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美国国家艺廊东厢
后现代主义派

建筑特点:
(1)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形体的建筑构图, 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特征,但又包 含多样变化的细致处理。 (2)注意配合环境特点,进行有个性的 建筑设计。 (3)在建筑造型中构造性与雕塑性并重。 (4)精致的细部处理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 塔,他在设计中借用古埃及 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 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 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 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 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 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 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 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条件
(1)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审美水平的提 升和审美视觉的变迁。 (2)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缩影。 (3)大众文化的兴起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社 会空间。 (4)是现代主义涉及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 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 思想、理念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 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 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 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 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代表作:栗子山母亲之家
在这座建筑中,文丘里一反现 代主义建筑常用的平屋顶、方 盒子的造型,而采用了传统建 筑常用的坡屋顶,表现出对文 化传统的重新发现和重视。然 而,文丘里并非一味的返古复 旧,母亲之家仍是现代的。这 一点很明显:烟囱偏向一边, 而非正中。在对称轴线上又有 一条圆弧计的比较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建筑外观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 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 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 两个三角形。
建筑构造分析
• 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 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 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 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 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 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 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 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 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 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 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 静的气氛。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 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 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 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 体。
组成
建筑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 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 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 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 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 隅,这两个入口由一个棱 边朝外的三棱柱体分开。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8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中心大厅内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一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10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二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一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二层平面图
2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五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七层平面图
4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5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鸟瞰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外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华盛顿美术馆老馆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由于用地范围仅限于“梯形”内,无法在地面上直接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老馆建于1941年,与美国国会大厦 通过建筑物表达新老建筑的关系,故采用开发地下空 相邻,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老馆东面白宫前最 间的方式,直接交通联系移置到地下,通过地下大厅, 后一块梯形空地上,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东 既不影响地面的交通和人的活动,又恰当地将两馆联 馆,于1978年落成。东馆建筑体型由多个棱柱体和三 系起来。一方面保证了参观路线的连续性,另一方面 角体组成,内部几乎全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在 也给观众创造了一处良好的休憩交流空间。而且,这 其中参观,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 个2.7万m2的新馆与旧馆只有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才能 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旧馆,并以东馆 达到体量上的均衡,又满足面积上的要求。地面上两 主体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之呼应,与旧馆构成轴 者之间的大型铺装广场通过中央不对称的喷泉、瀑布 线,很好地确立了两者的主从关系。 和散落的晶体状玻璃天窗,营造出一种内敛的空间氛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现代五大著名建筑师

斯·凡德罗
▪ “当代建筑旳
最
终
大
师
贝
”。
聿
铭
目录
贝聿铭简介 主要作品概况 贝聿铭旳玻璃金字
塔 贝聿铭旳香山饭店 人物评价
贝聿铭简介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 克奖得主,被誉为“当代建筑旳最 终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23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爸爸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 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当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 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 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 术博物馆。
主要作品概况
贝聿铭旳主要作品 有:苏州博物馆, 中国驻美大使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中国银行总行,玻 璃金字塔,香山饭 店等。
玻璃金字塔
玻璃金字塔旳南北东 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 旳小玻璃金字塔作点 缀,与七个三角形喷 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 几何图形旳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 而且称“卢浮宫院内 飞来了一颗巨大旳宝 石”。
主张主动采用新材料、新构 造,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 料、新构造旳特征。
主张坚决摆脱过时旳建筑样 式旳束缚,放手发明新旳建 筑风格。
主张发展新旳建筑美学,发 明建筑新风格。
“虽然我们过去旳时 代也是高贵、美妙而 富有价值旳,但是我 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做 到更加好,那也是我 旳信仰。”———柯 布西耶
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造型类 似于一种架空旳四边 透明旳盒子,建筑外 观也简洁明净,高雅 别致。袒露于外部旳 钢构造均被漆成白色, 与周围旳树木草坪相 映成趣。因为玻璃墙 面旳全透明观感,建 筑视野开阔,空间构 成与周围风景环境一 气呵成。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1d1a30d33d4b14e8424683d.png)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5年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
整座超级建筑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
”并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
共70层,高367.4米,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其外形正如贝聿铭所形容,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即使如今中环超高建筑林立,亦难掩其锋芒。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并考虑到香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众多历史文物,刻意设计成与周边环境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外国建筑史试题列举一位大师

外国建筑史试题列举一位大师
贝聿铭(Pei,Leoh Ming),追求内外协调统一。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
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议论无数。
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理论著述。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

Staff Course
Tourist route
Elevation
West Elevation
South Elevation
Basement
• • 与西馆相连方便了游客浏览。 Conveniently connected with the West Hall of tourists browsing.
Concept
• 用地为直角梯形,利用地形,把用地划分成一个等腰梯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两部分分别执行不同功能。 • Site is a right angle trapezoid, the terrain, the land is divided into a right triangle an isosceles triangle , the two parts separately perform different functions.
Function
把不同职能的场所彻底 分开。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spaces. 艺术展览馆(公共空间)Art Gallery (public space)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办公空间) Visual Arts Research Center houses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Office Space)
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它包括艺 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U.S. National Gallery East Hall (ie, West Hall) of the pleted in 1978. It includes art galleries, visual arts research centers and administrative bodies houses. IM Pei, the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known as "the last great master of modern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National Gallery East Room Washington, DC, Paris, France Louvre expansion project, the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China, Suzhou Museum, Qatar Doha Museum of Islamic Ar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盛顿美国国家艺廊东厢
贝聿铭自1955年成立建筑师事务所后,在六十年代设计伊弗森美术馆及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庭的扩建,其杰出的表现使他被视为美术馆的设计专家。
位在华府的美术国国家艺廊,于1967年时考虑扩建,考察过许多建筑师的作品,衡量新馆的功能需求,国家艺廊董事会于1968年5月,宣布邻选贝氏为新馆的设计建筑师。
美国国家艺廊是富豪梅安祖捐献给国家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级美术馆,与法国罗浮宫美术馆等其它国度的国家美术馆相较,它收藏品不是皇室的财产,也没有靠战争掠夺来的战利品,从收藏品到馆舍全是私人捐赠,从建筑的观点来看,该馆适切地反映了美国建筑发展的演进过程。
国家艺廊分为两部分,位于西侧的古典样式建筑物系于1974年3月17日落成,由被称为“末世罗马人”的古典派建筑师柏约翰设计。
“末世罗马人”是褒贬互见的说法,从好的观点看,柏约翰恪守所信仰的建筑美学,坚持个人追求的建筑风格,就讽刺立场而言,当时已是现代建筑崭露头角的时代,他还固执于布杂式讲求对称的设计,显然并不符合时代潮流,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贝氏身上,1968年规划设计国家艺廊增建的东厢时,正值后现代主义渐渐流行之际,贝氏却笃信现代建筑仍将是主流,仍将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他坚决地表示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起点,与毗邻的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相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此环境理念在东厢艺廊中得以淋离尽致地发挥。
此扩建工程的计划书是由贝氏先后与两位馆长沃克和布朗所共同拟订。
美术馆的规模到底应该多大?布朗认为两万平方英尺的展览空间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极限规模,这是根据布朗参加在墨西哥美术馆研讨会经验,布朗后来修订为一万平方英尺,这样规模的空间大概得花四十五分钟参观。
而根据考察欧洲美术馆的心得,展览室应该有亲切感,空间绝不可太大,他们对位在意大利米兰的POLDI-PEZZOLI美术馆印象极佳,此馆三层楼高,像是由许多“小馆”组合而成,有一个极优雅的楼梯,因此“馆中馆”的构想与楼梯的设计就被纳入建筑计划之中,柏约翰设计的西厢,馆方计划将所有餐厅停止营业,使空间改为其它用途,所以东厢显然必须有一个较大的餐馆服务场所,来弥补之。
陌区是华府的观光胜地,可是陌区本身极缺乏足够的餐馆服务,国家艺廊增建也特别考虑到此需求,所以大餐饮空间是建筑计划中的重要项因之一。
东厢的建筑计划将空间按功能可分为三大项:展览、研究中心与后勤支援,其面积平均分配,各占三分之一。
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唯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在接授委托案从华府回纽约的飞机上,贝氏分析基地为东厢绘出了远景的草图,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等线,顺着西厢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困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厢的中轴特性,乃将
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在构思阶段,贝氏拟将等腰三角形对分成两相等的空间,在第四街配置一个圆环,经再三琢磨,决定以三角形作为模矩,首先将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略加分开,以彰显出个别的特殊的机能,这是贝氏忠诚表现的一贯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个角配置四边形的空间,作为展览室,以实践“馆中馆”的构想,艺廊与研究中心间以一个三角中庭结合,使两似分实合,而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侧朝向陌区笔直单调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设计三角的造型,以创造出虚实对应的丰富变化。
东厢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厢的外墙采用与东厢相同的大理石,为此,田纳西州矿区诺克斯维重新开场,早年负责西厢矿石的莱斯被再次敦聘主持国家艺廊东厢大理石工程这位早已退休的八十余岁的老人的参与,实中是东厢的幸运,当年西厢的大理石厚一英尺,有五种不同的明暗色调可供选用,受矿石有限的影响,东厢石厚仅三英寸,能运用的只有三种色调,因此如何以石材的组合求得和谐的立面色调显得格外重要,莱斯的功劳就在其精挑细选,用心组合,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不过东厢立面仍有斑驳的色块出现,尤其在雨雪之后,因为石材吸水,情况更加明显,
对称的西立面造型是东厢艺廊的特色之一,这是延续与呼应西厢的设计,朝向西厢的西立面有高塔耸立左右两侧,这正是等腰一角形角隅处的展览室,整个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西立面有三个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缩,左侧安置了亨利座尔的巨大雕塑品,很显明的标示出入口的意象。
另两个开口,殊途同归通到研究中心的大门,雕塑品的安排及门的大小差异,使参观的人很容易辨识入口,而不致于误闯不对一般人开放的研究中心,贝氏以设计手法巧妙分别出两个不同的出入口。
东西厢之间的开放空间,于1974年9月时所规划的敷地计划显示有个圆环,圆环内有喷水池,周边错落地栽植一些树木,圆环是贝氏处理户外空间偏爱的元素之一,达拉斯市政厅广场,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的商业苑都有个大圆池,不过东厢艺廊最终实现的情况有异令人赞颂不已,丙厢之间的开放空间,在南北两侧以树从界定空间的范围,这使得建筑特立面的对称性更形强化,也形成导引的作用,带动出两厢之间的步行方向,在宾州大道之侧,树从更有阻绝交通噪章的功效,开放空间处的广场之下有通道与建筑物相连,为解决覆土不足的问题,特意在广场两侧堆出2.5英尺的小土丘,在小土丘上种植橡树,广场上不七座小玻璃金字塔,高度由11.3英尺到6.3英尺不等,钻石般映照四周的环境,这些玻璃金字塔既是美化广场的雕塑品,也是地下世界的采光天窗,在玻璃金字塔北侧有一排5.2英尺长的喷泉,水由地面倾泻至地下形成瀑布,在地下的简易餐厅藉着天窗的阳光可以观赏到此瀑布,瀑布宽37.5英尺,高13英尺,部分是实墙,部分透空可见天空,让原来冗长的地下通廊增添变化与趣味,这真是巧妙的好设计,因为大凡好的设计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欢悦。
东西厢,在地面靠广场连结,在地下藉通廊相通,为了减低黑暗与枯燥,两厢间172英尺长的地下道有自动步道提供便捷服务,步道的西端有一个面积达32000平方英尺的简易餐厅,可服务700人,另有书店,办公室,服务空间,总面积达154000平方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