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机制分析
腹股沟疝PPT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一例腹股沟斜疝病人护理查房

术后护理
2.P:有排尿困难的可能
I: 观察术后患者有无排尿,协助患者
排尿,嘱患者床上活动给予听流水 声、热敷下腹部等刺激患者排尿
O : 患者正常排尿
3.P: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术后护理
I: 通过交谈确认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生
活方式的顾虑, 讲解预防腹内压增高的 重要性,术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 起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 后天因素:主要与腹股 沟区解剖缺损、腹壁肌 或筋膜发育不全有关。 当腹内压增加时,内环 处的腹膜自腹壁薄弱处 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腹 内器官、组织随之进入 疝囊。
临床表现
• 易复性斜疝:腹股沟区有肿块、偶有胀痛。肿 块多成带蒂柄的梨形,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 难复性斜疝: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同时可伴 胀痛。
3.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 眠。
4.保持大小便通畅,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饮水。 5.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无吸烟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完善术前准备 于3月17日在联合腰麻下行右斜疝无张力修补 术,术后给予补液止血等治疗,ADI评分:25 分,压疮评分:15分,跌倒/坠床评分:25分, 疼痛评分:1分,给予生活协助,家属陪伴, 禁饮食6h后流质饮食,小便自解,切口敷料 外观干燥,恢复良好,情绪稳定,于 出院
O:了解预防腹内压增加的知识
1. P:疼痛 与手术切口有关
术后护理
I: 嘱患者平卧,膝下垫一软枕,使其
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切口张力和 避免 增加腹内压力;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 表示接受病人对疼痛的感受,注意倾听 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减少
震动引起切口疼痛,转移患者注意力
突入阴囊腹股沟直疝2例

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2例【关键词】直疝;阴囊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115-011 病例介绍1.1 病例1患者张某某,男性,69岁。
因“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6个月”于2009年8月2日入院。
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右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8 cm×6 cm×6 cm肿块突出,质软,光滑,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仍可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右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胸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强,慢性支气管炎。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右侧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游离后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疝环约5 cm×6 cm,腹横筋膜薄弱,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外环疝入阴囊。
术中诊断:右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7 d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1.2 病例2患者李某某,男性,78岁。
因“左侧腹股沟现可复性肿块10年,增大5天”于2010年5月31日入院。
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2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左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5 cm×4 cm×5 cm肿块突出,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未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左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左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探查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内容物为小肠,腹横筋膜明显薄弱,疝囊经腹股沟外环坠入阴囊。
术中诊断:左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8 d痊愈出院。
术后2个月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排尿状况改善。
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2 讨论腹股沟直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类型,约占腹股沟疝的5%~15%。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域疝气的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形成的腹部器官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位置的异常情况。
直疝和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类型。
首先,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股沟内支持腹壁的肌肉或腹膜薄弱部位在腹压增加时发生突出,形成一个直径可变的疝门,并且疝囊与腹腔相通。
而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或腹膜囊从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突出。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腹内压大和腹股沟内结构的薄弱引起,而腹股沟斜疝则是更多与解剖结构的缺陷有关。
其次,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腹股沟直疝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肿块、不适感或轻度疼痛,可能会加重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
病人可能会觉得刺痛或灼热的疝囊。
这是因为直疝通常是肠管或脂肪组织通过疝门突出形成的。
而腹股沟斜疝则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病人可能会感到压迫或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刺痛或灼热感。
斜疝的病因通常是脂肪或腹膜囊组织通过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形成的。
最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腹股沟直疝,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陷,以防止疝囊的再度突出。
经过手术后,病人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而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修补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以防止脂肪或腹膜囊的再度突出。
在手术后,病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腹股沟直疝或斜疝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并配合治疗过程。
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2例

突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2例【关键词】直疝;阴囊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115-011 病例介绍1.1 病例1患者张某某,男性,69岁。
因“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6个月”于2009年8月2日入院。
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右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8 cm×6 cm×6 cm肿块突出,质软,光滑,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仍可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右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胸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强,慢性支气管炎。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右侧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游离后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疝环约5 cm×6 cm,腹横筋膜薄弱,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外环疝入阴囊。
术中诊断:右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7 d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1.2 病例2患者李某某,男性,78岁。
因“左侧腹股沟现可复性肿块10年,增大5天”于2010年5月31日入院。
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20年。
入院查体:站立时左侧腹股沟区可及一约5 cm×4 cm×5 cm肿块突出,部分突入阴囊。
平卧时可回纳,按住腹股沟内环处肿块未突出至阴囊。
腹股沟超声:疝囊自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提示左侧腹股沟直疝可能性大。
余常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第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作左腹股沟斜切口,术中探查见疝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内容物为小肠,腹横筋膜明显薄弱,疝囊经腹股沟外环坠入阴囊。
术中诊断:左侧腹股沟直疝。
采用强生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住院8 d痊愈出院。
术后2个月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排尿状况改善。
随访至目前无复发。
2 讨论腹股沟直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类型,约占腹股沟疝的5%~15%。
腹股沟巨大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吴阶平 , 裘法 祖. 黄家 驷外科学 7版. 京 : 民 l n 北 人 £ 版
社 ,0 8 17 . 2 0 :2 6
2 吴在德 , 吴肇汉. 外科学. 6版.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0 5 人 20 :
a u tp t n s He i 2 0 1 3 3 d l ai t. e n r a. 0 9. 3: 4 40 3
原因 : 目前人 工材料充填式疝 修补术 虽 已成 为一种趋 ① 势, 但对 于广 大基层 医院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 而
作为面 向全 国外科工作者的教材 , 把斜 、 直疝的鉴别突出
方法进行更多提及 的是 腹股沟疝 这个概念 , 它包 括 了直 疝和斜疝 。即便如此 , 目前 国内权 威性 教材仍然 把斜疝 与直疝的鉴别放在一个 突出位置 , 本人 认为 可能有 以下
5 刘洋 , 雷文章 , 班立杰 , 腹股沟直疝疝囊 突人阴雀原 [分 等. ^ 1 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 1 ,0:5 05 . 0 0 3 9 5 7
姓
名
职
称
姓
名
职
称
邓新 生
王 辉
副主任 医师 副 主任 医师
主任 医师
刘 增亮
邰沁 文 王 坚
王亚军
副主 任医师 副主 任 医师
张金辉
主任 医师 副主任 医师
董树 园 张方林
副主任 医师 主任 医师
决 于 疝 的类 型 j 。
( 文编辑 : 晓霞 ) 本 李
刘煌 , 陈达丰, 刘静. 股沟 巨大直疝疝囊突入 阴囊一例报告 并文献 复习[/ D] 中华疝和腹 壁外科杂志 : 腹 JC . 电子版 ,0 15 21,
腹股沟斜疝

简介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1]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成人腹股沟斜疝有时不易与直疝鉴别,特别是在一些病史较长、疝孔较大的情况。
2病因1.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陷。
2.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本病也起着重要作用。
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
如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
[1]3.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因此也有类似的腹膜突起并降入大阴唇,如未闭锁亦可形成斜疝。
4.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生理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病因之一。
3临床表现症状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
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
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
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疝无张力修补术 , 手术顺利完成 , 平均手术时间 ( 4 1 . 4 - 5 )r a i n , 平均住院时间 ( 3 . 4± 0 . 6 ) d ; 术后无慢性 疼痛、 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 随访 6个 月至 1 0年 , 未见 复发 。结论 高龄 患者组织 退行性 变 , 加 之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C HE NS h u a g , n Ema i l : s y s u s c @1 2 6 . c o n r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a i m e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t h a t h t e s a c o f d i r e c t i n g u i n a l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S u n Y a t — S e nMe m o r i a l H o s p i t a l fS o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5 1 0 1 2 0, C h i n a
J nu a a r y 2 0 0 2 t O De c e m b e r 2 0 1 2 wa s na a l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i t v e l y, nd a r e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 r e v i e w e d, t o d i s c u s s
G O z e 衲 n , Z H A N G Y u - c h a o , L I Y i n g — m, Z O N G Z h e n , Y A NG B i n , C H E N S h u a n g .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e r n i a d e s c e n d s i n t o he t s c r o t u m.M e t h o d s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2 0 p a t i e n t s w i h t i n ui g n l a h e r n i a w h o s e h e r n i a s a c d e s c e n d e d i n t o he t s c r o t u m t r e a t e d i n S u n Ya t ・ ・ s e n Me mo r i l a Ho s p i t l a o f S u n Ya t — - s e n Un i v e r s i t y f r o m
病 程长、 腹 内压增高等 因素 , 导致逐渐增大的腹股沟直疝疝囊不断挤压并突破外环 口而进入 阴囊 。
【 关键词】 疝 , 腹股沟; 疝修补术 ; 阴囊; 老年人
An a l y s i s o f t I l e m e c h a n i s m t h a t t h e s a c o f d i r e c t i n g u i n a l he r n i a d e s c e n d s i n t o t h e s c r o t u m
t e n s i o n - f r e e i n g u i n l a h e r n i a r e p a k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 T h e m e n a o p e r a i t v e t i m e W s ( a 4 1±5 )m i n u t e s ;a nd he t m e n a h o s p i t a l s t a y t i m e W s ( a 3 . 4±0 . 6 )d a y s . C h r o n i c p a i n , s c ot r a l e d e m a o r o t h e r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w e r e n o t o b s e r v e d a f t e r o er p a t i o n . N o r e c u r r e n c e w a s o b s e r v d e d u r i n g he t f o l l o w — u p( f r o m 6 m o n hs t t o 1 0 y e a r s ) .
h o w t h e s a c o f d i r e c t i n ui g n l a h e ni r a d e s c e n d s i n t o t h e s c ot r u m. Re s u l t s Al l he t 2 0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w e n t
1 2 月 第 7卷 第 6 期 Gr i n J n t  ̄ / l l i a A b
பைடு நூலகம்
S u m(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论著 .
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 阴囊机制分析
吕泽坚 张育超 李英儒 宗振 杨斌 陈双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