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 河流喀斯特水的深处为止。该带地下水常 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 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 地下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 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可 呈大规模的水平溶洞。
(四)深部滞流带
• 水流极缓慢,甚至停滞,水质交替很弱,水 流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影响,而向远 处构造盆地或减压带排泄,如果近海则从海底涌 出,该带仅见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贵州荔波峰林
重庆武隆天生桥
(三)喀斯特的价值和不良影响
1、价值
• 现已探明石油储处多在石灰岩溶洞中,约有一 半在该地貌中。地表奇峰异石,地下有众多溶洞, 各种造型景观奇特,称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下洞 穴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有重大科学价值。
海中喀斯特
越南下龙湾—— “ 海上桂林 ”
下龙湾
Wang et al., Nature, 2005
Zhang et al., Science, 2008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一)早期
• 披覆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被剥除,石灰岩体 露出地面后,喀斯特开始发育。地表水流,包括 河流作用仍占优势,但地面上已出现溶沟、石芽、 溶斗、落水洞等漏陷地貌。
• 温度低,喀斯特作用受限,只有少数圆洼 地及小型溶斗。高山地区由于冻融风化强烈, 崩解作用往往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进行,形 成类似于热带的峰林地貌,但是规模极矮小。
(五)干燥型
• 地表因干旱,无法形成喀斯特地貌,但是 在地下仍有溶洞,主要是降雨量。
• 较多时期形成,如阿富汗西南部沙漠及中 国西北干旱区所见。
• 落水洞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裂隙状落水洞, 形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分布最 广;二是井状落水洞,深度和宽度都很大。
• 落水洞成因除了溶蚀作用外,更重要在于重力 和侵蚀作用。
乐业“天坑”仰视
(三)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1、溶蚀洼地
是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 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 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
Photograph from:
2、峰林
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接近 地下水位线。是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 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与其相 伴多是大型溶蚀谷地和深陷溶蚀洼地等。
Photograph from:
(一)热带亚热带季风型
• 高温多雨是热带 亚热带气候典型特征,喀斯特 作用强度大,速度快,地貌发育比其它气候好:
• 峰林发育得最好;地面露陷地貌,溶蚀洼地及 溶蚀谷地等广泛发育。石芽和溶沟也十分显著, 石芽高大而呈山脊式和石林式;地下喀斯特地貌 发达,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逢山必有洞”。
• 这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 岛、爪哇、越南、中国广西地区和云贵高原。
峰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
(六)岩溶盆地和岩溶平原
• 岩溶盆地是一种大型的岩溶洼地,边缘略陡
并发育发育峰林。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地区。 • 岩溶盆地继续扩大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盖红土
并发育孤峰残丘。
Photograph from:
Photograph from:
思考题
• 1、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以及气候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分别是什么?
(二)地中海型
• 水热条件不如热带,但是地表或地下喀斯特 地貌仍相当显著。
• 以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 谷及干谷等多见,还有少数河流切割造成糟形 峡谷(地下河崩塌地段峡谷更为明显)。
• •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如巴尔干半岛、
爱琴海群岛、克里米亚和南高加索等地 。
(三)温带型
• 温带水热条件不如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地中海 地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如有些谷地发 育于向斜或背斜轴部,有些沿断陷盆地或断裂带 发育,还有些则沿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得接触 带发育。
沿断裂带发育的溶蚀谷地,谷底分布农田,两侧为峰丛夹峙(福建永安)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四)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1、干谷
• 喀斯特区往昔的河谷(今已无水或仅洪水期 有水)。
(二)中期
•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盛,也是地下水占优势 的时期。地表水大部分转入地下(主河流除外), 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面十分干旱, 并广泛发育出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等,此后, 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塌,出露后成地表河或 峡谷等。地面切割及十分破碎,产生许多深陷洼 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
(三)晚期
• 当地下水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 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之下的非溶性岩层广泛出露 时,地表水系又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上风, 此期发育出广阔的溶蚀平原,平原上还堆积着石灰 岩残积红土、峰林蚀余的孤峰与残丘。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 气候,尤其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 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速度,从而使喀斯特 地貌具有地带性的特征。
Photograph from:
2、溶蚀谷地
• 是喀斯特地区一些宽阔而平坦的谷地,或 者盆地两侧多被峰林夹峙,谷坡急陡,但谷底 平坦,横剖面如槽形。谷地内常有过境河穿过, 由一端流入,至另一端潜入地下。在河流作用 下,谷地不仅迅速扩大,还堆积了较厚的冲积 物。此外,还残留石灰岩残积红土及低矮的石 灰岩孤峰或残丘。
二、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 CaCO3 + CO2+H2O 2HCO3-+Ca2+
•
以上反应为可逆过程,当大气中的CO2向水中浸
入时,一部分与水结合为碳酸溶解固体CaCO3,另一
部分保持气体状态。当水中气态的CO2减少或空气中
CO2含量降低,该反应式往左发展以补充CO2 ,则发
生CaCO3的重新沉淀。
(三)水的溶蚀力 水的溶蚀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一是深度增加,升
华作用减少而最后消失;二是水和岩石相互作用而逐 渐失去具有溶蚀性的碳酸。
(四)水的流动性——可增大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热带>温带>寒带;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①垂直渗透带
①
(充气带);
②季节变动带 (过渡带);
• 国内代表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外以法国中 央高原为代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原有的石芽、 溶沟和落水洞等已被风化物覆盖,地下喀斯特以 溶隙、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个别地区可能存在 较大的溶洞和石芽等,多与古气候有关。
• 主要分布在北美密西西比高原,乌拉尔、捷 克、法国、中国华北、东北等地。
(四)寒带及高山型
贵州威宁的草海,46.6 km2
2、不良影响
• 裂隙、孔洞多,地表难吸收水,风化壳 薄,会引起水土缺失,不利农业生产。常 发生地基破裂,水库漏水,不利于居民点 和交通建设等
武汉洪山区青莲乡 塌陷
石漠化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概念
• 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 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 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不仅 发生在地表,更多的是在地下)。
2、盲谷和地下河
• 盲谷是死胡同式河谷,前方常被陡崖所挡, 河水从崖下落水洞潜入地下,变成地下河。盲 谷前端的落水洞还会向上游迁移,表示地下河 不断向河流上游袭夺。
广 东 连 州
北京郊区
广东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