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综述
繁荣, 有 关旅 游 吸引 物 的研 究 呈 现 出上 升 的趋 势 ( 表 1 ) 。通 过 对 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 C NK I ) 中“ 期 刊 全
些 研究 成果 。研 究早 期 多 集 中在 与 旅 游 资 源 等 概念
文、 硕士 论文 、 博 士论文 、 会议 论 文” 检索 , 以及 对 S c i —
把 其 等 同于旅 游 资 源 , 这 还 有 待 商榷 , 旅 游 吸 引 物 的 含义 要更 为广 泛 。本 文 以 国内外相 关 文献 为依 据 , 综
述 了旅游 吸 引物 的研 究进 展 。

至2 0 1 2年期 间 , 中文期 刊 载文数 量增 幅较 快 , 这 反映
了我 国学者 开始 重 视该 领 域 的 研 究 ; 统计 还表 明 , 国
物 的 系 统研 究 和合 理 利用 方 断 已 达 成共 识 , 而其概念 、 分 类 和 吸 引 力要 素 的 研 究 还 存 在 诸 多 争 议 。通 过 对 旅 游 吸 引 物 的 综
述研 究 , 旨 在 为 明 确研 究 方 向 提 供参 考 。
[ 关键词] 旅游 吸引物 ; 研 究综 述 ; 旅游吸引物系统 ; 旅 游 吸 引 力 [ 中 圈分 类 号l  ̄ ' 5 9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6 7 4 — 3 7 8 4 ( 2 0 1 4 J 0 3 — 0 0 6 3 — 0 7
辨析 的 文章 巾 , 近 期则 涉及 旅 游 吸引 物的 开发 、 管理 、
空 间结构 及城 市 吸 引力等 多个 层 面 。但 目前 , 仍 有一 些 学 者将 旅游 吸 引物 与旅 游 景点或 景 区相 混淆 , 甚 至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

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

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

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

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

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

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

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

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

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

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调研报告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调研报告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的调研报告,探讨了旅游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调研结果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十分重要,其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化遗产等因素。

此外,本文还对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吸引力的策略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1. 引言旅游业是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使人们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然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往往受到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的影响。

因此,了解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的态度和需求,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调研对象为在过去一年内有旅游经历的旅游者。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旅游目的地选择依据以及对文化吸引力的态度等。

3.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的态度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考虑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

其中,68%的受访者认为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是吸引他们选择此地的重要原因;49%的受访者重视当地的风俗习惯;而44%的受访者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此外,调研中还发现,旅游者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不容忽视。

82%的受访者希望在旅游目的地能够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因此,旅游目的地应该提供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满足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要求。

4. 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吸引力的策略为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旅游目的地应该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历史建筑、古迹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目的地的文化品质。

其次,旅游目的地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庆、传统演艺等,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

此外,在旅游宣传中,突出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独特性也是提升文化吸引力的有效策略。

另外,对于那些历史文化悠久的目的地而言,开设文化体验课程或者文化之旅,使旅游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将会更具吸引力。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价,从而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焦点;概况一、国内研究综述XX、XX(2002)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指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而农户正是营造乡村性的最基本群体。

XX(2004)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但相关研究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旅游业为农村和农户创造了多少收入这一基本性问题,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统计和研究中得到答案2。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课题展开,很少将目光注焦在农户身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并不对等,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户收益少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户在乡村旅游中作用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农户本身的技能不完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自发地展开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决策,尹振华(2006)著有“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一文指出,对旅游地农民进行跨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文化能力教育,就是要农民“知己知彼”,了解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区别所(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研究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望走出家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而对于各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包括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美食购物等多个方面。

比如,黄山以其壮丽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吸引着无数游客;北京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胜地;成都则以其美食文化,如火锅、串串香等,以及悠闲的生活节奏吸引着大量游客。

自然风光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些拥有独特地貌、美丽海滩、清澈湖泊、雄伟山脉的地方,往往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比如,张家界的奇峰异石、桂林的山水画卷、三亚的碧海蓝天,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自然风光不仅能让人们身心得到放松,还能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历史文化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珍贵的文物,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和灵魂。

像西安的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游客通过参观这些地方,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增长见识,丰富内心世界。

民俗风情则为旅游目的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贵州的千户苗寨,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感受别样的风情。

美食购物同样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买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是许多游客旅行中的重要活动。

比如,去法国一定要品尝正宗的法式甜点和葡萄酒,去日本不能错过寿司和和果子,去泰国则要尝试冬阴功汤和热带水果。

此外,特色的购物街区、手工艺品市场等,也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为旅行增添乐趣。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分类【可修改文字】

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分类【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界中经常用到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却很少提及。

在大量的欧美旅游学术文献中,最常用到的和旅游资源概念接近的词是“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

不管这两个词本身有何差异,它们在概念或是定义上的众说纷纭却是极其相似的。

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的结构表现为旅游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相互吸引。

因此,所谓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间吸引性的总和”杨振之(2002)又认为,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应包括以下几大类:1、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服务旅游资源;4、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5、其他新兴的资源类型。

因此,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在逻辑上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传统的定义,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它的内涵、内核。

而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将越来越宽泛,类型将越来越多。

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仍然将它限制在一个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今后还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

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正如孙文昌(1997)所说,“那就是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方面。

有些定义认为旅游资源主要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些定义则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当宽泛一些,可以涵盖劳务和设施等,还有的定义挣脱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束缚,从旅游系统的层面上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内容。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前往观光和旅游的景点、景区或者其他旅游资源。

传统上,人们常常将旅游吸引物视为一种自然或人文景观,通过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

然而,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更加关注旅游吸引物是如何从一个社会构建的角度来形成的,以及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再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以及其中的社会因素。

一、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在旅游吸引物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于某个地方、某个景点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这种认同和理解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形成的。

例如,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但它们并非是事先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共同的建构才被赋予了吸引游客的意义。

这也意味着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

二、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1. 政治与旅游吸引物:政治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力量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支持来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形成。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景区开发等手段来打造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政治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扬旅游吸引物,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文化与旅游吸引物: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吸引物往往与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通过这种文化背景来吸引游客。

例如,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民族风情的体验、古建筑的游览、传统工艺品的欣赏等等。

文化因素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它可以传递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

3. 经济与旅游吸引物:经济因素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例如,一座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同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摘要: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进行总结。

在总结旅游吸引物概念、内涵、特点、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结合实例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析、较大地域范围的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等。

比较前人的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理论综述,提出对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的看法。

认为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与应用方面,个案较多,在基础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方面比较薄弱,落实到具体研究上,研究方法也不够灵活。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力;综述一引语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成熟很多。

因此,许多学者对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过综述。

如胡抚生(2008)曾在《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开发、组织管理、游客和居民对其的感知评价四个当面的研究。

郑嬗婷等(2006)也对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总结。

除此之外,还有郑四渭等(2009)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何景明(2003)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述评、吴承忠(2004)在总结历史文化旅游特点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研究等。

然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国内旅游吸引力方面研究的进展、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展望等多方面的信息,则必须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研究进行总结。

因此,本文选取国内发表的20余篇专著或期刊杂志,分门别类进行概述,并与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旅游吸引物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胡抚生(2008)总结出,尽管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有着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但区别大多在于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还是吸引了游客和经济管理者、还是本身就包括了游客这一要素这些方面。

在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研究中,却近期的文献很多都采用了保继刚(2000)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它包括旅游资源、合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

这一定义强调旅游吸引物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通过游客来界定的。

可以看出,对游客没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基于此,不同学者对旅游吸引力的内涵和特征的解释,大多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概念的补充。

谢彦军(1999)在分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析后,认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

核心层次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识物。

可以看出,对旅游吸引物内涵界定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

陈才等(2007)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旅游者直接引发的概念,而旅游资源则是针对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而言的。

至于旅游产品,这是用过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形成的。

这一解释则由于先前的定义有所区别,并不认为旅游资源即是吸引物的组成部分。

成伟光等(2005)则认为旅游资源通过策划和开发产生旅游吸引物,再经过配套建设形成设施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创新之后得到旅游新产品。

总结来说,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朗。

但是,二者之间必然有所关联,而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产物。

三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旅游吸引物类型的划分的方式众多。

本文依据所搜集文献的研究方向的区别,采用两种划分方式。

一是按照其所处地域单元将其划分为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而是按照其属性将其划分为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三大类(保继刚,2000)。

在赵明(2011)以莆田市为例对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作者借鉴了保继刚提出的依据属性的三分法,(即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和依据旅游活动性质的三分法(即观光型、游戏娱乐型、运动休闲型),然后结合旅游吸引物属性和活动性质,将该市的旅游吸引物分为人文观光型、自然观光型、人工娱乐型和运动休闲型。

的确,在对小范围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是,不太可能出现涉及各个属性及活动性质的旅游吸引物种类,因此这一将两者结合再去除空白类别的分类方式可以为个案研究的工作者所借鉴。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除了上文提到的西方城市旅游文献综述之外,还包括诸多对大城市中的单个景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研究,下面先以北京为例。

宁泽群(2008)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北京798艺术区作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的“特质”是当地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

文化的内涵是不能设计和规划的,所以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其自发形成的“特质”的发现与保护。

再如宛霞(2009)在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之后开展了对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分析,认为该场馆具有高需求性、高价值决定性、市场联动性等特点。

在竞争力方面强调了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周期的优势。

但是事实上,作者对其生命周期的考虑似乎过于乐观,对奥运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缺陷分析也不够到位。

对其他中小城市的研究也为数众多,宋河有(2008)在对郑州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中,认为郑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却缺乏知名旅游吸引物。

基于对其特征、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但其结论却并不太具有普适的参考价值。

上文提到的莆田市研究赵明(2011),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吸引物进行空间定位,从而发现该市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点,得出人文观光类最多,且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等结论,同样缺乏借鉴意义。

对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则较少。

刘沙(2012)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因此从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要素集成两方面讨论了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

认为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将形成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即“观光-休闲-专项”旅游的复合体产品。

郑春霞(2009)则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了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依然是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模式,不过对比城市旅游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在一定范围可以适用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大致可以分为乡村景观景点吸引物、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旅游商品和非物质旅游吸引物。

从旅游吸引物属性来看,国内文献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旅游吸引物方面。

针对文化吸引物的研究不胜枚举。

吴承忠(2004)总结了西方文化旅游的特点,即充满浓厚的怀旧情结,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影响着历史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充分发挥导游员、解说牌等构成的解说系统的作用能增强历史文化旅游的效果与吸引力;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及审美教育功能。

归纳了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宋振春(2006)以泰山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

认为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定量表现出旅游吸引力系统各构成因素的内部结构,反映出核心吸引力——在该研究中为泰山的称号文化,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

局限性表现在对游客进行调查时没有对游客分类群,事实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结构的游客的感知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四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研究的补充对旅游吸引物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出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

这一类研究包括针对地域的角度和针对某一旅游吸引物的角度。

针对地域的角度,许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域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如吴必虎等(2003)采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在宏观上对我国4A级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律进行的研究,便通过定量实证分析手段,发现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吸引物的凝聚分布特点,认为其与城市之间在地域上的分布关系联系紧密。

此外,还进行了景点与城市距离、各省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是此类研究的样板。

在申涛等(2010)对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还加入了阶段分析。

他们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旅游吸引物演化历程的回顾,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扩展模式的快速发展阶段。

与上述研究类似的其他研究,则在杨新军(2004)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得到了较好的总结。

针对某一具体旅游吸引物的研究,除上文所述之外,还有戴学军(2003)、黄秀琳(2011)等人的研究,由于此类研究依旧缺乏对理论构建或其他研究的借鉴意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选取了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角度阐述对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其符号属性的理解。

马凌(2009)便选择了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吸引物客观属性之外的符号属性。

认为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与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过程。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社会所热衷的旅游吸引物类型不同,从而可以解释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即不仅受到自身物理特性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变迁的作用。

赵玉燕(2011)则选取湘西地区的“神秘湘西”制作宣传过程进行研究,从人类学角度,用民族志的方式解析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认为这类人们参与旅游文化制作的行为有可能改变土著信仰文化的原有面貌和内在和谐,认为本质是一种“设计制造”的景观。

继而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两种走向:一是呈现给游客的文化成为僵化的文化孤岛,变为展演文化;二是真是的内部社区生活与舞台外部形象紧密结合,本土原始文化得到改变。

五结语遍观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的研究,即使如此针对较大的宏观范围的、有很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文献也很少,大多是对某省份、城市甚至景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从而分析其所包含的旅游吸引物或者其本身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国外的城市旅游研究已经形成一体化框架体系(Douglas G.Pearce,2011)的今天,缺少对自身国内旅游现状的普遍认识,一味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的方法,采用固定模式开展个例研究是很难在理论范围取得突破的。

因此,寻求多样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以期完成旅游吸引物概念、内容、特征等理论模型的塑造,对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校出版社,2000:78.2.陈才,王海利,贾鸿等.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3.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J].旅游科学,2013,27(3):26-36.4.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3):16-21.5.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等.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20(1):53-56.6.戴学军.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体系为例[D].南京大学,2003.7.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等.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3):497-502.8.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9.胡抚生.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3):31-37.10.刘沙.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12-316.11.刘运伟.需求转型条件下北京休闲度假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12.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24(3):69-74.13.申涛,田良.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J].热带地理,2010,30(1):96-100.14.宋河有.知名旅游吸引物匮乏的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以郑州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2):140-144.15.宁泽群,金珊.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考察:一个市场自发形成的视角[J].旅游学刊,2008,23(3):57-62.16.宋振春,陈方英,宋国惠等.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力研究——以泰山为例[J].旅游科学,2006,20(6):28-34.17.宛霞,邢晓晨,邵凯等.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及竞争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29-31.18.王中华,高建富.对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研究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24-125.19.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28.20.吴承忠.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人文地理,2004,19(6):62-66.21.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J].旅游科学,2010,24(5):25-31.2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86-87.23.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19(1):76-81.24.郑春霞,余盈.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2):28-33.25.郑嬗婷,陆林,章锦河等.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6,26(4):686-692.26.赵明.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以莆田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104-109.27.赵玉燕.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人类学解析——以"神秘湘西"、"神秘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1,(2):184-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