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合集下载
清热解毒药

中药学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共性
性能——多为苦寒,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以清解热 毒或火毒为主要功效
主治——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 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25
中药学-清热药
3.穿 心 莲
【应用】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风热—肺热—湿热—毒热
清热解毒药
3.穿 心 莲
【用法用量】 煎剂易致呕吐,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金 银 花
【药性】甘,寒。肺、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功用特点】 芳香疏散,善散肺经风热透热达表 清热解毒,散痈消肿 凉血,止痢 可用于温热病各个阶段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10
1.金 银 花
【应用】
1.热芷
肠痈腹痛
作用逊之。 功用特点——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善治温病发热,风湿热痹
15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 干燥果实。
清热解毒药
16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果实初熟习称“青翘” 果实熟透习称“老翘”
或“黄翘”。 籽实作“连翘心”用
清热解毒药
17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清热解毒药
13
中药学-清热药
1.金 银 花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共性
性能——多为苦寒,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以清解热 毒或火毒为主要功效
主治——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 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25
中药学-清热药
3.穿 心 莲
【应用】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风热—肺热—湿热—毒热
清热解毒药
3.穿 心 莲
【用法用量】 煎剂易致呕吐,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金 银 花
【药性】甘,寒。肺、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功用特点】 芳香疏散,善散肺经风热透热达表 清热解毒,散痈消肿 凉血,止痢 可用于温热病各个阶段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10
1.金 银 花
【应用】
1.热芷
肠痈腹痛
作用逊之。 功用特点——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善治温病发热,风湿热痹
15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 干燥果实。
清热解毒药
16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果实初熟习称“青翘” 果实熟透习称“老翘”
或“黄翘”。 籽实作“连翘心”用
清热解毒药
17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清热解毒药
13
中药学-清热药
1.金 银 花
清热药

⑵养阴生津——有滋阴养血润燥作用。适用于虚 热证,用于热病后期伤津及消渴或阴虚内热。
【炮制】鲜地黄:味苦,清热凉血。
干地黄:味苦,养阴生津。
地黄
【使用注意】本品滋腻多液,脾虚有湿, 腹满便溏者忌用。
【药物比较】 鲜地黄—— 清热凉血 味苦重于甘,清
用法:生用泻火除烦,炒炭止血。皮达表, 仁泻内。
夏枯草
来源: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 采集:夏季果穗半枯时采集。按:《衍义》:
“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朱丹溪: “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 枯……”;《图经》:“至五月枯,四月采”。
炮制:生用;鲜用;制露。 性能:苦、辛, 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热凉血为尤 干地黄—— 养阴生津 味甘重于苦,养
阴生津为尤
玄参
【来源】 《本经》,玄参科玄参根。
【常见名称】黑参、元参、黑玄参、角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⑴(清热)凉血养阴——苦寒清热, 甘寒养阴,既能清热泻火,又要滋养阴液,故 历代视为“滋阴降火要药”,临床上对热毒实 证,阴虚热证均可使用。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 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
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
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胃
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 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眠;
血热吐衄。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
煅石膏——生肌敛疮,收湿止痒。 应用:1、急性热病,邪在气分——配知母。 2、肺热咳喘。 3、疮疡溃后不敛,烧烫伤,
【炮制】鲜地黄:味苦,清热凉血。
干地黄:味苦,养阴生津。
地黄
【使用注意】本品滋腻多液,脾虚有湿, 腹满便溏者忌用。
【药物比较】 鲜地黄—— 清热凉血 味苦重于甘,清
用法:生用泻火除烦,炒炭止血。皮达表, 仁泻内。
夏枯草
来源: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 采集:夏季果穗半枯时采集。按:《衍义》:
“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朱丹溪: “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 枯……”;《图经》:“至五月枯,四月采”。
炮制:生用;鲜用;制露。 性能:苦、辛, 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热凉血为尤 干地黄—— 养阴生津 味甘重于苦,养
阴生津为尤
玄参
【来源】 《本经》,玄参科玄参根。
【常见名称】黑参、元参、黑玄参、角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⑴(清热)凉血养阴——苦寒清热, 甘寒养阴,既能清热泻火,又要滋养阴液,故 历代视为“滋阴降火要药”,临床上对热毒实 证,阴虚热证均可使用。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 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
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
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胃
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 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眠;
血热吐衄。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
煅石膏——生肌敛疮,收湿止痒。 应用:1、急性热病,邪在气分——配知母。 2、肺热咳喘。 3、疮疡溃后不敛,烧烫伤,
清热药精品PPT课件

7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学累了吗?休息、休息一会,看个小故事吧。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 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 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 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退热不 一定非吃羚角不可。” 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 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3 等证。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芦根
4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药材芦根
5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芦根 1.【药物基原】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L.) Trin.的地下茎。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秋季均可采挖, 除去泥土、须根,剥去皮膜,洗净,切段,鲜 用或晒干用。本品又名干芦根、鲜芦根。
21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学累了吗?休息、休息一会,看个小故事吧。
金银花的传说
22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2.【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3.【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3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4.【现代实验研究】
本品含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甙、鞣 质等。叶含黄醇素、鞣质。茎含皂甙等。本品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 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 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 有抑制作用;有明显抗炎及解热作用;金银花 的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 的细胞毒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
24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学累了吗?休息、休息一会,看个小故事吧。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 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 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 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退热不 一定非吃羚角不可。” 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 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3 等证。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芦根
4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药材芦根
5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芦根 1.【药物基原】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L.) Trin.的地下茎。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秋季均可采挖, 除去泥土、须根,剥去皮膜,洗净,切段,鲜 用或晒干用。本品又名干芦根、鲜芦根。
21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学累了吗?休息、休息一会,看个小故事吧。
金银花的传说
22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2.【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3.【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3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4.【现代实验研究】
本品含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甙、鞣 质等。叶含黄醇素、鞣质。茎含皂甙等。本品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 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 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 有抑制作用;有明显抗炎及解热作用;金银花 的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 的细胞毒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
24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详解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2.瘰疬、瘿瘤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 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 疬、瘿瘤,常与化痰散结药同用,如夏枯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 花 粉 《神农本草经》
Reed Rhizome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 L. ) Trin. 新鲜或干燥根茎。我国
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本
品气微,味微甘;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
泽、无须根者为佳。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竹叶汤。
常用于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如淡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 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决 明 子 《神农本草经》
Cassia Seed
为 豆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决 明 Cassia
【应用】 1.热病烦渴 常与清热生津之品同用,如五汁饮。 2.胃热呕哕 常配清热止呕药,如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 常配清肺热之品,如桑菊饮;治肺痈吐脓, 如苇茎汤。 4.热淋涩痛 常配利尿通淋药。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淡 竹 叶 《神农本草经》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概念: 清热泻火—指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清泄气分 实热,治疗气分实热证的方法。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2.瘰疬、瘿瘤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 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 疬、瘿瘤,常与化痰散结药同用,如夏枯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 花 粉 《神农本草经》
Reed Rhizome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 L. ) Trin. 新鲜或干燥根茎。我国
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本
品气微,味微甘;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
泽、无须根者为佳。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竹叶汤。
常用于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如淡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 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决 明 子 《神农本草经》
Cassia Seed
为 豆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决 明 Cassia
【应用】 1.热病烦渴 常与清热生津之品同用,如五汁饮。 2.胃热呕哕 常配清热止呕药,如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 常配清肺热之品,如桑菊饮;治肺痈吐脓, 如苇茎汤。 4.热淋涩痛 常配利尿通淋药。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淡 竹 叶 《神农本草经》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概念: 清热泻火—指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清泄气分 实热,治疗气分实热证的方法。
3 清热药

不同点:
石膏--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 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 知母--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 火燥,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 便。
【用法用量】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 炙用。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芦 根 ★★
【药物基原】 源于《别录》。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L.) Trin.的地下茎。
黄 芩★★★
【药物基原】 源于《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黄芩
药材黄芩
【处方用名】 黄芩、枯黄芩、片黄芩、子黄芩、条黄 芩、嫩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 条芩--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 火,泻下焦湿热。
过了一年,郎中要回家,临走时对秀才说:“我 在你这儿住了一年,该给你多少饭钱?” 秀才说:“你给我母亲治好了病,吃几顿饭算什 么?” 郎中说:“也好,那就传你一种药吧!” 郎中说罢,便带着秀才上了山。他指着一各长圆 形叶子、开紫花的野草对秀才说:“这就是治瘰 疬的药草,你要认清。” 秀才仔细地看了看,说:“我认清了。” “你还得记着,这草一过夏天就没了。” “嗯,我记住了。”
【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 ★肝经实火,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肝肾阴亏,目暗不明。
2.润肠通便: --内热肠燥,大便秘结。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述】 【具体药物】 黄芩 龙胆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

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 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夏季采收。本品 气微清香,味淡;以穗、色棕红、摇之作响者 为佳。晒干,生用。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
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为 百 合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知 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 西、内蒙古等地,以河北易县产者为佳,称“西陵知 母”。春秋二季采收。本品无臭,味微甘,略苦;以 身条肥大、滋润、质坚、色白、嚼之发粘者为佳。切 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竹叶汤。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
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为 豆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决 明 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 的干燥 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 广东等地。秋季采收。本品破碎后有微弱豆腥 气,味微苦,稍带粘性;以粒饱满、色绿棕者 为佳。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 1.热病燥渴 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清热生津药;
治阴虚内热,消渴多饮者,多配养阴生津药。 2.肺热燥咳 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者。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乌头。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L.)Trin.新鲜或干燥根茎。我国 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本 品气微,味微甘;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 泽、无须根者为佳。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第9章 清热药 第1节 清热泻火药

夏 枯 草 《神农本草经》
Fruit-spike of Common Selfheal
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穗 干燥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 干燥果穗 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夏季采收。本品 气微清香,味淡;以穗、色棕红、摇之作响者 为佳。晒干,生用 生用。 生用
知 母《神rhena
为 百 合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知 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 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 根茎 西、内蒙古等地,以河北易县产者为佳,称“西陵知 母”。春秋二季采收。本品无臭,味微甘,略苦;以 身条肥大、滋润、质坚、色白、嚼之发粘者为佳。切 生用或盐水炙用。 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生用或盐水炙用
第九章 清热药
【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 用,用治各种里热证的药物。 【性能与作用】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清退虚热等作用。 【适应范围】热病高热、瘟疫、热痢、痈肿、 疮疡以及目赤肿痛、咽候肿痛、阴 虚内热等各种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可以相互配用。在应用时,应 从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 【使用注意】 1.辨清里热证的性质(虚实真假)、部位(脏腑)、阶 段(气分、营血)和药物特点,然后分别选用。 2.清热药性多寒凉而主沉降,能损伤阳气,故阳气不足, 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3.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故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宜慎用 4.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5.辨明有无兼证,以便配伍用药,照顾兼证。
【性能】甘、淡,寒。归心、小肠、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常用于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如淡 竹叶汤。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 口疮尿赤, 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大学课件 中药学第九章 清热药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由卫人气,邪正斗争激烈,脏腑功能失 调所致的病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中期,属里热实证。
❖营分证是温热之邪进入营分,营行脉中,内通于心,热入营 分则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为外感 温热病的严重阶段,属里热实证,但已兼有虚象。
虚实辨证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2.瘰疬、瘿瘤 有清肝散结之效。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常配化痰散结药,如夏枯草汤。 瘰疬,颈部痰核(颈部淋巴结);瘿者,项瘤也;乳癖,乳房增生类疾病。
此外,夏枯草的清泄肝火的作用,现代常用高血压病治疗。即清肝降压。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目赤目暗。 2、用于肠燥便秘。
而不是程度的差别。 ❖清热——泻火从广义上讲,意义相同。
本节的“清热泻火”指狭义含义,指石膏、知母等少数几味典 型清热药,治疗温热病和脏腑病气分热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病的初期,温热之邪侵袭卫表。肺主气属 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气被 遏,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为表热实证。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夏枯草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无清气分热证、清脏腑热的作用。以下两个作用都和清肝火有关。
1.目赤肿痛、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栀子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
干燥成熟果实。
❖营分证是温热之邪进入营分,营行脉中,内通于心,热入营 分则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为外感 温热病的严重阶段,属里热实证,但已兼有虚象。
虚实辨证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2.瘰疬、瘿瘤 有清肝散结之效。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常配化痰散结药,如夏枯草汤。 瘰疬,颈部痰核(颈部淋巴结);瘿者,项瘤也;乳癖,乳房增生类疾病。
此外,夏枯草的清泄肝火的作用,现代常用高血压病治疗。即清肝降压。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目赤目暗。 2、用于肠燥便秘。
而不是程度的差别。 ❖清热——泻火从广义上讲,意义相同。
本节的“清热泻火”指狭义含义,指石膏、知母等少数几味典 型清热药,治疗温热病和脏腑病气分热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病的初期,温热之邪侵袭卫表。肺主气属 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气被 遏,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为表热实证。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夏枯草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无清气分热证、清脏腑热的作用。以下两个作用都和清肝火有关。
1.目赤肿痛、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栀子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
干燥成熟果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
药材石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煅石膏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明石 膏在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方面取 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膏, 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2.热的分类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失眠、脉细数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药 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 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可 分为
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
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能清热燥湿,用于泻 痢、黄疸等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 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金银花、 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 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牡丹皮、生地黄) 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 骨蒸潮热等。(地骨皮、银柴胡)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二.功效 药性寒凉 清热泻火
清热燥湿 清解里热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沉降入里 清退虚热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三.适应症:
里热证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
苔黄、脉数等。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
喉肿痛。 5、阴虚发热等。
五.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 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属 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 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 胃热)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 清热药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 伍应用、及分类。
2、明确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 热解毒、清虚热等特点。
3、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 寒助湿等副作用。
4、掌握重点药的功效、应用及相同药物的异同
点。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副作用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第九寒章:假清热热药1-2者节 应戒。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如 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 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但无止咳平 喘作用) 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杏 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味辛发散
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