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文旅融合国外研究综述

文旅融合国外研究综述

文旅融合国外研究综述以文旅融合国外研究综述为题,本文将对国外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通过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互动,达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国外,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外的研究表明,文旅融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城市,通过将历史建筑、艺术品和文化活动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关注文旅融合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例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通过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当地的手工艺品、餐饮和服装等产业得到了发展。

同时,文旅融合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国外的研究还发现,文旅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在许多国外的城市中,文旅融合被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例如,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通过将建筑、艺术和音乐等文化资源与旅游景点相结合,使得该城市成为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国外的研究发现,文旅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企业需要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社会需要积极参与和支持。

同时,文旅融合还需要解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问题,避免文化的商业化和旅游的过度开发。

国外的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有益于旅游业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发展模式。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旅融合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各国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本综述旨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梳理。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1.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文明国家,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支持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也不断提升,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和就业的增长。

2. 国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许多国家都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些国家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等活动来吸引游客,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1. 文化资源的丰富度和品质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资源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

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其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附加值创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结合当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提供税收减免和政策支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1.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渐与科技产业融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饮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

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感受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而品味当地的美食成为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径。

因此,饮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作了比较完整的综述,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一)国外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

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消费、烹饪和饮食项目的介绍”。

(二)国内的概念国内尚无统一概念。

傅文伟1994年给饮食文化旅游下的定义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

二.国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食旅游的影响研究关于影响研究,学者们多研究美食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C.M.Hall,L.研究了负面影响,指出旅游带来了美食的均质化现象。

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Hobsbawn,E.和Ranger,T.,他们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推进一地旅游的发展。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旅游形式的多元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学旅行的概念,明确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旅游形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数量、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等,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我们还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探讨。

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如以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以旅行社为载体的研学旅行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研学旅行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历史文化研学、自然科学研学等。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产业融合的思想源自国外的新兴行业[16]。

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行业即信息行业,而信息之间的交叉引用自然而然的导致了信息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产业融合思想。

在1989年,产业融合的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其他各行业,Rosenberg在对机械设备业的研究中创新的引入了该思想。

产业融合的出现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各个产业间都存在着产业边界或者说产业壁垒,产业融合可以模糊边界、降低壁垒。

二是产业的正常发展升级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产业融合可以为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提供新路径。

三是产业融合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层次的发展升级。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融合现象开始被众多学者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是由于科技的急剧发展,数字信息被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最先开始系统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在植草益看来,产业融合是指针对产业界限或行业间厚厚的壁垒,通过运用技术革新等各种方式手段打破界限、减弱壁垒,从而达到行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赢的目标,在信息领域的各行业间由于数字技术在产业边界上的重合交叉,出现了新的产业技术,从而推动了产业新业态形成[2][2]。

在周振华看来,因产业融合的出现而构建的产业新生态,有利于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3]。

在黄柏青、李勇君等学者看来,产业间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析哪些方面容易融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新业态;避开不易融合的地方。

其中文化产业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主要有四个,通过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进行延伸,得到新的产品业态和服务体系,最终建立以某个或多个产业为中心的价值链[4]。

2 国内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Smith 认为文旅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两种视角来分析说明,从人类学上可以得出高度耦合性,从社会学上则可以看出其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学者方守林、于婧构建了SEM模型,对河北省文旅产业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据此得出推动产业融合的全新途径[6]。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文旅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2.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2.1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模式、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以及文旅融合的效益等方面。

其中,研究发现了文旅融合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增加旅游业收入。

同时,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能够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文旅融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模糊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存在着文旅融合效益的评估问题,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

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

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

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一)旅游与文化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

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参考。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还探讨了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此外旅游文化研究还关注旅游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文化对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对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具有显著影响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再次旅游文化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例如将旅游文化与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视野。

这些跨学科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旅游文化研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旅游文化研究,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旅游文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者共同探讨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

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

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

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一)旅游与文化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

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

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

也就是说,旅游文化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出新,更具有特色。

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

虽然目前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

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

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庄大昌,2006)。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的基本理念。

一是文化旅游是以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旅游对象的旅游形式。

再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互交融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

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体验、考察、认识、了解、学习旅游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是旅游地或旅游企业为显现旅游地文化特征和文化品格、凸显文化精神并获取经济利益所组织、从事的旅游活动。

二是文化旅游是一种教育之旅,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可获取更多的人文、自然知识,了解一个地区的人文蕴涵,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关爱意识的教育。

同时,文化旅游也是接受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旅游活动。

因为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有着更集中、更具体、更生动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显现和精神形态表现。

总之,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认识、学习和体验旅游地文化特性而获得精神意义的特点。

因此,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是核心魅力。

所以,它的基本属性主要从时间维度、形态表现、旅游动机和需求市场等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表1-1 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资料来源:立坤《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是以文化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而从产业的角度考虑则主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侧重于文化要素的旅游产品及服务。

国外对于文化旅游的界定角度不一,有动机说、产品说、类型说等;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使用技术界定,有的倾向理论界定。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最早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他从广义角度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层面,旅游者可以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①文化旅游是一种对“异质”事物的瞬间消费(Urry,1990、1995;Graburn,1989),是本质上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运动(世界旅游组织,1985),是基于寻求和分享在审美、智慧、情感或心理本性方面的全新的有深度的一种文化体验(Reizinger,1994)。

从地域围以及活动动机来讲,文化旅游是目的地以外人士的一种访问活动,这种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动机是出于对当地历史、艺术、科学或者社区、地区、体制或制度提供的遗产及生活方式的兴趣;这种动机按程度依次分为突发的、附属的、部分的、强烈的(Silberberg 1995)。

虽然文化旅游者可能报以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进行文化旅游活动,但是“这类旅游者的出现势必会造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即旅游这种社会机制将文化的过程性和产①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罗特. 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蒲红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品性联系在了一起,文化旅游是一种由旅游消费而带动的文化产品,同时,它又是由文化动机带动而参与旅游活动的文化过程”(欧盟委员会跨国欧洲文化旅游小组,1991)。

②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在参照了多种有关定义后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性与技术性定义③: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技术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则指人们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USICOMOS)认为,“作为一个名词,文化旅游对众多的人意味着众多的东西,而它的优势和缺陷也均在于此”④,McKercher 和Cros(2006)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文化旅游的定义归纳为衍生于旅游的、动机性的、经验性的以及操作性的四类:但从根本上看,文化旅游因其所依赖的资源及利用这些资源的旅游者都几乎不可能绝对地限定围,因此文化旅游的边界模糊不清。

事实上他们认为文化旅游已经变成一个伞形词语,它涵盖了围广大的活动(包括历史旅游、民族旅游、艺术旅游、博物馆旅游等),这些活动依赖于相同的资源,有着同样的管理问题,企盼着共同的结果。

然而Hughes(1996)认为将文化旅游等同于历史旅游、遗产旅游、艺术旅游抑或是民族旅游是比较片面的理解,一次旅行是否是“文化”的,应取决于游客的意图、艺术形式或事件的号召力而非仅凭活动性质本身。

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应当是基于文化最广泛的理解,因此研究围也应该包括个别艺术及娱乐等形式的流行文化要素。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蒂莫西和博伊德(2007),他们认为文化旅游包含了历史遗产旅游与当代艺术旅游,是涉及表演、艺术、节庆活动并参与其中的体验式旅游。

另外,如果说大众旅游是一种较为随意的休闲方式的话,那么文化旅游是一种像高尔夫、冲浪、高山滑雪和深海潜水等专业的休闲方式,是需要一定的技能、学科知识和经验作为背景支撑的(Stebbins,1996)。

国方面,徐菊凤(2005)在比较文化旅游概念时,将国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②冯翔. 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18③徐菊凤.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67-72④〔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6归为以下几种解释: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马波,1998)。

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文化旅游(郭世华,1999)。

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于岚,2000)。

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的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蒙吉军、凤君,2001)。

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国洪,2001)。

朱桃杏、陆林(2005)认为,文化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场景或地方特色,表现形式如旧式的房子、自家的纺织物、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艺品。

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遗迹遗址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4大类型。

宏燕(2005)、王明星(2008)认为文化旅游是其主体——文化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中媒介与客体资源的帮助,深入了解异地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并从中获得对异质文化了解及体验的旅游活动行为。

类似于欧盟委员会跨国欧洲文化旅游研究小组的文化动机定义,翔(2009)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目的为出发点,将“学习元素”视为文化旅游的核心理念,认为“文化旅游可以被看成是人们带着收集新信息和新体验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的目的,到访惯常居住地区之外的文化吸引场所如遗产地、艺术文化场所、剧院等处的访问活动”⑤。

任冠文(2009)认为产品的观点并不能全部解释文化旅游的全部现象,而将之作为一种旅游类型的观点既包括了旅游者,又考虑到了旅游经营者,因而也认⑤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18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