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合集下载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也在国际间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对于国外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定位,无疑是游客在旅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关于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研究文献,并探讨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概念和意义1.1 定位概念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是指游客在选择国外旅行目的地时所考虑的因素和依据,从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和期望。

根据不同的游客类型、动机、偏好和需求,国外旅游目的地可被定位为不同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

1.2 定位意义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对于目的地地区来说,准确的定位可以帮助其制定旅游发展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提升地区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深入研究目的地定位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影响因素的分类和分析2.1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与游客旅行相关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

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度、自然和文化资源等。

各国因素差异明显,因此在目的地定位时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制定相应的策略。

2.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游客个体的特征和需求。

根据游客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特征,可以对目的地进行不同的定位。

同时,不同的游客类型和需求也会对目的地的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方法的综述3.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编制问卷,并对特定的游客群体进行调查,以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然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进而为目的地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3.2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第四版目的地形象概念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第四版目的地形象概念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第四版目的地形象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也称旅游形象(tourismimage)、游客形象(tourist image)或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

当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后,将面临选择旅游目的地、出游时间和方式等一系列决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旅游目的地。

当有许多可互相替代的旅游地供选择时,人们会对有关旅游地进行形象比较,最终选择能满足其旅游需要和心理预期的旅游目的地。

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Mayo提出以来,在旅游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

Hunt(1975)指出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对一目的地的信念、想法与印象的总和,是人对于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

Lawson&Baudbovy (1977)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对于特定的物体或地方的所有客观的知识、印象、偏见与感情思维的词语。

世界旅游组织(1979)在其所执行的计划中指出目的地形象是一微妙气氛、一观点、一主观认知,伴随着相同信息传达者的各种的观念或情绪的投射。

Calantone,et al(1989)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Image)是一种游客潜在的感知,它具有类似品牌的功能,集合了游客与旅游从业者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区内旅游活动(activities)或旅游景点(attractions)各属性的感知。

Fakeye and Crompton(1991)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潜在旅客基于其在总印象中所择取的少数印象。

Milman and Pizam(1995)把目的地形象称为一般大众对一个地方、一个产品或一相经验的视觉或心理印象。

Martin Selby等(1996)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朴素形象(naive image)和再评估形象(re2evaluatedimage)的概念。

著名学者Gartner(1996)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形象的改变是缓慢的;实体(entity)愈大,形象的改变便会愈慢;二是诱发形象的形成因素必须是集中且长期性的影响;三是若实体相对于整体愈小,则发展独特形象的机会越小;四是形象的改变必须依于目前形象的评估。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总结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总结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总结姓名:税悦学号:****************1.讲座总结在马勇老师的“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态势、关注焦点及创新战略”中,主要讲了四个主要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新常态、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态势、我国旅游业发展结构性特征和湖北旅游业发展关注的四大焦点。

马勇老师的讲座注重理论性,高度概括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讲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也讲到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胡芬老师的讲座是关于旅游可持续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

老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不应该以为的追求经济效率否则会得不偿失。

熊剑平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旅游,生活,人生——旅游时代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讲座讲到了旅游和每个人的紧密联系,当今旅游时代的来临及旅游时代的特点,旅游作为一种高品质生活的特点,以及旅游对人生的塑造和影响。

老师在讲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著名的景点与民俗风情。

在万先进老师的讲座:旅游经济在转型中的思考——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讲了目前旅游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目的地发展转型的表现、目的地发展理念的创新以及全域旅游的体现,全面介绍了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变化转型并介绍了对待这种转型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

李玲老师讲的是关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包括五个大的方面: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历史、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特点、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武汉餐饮业的发展特点。

老师介绍了餐饮业的概念,我国餐饮业现状,餐饮业持续发展的条件,餐饮业态的划分,中国及世界餐饮业的发展历史,各种餐饮流派与各大菜系,现代餐饮业的特点、发展状况、趋势,武汉餐饮业的特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教授 47页PPT文档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教授 47页PPT文档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一节 旅游系统
第一节

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
系统概念
所谓系统是指各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 通过相互关联作用和反馈制约机制形成的有机 整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组织结构 示意图
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商业
旅游企业子系统
第一节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引力子系统
旅游客源市场 子系统
本地市场 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旅游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
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 障子系统4个部分,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 目标的综合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一节
概念二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 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 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 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 和功能的有机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旅游目的地研究是旅游学领域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关注的是旅游者的旅行目的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来提升相关旅游城市和地区的综合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概括性地分析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旅游目的地基础理论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定义、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集成理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互动等。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和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是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核心内容。

2. 旅游目的地地域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地域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供给分析和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资源分析是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一大重点,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分析。

旅游供给分析是指分析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制定、推广、投放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旅游市场分析则是关注旅游市场的特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

3. 旅游目的地评价旅游目的地评价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业评价、旅游设施评价、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市场评价等,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 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是为了契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竞争力,使旅游目的地具有完备的规划和设计流程,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

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的关键在于制定可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准确把握旅游市场需求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综上所述,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多学科、多要素交叉研究的复合性学科,对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景观和旅游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制定出更合理、更加有效的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方案,实现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旅游为例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旅游为例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旅游为例张红梅;梁昌勇;徐健;董骏峰【摘要】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形态,本文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为例探索了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提出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和认知形象出发到感知质量和价值,从而影响游客满意度以及行为意愿的路径结构.实证结果表明:构成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情感形象和认知形象分别通过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认知形象对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情感形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游客感知质量大于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通过满意度对行为意愿有间接影响作用;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大于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同时本研究也反映出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路径的独特性.【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2页(P50-61)【关键词】情感形象;认知形象;感知价值;感知质量;满意度;行为意愿【作者】张红梅;梁昌勇;徐健;董骏峰【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00;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往往成为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动力源泉。

在国家旅游局以“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为目标,开展“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认定工作的精神指引下,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塑造和推广国际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从而加快目的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需求可谓意义深远。

伴随着我国葡萄酒旅游产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增长点和文化新名片,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也日趋重要。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马勇,张祥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Vol.17,No.1Mar.,2008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

Email:mytcn@163.com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

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

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

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丝绸之路中国段低碳旅游目的地溢出效应的体系构建研究

丝绸之路中国段低碳旅游目的地溢出效应的体系构建研究

丝 绸 之 路 中 国 段 低 碳 旅 游目 的 地 溢出 效 应 的 体 系 构 建 研 究
马 勇1 , 2 , 李 欢
( 1 . 西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0 0 0; 2 . 湖 北 大 学 旅 游发 展 研 究 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6 2 )
摘要 : 低 碳 旅 游 目的地 是 可 持 续 旅 游 生 产 和 可 持 续 旅 游 消 费 的发 生 地 , 丝 绸 之 路 旅 游 带 响 应 国家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和 转 型 升 级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目的 地 , 其 溢 出效 应 日益 明显 。依 托 丝 绸 之 路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目的 地 良好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溢 出 效 应 特 征 , 分
d e s t i n a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uc r t e d t h e l o w c a r bo o n 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s y s t e m, wh i c h wo u l d p r o v i de s o me s t r a t e g i c g u i d a n c e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i l k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7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4 ) 4 —0 0 49 4 —0 4
R e s e a r c h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o w C a r b o n T o u r i s m D e s t i n a t i o n S p i l l o v e r E f e c t S y s t e m Mo n g C h i n e s e S i l k R o a d f o r C i h n a R e ,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马勇,张祥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Vol.17,No.1Mar.,2008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

Email:mytcn@163.com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

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

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

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1文献年份统计分析通过对228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可知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从9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2003年开始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

同时对这些文献所载刊物进行分析,旅游类的主要刊物[2]约占33%,其他相关旅游高等院校学报占28%,其他期刊占39%。

其中旅游类主要刊物和其他高等院校学报大部分属中文核心期刊占61%,说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特征。

除此之外统计所载刊物数量前三位的期刊在年份上进行分析,由此(见图3)可见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到于90年代中期都还较少,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是平稳发展时期,从2003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慢慢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

2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视角及进展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

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从区域范围来看,其大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区域;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旅游目的地的指向性并不相同。

综合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立明、赵黎明(2005)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图1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5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

林峰(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区域经济概念,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

总的来看,不同学科背脊的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了不同视野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下文将从这几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2.1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旅游目的地从地理学来看,他是一个界限明确的经济活动区和地理空间区,应用地理学知识解释其中的旅游活动及现象,可以对旅游目的地资源分布、旅游空间结构有等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增加对旅游目的地自身的认识。

2.1.1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1)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车裕斌(2001)分析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吸引力的测算公式;李光金(2001)通过旅游目的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安金明(2005)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是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结构要素组成,并构建了吸引力指数模型[2]。

刘静艳(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高亚芳(2006)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以旅游目的地打造为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3]。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学者窦文章(2000)、杨英宝(2002)等人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综述。

王起静(2004)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范畴、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郭舒(2004)对国内学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总结;易丽蓉等(2006)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影响旅游目的竞争力因素。

臧德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而史春云等(2006)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模型、变量选择、模型应用、优势与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4]。

2.1.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1)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1933年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我国最早的旅游研究学派也是20世纪80年代从地理学中延伸而来,因而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都是热点。

杨新军、马晓龙(2004)从旅游空间影响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旅游规划视角的空间结构、旅游地的宏观区位特性研究等方面,对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综述;卞显红、王苏洁(2004)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旅游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内容与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世界地理研究17卷146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进行了实证研究[5]。

(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刘俊(2003)在区域旅游系统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张立明、赵黎明(2005)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综合性目的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上述的点状—轴线—网状的发展过程[6];刘名俭、黄猛(2005)从核心要素、关联要素、协调要素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张玲(2005)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7]。

(3)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马晓龙、吴必虎(2004)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入境旅游流流动规律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刻画和测度;沈振剑(2005)在分析河南省旅游流时空分布变化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丁正山(2005)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2.2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2.2.1旅游目的地形象(1)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研究程金龙、吴国清(2004)对我国的旅游形象作了研究回顾和展望,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旅游形象理论研究、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旅游形象营销策略、旅游地形象建设、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形象及其他相关因素;毛端谦(2006)对国外旅游目的形象进行了文献的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的内涵、研究意义、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提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较多,但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研究;李宏(2006)总结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视角,认为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组成成分、测量、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影响要素等几个方面,而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设计方面,忽略了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机制[8]。

(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其认知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黎洁(1998)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形成过程及市场营销意义进行了研究;李蕾蕾(2000)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9];吴必虎、宋治清(2001)探讨区域旅游形象分析与建立的技术程序;苏进(2003)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子作为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定量研究主要应用数学的方面进行测量,张捷(1999)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映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黄震方、李想(2002)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形象测量、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阐述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广模式。

李飞等(2005)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将旅游形象测量方法和手段归纳为基于旅游形象形成的测量、基于市场细分的形象测量和基于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形象测量三个方面[10];刘睿文等(2006)对认知的时间顺序对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7进行了探讨。

(3)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口号设计、形象设计;李蕾蕾(1995,1999)、钱炜(1997)及其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几种形象定位策略;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的要求;谭颖华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多维视角透视;罗茜、方世敏(2006)认为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有必要对传统旅游目的形象进行更新定位;刘民英(2006)以黄山为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障碍及对策。

(4)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大多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设计为主,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